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前预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被教师忽视,学生课前预习效率低下。有效的课前预习,应整体设计,分布推进,目标引领,首先通过“读”疏通文意,整体感知;其次通过“画”勾画圈点,自主探究;接着通过“查”答疑解惑,拓展延伸;最后通过“记”梳理总结。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预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36-0148-02
课前预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有着重要作用。学生通过预习,借助工具书识记生字词、阅读课文、思考课文内容、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拓展阅读等,这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提高涵養促进成长的过程。课文的预习要求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一、读——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预习时首先要读课文,但不是盲目地读课文。既要要求学生多次阅读课文,又要注意读的每一遍要有不同的具体目标,避免单调地重复,导致学生失去阅读兴趣。学生在具体目标的引领下逐层深入阅读,既能达到预习要求,又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保持学习
兴趣。
(一)三遍默读
第一遍默读的具体目标就是要解决生字新词,扫清阅读障碍。一篇新课文中生字新词的存在,会使学生无法顺畅阅读,影响学生的阅读速度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等。所以初读课文时,首要的任务就是解决生字新词这些“拦路虎”,要求学生通过查字典、词典等方式,读准字音,初步了解生字词的涵义。第二遍默读的具体目标为了解课文大意,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要求学生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哪些人物、什么事件等问题进行自问自答、自测自评,在默读的基础上,筛选关键信息,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第三遍默读的具体目标是梳理文章结构,要求学生用跳读的方式,抓段首句、段尾句、过渡句、中心句等,梳理课文结构,初步感知课文中的故事作者是“怎么讲”、“如何讲”的,在头脑中形成结构化、条理化的课文内容。
(二)三遍朗读
默读有利于学生深入到字里行间,进行信息筛选、推论判断,而朗读,则更加注重从整体上去感知、体验。通过大声诵读,辅之以默读时对课文内容、人物形象、情感基调等的把握,学生在朗读时很容易产生“代入感”,形成“共情”,进而深入理解课文。
第一遍朗读的具体目标是巩固生字的读音,把课文读通、读顺,做到正确朗读;第二遍朗读的具体目标是流利,在第一遍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复习、巩固,从而有所提高,做到停顿适当、节奏自然、语气连贯;第三遍朗读的具体目标是有感情的朗读,要求学生能披文入情,多方式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如带动作朗读、配乐朗读等,要读出文中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感受。
二、画——勾画圈点,自主探究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等都说明“动笔”的重要性。在预习时,要通过“动笔”这一具体的操作来保证学生有一个真实的学习过程。具体内容如下。
(一)标段号
即让学生预习一篇课文前,先让学生用笔在课文每个自然段前用阿拉伯数字标出段落序号。这个序号的标记看似简单,其实在标记的过程中,学生对文章就有了一种整体认识,明白文章是由许多个自然段构成的,这在教学活动中也便于师生操作。
(二)画生字
对照课后生字表中需要“学会”的生字,在课文中用“○”画出;其他生字用“V”在课文中画出,以区别要求“学会”的字。这样一画,就使学生明确了哪些是要求“学会”的,哪些是要求“会认”的,。
(三)画疑难处
读课文的过程中,在不明白的地方的右边画“?”。读完课文后对疑难问题或查字典,或问同学、老师,或交流讨论解决。“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而后学方有所得。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真正养成“边读边思”的好习惯。
(四)批注好词佳句
找出文中优美的词语、句子或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做旁批,进行简要赏析,以方便好词佳句的积累。
三、查——答疑解惑,拓展延伸
查的主要内容,一是查标记出的生字、生词,如某个字的读音、某个词语的意思等,这些可通过查阅工具书来解决;二是查自己有疑惑的地方,学生可通过查自己以前的学习笔记以及相关资料,联系自己已有知识尝试进行解答。即使学生不能自行解答,这一过程也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它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使得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建立了联系,也为学生在课堂中与教师、同学有效的交流讨论奠定了基础,避免了语文课堂中因临时随意发表观点而带来的低效甚至无效的讨论;三是查预习中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如作者、事件背景、文中所描写的景物等,可指导学生通过上网搜索、查工具书等多种方式搜集有关资料,扩充、丰富信息,以便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文之外。
四、记——分门别类,梳理总结
记是对前面预习内容进行分门别类的梳理与总结,化繁为简,梳理提炼,记录要点,总结提升。具体而言就是分别从字、词、句、内容、结构、修辞等方面把预习时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感进行梳理并记录,如认识了哪几个生字、学会了哪几个新词;课文中的哪句话很精彩,并写下自己的评价赏析;课文采用的是一种什么结构,与以前学过的哪篇课文结构相似,这种结构有什么好处等。这一环节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发现、学习收获,强化学生对预习结果的巩固,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感受、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同时,学生还要记录下自己预习中的问题,写下自己的疑惑,这也是一个进一步梳理与明确问题的过程,能为课堂教学交流做好准备。
综上所述,预习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教师应予以高度重视,预习绝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在课前读读课文,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笔、动脑,自主学习。教师要精心设计预习环节,对学生的预习提出明确的要求,指出具体的内容,指导操作的过程,使学生的课前预习真正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前预习;预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36-0148-02
课前预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有着重要作用。学生通过预习,借助工具书识记生字词、阅读课文、思考课文内容、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拓展阅读等,这是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提高涵養促进成长的过程。课文的预习要求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一、读——疏通文意,整体感知
预习时首先要读课文,但不是盲目地读课文。既要要求学生多次阅读课文,又要注意读的每一遍要有不同的具体目标,避免单调地重复,导致学生失去阅读兴趣。学生在具体目标的引领下逐层深入阅读,既能达到预习要求,又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保持学习
兴趣。
(一)三遍默读
第一遍默读的具体目标就是要解决生字新词,扫清阅读障碍。一篇新课文中生字新词的存在,会使学生无法顺畅阅读,影响学生的阅读速度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等。所以初读课文时,首要的任务就是解决生字新词这些“拦路虎”,要求学生通过查字典、词典等方式,读准字音,初步了解生字词的涵义。第二遍默读的具体目标为了解课文大意,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要求学生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哪些人物、什么事件等问题进行自问自答、自测自评,在默读的基础上,筛选关键信息,初步了解课文大意。第三遍默读的具体目标是梳理文章结构,要求学生用跳读的方式,抓段首句、段尾句、过渡句、中心句等,梳理课文结构,初步感知课文中的故事作者是“怎么讲”、“如何讲”的,在头脑中形成结构化、条理化的课文内容。
(二)三遍朗读
默读有利于学生深入到字里行间,进行信息筛选、推论判断,而朗读,则更加注重从整体上去感知、体验。通过大声诵读,辅之以默读时对课文内容、人物形象、情感基调等的把握,学生在朗读时很容易产生“代入感”,形成“共情”,进而深入理解课文。
第一遍朗读的具体目标是巩固生字的读音,把课文读通、读顺,做到正确朗读;第二遍朗读的具体目标是流利,在第一遍朗读的基础上进行复习、巩固,从而有所提高,做到停顿适当、节奏自然、语气连贯;第三遍朗读的具体目标是有感情的朗读,要求学生能披文入情,多方式有感情地朗诵课文,如带动作朗读、配乐朗读等,要读出文中的情感、读出自己的感受。
二、画——勾画圈点,自主探究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等都说明“动笔”的重要性。在预习时,要通过“动笔”这一具体的操作来保证学生有一个真实的学习过程。具体内容如下。
(一)标段号
即让学生预习一篇课文前,先让学生用笔在课文每个自然段前用阿拉伯数字标出段落序号。这个序号的标记看似简单,其实在标记的过程中,学生对文章就有了一种整体认识,明白文章是由许多个自然段构成的,这在教学活动中也便于师生操作。
(二)画生字
对照课后生字表中需要“学会”的生字,在课文中用“○”画出;其他生字用“V”在课文中画出,以区别要求“学会”的字。这样一画,就使学生明确了哪些是要求“学会”的,哪些是要求“会认”的,。
(三)画疑难处
读课文的过程中,在不明白的地方的右边画“?”。读完课文后对疑难问题或查字典,或问同学、老师,或交流讨论解决。“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而后学方有所得。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真正养成“边读边思”的好习惯。
(四)批注好词佳句
找出文中优美的词语、句子或含义比较深刻的语句,做旁批,进行简要赏析,以方便好词佳句的积累。
三、查——答疑解惑,拓展延伸
查的主要内容,一是查标记出的生字、生词,如某个字的读音、某个词语的意思等,这些可通过查阅工具书来解决;二是查自己有疑惑的地方,学生可通过查自己以前的学习笔记以及相关资料,联系自己已有知识尝试进行解答。即使学生不能自行解答,这一过程也是非常有意义和价值的,它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一个积极思考的过程,使得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建立了联系,也为学生在课堂中与教师、同学有效的交流讨论奠定了基础,避免了语文课堂中因临时随意发表观点而带来的低效甚至无效的讨论;三是查预习中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如作者、事件背景、文中所描写的景物等,可指导学生通过上网搜索、查工具书等多种方式搜集有关资料,扩充、丰富信息,以便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文之外。
四、记——分门别类,梳理总结
记是对前面预习内容进行分门别类的梳理与总结,化繁为简,梳理提炼,记录要点,总结提升。具体而言就是分别从字、词、句、内容、结构、修辞等方面把预习时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感进行梳理并记录,如认识了哪几个生字、学会了哪几个新词;课文中的哪句话很精彩,并写下自己的评价赏析;课文采用的是一种什么结构,与以前学过的哪篇课文结构相似,这种结构有什么好处等。这一环节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发现、学习收获,强化学生对预习结果的巩固,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使学生感受、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同时,学生还要记录下自己预习中的问题,写下自己的疑惑,这也是一个进一步梳理与明确问题的过程,能为课堂教学交流做好准备。
综上所述,预习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教师应予以高度重视,预习绝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在课前读读课文,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动口、动手、动笔、动脑,自主学习。教师要精心设计预习环节,对学生的预习提出明确的要求,指出具体的内容,指导操作的过程,使学生的课前预习真正落到实处,促进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