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好了歌》的佛道观念及其文学表达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50677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红楼梦》中跛足道人的《好了歌》和甄士隐的《好了歌·注》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特别的以佛道观念来观照特定的人生沉浮与世相变幻的诗歌作品。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即使是其中包含的被人指为“消极的虚无主义态度”的佛道观念,我们也应该客观分析,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来面对。这种以同一主题,创作一主一次的两首诗,互为映衬,相互配合的诗歌创作方法,在《红楼梦》中有较广泛的使用,体现出高超的文学技巧与成就。
  关键词:《红楼梦》 《好了歌》 佛道观念 文学表达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好了歌》的现实内容及佛道观念
  1 《好了歌》现实内容述评
  《红楼梦》中跛足道人的《好了歌》和甄士隐的《好了歌·注》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特别的两首诗歌作品,它们以佛道观念为观照,联系特定的人生沉浮与世相变幻,深刻揭露了当时现实社会的荒诞。如果说甄士隐《好了歌·注》是给跛足道人《好了歌》作注解,那么两首诗合在一起则互为依托,互为表里,展开的是对封建社会利欲人生的生动概括和辛辣讽刺。同时,这两首诗歌是从佛道观念出发作出的一种哲学思考,是给当时的社会及其兴衰于其中的四大家族的没落做出形象化的文学注解。
  《红楼梦》塑造了一个跛足道人,他的眼睛,正是大观眼睛,所以他看到了一个欲望无穷、沽名钓誉、巧取豪夺的泥浊世界,他所唱的《好了歌》,正是荒诞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在这首诗里,作者用通俗的语言,鲜明的对比,反映出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欲纠结,并以此表达了对“所厌恶的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尽管是消极的批判,也有它的价值。”可以说,《好了歌》是一首“痛骂的歌、诅咒的歌”。诗歌通过摹写当时社会的种种人生纠结的现象,告诉读者:一个汲汲于功名、金银、娇妻、儿孙的社会包含的危机必然会爆发。
  而甄士隐的《好了歌·注》则是通过描绘置身于当时社会的贾、史、王、薛四大家庭呈现出来的种种荒诞没落的景象,对前诗形成的一种拓展与响应: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两下比照,跛足道人的《好了歌》主要是面向当时的整个社会;甄士隐的《好了歌·注》则主要是面向四大家族。两首诗合在一起,共同针对当时社会荒唐而丑恶的现状,既有对社会全局的具有哲学意味的高度概括,也有对局部景象的具有很高文学成就的形象化的呈现。主题统一,各有侧重,配合得天衣无缝。
  同时,从小说创作的角度看,这两首诗造成了一种“忽枯忽荣,忽丽忽朽”的无常气氛,暗示了《红楼梦》的情节与主题。蔡义江先生认为:
  “《好了歌注》中所说的种种荣枯悲欢,是有小说的具体情节为依据的。如歌的开头就对以贾府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败亡结局作了预示,还有一边送丧一边寻欢之类的丑事,书中也屡有不鲜。”
  还有学者认为“转眼乞丐人皆谤”指的是宝玉;“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扛”指的是贾雨村;“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指的是巧姐,虽然这不一定是作者的真实意图,但确实在客观上将诗与小说中的人物命运和故事情节形成了一种呼应与配合。
  2 《好了歌》佛道观念的再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墨家、法家学说鼓励人入世;佛家与道家则劝人出世,两股力量在中国历史上纠结了数千年。各有各的角度、各有各的用心、各有各的现实依据、各有各的说辞,也各有各的道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各取所需;各有所爱;各有拥护与反对。总之,出世与入世的情结,“虚”与“实”的情结如影随形,常常伴随中国人的左右。
  如果我们不以偏执的态度去理解这两首诗中用高超的形象思维反映出来的抽象的佛道观念,我们会发现其中并非仅仅只有“人生无常、万境归空”的表达。我们应该认识到,心灵受历史局限的《红楼梦》作者,能用佛道的观念对现实展开一种无情的揭露,并用佛道的哲学观念对当时社会的荒诞与丑恶进行一种必然灭亡的哲学思考与观照,实属难能可贵。读者不应该以一个简单的“虚无”来指斥与认定,对其完全否定。如果我们能从一个积极的角度去理解,应该看到这两首诗是“对人世间普遍存在的种种愿望与现实的矛盾现象作概括”,同时“包含着某种深刻的人生和宗教哲理”。笔者认为,诗中表现的佛道观念中包含的“某种深刻的人生和宗教哲理”至少包括了:对人生有荣枯与生死、世事有起伏与兴衰、乐极生悲、多行不义必自毙等正面道理的揭示。细细品读,会获得不少有益的启示。剔出了佛道观念中的那种对现实世界的彻底扬弃,笔者认为,读者不应该对其表达的佛道观念过于苛求,毕竟其中包含着谁也否定不了的某些客观规律。
  两首诗中反映出来的佛与道的不执着于功名利禄的观念、不执着于儿女痴情的观念、不当守财奴等观念,千百年来,客观上于滚滚红尘之中传递着一种有益的开导与慰藉,自有其积极的意义。如果我们不是那样极端地将其中的思想理解为“规劝人们抛弃功名、散金银、抛妻室、丢儿孙,去追求所谓‘长生不死,来去无方’的神仙”,而是将其理解为对物欲的一种超脱,对“质本洁来还洁去”精神的一种期许,自然可以使自己的人生少一些无谓的烦恼,多一些自在与安宁。在社会处于转型期的当下,名利场依旧熙熙攘攘,各种欲望依旧强烈,人们对财富与地位的追求也未见减速;盛与衰、荣与枯、永恒与短暂、痴情与无情依旧在不停地此消彼长,相互转换。我们当然有理由不去认同两首诗中所蕴含的那种绝对虚无的佛道观念,但其中包含着的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有意的疏离与清醒的旁观,以及其中包含的对人生的反思,仍值得我们称赞。
  二 《好了歌》中出色的文学表达
  《好了歌》与《好了歌·注》这种以同一主题,创作一主一次的两首诗,互为映衬、相互配合的诗歌创作方法,在《红楼梦》中有较广泛的使用,体现出高超的文学技巧与成就。两首《好了歌》是作品中非常突出,也广为读者熟悉的两首诗。它们除了具有得到普遍认同的揭示当时社会危机,呈现四大家族的荒诞没落景象的作用外,从历史与人性的角度思量,这两首诗还以高超的文学技巧,概括反映出中国历代诸多世家大族的兴衰特征与人生普遍存在的某些纠结状态。在两首诗中,“处处采用鲜明、感性的对比,使盛和衰、荣和枯、炎和凉、永恒和短暂、痴情和无情的对比更加触目惊心;加上宏观世界的铺排意象互为映衬,使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 世家大族命运与人生纠结的形象概括
  中国历朝历代出现过不少显赫一时,然后又盛极而衰的世家大族。《红楼梦》中的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文学形象既是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文学表达,也是作者曹雪芹对中国历史上众多世家大族的形象进行的一种文学概括。因此,甄士隐的《好了歌·注》不仅仅只是四大家族喜怒哀乐和种种丑态的文学地图以及其兴衰的缩影,也是对中国历史上所有世家大族际遇和特质的高度概括,是对其喜怒哀乐和种种丑态,以及其兴衰的典型性反映和生动的刻画。无论是“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还是“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无论是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还是“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或者是“……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从《好了歌》中刻画的四大家族的身上,读者可以找到中国封建社会各个历史时期世家大族的影子,从而获取一种具有历史纵深感的更为丰富多彩的体验与认知。
  我们对《好了歌》的理解也不能只停留在针对封建社会的衰亡和四大家族的荣辱上面。如果说《好了歌·注》侧重于表现某些具体的世家大族,《好了歌》则涉及较为普遍的人性:“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娇妻忘不了”。千百年来,人们一代又一代地来来去去,芸芸众生之中的绝大部分人都处在仙界与尘世之间,处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处在善良与邪恶之间,处在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人生纠结之中,不同的只是程度的深浅,取舍的比例。因此,《好了歌》也对人生普遍存在的某些状态做出了一种形象生动的摹写与概括。对人性的弱点也展开了一种通俗而鲜明的揭示。因此品读《好了歌》,读者还可以加深对人性的认识,并获得某种人生的启示与反思,如果愿意,还可以对自己在人世间的行走进行一种有益的打量与思考。
  2 鲜明、感性的对比
  《好了歌》里的对比,笔者称之为“两极对比”。比如,毫无尘念的“神仙”与沾满红尘的“功名”相对比;显赫一时的“将相”与沉寂的“荒冢”对比;对金钱的贪婪“终朝只恨聚无多”与“及到多时眼闭了”的对比。再比如,在世时“日日说恩情”与“君死又随人去了”的对比;痴心“父母”与不孝“儿孙”相对比……,这种天与地、峰与谷、南极与北极式反差巨大的对比,因其干净利落,截然相反,且落差巨大,从而显得极其鲜明,富于感染力。
  另外,《好了歌》里多是静态的对比,而《好了歌·注》里却多是动态的对比。“脂正浓、粉正香”与“两鬓又成霜”对比;昨天“蛛丝儿结满雕梁”与“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的对比;“送白骨”与“卧鸳鸯”对比;“因嫌纱帽小”与“致使锁枷扛”的对比……,这些动态的对比,除了具有《好了歌》中静态“两极对比”的鲜明外,还显得更加感性,令读者仿佛目睹了那场在世家大族里上演的“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的闹剧。
  3 俗与雅的巧妙结合
  对比两首《好了歌》的语言我们会发现,跛足道人的《好了歌》明白晓畅,俗得有趣,俗得生动,俗得深刻;甄士隐的《好了歌·注》则文字洗练,富有文采,雅得鲜明,雅得透彻,雅得警醒。从诗与其作者的身份上看,这一“歌”一“注”,由一“俗”(跛足道人)一“雅”(沦为乞丐的书生)之人所唱出来,与其身份极其吻合。而且,也只有这样身份的人,才能唱出这样惊世骇俗的句子。有意思的是,文字通俗的跛足道人衣衫破烂,表面俗骨子里却超然脱俗;落魄的书生文字虽雅,但形象神情已经雅不起来了。在这里也形成了一种值得玩味的雅与俗的杂然错位与相互映衬的配合。
  从文字表现来看,前一首“歌”采用了一种看似简单的循环往复的句式,以“好”开始,以“了”结束,通篇措词直白晓畅,琅琅上口,“好即是了,了即是好”,其文字的简单通俗与内涵的深刻警醒,具有传统悠久的中国民间歌谣的特点,是历史上这类讽喻劝世作品中的典范。且言简意赅,颇有道家风范;后一首“注”出自一个曾经富有的落魄书生之心与口,自然词藻丰富,形象鲜明,体现出“书生”特色,以“雅”的姿态将跛足道人的《好了歌》通俗的表达中蕴含的深刻演绎得鲜明生动,淋漓尽致。可见俗有俗的好,雅有雅的妙。俗与雅在这里,实现了一种巧妙的一唱一和;形成了一种奇妙的衔接。《红楼梦》作者的文学功力,由此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 王士超注释,李永田整理:《红楼梦诗词鉴赏》,北京出版社,2006年版。
   [2] 郭锐、葛复庆:《红楼梦诗词赏析》,崇文书局,2007年版。
   [3] 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中华书局,2004年版。
  
   作者简介:
   杨莉,女,1963—,四川广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典诗歌,工作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周丁力,男,1958—,重庆市人,大专,编辑,研究方向:唐代诗歌,工作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编辑部。
其他文献
摘要《雪国》是川端康成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部作品之一,本文以这部作品为例,剖析了川端康成在小说创作过程中对日本传统美学的演绎和追求,并分别从对自然美的崇尚,继承和发扬日本传统的“物哀”美学和渗透哲学宗教之美来加以阐述。  关键词:川端康成 《雪国》 传统美学 自然美 “物哀”美 哲学宗教美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雪国》是川端康成(1899-1972)的第一部中篇
期刊
摘要本文以田纳西·威廉斯的名剧《玻璃动物园》和《欲望号街车》中的两个女主人公为例,探讨了威廉斯对女性人物的敏锐观察和丰富逼真的刻画。威廉斯剧作中的女人总是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因为她们是真实的人,是美与丑、善与恶的结合体,是具有双重性格的复杂人物形象。  关键词:田纳西·威廉斯 女性角色 双重性格 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田纳西·威廉斯(Tenne
期刊
摘要璘璘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进程与俄苏文学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经历了至少两次大规模的精神选择。俄苏文学中体现的怀疑批判精神和苦难坚忍的人道主义情怀,滋养了两代中国知识分子。从个性价值的解放到群体信仰的麻醉、到理性启蒙精神的回归,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寻找之路有着深深的俄苏文学精神的烙印。  关键词:理性 启蒙 俄苏文学 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每个民族在历史的拐点都面临着与
期刊
摘要司各特擅长把苏格兰贵族放进他们的城堡背景中来阐述自己动态的历史观——在赞颂社会秩序稳定性的同时,也相信历史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他的动态和发展的历史观所强调的是从过去到现在的发展、进步。《老古董商》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证。通过描写其中三座城堡的特点以及其主人的性格和命运,司各特给苏格兰指出了一条光明的前景——抛弃苏格兰落后的封建残余,加强苏格兰和英格兰的联合,发展资本主义。  关键词:《老古董商》
期刊
摘要“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它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是和谐统一、情景交融。曹操在诗歌创作上借乐府旧题写实事,在诗歌内容与形式上达到了完美的结合,以及慷慨激昂中有悲凉之气的美学特征,而这与“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无不有着直接的关系。  关键词:曹操 董仲舒 儒家思想 天人合一 乐府诗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
期刊
摘要接受美学与王夫之《姜斋诗话》都肯定读者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其能动接受。不同的是,姚斯从文学接受的历时性方面,充分肯定读者的再创造对形成作品无限丰富意义的积极作用。《姜斋诗话》则认为,读者的接受联想受作者的创作情感和作品思想意蕴的制约,把接受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所产生的全部情感局限在“兴观群怨”的四情之中。  关键词:接受美学 王夫之 《姜斋诗话》 文学接受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
期刊
摘要艾米莉·狄金森是与惠特曼齐名的19世纪美国著名女诗人, 她的诗歌摆脱了传统形式的束缚和流行诗歌的影响,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诗歌《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可以说是她自己心路历程的探寻,也是她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通过分析诗歌,我们可以了解诗人的择一思想和宁愿隐居的愿望。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 诗 隐居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
期刊
摘要罗伯特·佩恩·沃伦是美国第一个桂冠诗人。他的诗歌典雅而通俗,急促的节奏中常常折射出感伤和忧郁,表现了当代人的孤独和异化感,揭示了一个善恶并存的世界。多年来,国内对他的诗歌少有介绍,本文将依据文学批评的相关理论,探讨其诗歌的主题和表现形式。  关键词:逃逸 沃伦 爱和感伤 主题  中图分类号:I106.2文献标识码:A    一  那仅是一只鸟在夜里鸣叫,不知是什么鸟,  我从泉边汲水回来,经过
期刊
摘要美国现代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以玄奥深邃的诗句,瑰丽奇特的意象和缜密空灵的思想著称。其诗歌以想象力与现实、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为贯穿始终的主题,在一个信仰危机和新旧交替的年代,倡导诗歌可以赋予混乱的世界以秩序。名篇《礼拜天早晨》集中表现了史蒂文斯对于宗教和人生的思考,对于传统宗教的怀疑,折射出诗人的人生观和宗教观,肯定了大自然的终极关怀和人此世的意义。  关键词:《礼拜天早晨》 现世 天堂 诗歌 自
期刊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可以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精神内质,培育人的审美能力。而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空白”艺术更是有着无尽的魅力。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论述诗词“空白”艺术的欣赏:对话中的“空白”;用典中的“空白”;列锦中的“空白”;互文中的“空白”;“对写法”中的“空白”。  关键词:古典诗词 空白艺术 想象联想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诗歌,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花架,是德、智、美的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