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母语教学开一扇窗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zaiyigeshis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某种意义来说,草根文化就是“身边文化”、“生活文化”、“地域文化”,学生的所见、所闻,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的各种现象、活动,时时、处处都有草根文化的身影。把草根文化植入母语教学中,是传承传统文化、保持文化多元化的重要手段,无疑从新的视角给母语教学开了一扇窗,给大语文教学展现一片新空。
  语文教学需要从地域、社区等文化中开掘“草根”因素,让语文教学沐浴着乡土阳光,实现语文是一种“根疗”教育的学科特点。把草根文化植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其意欲打破文本与生活的壁垒,让文本教学与草根文化生活对接,在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文化涵养中注入“雅俗共赏”的文化元素,让语文教学呈现多元和丰富的文化图景,体现文化教育的广域化、融合化,从而提升语文教学的文化品位和质量。
  下面就以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中的课文教学为例,谈谈将草根文化植入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种常用策略。
  一、导引植入,让草根文化勃发学生学习的探究欲望
  草根文化往往朴实而鲜活,导引得当,容易勃发学生学习的探究欲望。在课始,以合适的草根文化内容导引,或讲故事,或读资料,可以讲本地的文化遗存,也可以谈身边的文化事件。所讲的草根文化内容,根据只有一个,就是与课文教学内容紧密相连;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勃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服务课堂教学目标的更好达成。引入的草根文化内容学生熟悉与否,都会产生亲切感,都能很好地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中。这样的导引或平实自然,或眼前一亮,或如小溪流淌,或如惊雷炸开,都能激起学生课堂学习的内在动力,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教学《三借芭蕉扇》一课,先让学生谈谈与家乡有关系的名著,重点谈李汝珍的《镜花缘》、吴承恩的《西游记》,还谈花果山的水帘洞,自然说到与水帘洞有关的孙悟空,学生情趣高涨,巴不得马上走进课文一睹为快,这样便水到渠成般地导引了课题。
  二、过渡植入,让草根文化加强过渡话语的助推功效
  好的过渡导语是深入阅读理解课文的助推器,在过渡语中随机植入适切的草根文化内容,让这些内容充实过渡话语系统,可以强劲过渡话语的助推效能。选择的草根文化内容可以直接揳入过渡话语,也可自然化用,并与上下文的知识、意境、情趣相联、相融。切入过渡话语的草根文化内容,可以是只言片语,可以是故事梗概,也可以是某个情节;形成的过渡话语可以是形象性话语,可以是理性话语,也可以是形象理性话语;所起的作用可以是引境激趣,可以是拓展视野,也可以是推波助澜。要让切入的草根文化内容让过渡更加充实有效,增强承上启下的推助力,需要老师在课前认真搜引资料,精心设计过渡话语内容。
  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课,在向老人“扫路”内容过渡时,随机请知情的学生谈谈花果山的“十八盘”、“一线天”,从现实的景观和攀爬的艰辛中过渡入文,感受老人清扫阶梯之多,劳动量之大,为理解老人的勤劳和豁达乐观奠定鲜明的感性基础。在引导学生用笔画出描写天游峰美景的语句,借以欣赏天游峰的美丽景色之前,引用清代诗人杨锡紱《咏大伊山》中的“海甸平无极,苍然见此山。向东疑地尽,如带有流环”诗句所描绘的大伊山风景作为过渡,由眼前拥有的美景与感受,自然过渡到阅读下文的要求中来,不光丰富了过渡话语的知识含量,更强劲了过渡话语的助推功效。
  三、渗透植入,让草根文化浓化课堂教学的活力氛围
  渗透,讲究的是自然,讲究的是有效。在阅读理解课文的过程中,随机得当的渗透草根文化,渗透的内容不在大小多少,哪怕是一词一句,随需而为,随手拈来,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更加靠近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这就要求老师对相关的草根文化内容能娴熟掌握,灵活化用,前后内容衔接紧密,话语表达深入浅出,少有刻意痕迹,如同水分自然渗透草根,让其伸须、发芽、长茎、展叶于春天的某块地面或角落,虽是悄然无声,却能孕育一片绿意和生机,呈现一派灵秀与活力。
  教学《麋鹿》一课,在学习麋鹿外形特点的内容时,随机引导学生谈谈家乡有哪些珍贵动物,学生谈到了花果山的猴子、大伊山的刺猬、新浦动物园的长颈鹿和梅花鹿等,认为梅花鹿和麋鹿比较相像,并分析了它们相像的地方,之后又自然地引导学生兴致勃勃地阅读下文。
  四、穿插植入,让草根文化灵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形态
  穿插植入草根文化内容,是为了让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具体且丰厚。因此,往往以举例子等形式把草根文化内容穿插于教学过程的不同环节,穿插的可以是短小的内容,可以是较长的片段甚至篇幅,也可以是单幅或多幅图片甚至是实物展示,注意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提高“穿插”效率。这些穿插内容要求老师在课前根据教学需要作精心选择,长短不限却要精粹得当,切忌冗沉。教学中老师要注意导语的恰切联串,让教学的前后内容自然流畅,相得益彰。
  在《二泉映月》这篇课文教学中,随机穿插大伊山山泉、潭瀑风景与传说,联系富有地方特色的淮海戏、小花船等体现劳动人民智慧、艰辛的戏曲文艺,丰厚课堂教学内容,让穿插的内容与课文中二泉景象及阿炳的命运相连、相映,让现实中显感易知的文化内容,链接融通起课文里深刻的情境内涵,激发学生深层情智感受,于是,便引起学生对阿炳悲惨命运的情感共鸣,陶冶学生的真性情。
  五、补充植入,让草根文化丰实教学内容的缺失空间
  补充植入草根文化,是为了充实教学内容,丰盈学生的学习所得,夯实学习时空。在某个教学环节完成之后,粘连余韵、补充跟进草根文化内容。“跟进性”是“补充”的基本时效特征,“实效性”是是否需要“补充”的基本衡量特征。教学中,可以根据之前教学环节的情况需要,跟进接合适当的草根文化内容,弥补充实教学内容或是解释说明其中的某个问题,丰实教学内容的缺失空间。显然,补充内容的“切合”与补充时间的“跟进”是两个关键点。
  在教学《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首现代诗的第一学时中,适时点引学生描绘家乡宾馆湖春日垂柳梳妆、清水微漪的美丽景色,再引读一段描写宾馆路的“博文”的优美句段,让学生在现实优美的春光绿水中被染化,提升其情感体验与朗读诗文的水平。教学本课第二学时,在赏读春天美景的诗句后,补充引导学生谈谈到大盐河畔踏青、小公园里赏绿、大伊山上植树等内容,丰实、扩展诗句的情境内涵,激发孩子们热爱春光、走进春光、植树造林、绿化河山的思想感情。
  六、延展植入,让草根文化敞亮语文课堂的开阔视界
  草根文化视野宽广、内容多样,要植入丰富的优秀的草根文化资源,让语文课堂的开阔视界敞亮起来。语文课堂教学中,一般在课的结尾处延展植入草根文化,注意引介学生的阅读视线,以老师介绍或学生讲述等形式,引出相关的草根文化阅读内容,以课后作业或开展课外阅读活动等形式作为延展。为了更具实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准备一些草根文化资料或书籍,课末做一些互动交流,相互启发,明确阅读目标。课外阅读的草根文化内容宜深浅适度,有可供资源来拓展学习视野,开阔语文视界,确保阅读活动顺畅进行。阅读活动的形式设计,应让学生易而从之,行而乐之。
  如在教学《三亚落日》一课后,引导学生谈谈大伊山的美丽风景,说说在大伊山上看落日的美妙情景,把学生带进美好的情境氛围,请学生课后再写写大伊山风景,同学们视野开阔,跃跃欲试。《卢沟桥烽火》一课学习后,同学们的爱国热情空前高涨,老师顺势布置大家课后搜集家乡先烈的抗日故事,在班级开一个交流会,深层激发同学们的爱国情怀,这样,便延展了课文的情境氛围,敞亮了语文课堂的学习空间。
  当然,将草根文化植入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情况随机、灵活、合理地进行,使植入的草根文化内容与具体的语文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为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服务。这样,植入的草根文化内容便成了语文教学的有机的、活跃的组成部分。
  (侍作兵、杨以军,灌云县伊山中心小学,222200)
其他文献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课程下高三历史复习教学要抓住“源头”复习,引进“活水”,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源头是指我们在第一轮复习的历史基础知识部分,活水指高三历史后期复习中不断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质疑、探究、探索,而创设新情境是高三后期复习教学中关键一环,通过这样的教学才会大大提高学生的能力。    一、复习要抓住源头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基础知识就
摘要:社会分工造成的定势,导致了教育政策的决策者、教育理论的研究者、教育实践者三者工作的明显分离,不能适应新形势对教育的要求。寻求教育政策、教育理论、教育实践三者的最佳融合,关键在于重建校长教育话语的“中间地带”。这是基于当前学校境遇寻求话语突破的理论诉求。  关键词:校长教育话语;突破;重建;融合;中间地带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1)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然而不少一线教师在落实新课程这一理念时,以为“方法的多样化”就是方法越多越好,越奇越好。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上,黑板上密密麻麻的解法让执教者颇有自信,自己的答案被教师认可的学生“兴趣高涨”、听课的老师“啧啧称奇”、执教者“暗自得意”。当然,我并不反对教师引导学生对
呼唤有价值的教育,培养有个性的幼儿,已成为当今幼儿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但如何从园本出发,如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彰显幼儿的个性,如何使原本就拥有不同特质的孩子们都能得到最适合其自身的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些都是幼儿教育改革的核心命题。  近年来,我们一直在追寻如何建设适合孩子们成长的活动模式,在实践与探索中,我们确立了以“活动区”为主的教育,旨在让每个孩子在活动中成长起来,让“我能行”伴随每个孩
胡金波  学思结合促进知行统一,知行统一推动科学发展李如密  陈彩萍“生一生”课堂提问模式探析李建军  从教育实践意蕴的转型看教师教育课程的改革梅广稳  谈共生型学科教研(备课)组建设金荷华  敏于探究、善于总结:科研型教师的必备素养王丽琴  小学语文教师薛瑞萍的课程意识与教学信念廖圣河  论语文教师与教科书编者对话周久璘  独立人格-创新品质·潜能开发
内容摘要:“微话题”是指带有专用标记“#……#”的微博话题,这种话题在使用过程中发展出了说明化、语篇化、主观互动化的非常规用法。本文认为微话题的这种功能扩展与汉语“名动包含”的词类格局相适应,也与“指称并置”的流水句特征相适应。可以进一步指出的是,结尾的微话题是一种特殊的概述回指,发展出了言域功能,具有话轮转换的构拟特征和移情效果。   关键词:话题 词类 流水句 概述回指   一.汉语的词类格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博士导师黄克剑教授有一句名言:“教育所要做的事可以放在三个相贯通的层次去理解,即授受知识,开启智慧,点化或润泽生命。”偶然的机会,听了我市一位青年教师李老师执教的《三个儿子》后,对这句话的理解更进了一层——我们的教育就是教师和学生在“生命在场”中“点化或润泽生命”。  课前的困惑与不安——文本取向有争议  课前,我熟读了教材,《三个儿子》是人教版小语教材第四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
陈鸿祥先生的《王国维传》,用大量翔实、生动的历史资料,全方位、多层面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代大师的超逸风姿。王国维以“国学”研究闻名于世,但他对于教育教学也有精深的认知与独到的理解,他在并不算长的教师生涯中所做出的不俗教学实践,对同事和学生形成的深刻影响和巨大感召,令人瞩目。更让人感喟的是,他对于教育的思考,并不是在他做了一个“教育人”之后的被动应对,而是出于一个普通国人的社会自觉!这种位卑未敢忘忧国的
长期以来,班主任科研领域一直忽视一个领域的研究。这个领域一般不会见诸教育科研部门立项的课题,不会出现在班主任工作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教材上,也不容易在专业杂志上找到相关的研究文章,网上更搜寻不到相关的信息。但是,在实践领域,广大班主任却无不在这一领域跌打滚爬,他们在内心深处渴望得到这一领域的知识或指导,以便更好地胜任工作。但是,因为专业知识的缺乏,理论研究的薄弱,再加上一些人经验的不足,所以在实践中带
【摘 要】数学的学科特点,以及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基础,都表明数学教师需要通过适合的抓手架构学生与数学之间的桥梁。情境设计和问题设计就是这个抓手。无情境不教学,无情境不成题,教师应采用恰当的情境设计,将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将概括的内容丰富具体化,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愉快地投入学习,积极探究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情境设计;问题设计;启思教学;有效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