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从凯恩斯主义传入中国的背景、凯恩斯主义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凯恩斯主义对中国经济的消极影响以及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走向等四个方面来阐述凯恩斯主义对中国经济带来的各个层面的影响。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某一时期,凯恩斯主义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也伴随着诸多问题。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中国经济;积极影响;消极影响;未来发展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开始走向改革开放之路,逐步形成了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路线。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与此同时,也伴随环境污染、地区差异、贫富差距、失业人口加大等一系列问题。党和政府意识到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一.凯恩斯传入中国的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不断增速,同时也面临着种种挑战,但总体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引入经济发展规律,还原市场,逐步建立商品经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由于物质力量极度匮乏,刚刚步入市场经济模式的中国面临来自多方面的挑战,曾经崇拜的苏联模式已接近崩溃,当时的中国也只能选择“摸着石头过河”,就如邓小平曾经说过的:不管白猫还是黑猫,只要能抓住老鼠的都是好猫。
2001年中国顺利加入了WTO,这标志着作为国际市场组成部分的中国正在迈向更加辉煌的道路。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在探索中前进,逐渐有了自己的特色,这种模式介于欧美经济模式和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之间,政府和市场成为其经济模式的两大组成部分,这两大部分相辅相成,共同发力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形式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经济思想方面并没有抛弃马克思主义思想,而是结合本国的具体国情,吸收和借鉴外来的优秀经济思想。正是在这种契机下,凯恩斯主义被引入到中国,通过与中国具体国情的结合,形成了中国独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凯恩斯主义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凯恩斯主义诞生于20世纪欧洲的“大萧条”期间,其思想的核心是“市场失灵”,认为“看不见的手”势必会造成经济秩序和社会的混乱,需要一种凌驾于之上的力量来维持秩序,政府无疑成为了最适合的选择。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积极财政政策有两种方式:减税和投资。在东亚金融危机以后,中国政府推行积极财政政策来提高生产率,消除增长瓶颈的基础设施建设。当时所面临的国内国际经济非常复杂,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及时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方面调整了经济发展的方向:一方面,及时采取了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等货币政策手段;另一方面,于1998年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事实证明,1998年之后一段时期内所采取的经济政策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起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在这一时期,我国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已经开始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也带有凯恩斯主义色彩。我国所遵循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调政府对经济所起的主导作用,而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也正是政府的作用,这是其与我国的经济理论的契合点。
回顾中国过去30多年来经济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我们所经历的不同的发展时期都有解决不了的发展问题。总体上看,中国当代经济实际上经历了两个大的发展阶段:一个是1978—2000年阶段,一个是2000年至今阶段。前一个阶段,我们注重“量”,后一个阶段我们开始注重“质”。在经济发展的量方面,2000年之前,全国各地都把发展经济的速度快慢作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状况的判断标准,这也导致了在这一时期内,中国经济始终能够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进入2000年之后,由于国内外一系列经济危机的到来,经济增长的速度慢慢减缓,此时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政府干预理论开始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不断得到增强。我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底子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大、基础设施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目前还不存在过剩的担忧。在医疗、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上,我们仍然面临困境,急需政府和社会的投入建设。因此,在这一时期,我国通过扩大政府支出的方式来扩大有效需求是必要的,是符合我们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
三、凯恩斯主义对中国经济消极影响
一直以来,在学术研究领域,一直存有对凯恩斯主义的怀疑和批评的声音。相关人士分析了凯恩斯主义所提倡的经济政策所需要的经济前提以及其实施之后有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在过去的几十年,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中国经济的增长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政府的投资以及消费的拉动,在此过程中市场的贡献相较较小,准确地说,政府没有给市场充分发挥的舞台。不可否认的是,在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过程中,除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外,顺带而来的还有货币供给增长过多等潜在问题。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政府在多个方面还存在严重的盲目性,以及自我约束的能力还不够等情况,因此也造成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导致通货膨胀、政府的负担加重、公共财政风险积累等问题的产生。就目前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我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还是存在,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按照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方式只会在短期内取得发展成果,但是很难取得长期发展,势必会带来很多问题:
(一)政府过多的干预经济。在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卫生等诸多领域,政府对于民营企业的要求比较高,优惠政策也相对较少,存在价格管制,这样便会使得很多民营企业不能较好的发展。除此之外,由于企业所担负的税过于繁重,使得经济运行效率大幅度降低,影响经济的整体发展。
(二)环境污染、地区差距、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过去由于人们过分追求发展的速度,这直接导致了全社会开始反思和追问经济发展的目的,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引发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地区差距、贫富差距等问题。财富高度集中,基尼系数超高,贫困人口占绝大多数,造成地区差异。按照凯恩斯主义所提倡的的发展方式,这个时候应该通过加强国家干预来解决问题,但还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三)世界工厂地位衰落。东莞一直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主要生产基地,如今以劳动密集型为特点的东莞企业面临倒闭的危险,这标志着之前以劳工生命为成本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符合发展的实际。一直以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是投资、外贸、内需,如今这三驾马车已经失去原本的效果,最明显的是外贸这驾马车已无法拉动中国经济的增长,只能寻求新的发展方式。
(四)数量庞大的失业大军。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失业问题是我国所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就目前的失业人群来看,主要包括以农村过剩劳动力、外资白领、失业大学生、由于学历等问题而没有工作的待业青年等几种类型的失业人群,失业不仅是经济领域的问题,很可能会发展为社会问题,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
当前,中国正面临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时期,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应该考虑是否应该采取凯恩斯主义,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凯恩斯理论的基本公式是:GDP=投资+消费+净出口贸易,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凯恩斯主义确实能在短期内增加需求,与此同时也会抑制创新,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从而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
经济实力是经济安全的基础,只有提高经济实力,国家综合国力得到提高,才能从根本上避免经济危机,也能够为应对各种经济风险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更大限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充分表明了政府改革的决心,面对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种种瓶颈,党和政府试图改变之前凯恩斯主义影响下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可见,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利用好“一带一路”政策,发展为全面开放型经济体。“一带一路”政策是为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提供更好的平台,以便互通互利,使沿线各国建立伙伴关系,形成全方位的互通网络,实现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除此之外,还能发掘沿线市场的潜力,使投资和消费充满活力,提供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思想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的交流。
(二)对企业的改革。第一,淘汰僵尸企业;第二,降低税率;第三,打破央企垄断;第四步,简政放权;第五步,完善法治。尽管十八届四中全会宣誓了依法治国的决心,但最重要的还是要看实际运行效果。实现依法治国不是一蹴而就的,但这对重塑企业家的信心、遏制海外移民潮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中国经济增长将完成以下几个转变:由之前主要靠投资和出口带动经济转变为“三驾马车”共同发力带动经济;由主要发展工业转变为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由主要靠物质资源得消耗转变为主要靠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完成这些转变,我国经济发展便会逐步走向更高质量、更协调的发展之路。
(四)优化产业结构。首先,要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现代农业是将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完美结合的新型农业,通过加强和完善惠农政策,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其次,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制造业。最后,要加大对服务业的投资力度。
(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首先,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将各类创新主体紧密在联系,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其次,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通过技术创新,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逐步向科技产业化发展。最后,拓展对外科技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国际科技合作水平。
(六)促进人口均衡发展。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效应,我国将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开放二胎政策。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新生儿并不会成为劳动力,但伴随着新生儿的出生将刺激经济消费,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还将提高整个社会的储蓄金额。
(七)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供给侧”主要是指侧重于“供给”,这也意味着今后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将从原来的看中需求到供给需求共同发力的转变。从“三架马车”到“供给侧改革”,这种变化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演变,消费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将越来越大,对供给侧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五.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和平崛起”令世界关注,“中国制造”、“中国速度”另世界惊奇,中国在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等方面依然逐渐步入世界大国行列。在全球化趋势下,世界各国间经济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是当今世界的经济写照。中国经济的发展将伴随世界经济的走势而发展,或许凯恩斯主义会在中国成为历史,未来的中国将会以更强的姿态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从而发展自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米歇尔.阿尔贝尔. 杨祖功译.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
【2】臧秀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关系研究[M]. 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3】丁玲.三驾马车驾驭下中国经济增长——投资、消费、出口及GDP波动[M]. 沈阳师范大学,2010.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中国经济;积极影响;消极影响;未来发展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开始走向改革开放之路,逐步形成了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路线。几十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与此同时,也伴随环境污染、地区差异、贫富差距、失业人口加大等一系列问题。党和政府意识到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一.凯恩斯传入中国的背景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不断增速,同时也面临着种种挑战,但总体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引入经济发展规律,还原市场,逐步建立商品经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由于物质力量极度匮乏,刚刚步入市场经济模式的中国面临来自多方面的挑战,曾经崇拜的苏联模式已接近崩溃,当时的中国也只能选择“摸着石头过河”,就如邓小平曾经说过的:不管白猫还是黑猫,只要能抓住老鼠的都是好猫。
2001年中国顺利加入了WTO,这标志着作为国际市场组成部分的中国正在迈向更加辉煌的道路。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在探索中前进,逐渐有了自己的特色,这种模式介于欧美经济模式和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之间,政府和市场成为其经济模式的两大组成部分,这两大部分相辅相成,共同发力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形式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经济思想方面并没有抛弃马克思主义思想,而是结合本国的具体国情,吸收和借鉴外来的优秀经济思想。正是在这种契机下,凯恩斯主义被引入到中国,通过与中国具体国情的结合,形成了中国独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凯恩斯主义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凯恩斯主义诞生于20世纪欧洲的“大萧条”期间,其思想的核心是“市场失灵”,认为“看不见的手”势必会造成经济秩序和社会的混乱,需要一种凌驾于之上的力量来维持秩序,政府无疑成为了最适合的选择。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积极财政政策有两种方式:减税和投资。在东亚金融危机以后,中国政府推行积极财政政策来提高生产率,消除增长瓶颈的基础设施建设。当时所面临的国内国际经济非常复杂,在这种情况下,中央政府及时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两方面调整了经济发展的方向:一方面,及时采取了降低银行存贷款利率等货币政策手段;另一方面,于1998年开始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事实证明,1998年之后一段时期内所采取的经济政策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起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在这一时期,我国实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已经开始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也带有凯恩斯主义色彩。我国所遵循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调政府对经济所起的主导作用,而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也正是政府的作用,这是其与我国的经济理论的契合点。
回顾中国过去30多年来经济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我们所经历的不同的发展时期都有解决不了的发展问题。总体上看,中国当代经济实际上经历了两个大的发展阶段:一个是1978—2000年阶段,一个是2000年至今阶段。前一个阶段,我们注重“量”,后一个阶段我们开始注重“质”。在经济发展的量方面,2000年之前,全国各地都把发展经济的速度快慢作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状况的判断标准,这也导致了在这一时期内,中国经济始终能够保持年均两位数增长。进入2000年之后,由于国内外一系列经济危机的到来,经济增长的速度慢慢减缓,此时凯恩斯主义所倡导的政府干预理论开始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不断得到增强。我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底子薄、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大、基础设施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目前还不存在过剩的担忧。在医疗、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上,我们仍然面临困境,急需政府和社会的投入建设。因此,在这一时期,我国通过扩大政府支出的方式来扩大有效需求是必要的,是符合我们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
三、凯恩斯主义对中国经济消极影响
一直以来,在学术研究领域,一直存有对凯恩斯主义的怀疑和批评的声音。相关人士分析了凯恩斯主义所提倡的经济政策所需要的经济前提以及其实施之后有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在过去的几十年,我们可以看到政府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中国经济的增长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政府的投资以及消费的拉动,在此过程中市场的贡献相较较小,准确地说,政府没有给市场充分发挥的舞台。不可否认的是,在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过程中,除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外,顺带而来的还有货币供给增长过多等潜在问题。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政府在多个方面还存在严重的盲目性,以及自我约束的能力还不够等情况,因此也造成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导致通货膨胀、政府的负担加重、公共财政风险积累等问题的产生。就目前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我国经济的结构性问题还是存在,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按照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方式只会在短期内取得发展成果,但是很难取得长期发展,势必会带来很多问题:
(一)政府过多的干预经济。在金融、电信、交通、教育、医疗卫生等诸多领域,政府对于民营企业的要求比较高,优惠政策也相对较少,存在价格管制,这样便会使得很多民营企业不能较好的发展。除此之外,由于企业所担负的税过于繁重,使得经济运行效率大幅度降低,影响经济的整体发展。
(二)环境污染、地区差距、贫富差距不断扩大。过去由于人们过分追求发展的速度,这直接导致了全社会开始反思和追问经济发展的目的,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引发了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地区差距、贫富差距等问题。财富高度集中,基尼系数超高,贫困人口占绝大多数,造成地区差异。按照凯恩斯主义所提倡的的发展方式,这个时候应该通过加强国家干预来解决问题,但还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国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三)世界工厂地位衰落。东莞一直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主要生产基地,如今以劳动密集型为特点的东莞企业面临倒闭的危险,这标志着之前以劳工生命为成本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不符合发展的实际。一直以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是投资、外贸、内需,如今这三驾马车已经失去原本的效果,最明显的是外贸这驾马车已无法拉动中国经济的增长,只能寻求新的发展方式。
(四)数量庞大的失业大军。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失业问题是我国所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就目前的失业人群来看,主要包括以农村过剩劳动力、外资白领、失业大学生、由于学历等问题而没有工作的待业青年等几种类型的失业人群,失业不仅是经济领域的问题,很可能会发展为社会问题,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
当前,中国正面临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时期,在制定政策的过程中应该考虑是否应该采取凯恩斯主义,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凯恩斯理论的基本公式是:GDP=投资+消费+净出口贸易,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凯恩斯主义确实能在短期内增加需求,与此同时也会抑制创新,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从而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方向
经济实力是经济安全的基础,只有提高经济实力,国家综合国力得到提高,才能从根本上避免经济危机,也能够为应对各种经济风险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更大限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充分表明了政府改革的决心,面对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种种瓶颈,党和政府试图改变之前凯恩斯主义影响下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可见,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一)利用好“一带一路”政策,发展为全面开放型经济体。“一带一路”政策是为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提供更好的平台,以便互通互利,使沿线各国建立伙伴关系,形成全方位的互通网络,实现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除此之外,还能发掘沿线市场的潜力,使投资和消费充满活力,提供就业,增进沿线各国人民思想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的交流。
(二)对企业的改革。第一,淘汰僵尸企业;第二,降低税率;第三,打破央企垄断;第四步,简政放权;第五步,完善法治。尽管十八届四中全会宣誓了依法治国的决心,但最重要的还是要看实际运行效果。实现依法治国不是一蹴而就的,但这对重塑企业家的信心、遏制海外移民潮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中国经济增长将完成以下几个转变:由之前主要靠投资和出口带动经济转变为“三驾马车”共同发力带动经济;由主要发展工业转变为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由主要靠物质资源得消耗转变为主要靠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完成这些转变,我国经济发展便会逐步走向更高质量、更协调的发展之路。
(四)优化产业结构。首先,要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现代农业是将科学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完美结合的新型农业,通过加强和完善惠农政策,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其次,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制造业。最后,要加大对服务业的投资力度。
(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首先,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将各类创新主体紧密在联系,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其次,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通过技术创新,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逐步向科技产业化发展。最后,拓展对外科技交流,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国际科技合作水平。
(六)促进人口均衡发展。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负面效应,我国将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开放二胎政策。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新生儿并不会成为劳动力,但伴随着新生儿的出生将刺激经济消费,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长远来看,还将提高整个社会的储蓄金额。
(七)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供给侧”主要是指侧重于“供给”,这也意味着今后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将从原来的看中需求到供给需求共同发力的转变。从“三架马车”到“供给侧改革”,这种变化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演变,消费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将越来越大,对供给侧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五.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和平崛起”令世界关注,“中国制造”、“中国速度”另世界惊奇,中国在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地位等方面依然逐渐步入世界大国行列。在全球化趋势下,世界各国间经济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是当今世界的经济写照。中国经济的发展将伴随世界经济的走势而发展,或许凯恩斯主义会在中国成为历史,未来的中国将会以更强的姿态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从而发展自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米歇尔.阿尔贝尔. 杨祖功译.资本主义反对资本主义[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9.
【2】臧秀玲.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关系研究[M]. 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3】丁玲.三驾马车驾驭下中国经济增长——投资、消费、出口及GDP波动[M]. 沈阳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