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怡兰]奢华旅行,享乐的开始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tian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不是因为叶怡兰的书写,相信许多人对于旅行的定义,少了“以客房为目的地的旅行”这一项。叶怡兰说,如果因为她的书写,能让更多人知晓有一种旅行是以旅馆为主的,那她的书写就“值得了”。
  在叶怡兰看来,旅行的面向有很多,了解一个地方的风味除了浏览名胜古迹,住旅馆也是一种方式。在京都,叶怡兰在自己所居住的旅馆里,看到了整个京都的美学。旅馆的设计,融合了京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看旅馆里的人怎么饮茶;看旅馆格局中浴室与庭院的关系;看房间的布局,窗户怎么开;就连庭院里长满的青苔,都可以让她窥见真实的京都。“透过旅馆的居住体验,感受到的京都,有一种深沉和真实。”叶怡兰如是说。
  “我是一个对居家有很多梦想的人,想要住可以看到海的房间,想要有壁炉,想要有露天游泳池……可是以我的能力,我今生都不可能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可是透过那些旅馆,我的所有梦想通通都实现了。这些美好的旅馆体验,最后都变成我人生回忆中非常美好的部分。”叶怡兰的奢华旅馆之旅,是她实践享乐主义的方式,亦是她为梦想画上翅膀的开始。
  
  沉沦,从Amanresorts开始
  
  “那真的是沉沦的开始。”说起自己的奢华旅馆之旅,叶怡兰这样形容当年的巴厘岛之行。彼时,叶怡兰已经离开供职的媒体单位,开始自由写作。
  旅行的开始和过往任何一次旅行并无两样,叶怡兰和先生居住在普通的旅馆——每晚几十块美金的小旅馆,每晚去附近的寺庙看传统舞蹈、在镇上走逛,过着快乐的热带岛民生活。所有的改变,开始于他们决定去体验一下建筑师朋友口中魅力非凡的Amanresorts。“你一定要去那里住Amanresorts。”去之前,朋友再三强调。其实,早在与这位相熟的建筑师朋友接触的过程中,叶怡兰就发现他的变化,她注意到这位朋友的设计作品,在某个时间点,风格上有了很大的变化。问起朋友转变的原因,被告知是得益于Amanresorts的体验。
  “一次旅馆居住的体验居然可以改变一位建筑师对于建筑的观念。”这究竟是一家什么样的旅馆?不止一位设计师朋友表达同样的看法,这更坚定了叶怡兰决定一探Amanresorts的想法。订房的时候,昂贵的价格,差点吓退叶怡兰,最终她与先生选择在两家Amanresorts各体验一晚。Amanresorts的服务人员对于这样的订房方式很惊讶,因为从来没有人跑到Aman只住一个晚上。而之后的故事更充满梦幻色彩。当Aman的接送车出现在叶怡兰之前居住的小旅馆门前,整个旅馆为之大震动,没有人相信住在这样旅馆的人,也会同时居住在Aman。一晚Aman的美妙体验,第二天却要回到现实。回到原本居住的小旅馆,叶怡兰形容,里面的住客看他们俩的眼神都不一样了。而自己,则感觉从天上跌落地上,痛苦不已。
  可是,也正是这一次经验,改变了叶怡兰的人生。虽然之前她就深信空间是生活的容器,好的设计可以改变居住者的生活,但当她住进Aman之后,才切实地了解,为什么Aman可以对她的建筑师朋友产生那么大的影响。那次她居住的房间,开窗的方式很特别,房间里所有的窗户都可以往两旁推,使得空间迅速变成阳台,风可以很自由来去。
  “在Aman我深刻了解到在地建筑的智慧,它让我非常震撼,我从来没有想过一间旅馆可以教会你那么多的事情。从那次开始,我变成了Aman的俘虏,变成了旅馆一族。我一直想要透过不同的旅馆去验证和不断地学习当时受到的震撼。后来,我也的确从那些奢华的旅馆中学习到很多生活和居住的理念。”在叶怡兰的家里,厨房是全家光线最好的地方。从窗户看出去,可以看到最美的景致。“如果你为自己的家里安置很舒服的空间,你会发现自己会花很多时间在那个空间里享受它。”也因为这个良好空间的设计,叶怡兰每天花很多时间,从厨房里各种物件、食物,享受做菜、品茶的种种乐趣。
  
  在细微处,体现旅馆的价值
  
  住过全世界大多数有名的极致旅馆,叶怡兰越来越会分辨一个旅馆是否物有所值。真心诚意地把客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是考虑的首要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一家旅馆在建筑空间上和室内设计上的用心,也都来自于是否真诚地考虑到客人的需求。
  叶怡兰曾经被邀请参加某国的一个美食会议,被安排住在该国非常得意的一家精品旅馆中。这家旅馆因为找了19位设计师每人做一层设计而在世界设计圈引起很大的讨论。叶怡兰住的那一层,设计师把所有的东西都设计成灯箱状,到处亮晶晶的。一进入这样的空间,人便觉得非常不安心,感觉在一个霓虹灯的房间里。更糟糕的是这个房间的浴室设计,用一个非常华丽却很不实用的水龙头。控制水量和温度只有一个开关,使用的时候,一定要经过一个非常烫的过程,才能得到适当的水温,而且为了好看,浴室的排水功能没有做好,洗完澡后,整个浴室“水漫金山”。
  洗脸之后,伸手够不到毛巾;整个浴室里,找不到一个可以挂浴袍的地方……这些再细微不过的地方,也是没有太多设计难度的细处,需要设计师非常虔诚的态度,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设计师是顾及设计的好看,还是拥有非常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于室内设计有很深的专业度,在这些细微之处就可以看出来。舒适度常常就是在看不到的地方体现。”叶怡兰说。
  “为什么我会那么佩服Aman?Aman的设计是‘三步一床,五步一榻’。在那里,它可以很自然地做到,让居住在里面的人没办法快起来。就是想要坐下来,躺下来,在它那个可以看到美好风景的榻上,很自然地想要躺下来喝杯茶,看一本书,想要在那里呆着,而不是想要出去玩。要做到这些,是要设计者对于生活,对于那个环境有非常清楚的洞见和了解。当然,现在的Aman发展太快了,不见得所有的Aman都能做到这点,但其实,当年是它教会我这件事的,也是它以及那些所有物有所值的旅馆,教会我分辨一家旅馆的好与不好。”
  
  奢华享乐之旅,无关价格
  
  “写旅馆谈旅馆多年,却越来越发现,就算我再怎么想专注地与大家分享让我如此沉醉的旅馆的种种迷人景象,但大伙儿最好奇的,似乎还是,钱……”在第一本谈论旅馆的书中自序里,叶怡兰这样写道。可是这样的好奇,一直到她出版第二本旅馆书《隐居·在旅馆》时仍旧存在。
  叶怡兰一再强调自己并非出身权贵之家,而是平凡上班族起家。之所以可以享受别人看起来很奢华的东西,是因为她对于价值的选择与一般大众有些不一样。从年轻时开始,她就不追求漂亮衣服、名牌包包,去了巴黎无数次,不曾给自己买过一双鞋子,一个名牌包。家里最近才更换电视机,那部刚上台北居住时买下的第一台电视机,伴随她生活了十几年,因为显像管坏掉,才在先生的强烈抗议之下换掉。而自己身上穿的衣服,有很多是大学毕业后一两年买的。可是,她舍得花上万台币吃一顿米其林餐厅的大餐。她舍得花一个名牌包包的钱,去Amanresorts住上几晚。她觉得这样的选择明确无比,而且非常划算。
  “每个人对于有价值的东西的判断是不一样的,我觉得这是追求的问题。我认识很多朋友,他们经济上其实比我好很多,但是他们看钱的方式就很不一样,他们觉得花一万块台币吃一顿饭非常贵,可是如果买一个包包就很划算。但是站在我的角度我会反过来。”这是叶怡兰的价值判断。
  “当早晨一起床,打开窗户,看到一队袋鼠从窗前走过。那一刻,你会觉得什么都是值得的。”这是叶怡兰刚刚结束的澳洲旅馆之行的感受。她说,在这个自然资源被开发殆尽的世界,能够在睁开眼后看到那样自然的美景,这就是价值的所在。“当然,一个名牌包包它其实也是一个品牌几百年历史的累积,我的意思是,这世间上只要是美好的事物,其实都有很悠久的历史或是凝结着很多人的智慧。它一定有它的价值,只是这个价值,看不同的人愿意用什么样的代价去换取。只要你努力工作,多数人早晚都会拥有一定数目的钱,只是看你会花在哪里。差别只是,我会把钱,花在能点燃我热情的东西上面。”
  
  廉价旅馆经历,留待回忆录书写
  
  住过、书写过无数奢华旅馆,很好奇叶怡兰有过怎样的“廉价旅馆”记忆。“当然有啊,到现在也还是有的。”叶怡兰毫不避讳分享糟糕的居住体验。
  除了做大量的旅馆旅行之外,叶怡兰还做大量的食材之旅,为了《极致之味》一书的书写,她住了许多“极致之烂”的旅馆。“为了吃一块起司,喝一杯很好的葡萄酒,要去很偏远的地方,那样的地方根本不可能有很好的旅馆,而且那个时候的重心都在食材上面,也不打算把钱花在好的旅馆上。”所以,住几十欧元一个晚上的旅馆是常有之事,有许多曾经居住过的旅馆,至今想起来,叶怡兰仍觉得很不可思议。
  在法国南部采访的时候,因为价格便宜的关系,她经常住阁楼房间。没有空调,接近39℃的高温,阁楼房间里的窗户只能往上推一点点,整个空间就像个蒸笼。她只好抱着电脑到楼下写稿、整理东西,半夜再爬到阁楼睡觉,可是仍旧非常热。也曾经住过一看到房间就呆掉的旅馆。因为旅馆的房间没有窗户只有阳台,炎热的天气推开阳台就傻眼了,因为阳台是公用的。最后,在炎热的夜晚,她只好衣冠整齐地躺在床上睡觉。
  在巴黎采访时,曾经因为贪便宜住很偏僻的旅馆,后来发现这是一个非常错误的选择而后悔不已。巴黎的晚餐时间一般是八点开始,十二点结束,她去餐厅吃晚饭和主厨聊完天,回到旅馆已经十二点多,没有热水,只好在寒冷的冬天洗冷水澡。后来有一天,因为跟餐厅的主厨聊得非常愉快,而错过了最后一班地铁,只好搭计程车回去。一边坐车,叶怡兰一边懊恼,坐计程车的钱可以再去那家餐厅吃一顿了。
  这些糟糕的体验不曾以文字的方式被叶怡兰记录下来,与读者分享,她说,因为人生有限,希望能记录下所有经历的美好,至于不美好的体验,或许就留给将来写回忆录时再揭露了。
  
  很早便以享乐作为职志的叶怡兰,早已被贴上饮食旅游生活作家的标签。而这背后,其实是她所倡导的“享乐主义”。十几年来,对于“享乐”的追求,使她坚信,真正的“享乐”,不是短暂的炫惑声色之娱,也不是一味金钱或地位的堆积,而是从心灵到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每一种感官,都真真切切长长久久地感到喜悦与愉快。
  无论是美食,美物,抑或是奢华的旅馆,叶怡兰想要传达的,其实是一种能够去欣赏美好事物与享受美好事物的态度以及懂得。
其他文献
第一次见到张典婉,是在她于厦门下榻的旅馆中。那天她刚从培田(福建省连城县西南部的古村落,保有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客家古民居建筑群)风尘仆仆回来,兴奋地描述着一路见闻,丝毫未显路途迢迢所带来的疲惫。后来几天的相处中,我发现只要是关于客家的话题,她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张典婉是客家人。  再次见到她时,她作为嘉宾出席哈尔滨书市上《萧红印象》的新书发表会,身穿改良式旗袍搭配牛仔裤,在台上娓娓道来自己在台
期刊
采访萧青阳的那天,他刚逛完跳蚤市场回到工作室。逛跳蚤市场是他每周的固定行程。他在跳蚤市场看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物。他喜欢并追求这些独特的民间美学。萧青阳观察大中华地区的设计,发现不同地方的风格却呈现出高度的同质性,“就像万胞胎一样”,所以就继续逛自己的跳蚤市场,寻找那些奇特的美感。  萧青阳的工作室对面是一家图书馆,他常常到里面去看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美术作品,在历史的纵向比较中,他惊讶地发现:比起
期刊
对于出版物的装帧设计,“书衣”是再好不过的比喻了。   书衣,因出版市场的竞争和人们审美要求的提高变得越来越讲究了。  的确,一件好的书衣,可以给人们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作品顿时生辉;一件好的书衣是对出版品内容的最好诠释,让人们透过表象窥测到书中的奥秘;一件好的书衣可以引起人们购买的欲望,让出版品变得畅销起来;一件好的书衣可让出版品锦上添花,使人们尽享内容美的同时感受视觉美,使阅读充满快乐;一件好的
期刊
今年2月份,南京艺术学院教授速泰熙应台北书展基金会邀请,担任台湾书籍设计界奥斯卡奖项——金蝶奖大赛的决选评审,并在“书籍设计论坛”做了题为“美域的延伸——视觉文化语境下的书籍设计的审美拓展(以大陆书籍设计为例)”的演讲。为此,我们专程采访速泰熙,请他谈谈金蝶奖评选的标准以及对于书籍装帧设计的看法。    对话  书香:本次金蝶奖大赛的评审之间有差异吗,评选的时候是如何达到一致?您在评选中有没有一些
期刊
朱锷,平面设计师,常用设计倡导人,Edge品牌创始人。出版有《设计中的设计》等一系列颇有影响力的“设计白皮书”。1990年赴日,1998年在东京、2001年在北京成立朱锷设计事务所至今。曾策划“日本设计巨匠田中一光的设计世界展”、“建筑建筑/隈研吾贰零零捌中国展”, “MUJI无印良品2008中国特展”,“设计的设计/原研哉贰零壹壹中国展”等展览。    对话    书香:关于书籍设计最疯狂的一个
期刊
聂永真,自诚品文案崛起,后以美术设计受到唱片公司、出版界青睐。为台湾专辑包装、书籍装帧、剧场与电影领域里最重要的新世代设计师之一。屡获 《诚品好读》年度出版报告“美术之最”与“最佳注目”;金蝶奖最佳封面设计首奖。香港Victionary Musikraphics百张唱片暨设计师、德国Hesign 50 Smaill Studios收录。“纽约TDC(Type Directors Club)”会员之
期刊
早期书刊印制使用铅字印刷在纸页烙下的立体压痕,如同浮雕般美丽而真实,不仅可以用手触摸到,从背面看,也可以看到油墨因为压力的关系而留下深浅不一的颜色。  木刻版画与铅字印刷,均为欧洲中世纪以来木版活字时代的手工产物。书页里黑白分明的墨痕线条犹如洞穴壁画,能让人清楚看见工匠刀笔在木石表面凿挖出来的刻痕,具有深刻鲜明的触觉特性。  近代台湾以木刻版画自制限定版手工书的先行者,当首推日籍诗人小说家西川满(
期刊
书籍设计也可以产生音乐的节奏感。这个观点是当代书籍设计的主要代表和推动者——吕敬人提出的。他认为,书籍装帧设计者好似一个演员,在书籍视觉信息传达中担任某种角色,是演员、是编剧、或许还承担导演的职责。书籍中的文字、图像、色彩、空间等视觉元素均是书籍舞台中的一个角色,随着它们点、线、面的趣味性跳动变化,赋予各视觉元素以和谐的秩序,注入生命力的表现和有情感的演化,使封面、书脊、封底、天、地、切口,如京剧
期刊
文学香港    香港是个很独特的地方。年轻时常常听说香港是个很庸俗的地方,是文化沙漠,没有文学,好像什么都没有。但事实上不是如此。它的文学、它的文化,反而有我们的洞见与不见。  由于历史因素和地理环境,香港夹杂在中西文化的冲激之中,英语、广东话、普通话的思维,产生了香港文学中常见的不中不西、夹带粤语用词的普遍现象。在“九七大限”来临之前,香港作为英国的殖民地之一,面向大陆,若即若离,又爱又恨,当下
期刊
我喜爱阅读,在面对书籍前习惯会先了解作者,让人与文字是链接的。事实上我认为书籍本质应是阅读者导向,设计必须兼具功能性与视觉性。  2010年我承接行人出版社所委托的《悬崖下的小道》书籍装帧案。对于作者的了解,我顶多跟大概媒体一样多:对台湾社会来说,他是帅哥、是贵族、是褒贬不一的争议性人物。我面对的是一位特别的作者,蒋友柏——蒋家的后代。  由于这是一本泛自传体的书,我在装帧设定上着重“文”与“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