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始终有种怕上课的感觉。并不是我因为懒而不想去上课,而是上好上活一堂课实在太难。因为从短短的一堂的45分钟课,可以看出一个教师的学识水平、个人素养、基本功、应变能力……。一位同行的话让我汗颜,备一节课我只用十来分钟,但上这节课却用了我一辈子的积累来教。
同一份教案如果让不同的教师来展示,有的教师能谈笑风生,把课上活,有的教师却只能演示自己的教案;有的教师机智地处理意外而恰到好处,有的面对不测却手足无措……所有这些区别的形成,原因有很多,但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课感”水平的高低。说到课感,作为英语教师,我很自然地想到“语感”。我们在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是学习者在长期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英语语言的感悟能力。而课感,它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情况调控、处理的一种感觉、能力,也可以说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灵感与应变能力。我认为,具备课感的前提是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和实力。为什么人们常说有些人是天生做老师的料?其实,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能把课上得精彩的好老师首先要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再借助他独到的个人魅力,如亲切的教态,动听的声音,幽默的语言等,他们的课感随时能够迸发,课堂上很自然的出现许多亮点和火花;遇到意外,能巧妙机智地“转危为安”,甚至能生成课堂亮点。教师如能灵活恰当地把握课感,自然带来了课堂的动态生成。
“课堂生成”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思维、不同能力的差异和特点,是教师课前无法预测的一种课堂现象。教师尽管可以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但是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或防止课堂偶发情况的出现,再周密的考察也不可能为偶发情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它需要教师正确而迅速地做出判断并妥善处理。
如我在一堂试卷评析课上遇到一个题目,是讲关于like的用法。班上的学生正在为like和be like而争论不休时,我忽然想到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的一则笑话,正好与这个题目相关。故事讲得是有个英语水平不高的年青人在澳大利亚留学。一天他买了很多土豆回家,正好碰到房东太太,房东太太说你买了这么多的土豆,那个年青人一看房东太太很喜欢土豆的样子,就问她“Are you like potatoes?”结果他的话一下子惹怒了房东太太,很快他就被赶出了门。学生听完之后都哈哈大笑,我抓住时机问了一个成绩中等的学生,他告诉我们说,这个留学生应该说“Do you like potatoes?”(你喜欢土豆吗?),而不能说“Are you like potatoes?”(你长得像土豆吗?)这样一来他本来的好意,变成了对房东太太的侮辱。我立刻表扬了这位同学,“很好,你说得对。”这样,一堂原本枯燥的试卷评析变得生动起来,一个故事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觉得这堂课是个意外的成功。是学生给了我课感,而他们的课感则来自于他们已有的知识。
新课标强调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它更多地关注课堂生成的新情景(问题)、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更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课堂上学生并没有按照老师预设的问题思考,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老师备课设定的思路走。《新课标》告诉我们,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批评,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建构。课堂上学生学习不是预约的,而是学生与教师、同伴、作者“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有许多意外与惊喜。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要努力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在“动态生成”中前进。
面对新课程,老师面临前所未有的尴尬,是将教案进行到底,还是大大方方地顺着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前进?这是摆在每个老师面前的一道思考题。教学实践告诉我,跳出备课设定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发现,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精彩。
同一份教案如果让不同的教师来展示,有的教师能谈笑风生,把课上活,有的教师却只能演示自己的教案;有的教师机智地处理意外而恰到好处,有的面对不测却手足无措……所有这些区别的形成,原因有很多,但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课感”水平的高低。说到课感,作为英语教师,我很自然地想到“语感”。我们在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是学习者在长期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英语语言的感悟能力。而课感,它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情况调控、处理的一种感觉、能力,也可以说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灵感与应变能力。我认为,具备课感的前提是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和实力。为什么人们常说有些人是天生做老师的料?其实,好老师不是天生的。能把课上得精彩的好老师首先要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再借助他独到的个人魅力,如亲切的教态,动听的声音,幽默的语言等,他们的课感随时能够迸发,课堂上很自然的出现许多亮点和火花;遇到意外,能巧妙机智地“转危为安”,甚至能生成课堂亮点。教师如能灵活恰当地把握课感,自然带来了课堂的动态生成。
“课堂生成”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思维、不同能力的差异和特点,是教师课前无法预测的一种课堂现象。教师尽管可以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但是再有预见性的教师,也不可能预料或防止课堂偶发情况的出现,再周密的考察也不可能为偶发情况事先设计好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步骤。它需要教师正确而迅速地做出判断并妥善处理。
如我在一堂试卷评析课上遇到一个题目,是讲关于like的用法。班上的学生正在为like和be like而争论不休时,我忽然想到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的一则笑话,正好与这个题目相关。故事讲得是有个英语水平不高的年青人在澳大利亚留学。一天他买了很多土豆回家,正好碰到房东太太,房东太太说你买了这么多的土豆,那个年青人一看房东太太很喜欢土豆的样子,就问她“Are you like potatoes?”结果他的话一下子惹怒了房东太太,很快他就被赶出了门。学生听完之后都哈哈大笑,我抓住时机问了一个成绩中等的学生,他告诉我们说,这个留学生应该说“Do you like potatoes?”(你喜欢土豆吗?),而不能说“Are you like potatoes?”(你长得像土豆吗?)这样一来他本来的好意,变成了对房东太太的侮辱。我立刻表扬了这位同学,“很好,你说得对。”这样,一堂原本枯燥的试卷评析变得生动起来,一个故事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我觉得这堂课是个意外的成功。是学生给了我课感,而他们的课感则来自于他们已有的知识。
新课标强调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它更多地关注课堂生成的新情景(问题)、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更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课堂上学生并没有按照老师预设的问题思考,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老师备课设定的思路走。《新课标》告诉我们,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思考,尊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批评,寻求个人理解的知识建构。课堂上学生学习不是预约的,而是学生与教师、同伴、作者“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有许多意外与惊喜。作为课堂组织者的教师要努力促进学生的学习进程在“动态生成”中前进。
面对新课程,老师面临前所未有的尴尬,是将教案进行到底,还是大大方方地顺着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前进?这是摆在每个老师面前的一道思考题。教学实践告诉我,跳出备课设定的思路,灵活应变,尊重学生的发现,课堂会因生成而变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