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玉茗堂前朝复暮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y1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汤显祖人生的启示
  汤显祖青年时期就声名鹊起,14岁(虚岁)入县学,21岁中举,是令人瞩目的青年才俊。他的人生规划与成长过程,和传统世家或富家的子弟差不多,读圣贤书,科举入仕,光宗耀祖。同时他从13岁开始,就随阳明学的泰州学派大师罗汝芳学习心性之学,探索人生意义与道德真理,奠定了自我本身的道德规矩,影响了他后来的出处进退及做人处事的方式。他于1571年(22岁)及1574年(25岁)两次赴京会试,虽然未中进士,但仍是意气风发,于26岁那年出版诗集《红泉逸草》,不减成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1577年,汤显祖第三次进京会试,面临了他一生副业前途的最大抉择。此时的首辅大学士张居正为了安排自己儿子及第,企图罗致一批青年才俊,纳入“自己人”的小圈子,以便巩固日后的统治架构,也为儿子的政治前途建立后援基础,更为迫切的是,张居正身为首相,子弟高中科举,难免瓜田李下,让人怀疑有营私舞弊之嫌。结纳前来赶考的天下名士,一来显示自己礼贤下士,二来可把应考的精英收在自己旗下,三来又能陪衬出自己儿子这一榜都是高才士,让天下人无话可说。张居正罗致的就有汤显祖及其好友沈懋学,显祖拒绝了邀请,而沈懋学则成了相府贵客。放榜的结果是,显祖名落孙山,沈懋学状元及第,张居正的次子嗣修榜眼,一甲第二名。这段经历,对汤显祖当然是打击,但同时也是重要的人生启示。为了维护自己的主体尊严,难免要付出沉重代价,尝到苦果。


  又过了三年,到了1580年,汤显祖四度进京会试。张居正的三儿懋修也参加这次会试,又来邀请显祖了,而且一再到旅邸来拜访。张府再三垂青,礼数不可谓薄,然而显祖却“报谒不遇”,避开接触的机会。根据邹迪光的《汤义仍先生传》,张府再次罗致,“复啖以巍甲”,而汤显祖不但不应,还说了“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这样的话,标榜了自己人格的清高。这一次放榜,显祖仍旧落第,张懋修以一甲一名赐进士及第,独占鳌头,荣登状元高位。张居正的长子敬修也榜上有名,同登进士之列。
  张家第二代在三年之间,一门三进士,还包括了一名榜眼,一名状元。当时人慑于张居正的威势,众口紧固。有记载说,出现了匿名揭帖,是首打油诗:“状元榜眼姓俱张,未必文星照楚邦。若是相公坚不去,六郎还作探花郎。”楚邦,指张居正是湖北江陵人;标举六郎,是因为张居正四子、五子,一个袭阴,一为武职,都已飞黄腾达,只剩老六了。
  然而,当张居正在1582年死后,一年之间张氏便遭抄家惨祸,第二代的功名全遭剥夺,舆论也就不留情面了。《万历野获编》说:“今上庚辰(1580)科状元张橘修为首揆江陵公子。人谓乃父手撰策问,因以进呈。后被劾削籍,人皆云然。”汤显祖在张家遭殃之时,即1583年阴历三月,中了进士。次月,万历皇帝就派员查抄了张家,敲骨吸髓,逼得老大张敬修上吊而死,也引得显祖感叹:“假令予以依附起,不以依附败乎!”
  政治的翻云覆雨,官场的拉帮结派,斗争的倾轧陷害,人情的冷暖炎凉,给汤显祖极大的刺激与教训,使他做出了坚守一生的选择:为了保存自我人格的纯净,“不如掩门自贞”。他“掩门自贞”的方式,就是任无关紧要的闲职,先任南京太常寺博士、南京詹事府主簿,继任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共八年之久,闭门读书,同时从事诗文的创作。
  到了1591年,他对官场的龌龊贪黩再也看不下去,忍无可忍,打开了虚掩的门,上了轰动一时的《论辅臣科臣疏》,批评时政。接着就遭到贬窜,发配到雷州半岛的徐闻,也就是苏东坡贬谪海南时慨叹“青山一发是中原”之地。在这天涯海角的荒陬,显祖遇到了流放到此的张居正次子嗣修,也就是1577年的榜眼,十四五年前不愿意巴结的贵胄公子。同是天涯沦落人,因此“握语雷阳,风趣殊苦”,不但让显祖感到仕途险恶,甚且觉得人生如梦,世事荒诞无常。
  由于朝中有人斡旋,汤显祖得以离开贬所,于1593年到浙江遂昌任知县。他在这个浙江山区“最称僻瘠”、连城墙都修不起的小县,一待就是六年,不得升迁。最后他抛弃了形同鸡肋的官位,在1598年春,不待上级批准,上了辞呈,甘冒“擅离职守”的风险,效法陶渊明,“彭泽孤舟一赋归”,回到了老家的临川,在城里构筑了玉茗堂。就在这一年,显祖49岁,完成了《牡丹亭》的写作。
  《牡丹亭》的文化启示
  借着《牡丹亭》第一句〈标目〉,汤显祖提要钩玄,说明他的创作动机及旨意,更铺叙了他创作时的心境,是对现实世界的失望,对人生道路坎坷感到无奈。他坐在玉茗堂,朝朝暮暮,做什么呢?就是创作《牡丹亭》,希望通过艺术想象的投射,展现另一种的美好世界:忙处抛人间处住,百计思量,没个为欢处。白日消磨肠断句,世间只有情难诉。玉茗堂前朝复暮,红烛迎人,俊得江山助。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


  我在《汤显祖与晚明文化》(台北:允晨,1995年)书中指出:“这里展示的无奈心境是很突出的,而且正是因为无奈,才借着文学艺术的想象来排遣,来稳定他不平静的心理状态。显祖希望借着对‘情’的描绘,创造一个真挚的理想世界,以美好想象的升华取代人世真实的龌龊。他笔下的杜丽娘就是‘情之至’的化身,也是他艺术想象所能推展的极致。假如艺术想象是心理实存的投射,则想象的美好世界或许也有其超越的真实性,那么,杜丽娘的创造就不只是罗汝芳批评的‘泮涣悲歌’,而是与‘性命’意义有关,趋近于不朽的追求了。”
  《牡丹亭》能够给人强烈的感染,最主要的力量,来自作者对人类追求自由、幸福、理想的执着与讴歌,而非由于剧本辞藻华美,更不是才子佳人屡经波折而终能团圆的曲折情节。才子佳人大团圆这类情节,在明清传奇中很多,有的更为曲折离奇,花样翻新,并不令人感动。《牡丹亭》作为人类文化遗产,最重要的启示是,人要追求幸福,要认识自我主体,要为了理想不惜身家性命,不畏生死的考验。
  汤显祖塑造了一个光辉亮丽的杜丽娘,她百折不挠,坚定不渝,不畏艰难险阻。在她身上,我们同时看到了显祖对人性光辉的信念,看到心性之学的“赤子良知”如何绽放在春光明媚的想象世界。显祖一生所坚守的人格尊严,抵拒浊世污染的“掩门自贞”,捍卫真理、不畏强权的抗疏行动,以及挂冠求去、归隐田园,都与杜丽娘的“情之至”一脉相通。
  长期以来,妇女是最受《牡丹亭》感染的读者与观众。杜丽娘的世间处境,展现了明清妇女共同经历的心理挫折及对人生幸福的憧憬。她令明清闺阁中人感动,不但因为她吐露了内心的情怀与对幸福的憧憬,还敢于起而行,走入梦的世界,去追求梦中情人,去实现她对幸福与快乐的向往。梦醒之后,她并不甘心放弃理想,还要去“寻梦”,还把自己的生命投入理想爱情的追索,为“情”而死,而且“虽九死而未悔”,在冥界也不曾忘情,终能因情痴而冲破生死界限,还魂复生,实现了理想的幸福,与梦中情人结合。
  对明清妇女来说,杜丽娘的还魂情节当然是不实际的,无法模仿。但杜丽娘的执着与百折不挠的信念,却是当时妇女内心向往的最鲜亮榜样。社会环境不容纳,道德规范不允许,但妇女的内心世界里,幸福的想象却可以翱翔,可以像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那样去经历美好的憧憬。“但是相思莫相负,牡丹亭上三生路”,就算此生无法得到,或许,还有来生吧?
  汤显祖在塑造杜丽娘角色时,除了考虑到当时的妇女社会处境,还想到自己一生所处的时代困境。现实中有太多的压制与桎梏,有太多悲惨与不平,只有通过意识的拓展,通过想象世界里的追求,才能在梦中实现理想的幸福。这是不是缘木求鱼,这是不是自相矛盾?这到底是不是完全的虚幻与自欺?还是在真幻之间追索一条未来的道路?汤显祖在《牡丹亭还魂记题词》中,这样说过:“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
  艺术的理想,使他看到了青春亮丽的未来,为了筑一条路,他写了《牡丹亭》。
  郑培凯,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耶鲁大学历史学、哲学博士。曾任教于纽约州立大学、耶鲁大学、佩斯大学。现为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主任、教授。
其他文献
第二站:丹凤县博物馆  1月1日下午6点左右,抵达丹凤县。丹凤县是一个很小的县城,县城内大部分地方都可以步行走到。  在赴陕之前,已和博物馆取得联系,对于我的拜访,刘馆长表现得非常热情,随着话题深入,亦是越谈越多。商洛本属于楚国,商鞅变法后,秦国强大,遂取商於之地。商於地方六百里,南接楚国,东接魏国,在魏楚两大强国的重压下,秦国能如此扩地,南取商於,东收河西,可谓扬眉吐气。自古有八百里秦川之说,而
期刊
《论语》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是我们了解孔子思想的最重要典籍,如果要说哪一本古籍在中国社会中流传最广,可能非《论语》莫属。  那么,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读《论语》呢?  文字是最基础的钥匙和工具  我们解读任何一本典籍,最基础的就是文字关。文字,是解读书籍的钥匙,从古到今,没有一个不搞懂文字就可以研究透彻书籍的。所以,我们读《论语》首先也就要从文字方面下功夫。  《论语》大概成书于战国早期,所以我们
期刊
北京有个安定医院,专门治疗精神疾病。人们经常服用治疗失眠的药也叫安定。还有一种治疗早搏、心律不齐的药叫作心得安。情绪、情感、精神的不安、不定,确实是困扰现代社会人们的主要问题。  “安”是会意字,有女在家,有家护女。女属阴性,主内主静,主封固闭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所以“安”有保全、稳定、静谧的意思。  从风水、堪舆的理论来讲,三面环山封闭,一面
期刊
孔子的时代,周游六国,遇到过荷條丈人、佝偻者、耕者等等,这些隐士对孔子没有曲语。而所有的儒家道家经典记载,孔子也始终不失孔子应有的儒家气象,孔子的气象是不自大,洗耳恭听。尽管有时主张不同,孔子仍然尊重教训他的人。但是弟子们往往不服气,孔子从没有不服,隐者们不是为了羞辱他,孔子的圣境就在于他的大、和。孔子与批评他的隐者、智者所处都是同样的道境,都有一样的慈悲之心,所不同的是,孔子知不可为而为之,力图
期刊
艺术与经济、政治经常不平衡。如此潇洒不群飘逸自得的魏晋风度却产生在充满动荡、混乱、灾难、血污的社会和时代。因此,有相当多的情况是,表面看来潇洒风流,骨子里却潜藏深埋着巨大的苦恼、恐惧和烦忧。这一点鲁迅也早提示过。  这个历史时期的特征之一是频繁的改朝换代。从魏晋到南北朝,皇帝王朝不断更迭,社会上层争夺砍杀,政治斗争异常残酷。门阀士族的头面人物总要被卷进上层政治漩涡,名士们一批又一批地被送上刑场。何
期刊
我想我可能天生就对古老的中华文化有浓郁化不开的思古情怀,那些关乎中国古典历史的东西,对我具备着致命的吸引力,一往而深。  与昆曲的结缘依旧来自《红楼梦》,一回书中,黛玉听到梨香院中传出的一句“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斗付与断井颓垣……”“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时不觉呆住了。当时只是心下好奇这两句究竟是什么,便去搜寻了。  声腔跌宕起伏穿云裂石,唱法细腻舒徐委婉,这样看似抽象的形容词,却在昆曲所
期刊
老子依据自己的无为理论给政治家评了一个等级: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最好的政治家,是人民根本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其次的政治家,是人民亲近赞美他;再其次的政治家,是人民害怕他;最差的政治家,是人民蔑视嘲笑他。  老子在两千多年前就给天下的政治家评了一个等级。这个等级评得好厉害,到了今天仍然值得我们琢磨,特别值得官员们思量。  “太上不知有之
期刊
汤显祖所拥有的艺术魅力和艺术成绩在中国文化史上是少有的。近代以来,自日本学者青木正儿开始,陆续有学者将之与莎士比亚并举。汤显祖和莎翁的相同之处最终落脚都在一个“情”字。从汤显祖的艺术实践中逐渐析出的“情”字,不仅在明代后期散发着强烈的思想启蒙的光芒和巨大的女性主义觉醒力量,更是其后人们对汤翁美学接受的最直接也是最深层原因。  从泰州学派中所流淌的自由主义和人文力量实在和西方人文主义的某些核心思想高
期刊
汤显祖以戏曲诉情,他的《牡丹亭》,历经几百年烟尘,流传至今,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一个“情”字,满溢在代代相传的表述方式中,与之相关的人和事,就绝不会为岁月长河所淹没。那份凄婉的情怀,恰似时空长廊划过的电光,来到现世,依然透亮如新。  世间之情,有那么多的美丽和哀婉,或怅然如梦,或悲忆交加,或缠绵难尽,或至死不渝……在我们生存的世界里,人可以了,情却不可以了。一个“情”字,无休无止,将生命的过去、
期刊
今年是汤显祖与莎士比亚逝世四百周年,世人仍然不免俗地去争论汤翁与莎翁孰高孰低。自然,在知名度与影响力上,莎剧据说是地球上仅次于《圣经》的印刷物。套用流行语,汤翁与莎翁之间,应至少隔着几个塞翁(塞万提斯。今年亦是塞翁逝世四百周年,但国人势利,不太提及)。  在中国的研讨会上,学者们为汤翁抱不平,譬如,云汤翁比莎翁要伟大得多。莎翁只是个戏子与编剧,在中国文学史上,大概只能是李玉那样的角色(李玉是清初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