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提问敲开学生思维的大门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ymc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有问题就难以激发和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没有问题就难以激起学生求索的兴趣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以,老师问的巧,不如学生问的妙。
  一、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
  语文老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引导和培养:
  1.抓住中心事件提问
  一篇记叙文必须通过具体的事件来反映生活,只有中心事件内容最能体现主旨。这种提问,直接指向阅读目标和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学习和阅读中起到导向作用。
  2.对重点词句、语段的隐含义的提问
  对语句、段落的隐含义的质疑释疑,无疑是阅读的基础。对语句、段落的隐含义的理解,一不能离开特定的语境,二不能忽略写作的背景。所以,在品读课文重点句段时,让学生遇到和日常生活和概念、科学观念等不一致的情形,产生疑问。
  3.就文章细节反复处提问
  作者使用一些手法总是为了加强一定的表达效果,在文章多次反复处提问往往挖掘作者要着重表达的深意之处,需要缘疑而问。
  4.就文章矛盾处提问
  有些文章在内容之间、内容和形式之间、语言之间存在着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矛盾”现象。这些矛盾现象其实大多有意安排的。因此,善于从文章中找出这样的矛盾之处,并进一步追问几个“为什么”,无疑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有效方法。
  5.对文章的空白处提问
  文学创作讲究“空白”艺术,这些“空白”的地方,正是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在“空白”处进行质疑发问,可以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还有利于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拓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我的叔叔于勒》的情节设置可谓峰回路转,一波三折,更妙的是它的收尾,于高潮处戛然而止,堪称余意未尽,余味无穷。对结尾的质疑而思,对情节的重新续写,显然能起到上述功效。
  二、从质疑的方法角度提问
  1.通过变换角色提问
  角色身份不同,对同一事物往往就会有不同的看法。
  因此,在引导学生质疑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独辟蹊径,获取独到的见解。
  2.运用由概求详法提问
  文章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形,就是有的内容作者只作了概述和简介。但是如果作进一步的思考,就会感到许多细致的内容我们也许尚不知晓。这种寻求深入一层的答案的阅读思考,不就是在提问问题吗?以笔者的经验,议论文、散文中这样的情形非常普遍。
  3.用原有的知识经验激活问题
  在阅读中运用学过的、原有的生活体验来质疑课文,会促进更丰富的思考。如阅读《送元二使安西》,可以联想过去读过的一些送别诗句思考:同是送别,各描写的景物是什么?各表现了什么样的胸襟?各体现了怎样的风格?语言是一种复杂的现象,同样的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同样的表达又可以有不同的含义,阅读文章,要善于用自我头脑中积存的知识经验激活问题,于无疑处生疑。
  三、用辩证的思维来提问
  1.运用正反选择法提问
  这种提问方法 旨在鼓励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充分展示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和个性化色彩。鼓励学生敢于反传统的思维。
  2.运用联系法提问
  文中总有一些令人感受至深和启迪之处,就这些地方提问,接着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与文中相似或相反的事例,最后通过对比说说文章对自己的感悟和启迪。
  3.运用发展的观点来提问
  对于文章中有些地方运用发展的观点来分析提问,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为宽阔,如教《孙权劝学》中“士别三日”,为什么“当刮目相看”?学生在思考时应用发展的观点来谈认识,而不应用一成不变的观点来看人。
  总之,语文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但是,钻牛角尖或固执己见并不是质疑。学生“问的好”,他们才能自觉主动的从问题中求取智慧,获得发展。一方面,通过分析学生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教师可以把握学生的思维特点,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学生积极发问,对教师的知识素养、应变能力、课堂调控艺术等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其他文献
自然界中的鸟语花香,常常流诸文人雅士的笔端,成为他们抒情达意的媒介,看似平常普通的花草,到了文人笔下就显得灵气袭人,风姿绰约。光那富有风流神韵的花之称谓,也够让人赏心悦目的。   落花: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朱淑真)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    落英:朝饮林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屈原)    风狂雨妒,便万点落英,几湾流水,不是避秦路。(王夫子)
期刊
课改都已十年了,但还有很多语文教师对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的目标和新的教学要求理解不透,在课堂教学实施中,感到困惑,或是一脸的无奈,或是穿新鞋走老路。这种现状令人担忧,更令人深思。怎样才能走出困惑,让语文教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本人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两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的价值取向是“为振兴中华民族,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课改把教学
期刊
很多学生都害怕写作文,每逢作文课就唉声叹气,愁眉苦脸,作文不知如何下手。即使文章写出来了,文章质量不高,毛病较多,其中最主要的是文章中体现的学生写作思维混乱,立意不高,结构不清,缺乏逻辑性。因此,必须要进行写作思维培养,对学生进行创新作文教学。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实践,着重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想象思维能力,旨在创新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写出立意“深、新
期刊
在实际教学设计与组织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应当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要求,才能够有效保障分组教学活动的科学开展。  一、坚持合理分组原则,适应学生基础实际  合作学习小组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基本的学习单位,在这样的学习载体之中,教师的各项教学目标要求可以得到有效实现,学生的学习难点可以向教师进行表达,能够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互动的通道。在学习合作小组的分组过程中学问较大,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部分教师直接就将
期刊
我是一名教师,1987年师范毕业以来,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记得教材已作了几次调整,单我所在的学校语文教材一直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简称“人教版”)出版的版本。在现在各地方可以自主选择教材的情况下,我不知道还有多少地方使用人教版的语文教材。只是在2007年我又一轮教授人教版的新语文课本时,发现有几处改动和毛病,今借贵研究会征文之际,写出感受,你们看是不是有些道理。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外
期刊
女儿正上初中,期末考试写作文《少年的心声》,大声呼喊作业太多让她睡不够觉,没时间玩儿,电视、网络都难得一看,读书更谈不上。这是实实在在的,各科每天都有作业,有时数量惊人,更可恶的是有些作业纯属机械重复:课文注解不只要看要读要背,更要抄写,今日复明日;不论单词听写错没错,从模块一至模块N统统写N遍。家长一看就是暴力作业,真想让孩子不做了,可是孩子认真,自尊心又强,不愿因为完不成作业让老师数落,就只好
期刊
《语文读本》是与教科书配套使用,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文本。它与教科书若即若离,又互相为用。入选作品文质兼美,文化内涵丰富,情感表达真挚,贴近学生生活;90%以上为名家名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典范,形式活泼。怎么用好《语文读本》呢?下面笔者就使用《语文读本》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树立正确的《语文读本》使用意识   如何把握高中语文教材的“读本”与“教本”的关系?编写者在编写读本的时
期刊
考场作文巧用多变的句式,可使文章亮丽迷人,多姿多彩,妙笔生花;读之则如饮香茗,余甘未尽,如食橄榄,余香无穷。  一、长短结合,摇曳纵横  长句周详严密,短句简洁明快,长句容量大,表达周密、详尽,短句字数少,表达简洁、明快,考场作文长短句参差使用,可使文章气韵流畅,音韵铿锵,错落有致,读之有平仄之韵,曲折之美,跳动之感。  如中考满分作文《我因先生而自豪》中:“先生姓刘,不喜功,不慕荣,爱读书,爱看
期刊
孔子说:“情欲信,词欲巧。”即语言要生动、形象。如何使学生语言变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如下一些探索,收到了一些成效。  一、借用“他行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兴行业不断涌现,不同的行业有着各自的特殊语言,因而大大丰富了我们祖国的语言库存。引导学生积累、借用“他行语”会使其作文的语言生动、幽默。所谓借用,实际是将此行业性词语活用到彼行业的文章中去,并赋予新的内涵、旨趣。如:  1.在他看来,无论生
期刊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吕叔湘语),修改是一个提高的过程。”可当前的中学作文教学中常常忽视了修改,往往是上课前老师说个题目,并作简单指导,最多师生一起互动一下,就让学生进行作文。老师把收上来的作文简单批阅一下,等到下节作文课上适当地点评,最多将写得突出作文当众表扬一番,结束了,又布置下一篇作文题目了。  其实这样作文教学收效甚微,“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为此笔者从自身的实际教学中总结经验,认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