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不朽诗篇。他的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凡其经过的地方,其诗中都有生动详实的描绘。在这些描写山水的诗篇中,诗人主要运用写实的手法,将国家命运、人民疾苦与个人遭遇、忧国忧民的情怀联系在一起,情景交融,诗风雄奇,开拓了山水诗的新天地,对后代的诗歌发展起到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杜甫 山水诗 特点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杜甫是唐代诗坛上的巨匠,被后人尊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从青年时游历吴越齐赵到晚年漂泊巴蜀荆湘,足迹遍及半个中国,凡其经过的地方,其诗中都有生动详实的描绘。杜甫虽不以山水诗著称,但在他留下的1400首诗歌中就有500多首描摹山水的,且用字精练、风格雄奇,开拓了山水诗的新天地,对后代的诗歌发展起到了深远影响。
一 随物肖形 各具情态
杜甫与山水似乎有着不解之缘。凡是他经过的地方,他都会在诗作中加以描绘,从而将山川的雄奇险峻、秀美多姿尽现于世人面前。而只要他写到的地方,那地方似乎就倾注了一份让历史顾盼生辉的美妙。宋人林亦之曾说:“杜陵诗卷是图经。”(《送蕲师》)所谓“图经”是说杜甫对所经之处及当地的风物特征均有记述,指的就是他描写自然景物的山水诗。杜甫山水诗以写实为主,形神兼备,同中见异,写出了山水的个性。
杜甫有三首《望岳》诗,分别写的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和南岳衡山。三山均高大耸立,但又各有特点。泰山之《望岳》,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神奇秀丽的形象和雄伟高大的气势。华山之《望岳》则突出其峭拔险峻,并以莲花峰为最。“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二句写出了华山诸峰皆围绕莲花峰而罗拜的壮观景象。衡山之《望岳》着重描写祝融、紫盖两峰各自称雄的特点,别出心裁。“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昂。紫盖独不朝,争长相望。”描写了南岳诸峰中,祝融峰最尊,紫盖峰却标然高举,卓然独立。
同是写峡,《铁堂峡》“峡形藏堂隍,壁色立积铁。径摩穹苍蟠,石与厚地裂。修纤无垠竹,嵌空太始雪。”诗人着力于刻画它的形式:铁堂峡在形如堂隍的山台之间,壁立峭削,壁色苍苍,积雪浮空,山峰直插苍穹又盘曲而伏,雄伟壮观而又险绝。《寒峡》是“云门转绝岸,积阻霾天寒。寒硖不可度,我实衣裳单。况当仲冬交,溯沿增波澜。”着力于烘托峡的寒意:云门绝岸,积霾天寒。诗人衣单,本难御寒,波澜又生,寒上加寒。这就将寒峡之寒形容得淋漓尽致。仇兆鳌评此诗曰:
“势险而气寒,云门乍转,却途绝岸,积阻之处,又霾天寒,此所谓势多险也”(《杜诗详注》)。
《青阳峡》着力刻画峡的奇险峭拔:“林迥硖角来,天窄壁面削。溪西五里石,奋怒向我落。仰看日车侧,俯恐坤轴弱。”诗人不但写出了峡中山势耸奇的阴森恐怖之状,还刻画出自己仰观俯视、左躲右闪的惊恐神情。
我们再来看杜甫写栈阁的诗句。《飞仙阁》:“土门山形窄,微径缘秋毫。栈云阑干峻,梯石结构牢。”谓栈道狭如秋毫、高与云接。《龙门阁》是“危途中萦盘,仰望垂线缕。滑石欹谁凿?浮梁袅相拄。”写阁居绝壁之上,下临长风高浪,危径悬如垂线,浮梁临空摇动,令人头昏目眩。《石柜阁》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蜀道多早花,江间饶奇石。石柜曾波上,临虚荡高壁。清晖回群鸥,暝色带远客。”诗人站在栈阁处放眼望去,但见江上烟波浩渺,茫无涯际,山光水色,旱花奇石,境界绚丽爽目。诗人写出了它们的共性——险峻,又突出各自不同特点——飞仙阁超群,龙门阁奇绝,石柜阁隽秀。
以上这些诗虽同是写山、写峡或写栈阁,但由于这些诗抓住了描写对象的特点,所以让人读来毫无雷同之感,真是“山川历落,居然在眼”!(江盈科,《雪涛诗评》)我们不能不叹服这些艺术形象的高度真实性。正是在这点上,我们可以看到杜甫和李白山水诗的不同之处:同是写蜀道,杜说“仰凌栈道细,俯映江木疏”(《五盘》);而李则说“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蜀道难》)。同是写长江,杜说“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之一);而李则说“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就是诗仙李白慨叹“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剑门蜀道,杜甫也能把它变得有血有肉,有姿有态:“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两崖崇塘倚,刻画城郭状。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珠玉走中原,岷峨气凄怆。”(《剑门》)杜甫以写实为主,李白以写意见长。杜甫描景绘物多随物肖形、刻画入微;李白诗中自然山水多流动飞扬、奔放不羁。李白山水诗多出世之作,杜甫山水诗多人世之思。
二 忧国忧民 寄情于景
杜甫的山水诗中总是自然地流露出对人民深切的同情,忧国伤时,有着深切的爱国感情。这不但提高了杜甫山水诗的意境,而且丰富了山水诗的内涵。
杜甫虽出身官宦世家,但青年时就常常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中年以后更是辗转漂泊。一生的穷困潦倒,再加上受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思想的影响,杜甫的诗中总是流露出忠君爱国,忧国忧民,不论穷达,都以天下为念的情怀。杜甫就像一位“诗侠”,其山水诗中亦不忘民间疾苦、黎庶沧桑。在他最为穷困潦倒的时候,还在大声呵斥“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诸将》);还在高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对广大人民遭受的战乱灾难和剥削压迫,杜甫更是忧愤难安:“但添新战骨,不返旧征魂”(《东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旷天低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这里,我们看到杜甫并不是以个人的喜好为喜好的,而是以对人民有无益处而确定自己的观点。他着力渲染雨的美好,是因为它能让人民的生活中多一些美好的事物。《春望》更是表现他那种忧国的情思和深沉的感慨:“国破山河在,城春早木深。感时花溅泪,恨时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的山水诗常寄情于景。陆时雍在《诗境总论》中评论杜诗“情中有景,景外含情,一咏三叹,味之不尽”。杜甫晚年写岳阳的两首诗,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
“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泊岳阳城下》)
此诗是杜甫晚年乘舟初到岳阳所作。前两联描写舟中所见,后两联感慨家国境遇。即便面临危难,贫病交加。诗人仍满怀报国之心,临危弥坚,不弃不馁,诗歌意境悲怆而宏伟有力。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
这首诗为杜甫携眷自夔州出峡后,暮冬流落岳阳时所作。颔联侧重写景,颈联侧重抒情,将“老病孤舟”的哀情与“乾坤日夜浮”的阔景有机结合。末联写登楼所感,然已由身家及于时事国运,表现了诗人愈在个人不幸之时愈不忘政局国情的高尚品格。
这两首诗的颔联分别描写泊舟岸边和登高望湖的景色,前者写实,后者写意。两幅颈联则分别抒发知难而进和穷愁凄清的感情,前者乐观,后者悲观。我们读着杜甫的山水诗,不但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能看到诗人登山临水的情状,感受到他忧国忧民之赤心和垂老飘零之苦情。他所写个人的灾难往往是与对君、对国的忧虑联系在一起的。
又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悲秋多病之感呼之欲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景中含情,使人望月思乡;“落日邀双鸟,晴天卷片云”(《秦州杂诗》之十六:东柯谷)情趣盎然,令人心旷神怡。有时更是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如“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江汉》)、“细草留连侵坐软,残花怅望近人开”(《又送》)。清人黄生说:“杜公关心民物,忧乐无方,真境相对,真情相触。”(《杜诗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杜甫山水诗正是将 “真境”和”真情”相结合,创造出感人的艺术境界。
三 闲适雄浑 元气淋漓
说到唐代山水诗,人们必谈王维和孟浩然。其实,盛唐山水诗风格多样,主要分为清新清远和雄壮雄奇两大类,王孟和杜甫的山水诗分别代表这两大风格。王维山水诗虽有雄浑壮观的自然景象,但更多见清逸雅致的山水画面,着重描写空灵、宁静之美。孟浩然是隐逸诗人,清心寡欲,淡泊宁静地陶醉于自然山水之中,追求诗歌的自然清淡之美。杜甫的山水诗则是描写奇山大川,诗风“浑涵汪茫,千汇万状”(《新唐书·杜甫传赞》)。如“地平江动蜀,天阔树浮秦”(《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气势宏大,“更足函盖乾坤”(仇兆鳌,《杜诗详注》)。 “大声吹地转,高浪蹴天浮。” (《江涨》)狂风吹转大地,波涛震动蓝天,杜甫把江水暴涨描绘得高拔飞动,震撼人心;而“山色危一径尽,岸绝两壁对”(《万丈潭》)又突兀嶙峋。“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登楼》)诗人开拓视野,驰骋遐思,描绘了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这些诗无不笔酣墨饱,气韵生动,气势雄浑。
杜甫山水诗以表现雄浑、壮美为主要特征,但也不乏抒写丽、闲适的优美诗作。如《江畔独步寻花》(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把闲适情怀书写得从容而优雅,令人神往。“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鱼鸟自得其乐,在一片宁静的氛围里,生一份闲适愉悦情思。在诗人的眼中,一切都是那么优雅、恬静。“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那梁间的春燕,那水中的白鸥,那痴情的老妻,那天真无邪的稚子,都让诗人感到无限的欢乐和惬意。“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曲江二首》)这么恬静、自由、美好的境界,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江亭》)诗人之心境一如天上浮云,舒缓而悠闲。还有“檐影微微落,津流脉脉斜。野船明细火,宿雁聚圆沙”(《遣意二首》其二)、“芹泥随燕嘴,花蕊上蜂须”(《徐步》)、“仰蜂粘落絮,行蚁上枯梨”(《独酌》)这些诗句,无不体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杜甫的山水诗还常描绘鲜明的色彩。如“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放船》)、“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红入桃花嫩,春归柳叶新”(《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晴二首》之一)、“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之三)。这些诗不仅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生动明丽的缤纷画卷,而且再现了诗人对社会、人生的审美方式和内心情感。
杜甫从谢灵运的山水诗中借鉴了结构谋篇、练字琢句等手段,并从初唐的陈子昂、杜审言、宋之问诸家的纪行诗中汲取营养,独辟蹊径,形成了自己山水诗的雄奇多变的风格。中唐以后的白居易、元稹、韩愈、孟郊等诗人均受其诗的影响。宋以后,杜甫的地位更高,苏轼、陆游等人通过山水境界畅抒爱国忧时的襟怀,继承了杜甫的结合时事抒写山水的遗韵;江西诗派更是把杜甫视为宗师,弘扬了杜甫写实的风格。杜诗在诗史上的影响,历千年而不衰。
参考文献:
[1] 肖剑:《唐诗鉴赏大典》,长征出版社,1999年版。
[2]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79年版。
[3] 王国维:《人间词话》,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4] (清)黄生:《杜诗说》,黄山书社,1994年版。
[5]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
[6]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简介:李春生,男,1967—,河南商丘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单位:河南省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关键词:杜甫 山水诗 特点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杜甫是唐代诗坛上的巨匠,被后人尊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从青年时游历吴越齐赵到晚年漂泊巴蜀荆湘,足迹遍及半个中国,凡其经过的地方,其诗中都有生动详实的描绘。杜甫虽不以山水诗著称,但在他留下的1400首诗歌中就有500多首描摹山水的,且用字精练、风格雄奇,开拓了山水诗的新天地,对后代的诗歌发展起到了深远影响。
一 随物肖形 各具情态
杜甫与山水似乎有着不解之缘。凡是他经过的地方,他都会在诗作中加以描绘,从而将山川的雄奇险峻、秀美多姿尽现于世人面前。而只要他写到的地方,那地方似乎就倾注了一份让历史顾盼生辉的美妙。宋人林亦之曾说:“杜陵诗卷是图经。”(《送蕲师》)所谓“图经”是说杜甫对所经之处及当地的风物特征均有记述,指的就是他描写自然景物的山水诗。杜甫山水诗以写实为主,形神兼备,同中见异,写出了山水的个性。
杜甫有三首《望岳》诗,分别写的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和南岳衡山。三山均高大耸立,但又各有特点。泰山之《望岳》,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神奇秀丽的形象和雄伟高大的气势。华山之《望岳》则突出其峭拔险峻,并以莲花峰为最。“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二句写出了华山诸峰皆围绕莲花峰而罗拜的壮观景象。衡山之《望岳》着重描写祝融、紫盖两峰各自称雄的特点,别出心裁。“祝融五峰尊,峰峰次低昂。紫盖独不朝,争长相望。”描写了南岳诸峰中,祝融峰最尊,紫盖峰却标然高举,卓然独立。
同是写峡,《铁堂峡》“峡形藏堂隍,壁色立积铁。径摩穹苍蟠,石与厚地裂。修纤无垠竹,嵌空太始雪。”诗人着力于刻画它的形式:铁堂峡在形如堂隍的山台之间,壁立峭削,壁色苍苍,积雪浮空,山峰直插苍穹又盘曲而伏,雄伟壮观而又险绝。《寒峡》是“云门转绝岸,积阻霾天寒。寒硖不可度,我实衣裳单。况当仲冬交,溯沿增波澜。”着力于烘托峡的寒意:云门绝岸,积霾天寒。诗人衣单,本难御寒,波澜又生,寒上加寒。这就将寒峡之寒形容得淋漓尽致。仇兆鳌评此诗曰:
“势险而气寒,云门乍转,却途绝岸,积阻之处,又霾天寒,此所谓势多险也”(《杜诗详注》)。
《青阳峡》着力刻画峡的奇险峭拔:“林迥硖角来,天窄壁面削。溪西五里石,奋怒向我落。仰看日车侧,俯恐坤轴弱。”诗人不但写出了峡中山势耸奇的阴森恐怖之状,还刻画出自己仰观俯视、左躲右闪的惊恐神情。
我们再来看杜甫写栈阁的诗句。《飞仙阁》:“土门山形窄,微径缘秋毫。栈云阑干峻,梯石结构牢。”谓栈道狭如秋毫、高与云接。《龙门阁》是“危途中萦盘,仰望垂线缕。滑石欹谁凿?浮梁袅相拄。”写阁居绝壁之上,下临长风高浪,危径悬如垂线,浮梁临空摇动,令人头昏目眩。《石柜阁》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蜀道多早花,江间饶奇石。石柜曾波上,临虚荡高壁。清晖回群鸥,暝色带远客。”诗人站在栈阁处放眼望去,但见江上烟波浩渺,茫无涯际,山光水色,旱花奇石,境界绚丽爽目。诗人写出了它们的共性——险峻,又突出各自不同特点——飞仙阁超群,龙门阁奇绝,石柜阁隽秀。
以上这些诗虽同是写山、写峡或写栈阁,但由于这些诗抓住了描写对象的特点,所以让人读来毫无雷同之感,真是“山川历落,居然在眼”!(江盈科,《雪涛诗评》)我们不能不叹服这些艺术形象的高度真实性。正是在这点上,我们可以看到杜甫和李白山水诗的不同之处:同是写蜀道,杜说“仰凌栈道细,俯映江木疏”(《五盘》);而李则说“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蜀道难》)。同是写长江,杜说“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之一);而李则说“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就是诗仙李白慨叹“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剑门蜀道,杜甫也能把它变得有血有肉,有姿有态:“惟天有设险,剑门天下壮。连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两崖崇塘倚,刻画城郭状。一夫怒临关,百万未可傍。珠玉走中原,岷峨气凄怆。”(《剑门》)杜甫以写实为主,李白以写意见长。杜甫描景绘物多随物肖形、刻画入微;李白诗中自然山水多流动飞扬、奔放不羁。李白山水诗多出世之作,杜甫山水诗多人世之思。
二 忧国忧民 寄情于景
杜甫的山水诗中总是自然地流露出对人民深切的同情,忧国伤时,有着深切的爱国感情。这不但提高了杜甫山水诗的意境,而且丰富了山水诗的内涵。
杜甫虽出身官宦世家,但青年时就常常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中年以后更是辗转漂泊。一生的穷困潦倒,再加上受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思想的影响,杜甫的诗中总是流露出忠君爱国,忧国忧民,不论穷达,都以天下为念的情怀。杜甫就像一位“诗侠”,其山水诗中亦不忘民间疾苦、黎庶沧桑。在他最为穷困潦倒的时候,还在大声呵斥“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诸将》);还在高唱“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对广大人民遭受的战乱灾难和剥削压迫,杜甫更是忧愤难安:“但添新战骨,不返旧征魂”(《东楼》)、“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旷天低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春夜喜雨》)这里,我们看到杜甫并不是以个人的喜好为喜好的,而是以对人民有无益处而确定自己的观点。他着力渲染雨的美好,是因为它能让人民的生活中多一些美好的事物。《春望》更是表现他那种忧国的情思和深沉的感慨:“国破山河在,城春早木深。感时花溅泪,恨时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的山水诗常寄情于景。陆时雍在《诗境总论》中评论杜诗“情中有景,景外含情,一咏三叹,味之不尽”。杜甫晚年写岳阳的两首诗,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
“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泊岳阳城下》)
此诗是杜甫晚年乘舟初到岳阳所作。前两联描写舟中所见,后两联感慨家国境遇。即便面临危难,贫病交加。诗人仍满怀报国之心,临危弥坚,不弃不馁,诗歌意境悲怆而宏伟有力。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
这首诗为杜甫携眷自夔州出峡后,暮冬流落岳阳时所作。颔联侧重写景,颈联侧重抒情,将“老病孤舟”的哀情与“乾坤日夜浮”的阔景有机结合。末联写登楼所感,然已由身家及于时事国运,表现了诗人愈在个人不幸之时愈不忘政局国情的高尚品格。
这两首诗的颔联分别描写泊舟岸边和登高望湖的景色,前者写实,后者写意。两幅颈联则分别抒发知难而进和穷愁凄清的感情,前者乐观,后者悲观。我们读着杜甫的山水诗,不但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能看到诗人登山临水的情状,感受到他忧国忧民之赤心和垂老飘零之苦情。他所写个人的灾难往往是与对君、对国的忧虑联系在一起的。
又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悲秋多病之感呼之欲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景中含情,使人望月思乡;“落日邀双鸟,晴天卷片云”(《秦州杂诗》之十六:东柯谷)情趣盎然,令人心旷神怡。有时更是情景交融、物我两忘,如“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江汉》)、“细草留连侵坐软,残花怅望近人开”(《又送》)。清人黄生说:“杜公关心民物,忧乐无方,真境相对,真情相触。”(《杜诗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杜甫山水诗正是将 “真境”和”真情”相结合,创造出感人的艺术境界。
三 闲适雄浑 元气淋漓
说到唐代山水诗,人们必谈王维和孟浩然。其实,盛唐山水诗风格多样,主要分为清新清远和雄壮雄奇两大类,王孟和杜甫的山水诗分别代表这两大风格。王维山水诗虽有雄浑壮观的自然景象,但更多见清逸雅致的山水画面,着重描写空灵、宁静之美。孟浩然是隐逸诗人,清心寡欲,淡泊宁静地陶醉于自然山水之中,追求诗歌的自然清淡之美。杜甫的山水诗则是描写奇山大川,诗风“浑涵汪茫,千汇万状”(《新唐书·杜甫传赞》)。如“地平江动蜀,天阔树浮秦”(《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气势宏大,“更足函盖乾坤”(仇兆鳌,《杜诗详注》)。 “大声吹地转,高浪蹴天浮。” (《江涨》)狂风吹转大地,波涛震动蓝天,杜甫把江水暴涨描绘得高拔飞动,震撼人心;而“山色危一径尽,岸绝两壁对”(《万丈潭》)又突兀嶙峋。“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登楼》)诗人开拓视野,驰骋遐思,描绘了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这些诗无不笔酣墨饱,气韵生动,气势雄浑。
杜甫山水诗以表现雄浑、壮美为主要特征,但也不乏抒写丽、闲适的优美诗作。如《江畔独步寻花》(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把闲适情怀书写得从容而优雅,令人神往。“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鱼鸟自得其乐,在一片宁静的氛围里,生一份闲适愉悦情思。在诗人的眼中,一切都是那么优雅、恬静。“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那梁间的春燕,那水中的白鸥,那痴情的老妻,那天真无邪的稚子,都让诗人感到无限的欢乐和惬意。“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曲江二首》)这么恬静、自由、美好的境界,怎能不让人流连忘返?“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江亭》)诗人之心境一如天上浮云,舒缓而悠闲。还有“檐影微微落,津流脉脉斜。野船明细火,宿雁聚圆沙”(《遣意二首》其二)、“芹泥随燕嘴,花蕊上蜂须”(《徐步》)、“仰蜂粘落絮,行蚁上枯梨”(《独酌》)这些诗句,无不体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杜甫的山水诗还常描绘鲜明的色彩。如“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放船》)、“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红入桃花嫩,春归柳叶新”(《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碧知湖外草,红见海东云”(《晴二首》之一)、“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观李固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之三)。这些诗不仅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生动明丽的缤纷画卷,而且再现了诗人对社会、人生的审美方式和内心情感。
杜甫从谢灵运的山水诗中借鉴了结构谋篇、练字琢句等手段,并从初唐的陈子昂、杜审言、宋之问诸家的纪行诗中汲取营养,独辟蹊径,形成了自己山水诗的雄奇多变的风格。中唐以后的白居易、元稹、韩愈、孟郊等诗人均受其诗的影响。宋以后,杜甫的地位更高,苏轼、陆游等人通过山水境界畅抒爱国忧时的襟怀,继承了杜甫的结合时事抒写山水的遗韵;江西诗派更是把杜甫视为宗师,弘扬了杜甫写实的风格。杜诗在诗史上的影响,历千年而不衰。
参考文献:
[1] 肖剑:《唐诗鉴赏大典》,长征出版社,1999年版。
[2] (清)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中华书局,1979年版。
[3] 王国维:《人间词话》,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
[4] (清)黄生:《杜诗说》,黄山书社,1994年版。
[5]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2004年版。
[6]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作者简介:李春生,男,1967—,河南商丘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单位:河南省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