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ifly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的素质教育就是听、说、读、写。写作在许多中学生心中是个难点,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合抱之木,起于毫末。中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只要抓得紧、抓得细,就会象毫末之苗终成合抱之木一样,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曾经在一段时间里,教师产生了一种近乎错误的认识,认为对学生的写作指导可有可无,说多了耽误时间,说少了无济于事。教学的任务很重,作文的次数又有限,于是每次作文干脆简单地把题目往黑板上一写、提几点要求,就让学生冥思苦想、各显神通。殊不知,长此以往“作文难、作文烦”就成了学生的通病。所以,在作文中我们要进行多样化的指导,注重激发他们的兴趣。只有这样,作文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要组织多种形式的训练。“练”的过程,即运用要领“实弹射击”的过程。不拘一格、随机应变、灵活处理,才可能创造出生动活泼的写作佳境。为此,要多渠道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让学生勤于练笔,训练能力
  
  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像游泳、像开车、像杂技表演等,写作也是一种技能,当然也需要多次的训练。有些学生怕作文,遇上作文,笔头咬烂了还是写不出几行字,这是学生手里的笔不熟练的缘故。教师应鼓励学生动手写、大胆写、勤于写,这样学生的笔就会越练越熟,思路就会通畅。
  除了课本中要求写的作文外,还应该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加强日常练笔。如发生了一件新鲜事、班里来了一位新同学、考试成绩差了、竞赛获奖了、下雨了、刮风了……凡是学生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可以记下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关键是要有随时记录的意识,记下对人、对事、对物的见解、点评。
  
  二、让学生敢于模仿,想象创新
  
  学会模仿,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模仿是学生走向自我创作的一种捷径,而想象却是创新的前提,只有具有丰富的想象能力,才能轻松地进行创新。所以,我们还应在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学会模仿、学会想象、学会创新。
  在学生大量积累材料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尝试着模仿别人的写法写一些片段或习作,这样可以达到能力迁移的目的。如有学生模仿歌曲《新鸳鸯蝴蝶梦》,这样写道:“昨日像那东流水,低分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多烦忧。好好学习低分依旧,以泪消愁愁更愁,次次的低分赶不走。由来只有优生笑,有谁听到差生哭。‘学习’两个字好辛苦,是要问一个明白,还是要装作糊涂?考多考少难知足。看似像学习最好,是不应该的心理。可是谁又能摆脱中考落榜的悲哀?花花世界,学生要学习,在人间学习十几年,何苦要逃得远远?不如苦乐同眠。今后的日子长得很,摆脱低分和烦忧。高分围绕着多自由,今天考试100有,明天的分数还是依旧,次次的高分跟着走,跟着走。”
  
  三、让学生将学过的课文篇名加以有机地组合,用一条完整的中心意思贯穿、连缀成一条有情节、有感受的文章片段
  
  学生按写作能力搭配分组,共同商讨选择篇名、构思短文,并由一人执笔完成。课堂形成热烈的讨论气氛,感染着每个同学,大家很快便完成了各组的片段写作。文章片段写得各有特色,不乏哲理,情感充溢。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忧郁,因为人生原本就是一条《未选择的路》,需要我们用青春的画笔描绘生命的《色彩》,不管前进的路上有急流险滩,有荆棘峭壁,都应坚定《我的信念》,用一往无前的勇气破浪扬帆,奋力登攀。”
  
  四、抓住时机,把情境教育融入作文教学中
  
  曾记得在上议论文单元的时候,有一位学生特调皮,老师多次督促他学习,使他产生了反感心理,想给这位老师制造一点难堪。我知道他有这一想法后,临时改变了计划,上了一节作文课,让所有的学生都讨论他这种想法会产生那些后果?最后得出:这样只能适得其反,让老师感到寒心,学生越变越坏,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我们理出了这样几个题目——《不该发生的事》、《谈“互相理解”》、《要“爱生”、更要“尊师”》等等。事后,作文收上来一阅,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能爱憎分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分析问题有理有据,十分透彻。这样不仅教会了学生怎样去写议论文,而且也加强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情境演示也能够创造学生的写作源泉。在这种情境演示中可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训练学生描写细节的能力。这种训练方法最直观、最形象。学生会在这种活动中乐学、乐写,因为面对他们的是直观展示,只要细心观察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和无话可写。
  总之,作文教学费时又费力,老师如不加以及时指导,学生只会做些徒劳无功的事情。为此,提倡教师要千方百计想办法,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指导,让学生对作文的苦痛感渐渐地转化为愉悦感。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和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体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要使学生适应英语新课程的这一要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兴趣  每天让学生写些英文日记,并在同学中交流,欣赏别人写得较好的日记。倡导学
期刊
兴趣是成功的钥匙,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初三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旺盛的时期。教师若从学生一接触化学开始就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并因势利导,使学生把兴趣转化成乐趣,进而转化成志趣,那么就能使学生保持学习化学经久不衰的求知欲。以下是我在化学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上好序言课,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把第一堂课上得生动
期刊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汉语教学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改革时期。汉语作为我国的主体语言,已成为我们生活工作中离不开的交流工具,尤其对少数民族而言,掌握和利用汉语势在必行。而作为汉语教学工作者,其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虽说多年来全疆将近几万名汉语教师为之付出了大量的汗水和心血,但地域的差别、语言环境的差异以及师资队伍的参差不齐等因素还是大大地制约了汉语教学的发展脚步。作为一名汉语教师
期刊
每年送走一批毕业生,又迎来一批新生。多年来,六年级的数学教学给我以颇为深刻的启示:全体学生计算能力的强与弱直接关系到全学年教学效果的优与劣。计算是小学数学的主旋律,也是最基础的,因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动力源泉是计算,所以帮助每个学生闯过这个关,至少能使每个学生成为数学单科的优秀生。  如何帮助每个学生顺利地过好计算关呢?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只要认真学习过《教育学》和《儿童教育心理学》,就应该知道,必
期刊
一、高中学生思想品德的现状    在与高中教师和家长的座谈调研中发现,当前相当部分的高中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漠、厌学逃学、逃避责任、好逸恶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当前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已呈整体下滑趋势,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普遍缺乏吃苦精神。在校理科学生不愿做练习题,文科学生不愿通过背诵来加深记忆,所学知识浅尝辄止,似懂非懂,课堂上老师一点就会,课下一做就错,让教师无所适从。
期刊
日前,一位朋友向我谈起他们学校一名优秀班主任的事情:在开学的第一天,当她站在讲台上,面对40多名学生的时候,她突然感到脑子里一片空白,脸上流汗,不知该说什么。回到办公室后就向学校提出坚决不当班主任的要求,理由很简单——班主任工作压力太大,无法承受。  这件事引起我深刻的思考:纵观我们的教育工作,班主任确实承担着很大的压力,致使许多教师望“班主任”而却步。具体体现在:    一、学生带来的知识压力 
期刊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的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反映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材料与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学习和应用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下面谈谈我在数学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    一、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学习    学生的创新意识常常体现在一些奇思妙想中,有的也许很幼稚,但这些都是学生创新思维萌芽的表现,必须
期刊
鼓励教学法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应用此种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多年的实践结果让我体会到,这是一种体现“人本精神”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其创新精神,符合“以学生发展为本,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助于改变当前初中数学教学所面临的一些难题,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广泛应用。   鼓励教学法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马斯洛的需求五层次理论(基
期刊
“说课”是教研活动不可缺少的课题,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深入,“说课”环节显得尤为重要,它对提高备课质量、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施新课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成为评优质课、示范课的重要参考项目。下面,本人根据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说课”,其目的是和同仁探讨交流。    一、“说课”的内涵    “说课”,顾名思义就是指说课者要以一位解说员的身份出现在被听者面前,说清某节课或几节课该教什
期刊
马克思指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是传播思想、阐明道理、表达感情的工具。古语说得好:“诚于中而形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语言是人们交流感情、培育友谊的桥梁。同样一句话,说得温和文雅会使人愉悦并获得美的享受,说得粗鲁高傲则会使人厌恶并引起反感。因此,语言是心灵的“镜子”,透过这面“镜子”可以窥视出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而每位班主任时时刻刻要站在三尺讲台上用语言来教育每一位学生,要向下一代传播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