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情况,语文老师上文言文讲授课只是注重解决字词解释、句逗问题、文言句式句法和翻译问题,而作为一篇文章这只是解决的最浅层面的问题,文章还有作者的思想情感问题、技巧问题和语言特色问题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解决,而这些问题才是大问题,才是根本问题。可惜,这些问题我们的语文老师解决的不透。大凡流传下来的文言文,它们为什么千古流传?它们的真正的价值何在?
中学的语文老师普遍感到文言文课好上,究其原因:不就是课上有话说嘛!把文字疏通一下,翻译一下,总结归纳一下文言语法现象,两三课就这么下来了,教师也感到课堂很实在,学生似乎学到了很多东西,其实,这才是阅读的“初级阶段”,那么文言教学的“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是什么呢?其实,我们应该像教授现代文那样引导学生认知、品味、鉴赏、评价和探究,而且这些文章比许多现代文章更有价值,试想:我们现在被称为“时文”“经典”的文章,都会像这些文言文一样千百年后会流传下去吗?我们的文言教学应该引导学生从义理、考据和辞章三方面品读文章,倾听古人的心跳,感受古人的脉搏,而不是培养学生成为“文言翻译家”。
如何品读文言散文呢?例如,在教苏洵的《六国论》时,在扫除文字障碍后,应把更多的心思用在赏析文章的思想观点、表达技巧和结构上面。这是一篇非常典范的议论文,对学生的议论文习作及应试大有帮助。先让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明确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和两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种中心论点加分论点的模式,在应试中易受阅卷老师的青睐。另外,《六国论》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证,对学生习作和应试也大有裨益。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学生经常存在论证方法单一(多用例证)的问题,应从《六国论》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得到启发,尝试运用假设对比论证方法,一方面,使文章的论证方法多样,更像议论文,也增加了字数。这是从学习《六国论》中得到的大收获。学生在读到“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更加深刻地懂得了“文章合为时而著”的道理,也就是说文章要反映现实,解决现实问题。同时,我们也看到作者“忠君保皇”思想,这样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绝对是纯美的、高尚的。因此,《六国论》经常被看作高考作文的样板。
从《六国论》的教学实例,显而易见:文言文教学,更应该重视赏析文章的思想观点、表达技巧和结构,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获得思想的启迪、智慧的开启和章法的借鉴。如果只停留在“解决字词解释、句逗问题、文言句式句法和翻译问题”这个层面,是远远不够的。
文言文阅读应该和现代文阅读一样都有一个复杂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读者通过思想的外壳——古汉语入手,抓关键实词(含词类活用、古今差异、偏义复词和通假现象等),抓倒装句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主谓倒置),抓固定句式,抓省略句(主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等),疏通文意,更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阅读经验和生活经历,充分的感知、体察、参悟、鉴赏和评判,这个过程应该是丰富而复杂的,可以让学生以不同的身份诵读、赏读、品读和研读文言文,学生可以把自己当成文章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去感知其他人物形象,可以把自己当成作者的朋友,甚至就把自己当成作者,拉近与作品的距离,与作者的心理距离,这样的阅读才是完整的阅读,才是有意义的精神活动,才是真正的挖掘了文言文的思想艺术价值。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应该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充分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并使之迁移成为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的传授方法,教会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解释、句逗问题、文言句式句法和翻译问题,教师誊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引导学生充分感悟文言作品的人文精神和科学品质,感悟文章的结构和章法,探究作品主旨的深刻性,这才是文言文教学的根本之所在。
中学的语文老师普遍感到文言文课好上,究其原因:不就是课上有话说嘛!把文字疏通一下,翻译一下,总结归纳一下文言语法现象,两三课就这么下来了,教师也感到课堂很实在,学生似乎学到了很多东西,其实,这才是阅读的“初级阶段”,那么文言教学的“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是什么呢?其实,我们应该像教授现代文那样引导学生认知、品味、鉴赏、评价和探究,而且这些文章比许多现代文章更有价值,试想:我们现在被称为“时文”“经典”的文章,都会像这些文言文一样千百年后会流传下去吗?我们的文言教学应该引导学生从义理、考据和辞章三方面品读文章,倾听古人的心跳,感受古人的脉搏,而不是培养学生成为“文言翻译家”。
如何品读文言散文呢?例如,在教苏洵的《六国论》时,在扫除文字障碍后,应把更多的心思用在赏析文章的思想观点、表达技巧和结构上面。这是一篇非常典范的议论文,对学生的议论文习作及应试大有帮助。先让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明确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和两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种中心论点加分论点的模式,在应试中易受阅卷老师的青睐。另外,《六国论》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论证,对学生习作和应试也大有裨益。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学生经常存在论证方法单一(多用例证)的问题,应从《六国论》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得到启发,尝试运用假设对比论证方法,一方面,使文章的论证方法多样,更像议论文,也增加了字数。这是从学习《六国论》中得到的大收获。学生在读到“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更加深刻地懂得了“文章合为时而著”的道理,也就是说文章要反映现实,解决现实问题。同时,我们也看到作者“忠君保皇”思想,这样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绝对是纯美的、高尚的。因此,《六国论》经常被看作高考作文的样板。
从《六国论》的教学实例,显而易见:文言文教学,更应该重视赏析文章的思想观点、表达技巧和结构,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获得思想的启迪、智慧的开启和章法的借鉴。如果只停留在“解决字词解释、句逗问题、文言句式句法和翻译问题”这个层面,是远远不够的。
文言文阅读应该和现代文阅读一样都有一个复杂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读者通过思想的外壳——古汉语入手,抓关键实词(含词类活用、古今差异、偏义复词和通假现象等),抓倒装句式(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主谓倒置),抓固定句式,抓省略句(主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等),疏通文意,更要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阅读经验和生活经历,充分的感知、体察、参悟、鉴赏和评判,这个过程应该是丰富而复杂的,可以让学生以不同的身份诵读、赏读、品读和研读文言文,学生可以把自己当成文章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去感知其他人物形象,可以把自己当成作者的朋友,甚至就把自己当成作者,拉近与作品的距离,与作者的心理距离,这样的阅读才是完整的阅读,才是有意义的精神活动,才是真正的挖掘了文言文的思想艺术价值。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应该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充分体验知识生成的过程,并使之迁移成为能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改变过去那种“填鸭式”的传授方法,教会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解释、句逗问题、文言句式句法和翻译问题,教师誊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引导学生充分感悟文言作品的人文精神和科学品质,感悟文章的结构和章法,探究作品主旨的深刻性,这才是文言文教学的根本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