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共“人文”一色 “感悟”与“训练”并举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ywang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堂应该旗帜鲜明地上出语文的味道,立足于语言文字的扎实训练,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突出母语文化传承的生命高度。在观摩《丑小鸭》一课时,我们欣喜地看到:语言训练时时可见,处处落实,阅读课的语文味浓了,学科个性更为突出了。
  为了在阅读教学中真正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达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的目标,执教者引导学生将“感悟”与“训练”有机结合,优化教学策略,合理安排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且有效的实践活动中“感悟”和“训练”——感悟体现了人文性,训练体现了工具性。现列举一二说明。
  
  一、准确把握语言学习点,找准“感悟”与“训练”的结合点
  
  语言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和重点难点之一。学习语言除了要有积累,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并且有所创造。在这堂课上,学生通过有计划地“强制式”学习去获得语言的认知体验、情感体验和运用体验等。教师全方位地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平台,让他们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习得运用语言的本领,慢慢地使语言丰富起来、生动起来。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对文本中形式精美凝练、文化内涵丰富的规范语言细细揣摩,反复推敲,引领学生去诵读、领悟、模仿、变通、运用等,使语言学习从自然发展走向必然发展。
  例如,第二自然段中描写丑小鸭外形的句子,遣词造句颇具特色,是引导学生习得、运用的极好凭借。处理教材时,教师首先让学生找出丑小鸭很丑的句子,让学生阅读,初次感受其丑。再让学生评价,为什么这样读,再次感受其丑。然后教师出示对比句,说:“老师这里也有一只丑小鸭:他的毛是灰的,嘴巴是大的,身子是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让学生读、品这两个句子。学生通过朗读、揣摩、比较,从而领会到叠词“灰灰”“大大”“瘦瘦”在语言文字表达中所起的作用。这种感悟不是靠告诉、靠灌输、靠讲解得来的,而是在学生积极的语言学习过程中习得的。积累,只是语言内化的基础,教师并不满足于学生仅仅理解、感悟到叠词的准确运用,而是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在有效理解的基础上将其引入记忆库,变成语言库存。“你在平时生活中用过这一类词吗?说说看!”学生此时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中,“他的身材高高的,眼睛大大的”这一类词脱口而出,在不知不觉的语言实践过程中,感悟并运用了叠词在语言表达中的作用。
  
  二、准确把握思维训练点,有效落实“感悟”与“训练”
  
  在阅读教学中,要想达到在引导学生感悟品味文章思想感情的同时得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必须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确定好“感悟”与“训练”的切入点。如在学习丑小鸭的悲惨遭遇时,学生汇报“猫吓唬它”“小鸟讥笑它”,教师适时出示画面:一只凶猛的猫正竖起胡须龇牙咧嘴,一群小鸟正叽叽喳喳围着丑小鸭。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深深领会到吓唬、讥笑的含义。此时,教师又让学生根据画面继续想象“猫会怎样吓唬它?小鸟又会怎么讥笑它?”在鲜活的画面前,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调动已有的经验积累:“猫会躲在一边等他进来时悄悄扑过去”“这么难看的鸭子真是世上少见”……一句句生动的话语从学生口中脱口而出,由语言到画面再到语言,走一个来回。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训练了表达能力,又发展了形象思维,并深深感悟到丑小鸭命运的不幸。“如果这些动物就站在这里,你会对他说什么?”此时此刻,对弱者的同情、对强者的不满,在学生的心中油然而生,语言训练与感悟水到渠成。
  
  三、活用教材,巧用“感悟”与“训练”的扩散点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努力体现课标中提出的“拓宽语文学习与运用领域”的理念,巧用感悟与训练的扩散点,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提高教学效益。
  如在音乐渲染下,学生有感情读完第三、四、六自然段后,教师巧妙地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听了你们的朗读,丑小鸭仿佛出现在老师面前,它仿佛要跟老师诉说它的不幸遭遇。其实它的不幸遭遇远远不止这些,你想想还有哪些呢?”就这样,学生们一个接一个,结合生活实际,想象了丑小鸭的悲惨遭遇。在想象中,他们对弱者的同情之心充分地表现出来了。在表达理解中,他们真切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口语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又如,在课堂快结束时,教师“带”学生去天鹅湖公园“游玩”,精心安排“丑小鸭名片设计”多幅插图,给了学生一个多元解读的空间,让学生有了较开阔的思维和想象的空间。学生与文本、与文中主人公及作者之间,产生了非常浓厚的感情。学生真正走进了文本,又走出了文本,最后超越了文本,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较好地读懂了课文,更重要的是向我们展示了语文的文本价值与学生的独特体验的完美结合。(作者单位:江西省于都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徐慧林
其他文献
新课标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0万字,每学年读两三本名著”,并在每学期课本上附有推荐的名著简介和精彩章节。可时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普遍存在轻视这些课外阅读的现象。随着新课标的施行,中考试卷等学习评价手段的改革,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和正确评价阅读效果,越来越值得大家重视和研究。    一、以考导看,扎实开展阅读    中考命题者,应发挥中考试题的导向作用,注重试题的灵活多变,减少甚至消除教师
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这就进一步明确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观的具体形态,为指导教学过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笔者以为要达到上面提出的目标,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倾听学生心声,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基础作用的一环。老一辈著名作家,如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都曾在青年时代得益于
期刊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创造、学会审美。英语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就成为摆在每位教师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笔者认为,英语教学应该从以下四方面尝试:    一、强化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    英语教师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文化修养如何,直接影响英语课的教学效果,关系着培养人才的质量。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
期刊
在越来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现代教育中,人们普遍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并非直接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这种教育理念体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学的模式已经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这种教学模式的变化对高校外语教学中的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师素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高校英语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能否适应新要
期刊
一年级的小学生大多只有六七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奇心强,想象丰富,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还没有形成思维定势,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最佳时期。人教版一年级的《语文》教材十分重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如何发挥教材优势,挖掘教材中的创新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自编儿歌,培养想象思维    在一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中,拼音和识字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比较乏味,而汉字是音、形、义的统
期刊
阅读可以积累我们的知识,还可以培养我们的语感,可以发展我们的思维,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可小看“读”的作用。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不仅要以读为本,还应注意读与“听、说、写”之间的有机结合。    一、读和感悟相结合    古语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充分说明了多读对感悟的重要性。多读,有助于学生对外界信息的内化和升华。《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
期刊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努力关注学生学习现状,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关注学生独特个性和健全人格,构建全新的人本课堂,促进学生生命发展和人格完善。  一、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是对学生主体地位、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全新定位。这些论述要求教师必须摒弃教师中心主
期刊
如今,“简简单单教语文”已经成为时下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理念。“简简单单”其实并不简单,它是高度凝练的教学思想,是超越语文教学技术所步入的教学艺术境界。“简简单单教语文”,重点应落实在“简”字上。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教学目标要简明。教学目标的确定,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来设计,既要体现工具性,又要体现人文性。其实
期刊
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已逐渐成为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在这方面,历史学科有其自身的优势。历史上留下来的大量文字、图片、实物资料以及近年来不断出现的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作品。可以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等许多方面运用多媒体技术,去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充分利用开发现代教育媒体,探索现代条件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与新方法,是当代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新的教育革命要求我们应以新的视角、新的姿态去迎接这一新
期刊
交谈对话,在日常生活中是件很普遍的事。如何让学生在与教师习以为常的平等谈话中,培养习作能力,是我们多年来在教学中不断探讨的问题。因为我们惊喜地发现,每当学生与我们一起聊天后,思维变活跃了,感情丰富了,话语更多了,条理也更清楚了。他们的日记,他们的习作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中变得有话可说了,有内容可写了。不知不觉,他们的习作能力也提高了。    一、在谈话中引导参与,搜索习作素材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