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淡定叫无奈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w12345678901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刘长卿,中唐早期诗人,自诩“五言长城”。其诗歌里多写贬谪漂流的感慨和山水隐逸的闲情,以及世事沧桑、人情变故及自身的穷愁潦倒。这些都体现了诗人个体生命意识的回归。本文试从时代、生平及性格等几个方面对刘长卿诗歌中的生命意识加以阐释。
  关键词:刘长卿 诗歌 个体生命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唐代文人多具备这样的个性:不是轻狂,不是孤傲,也不是文人相轻,而是每个人都有一种宿命,觉得自己生来就是要拯救天下苍生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仿佛不这样就没有什么事可做,整个人都失掉了活着的意义一般。岂不知人的生命其实是自己的,完全应该活出自己的个性来。而刘长卿则从这个禁锢中解脱了出来,在诗歌中完全地表现自己的个体生命意识,更多地关注个人身边的琐事、自身的穷愁潦倒以及世事沧桑、人情变故,下面拟从三方面来探讨刘长卿诗歌中的生命意识转变的原因所在。
  一 时代使然
  威名赫赫的大唐,在其恰值盛年时,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思想上兼容并包,文化上的中外融合,创造了对文化发展极为有利的环境。盛世造就的士人的进取精神、开阔胸怀、恢宏气度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创造力,也给文学带来了昂扬的精神风貌。而安史之乱,标志了大唐由盛而衰的历史巨变,唐代文学也由此而有了明显的转变。盛世繁荣时期那种兴象玲珑、骨气端翔的境界韵味已逐渐淡化,而大历年间的诗人,因社会的衰败而心绪彷徨,诗中出现了寂寞情思、夕阳秋风、气骨顿衰,表现出一种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胡震亨《唐音癸签》认为是“移风骨之赏于清致”,切中肯綮。
  中唐诗风由盛唐崇尚汉魏风骨转向追慕六朝清丽的纤弱之风,由阳刚之美转向阴柔之美,由健朗的气骨转向悠远的韵致,由豪迈的气势转向幽隽的情调,由雄浑凝重的格调转向清空闲雅的意趣。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诗的世界从广阔的社会生活转向个人的身边琐事,更多地关注时序、节物的变化,世事沧桑,人情变故以及自身的穷愁潦倒。刘长卿的诗便体现着此方面的特征。《唐诗归》将其列于中唐第一人,诗人亦自许“五言长城”,是唐代诗风由盛唐向中唐转变的第一人,是以个人身边的琐事、时序、节物的变化、世事沧桑、人情变故以及自身的穷愁潦倒为描写对象的诗人群体的前贤与领袖。胡应麟《诗薮》说“诗至钱刘,遂露中唐面目。”如《送子婿崔真父归长城》:
  “送君卮酒不成欢,幼女辞家事伯鸾。桃叶宜人诚可咏,柳花如雪若为看,心怜稚齿鸣环去,身愧衰颜对玉难。惆怅幕帆何处落,青山无限水漫漫。”
  这首诗以送别子婿崔真父为歌咏对象,为女儿的离去(幼女辞家)而心悲(心怜稚齿),伤心之余,倒惦记今晚不知船归何处,青山无限,江流漫漫,我无从知道啊!和盛唐时诗人那种强烈的进取精神,渴望一匡天下,造福黎民的热血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再如《自江西归至旧任官舍,赠袁赞府(时经刘展平后)》:
  “却见同官喜复悲,此生何幸有归期。空庭客至逢遥落,旧邑人稀经乱离。湘路来过雁处,江城卧听捣衣时。南方风土劳君问,贾谊长沙岂不知。”
  诗人自贬所回归故里,恰遇昔日同僚,惊喜之余复转为悲,感叹自己尚能回到故土,但家乡已非记忆里的模样,庭院空旷、风雨飘摇。历经战乱后的故乡人烟稀少,到处狼藉。遥望昔日贬所,茫然不知所处。曾看南归雁,曾听夜静捣衣声。(我今天终于归来)劳你问我南方的风土人情,我心里岂有不知(感激)。淡淡的诗句,白描的语言中,有淡淡的喜,淡淡的悲,更有对世事沧桑、人情变故的无奈、沧桑。再回首看李白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简直是梦一般的句子。那种豪爽、洒脱,融愁与酒的豪迈气概是刘长卿永远也写不出来的。
  杜甫在《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中,将春天的美用拟人手法写得淋漓尽致:“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人们在其诗中不但感受到春天的妩媚,还感受到春天的调皮,春天的热闹。而刘长卿则在春天里感叹“人好千场醉,花无百日开。岂堪沧海畔,为客十年来。”(《送青苗郑判官归江西》)他在万物萌发生长、莺啼燕舞、柳条青青翠,鲜花处处开的蓬勃的早春里就感叹“我好千场醉,花无百日开”,可叹其是如何度过他的秋天和冬天。这就引出他的那首名篇《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间犬吠,风雪夜归人。”天快黑了,苍山更显得遥远,冰天雪地,茅草屋更显得清冷、萧索。忽听柴门外有狗的叫声,原来是茅屋的主人在风雪之夜归来了。风雪寂山,暮色中,清贫的茅屋被诗人的一支大化之笔写得清幽而有味道,虽有暮色里人犬归的温馨,但更多给人的却是孤独、寂寥、凄清的感觉。诗人悲秋的诗句更是不胜枚举,如《杪秋洞庭中,怀亡道士谢太虚》:
  “漂泊日复日,洞庭今更秋。青枫亦何意,此夜催人愁。惆怅客中月,徘徊江上楼。心知楚天远,目送沧波流。羽客久已殁,微言无处求。空余白云在,容与随孤舟。千里杳难望,一身当独游。故国复何许,江海徒迟留。”
  遥望故乡复何许,江海徒迟留,青枫惆怅,客在寂寥夜,独登江上楼,徘徊而又徘徊,思念已经亡故的友人。那种悲伤、孤独、寂寞、凄清该是何等地催人老去,真叫人情何以堪。诗人就是这样从春日一直叹息、惆怅到冬天。在他的诗中很少有让人觉得振奋、喜悦的东西,总离不开衰飒和冷落寂寞的情思。
  安史之乱这场历史浩劫使得唐王朝就像西沉之落日,光焰顿时黯淡下来,从此辉煌不再。这就使得生长于开元太平时期,又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的诸多诗人,因时代盛衰的巨大变化与历史反差,在其心灵上投下浓重的历史阴影,形成其一种强烈的人生失落感,当年积极进取、献身报国的慷慨昂扬的时代精神、抱负、志向、理想渐为消极避世的隐逸情怀所取代,特别是由于唐王朝中兴由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转向了个人自身,欲在纷乱的社会现实中寻求一片宁静的避风所或归向佛道禅寺、或走向山林田园,以求一种心境上的超越和心理上的平衡。由此而表现出一种少有的对社会、民生的冷漠、散淡和无奈。这表现在诗歌上则是盛唐时那种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慷慨气势,以及由此而构成的盛唐诗歌的雄浑气象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对现实的失望、无奈的叹息与咏唱,流露出一种惆怅衰飒的心绪和冷落寂寞的诗歌情感基调。作为中唐第一人,刘长卿身上盛唐时慷慨激昂的进取的时代精神消失了。蓬勃的激情、仕进的强烈愿望不见了,没有了乐观豪迈的情调,没有了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与雄心,而这在其边塞诗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如盛唐时高适的《燕歌行》:“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王翰的《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既慷慨激昂又情怀壮烈,充满着立功疆场,献身报国的精神。而到了中唐,到了刘长卿笔下,却只有“黄沙一万里,白首无人怜。报国剑已折,归乡身幸全。……草枯秋塞上,望见渔阳郭。胡马嘶一声,汉兵泪双落。谁为吮疮者,此事今人薄”(《从军六首》)了。诗人的眼里只剩下“白首无人怜”,暗处庆幸“归乡身幸全”,至于国家苦难,谁人承担,则只有“今人薄”了。很显然,这与盛唐时人那种慷慨激昂,情怀壮烈“死节从来岂顾勋”的风格与思想感情已是大相径庭。
  刘长卿诗歌中表现的个人身边的琐事,人情变故,对立功报国的冷漠,以及对世事沧桑,穷愁潦倒的关注,正是他对个体生命的关注,而在此前的诗人身上,这是没有的,所以说他身上体现了鲜明的个体生命意识的回归。
  二 坎坷经历
  《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中载:刘长卿,字文房,洛阳人。郡望河间,少居崇山读书,大约在开元二十五年(737)开始进京应举,后来又连续两次进京赴举,均不第而归。他曾在《落第赠杨侍御》诗中云:“泣连三献王,疮惧再伤弓。”写自己像卞和一样虽怀宝玉却不为人赏识而遭重创,成为惊弓之鸟了。后在天宝十一年(756)为应举而入国子监学习,方于次年得以登进士第,但是还没有得到官做,安史之乱便爆发了,玄宗带领一帮大臣仓皇出逃,刘长卿不得已,只有南奔,后流落苏州、扬州一带。至德元载,肃宗即位。第二年,宰相崔涣宣慰问江南,兼知选贤举能并补授官吏。刘长卿才终于获得苏州属县之长洲县尉之职,第三年曾摄海盐令。但因为他为官刚正不阿,被贪官污吏诬陷而被捕入狱。后来,适逢大赦才得以重见天日。上元元年(760)被贬到潘州做南巴县尉,但没有到任,而得以漫游江南,约于广德元年至大历初年,方入朝为殿中侍御史。大历四年(769),以检校祠部员外郎出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为观察使吴仲孺诬奏犯赃,被贬为睦州司马。后来迁为隋州刺史。建中三年(782)因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作乱遂辞去官职,客居扬州乡村。他大约卒于贞元六年(782)。综观刘长卿的一生,多次应举不第,及第后又恰逢安史之乱,在乱离中奔命。安史之乱后,方得做官,但又仕途淹蹇,两遭贬谪,虽最终官至刺史,却又因为身处乱世,疲于兵灾而无所建树,最终终老江湖。可为不幸之甚矣。严酷的现实投射在诗人心中身上,使诗人密切地关注自己身边的琐事和分合聚散。文人心中深埋的保家卫国,造福黎民的根性逐渐淡化而至于无。诗人的五卷诗中大部分都是描写自己被贬谪漂流的感慨和退居山林的山水隐逸的闲情,以及大量的赠送之作。如《负谪后登干越亭作》:“天现愁望绝,亭上柳条新。落日独归鸟,孤舟何处人……青山数行泪,沧海一穷鳞。牢落机心尽,惟怜鸥鸟亲”。把自己遭贬之后的愁苦、寂寞描写得衰飒、惆怅得没有边际。诗人的诗作中有大量的赠送之作,如《留李侍御》、《别严士元》、《送灵澈上人》、《送上人》、《寄万州崔使君》等,多写离别之情,关怀之意,以及朋友间的深厚友谊,还有怀念已故朋友之诗,多与社会现实无关。刘长卿一生遭遇坎坷,导致他对社会现实、民生疾苦、政治、理想的冷漠,而更多地关注自身的一些琐事、自己的生活以及身边的人情变故,表现了鲜明的个体生命意识,体现了个体生命意识的回归。
  三 诗歌境界
  高仲武《中兴间气集》评刘长卿诗歌曰:“大抵十首以上,语意稍同。”经过安史之乱那场大灾难的诗人心头留下了永远也抹不去的阴影,看不到前途,看不到希望。程千帆先生在《唐诗鉴赏辞典》中这样描述大历诗人所生活的时代:“一个从恶梦中醒来却又陷落在空虚的现实里,因而令人不能不忧伤的时代。”时代变乱的痛苦及个人坎坷的生活遭遇,使诗人有不胜沧海桑田、世事变幻无常之感,所以他的诗常以孤峰、孤雁、白云、落叶、寒渚、空山、荒村、夕阳、白发等意象,构成诗歌荒凉的意境和悲凉哀怨的情调。如“孤峰夕阳后,翠岭秋天外”;“叠嶂入云多,孤峰去人远”;“寒渚一孤雁,夕阳千万山”;“万里云海空,孤帆向何处”等。诗境窄,固然与其生活经历有关,但最重要的是,诗人除了自己身边琐事和自身的穷愁潦倒之外,舍弃了“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的儒家文化教诲,对民生疾苦失去了主动关怀的能力。而更多地关注自身的生命变化,关注自己身边的琐事,及人情变故等,表现了自己的个体生命,自觉不自觉地表现了个体生命的意识,所以在他身上体现了文人久已失落的个体生命意识,从而表现了个体生命意识的回归。
  
   参考文献:
   [1] 陈顺智:《论刘长卿诗歌的风格》,《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3期。
   [2] 毛庆:《知难而进 既新且深——评陈顺智〈刘长卿诗歌透视〉》,《江汉论坛》,1995年第2期。
   [3] 郜林涛:《刘长卿被贬南巴事迹考证》,《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1期。
   [4] 蒋寅:《由点到面的深入透视——读〈刘长卿诗歌透视〉》,《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5] 狄松:《从水语象观照刘长卿诗情感内涵》,《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8年第3期。
   [6] 钱爱娟:《秋风萧瑟处 夕阳迟归人——刘长卿诗歌意境谈》,《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作者简介:陈菁华,男,1966—,河南淇县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工作单位: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它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是和谐统一、情景交融。曹操在诗歌创作上借乐府旧题写实事,在诗歌内容与形式上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以及慷慨激昂中有悲凉之气的美学特征,而这与“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无不有着直接的关系。  关键词:曹操 董仲舒 儒家思想 天人合一 乐府诗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
期刊
摘要接受美学与王夫之《姜斋诗话》都肯定读者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其能动接受。不同的是,姚斯从文学接受的历时性方面,充分肯定读者的再创造对形成作品无限丰富意义的积极作用。《姜斋诗话》则认为,读者的接受联想受作者的创作情感和作品思想意蕴的制约,把接受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所产生的全部情感局限在“兴观群怨”的四情之中。  关键词:接受美学 王夫之 《姜斋诗话》 文学接受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
期刊
摘要艾米莉·狄金森是与惠特曼齐名的19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 她的诗歌摆脱了传统形式的束缚和流行诗歌的影响,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诗歌《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可以说是她自己心路历程的探寻,也是她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通过分析诗歌,我们可以了解诗人的择一思想和宁愿隐居的愿望。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 诗 隐居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
期刊
摘要罗伯特·佩恩·沃伦是美国第一个桂冠诗人。他的诗歌典雅而通俗,急促的节奏中常常折射出感伤和忧郁,表现了当代人的孤独和异化感,揭示了一个善恶并存的世界。多年来,国内对他的诗歌少有介绍,本文将依据文学批评的相关理论,探讨其诗歌的主题和表现形式。  关键词:逃逸 沃伦 爱和感伤 主题  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    一  那仅是一只鸟在夜里鸣叫,不知是什么鸟,  我从泉边汲水回来,经过
期刊
摘要美国现代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以玄奥深邃的诗句,瑰丽奇特的意象和缜密空灵的思想著称。其诗歌以想象力与现实、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为贯穿始终的主题,在一个信仰危机和新旧交替的年代,倡导诗歌可以赋予混乱的世界以秩序。名篇《礼拜天早晨》集中表现了史蒂文斯对于宗教和人生的思考,对于传统宗教的怀疑,折射出诗人的人生观和宗教观,肯定了大自然的终极关怀和人此世的意义。  关键词:《礼拜天早晨》 现世 天堂 诗歌 自
期刊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精神内质,培育人的审美能力。而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空白”艺术更是有着无尽的魅力。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论述诗词“空白”艺术的欣赏:对话中的“空白”;用典中的“空白”;列锦中的“空白”;互文中的“空白”;“对写法”中的“空白”。  关键词:古典诗词 空白艺术 想象联想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诗歌,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花架,是德、智、美的圣
期刊
摘要《红楼梦》中跛足道人的《好了歌》和甄士隐的《好了歌·注》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特别的以佛道观念来观照特定的人生沉浮与世相变幻的诗歌作品。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即使是其中包含的被人指为“消极的虚无主义态度”的佛道观念,我们也应该客观分析,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来面对。这种以同一主题,创作一主一次的两首诗,互为映衬,相互配合的诗歌创作方法,在《红楼梦》中有较广泛的使用,体现出高超的文学技巧与成就。  关键
期刊
摘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不朽诗篇。他的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凡其经过的地方,其诗中都有生动详实的描绘。在这些描写山水的诗篇中,诗人主要运用写实的手法,将国家命运、人民疾苦与个人遭遇、忧国忧民的情怀联系在一起,情景交融,诗风雄奇,开拓了山水诗的新天地,对后代的诗歌发展起到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杜甫 山水诗 特点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杜甫是唐代诗
期刊
摘要水在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久远而深刻的人文内涵。朱熹对“乐山乐水”具有独到的逻辑层次解释:山水之象、仁知之体、动静之状和乐寿之效。朱熹观水所体现的人格理想,不仅属于人格伦理学层面,而且属于人格美学的哲理境界。  关键词:朱熹 观水 人格境界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水是生命之源。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久远而深刻的人文内涵。《诗经·邶风·谷风》云:“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
期刊
摘要在唐宋词中,月亮已成为一个硕大的情感载体,月亮意象具备了“词外有词”的特点,这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做出的必然选择,是文化的多个方面综合影响的结果:月亮神话中寄寓着的对月亮的深厚情感;唐宋人哲学观念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唐宋词人审美态度中崇尚的“柔美”。  关键词:唐宋词 月亮意象 神话 天人合一 柔美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诗外有诗,方是好诗;词外有词,方是好词。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