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汶川县羌族聚居地之一,有着悠久的羌族历史与多样的民族传统文化,羌族人能歌善舞,羌族音乐有着丰富的内容与节奏,反映着传统羌族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形式。如今,羌族传统音乐面临着当下生产与生活环境的变迁等问题。本研究立足于汶川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教育现状,从本土化过程视角进行分析,力求于将小学音乐课堂教育与汶川地区羌族传统音乐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可以促进对羌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开辟新的路径,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民族地区小学音乐教育的实践与创新带来新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民族地区;小学音乐;本土化;实践
汶川县羌族聚居地之一,有着悠久的羌族历史与多样的民族传统文化。羌族人能歌善舞,羌族音乐有着丰富的民俗意义和文化内涵,不仅反映着传统羌族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的基本形式,还是羌族人在生产劳作中自我娱乐的一种方式。传统的羌族民间音乐大多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劳作,节庆仪式等活动中言传身教的方式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但是,由于进入现代化生活,其基本生活与劳作形式有着巨大的变化,子女很少有机会跟随长辈一起下地干活,传统的民俗活动也越来越少。传统民族音乐的传承环境与场景发生变化,进而极大的影响到传统音乐的传承,出现极大的断代现象。面临当下的生产与生活环境,传统音乐得以继续传承与发展,需要改变它的传统方式,使之与现代化生活方式相结合,这就需要将传统的羌族民间音乐带进学校,带进教室,将课堂化的集中式教育方式融入到传统的民间音乐当中。
随着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也随着变迁,有研究表明在多元文化教育的基础之上,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日益被人们所重视[1]。因此,将羌族传统音乐与现代化的课堂教育相结合,从小学生的音乐教育开始,走向一条本土化道路,对于汶川地区羌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汶川地区羌族的传统音乐
汶川县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分布着汉族、羌族、藏族与回族等民族,尤其以羌族分布较多。汶川地区的羌族依然保存着较为传统的民族音乐,主要分为原生态歌谣与原生态器乐两种,羌族原生态歌谣内容十分厂泛,主要包括情歌、酒歌、舞歌、婚事歌、喜丧歌、生产歌、采茶歌、山歌、耕牛歌、哭嫁歌、哭孝歌、盘歌等;而羌族器乐主要包括唢呐、羌笛、口弦、羊皮鼓等。羌族的各类音乐都是产生于羌族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劳作当中,而各类生活习俗中又依附着独具特色的民俗音乐,日常民俗活动与生产劳作习惯紧密结合产生的音乐,是构成羌族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学者指出,羌族民间音乐属于中国音乐体系,五声音阶是构成多种调式的基础,偶尔加入清角或变宫形成六声音阶,也有很少的七声音阶出现。[2]而有学者指出羌族劳动歌的基本曲调由3个乐句构成,它根据演唱者的即兴发挥又可以唱成5个乐句。[3]羌族原生态歌曲大多数都是人们在日常生产劳作中,为了消解困乏,相互之间寻求乐趣而产生。它的曲调变化不大,歌曲内容随机变化较大,可以有歌唱者根据当下的实际情况而改编歌词。
羌族乐器音乐则是在一些民俗活动中所使用的乐器,它大多数都是由各个村寨的专业人员进行演奏,有着较高的技能要求,从乐器的制作到演奏,都需要一代一代的传承。羌笛是一种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已有2000多年历史,早在汉代就有相关文献的记载,尤其咋唐代羌笛的流行已经相当广泛,唐代诗人王之焕在《凉州词》便留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经典名句。而羌族口弦则是流传于羌族地区的一种民间器乐,每当节日庆典、婚嫁、男女青年恋爱等时候,都能听到用口弦演奏出的优美动听的曲子,它已被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羊皮鼓是羌族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节庆仪式祭祀时用的乐器,它必须是具有释比资格的人才能敲打,但是近年来由于舞台化的表演性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以表演羊皮鼓作为一项艺术生活进行。
二融合羌族传统音乐元素的本土化教育
本土在《辞源》上有“本乡、本地”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为乡土,具有原来生长地的特色。近代以来最开始主要用于语言学中,指将外语中的科技术语引入本民族语言中,其实质是改变术语的语言形式,用本族语言翻译外国科技术语。[5]同时也适用于经济学中指跨国公司的海外子公司为迅速适应东道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环境而作出的相应改变策略。[6]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将本土化运用到中国的社会与文化论述当中,在《乡土中国》中提到中国社会就是一个具有乡土本色的社会,本土是一切的命根。[7]因此,在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之下,少数民族的乡土本色如何得以继续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传统的羌族社会是半农半牧向结合的社会,平日里寨子里的人们都在地里劳作或者到山上放牧,闲事便结伴到成都平原进行找副业。以前的社会中没有手机没有电视,人们日常都是在生产劳作当中以唱歌、跳舞等方式进行自娱自乐。羌族人能歌善舞,羌族音乐有着丰富的民俗意义和文化内涵,不仅反映着传统羌族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的基本形式,还是羌族人在生产劳作中自我娱乐的一种方式。传统的羌族民间音乐大多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劳作,节庆仪式等活动中言传身教的方式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因此,羌族传统音乐是产生于羌族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是根植于羌族社会文化之中,流传至今的羌族音乐有着深厚的本土化元素。在面对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冲突与融合中,我们需要不断的发掘并改进,将传统羌族音乐的本土化元素与现代化的课堂教学相结合,寻求一种适合羌族地区的融合了羌族传统音乐元素的小学音乐课堂教育实践。
近年来,有学者进行了具有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以及音乐学等学科背景的相关研究与分析,探讨了如何将羌族传统音乐的本土性与现代化音乐教育相结合的路径。金艺凤对羌族民歌文化进行了论述,认为羌族民歌音乐文化按功能划分为劳动歌、仪式歌、游戏歌三大类;[8]杨梅对羌族民间音乐的生存现状与发展作了相关的研究与分析,她认为虽然近年来羌族民间音乐得到了高度重视,各界人士也做了大量保护与传承工作,但是羌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之路还很艰巨,可谓是“路漫漫其修远兮”;[9] 伍婷婷对羌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模式的个方而进行了探讨,认为应该正确处理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发展经济、文化创新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实现羌族传统音乐的可持续性发展;[10] 也有研究直接探讨了如何将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与少数民族学生的小学教育相结合,徐燕琴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民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发展现状出发,对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作了一些思考。 近年来,从政府到学术界的社会各界均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现代化实践路径进行了探索,各级政府出台了系列措施,而各小学开设的音乐课堂中也开展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汶川龙溪中心小学依托2013年5月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羌学研究中心牵头编写的《汶川县龙溪乡土教材》,在汶川县龙溪中心小学专门组织本土老师对学生进行羌族本土羌族文化知识的讲授和实践演练。其中主要包括羌族音樂的内容,涉及羌族音乐的分类、乐理知识以及流行概况等。近年来在羌族地区还流传着以《沃布基的故事》为载体乡土教材,汶川县七一绵虒小学以乡土教材《沃布基的故事》、开展乡土教材进课堂活动,涉及羌族音乐中的乐器起源、材质、组成、音质以及授课老师如何在课堂中现场为学生们进各种乐器的演奏与示范。
三结语
少数民族小学音乐教育的本土化并非像传统的口传心授方式传承,也不仅仅局限于是最原始的音乐,它是各种音乐文化经过本民族的习惯和思维方式沉淀的结晶,融入其他地方音乐元素或是现代音乐元素,是本地区人们智慧的积累,这是将传统音乐文化进行整合发展的传承形式。汶川地区有着浓厚的羌族传统文化,尤其羌族传统音乐在本地区广泛流传着。因此,这些传统音乐在面临着现代化生活中传统传承方式演变的社会环境之下,将羌族传统音乐带进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室,在现代化课题教学中融入本土音乐元素,这将是一项双向度的突破与改进,一方面能够促进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也为音乐教育融入本土化元素,增加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
注释:
[1]姚笛.本土音乐资源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应用研究[D].南宁:广西艺术学院.
[2]肖珣.羌族的民间音乐[J].成都师专学报,196年第二期.
[3]金艺凤.羌族劳动歌一“E YA MI SE”的音乐形式研究—以四川汶川县雁门乡通山村为中心.阿坝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4期.
[4]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四川政报.2009年07月13日;http://www.sc.gov.cn;引用日期2017年6月6日.
[5]李宇明.谈术语本土化、规范化与国际化[J].语言科学,2002年第2期.
[6]马昕、曹希绅.跨国公司执行力管理中国本土化模型的研究[J].现代经济,2008年第2期.
[7]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第2页.
[8]金艺风.羌族民歌音乐文化[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6月17日,第006版.
[9]杨梅.北川羌族民间音乐的生存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以北川羌族情歌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5(36):12.
[10]伍婷婷.羌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模式[J].四川戏剧.2015(8).
【关键词】民族地区;小学音乐;本土化;实践
汶川县羌族聚居地之一,有着悠久的羌族历史与多样的民族传统文化。羌族人能歌善舞,羌族音乐有着丰富的民俗意义和文化内涵,不仅反映着传统羌族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的基本形式,还是羌族人在生产劳作中自我娱乐的一种方式。传统的羌族民间音乐大多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劳作,节庆仪式等活动中言传身教的方式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但是,由于进入现代化生活,其基本生活与劳作形式有着巨大的变化,子女很少有机会跟随长辈一起下地干活,传统的民俗活动也越来越少。传统民族音乐的传承环境与场景发生变化,进而极大的影响到传统音乐的传承,出现极大的断代现象。面临当下的生产与生活环境,传统音乐得以继续传承与发展,需要改变它的传统方式,使之与现代化生活方式相结合,这就需要将传统的羌族民间音乐带进学校,带进教室,将课堂化的集中式教育方式融入到传统的民间音乐当中。
随着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也随着变迁,有研究表明在多元文化教育的基础之上,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日益被人们所重视[1]。因此,将羌族传统音乐与现代化的课堂教育相结合,从小学生的音乐教育开始,走向一条本土化道路,对于汶川地区羌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汶川地区羌族的传统音乐
汶川县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境内分布着汉族、羌族、藏族与回族等民族,尤其以羌族分布较多。汶川地区的羌族依然保存着较为传统的民族音乐,主要分为原生态歌谣与原生态器乐两种,羌族原生态歌谣内容十分厂泛,主要包括情歌、酒歌、舞歌、婚事歌、喜丧歌、生产歌、采茶歌、山歌、耕牛歌、哭嫁歌、哭孝歌、盘歌等;而羌族器乐主要包括唢呐、羌笛、口弦、羊皮鼓等。羌族的各类音乐都是产生于羌族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生产劳作当中,而各类生活习俗中又依附着独具特色的民俗音乐,日常民俗活动与生产劳作习惯紧密结合产生的音乐,是构成羌族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学者指出,羌族民间音乐属于中国音乐体系,五声音阶是构成多种调式的基础,偶尔加入清角或变宫形成六声音阶,也有很少的七声音阶出现。[2]而有学者指出羌族劳动歌的基本曲调由3个乐句构成,它根据演唱者的即兴发挥又可以唱成5个乐句。[3]羌族原生态歌曲大多数都是人们在日常生产劳作中,为了消解困乏,相互之间寻求乐趣而产生。它的曲调变化不大,歌曲内容随机变化较大,可以有歌唱者根据当下的实际情况而改编歌词。
羌族乐器音乐则是在一些民俗活动中所使用的乐器,它大多数都是由各个村寨的专业人员进行演奏,有着较高的技能要求,从乐器的制作到演奏,都需要一代一代的传承。羌笛是一种古老的单簧气鸣乐器,已有2000多年历史,早在汉代就有相关文献的记载,尤其咋唐代羌笛的流行已经相当广泛,唐代诗人王之焕在《凉州词》便留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经典名句。而羌族口弦则是流传于羌族地区的一种民间器乐,每当节日庆典、婚嫁、男女青年恋爱等时候,都能听到用口弦演奏出的优美动听的曲子,它已被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羊皮鼓是羌族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节庆仪式祭祀时用的乐器,它必须是具有释比资格的人才能敲打,但是近年来由于舞台化的表演性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以表演羊皮鼓作为一项艺术生活进行。
二融合羌族传统音乐元素的本土化教育
本土在《辞源》上有“本乡、本地”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词典》上的解释为乡土,具有原来生长地的特色。近代以来最开始主要用于语言学中,指将外语中的科技术语引入本民族语言中,其实质是改变术语的语言形式,用本族语言翻译外国科技术语。[5]同时也适用于经济学中指跨国公司的海外子公司为迅速适应东道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环境而作出的相应改变策略。[6]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将本土化运用到中国的社会与文化论述当中,在《乡土中国》中提到中国社会就是一个具有乡土本色的社会,本土是一切的命根。[7]因此,在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融合之下,少数民族的乡土本色如何得以继续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传统的羌族社会是半农半牧向结合的社会,平日里寨子里的人们都在地里劳作或者到山上放牧,闲事便结伴到成都平原进行找副业。以前的社会中没有手机没有电视,人们日常都是在生产劳作当中以唱歌、跳舞等方式进行自娱自乐。羌族人能歌善舞,羌族音乐有着丰富的民俗意义和文化内涵,不仅反映着传统羌族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的基本形式,还是羌族人在生产劳作中自我娱乐的一种方式。传统的羌族民间音乐大多都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劳作,节庆仪式等活动中言传身教的方式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因此,羌族传统音乐是产生于羌族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是根植于羌族社会文化之中,流传至今的羌族音乐有着深厚的本土化元素。在面对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冲突与融合中,我们需要不断的发掘并改进,将传统羌族音乐的本土化元素与现代化的课堂教学相结合,寻求一种适合羌族地区的融合了羌族传统音乐元素的小学音乐课堂教育实践。
近年来,有学者进行了具有民族学、人类学、历史学以及音乐学等学科背景的相关研究与分析,探讨了如何将羌族传统音乐的本土性与现代化音乐教育相结合的路径。金艺凤对羌族民歌文化进行了论述,认为羌族民歌音乐文化按功能划分为劳动歌、仪式歌、游戏歌三大类;[8]杨梅对羌族民间音乐的生存现状与发展作了相关的研究与分析,她认为虽然近年来羌族民间音乐得到了高度重视,各界人士也做了大量保护与传承工作,但是羌族民间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之路还很艰巨,可谓是“路漫漫其修远兮”;[9] 伍婷婷对羌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模式的个方而进行了探讨,认为应该正确处理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发展经济、文化创新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实现羌族传统音乐的可持续性发展;[10] 也有研究直接探讨了如何将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与少数民族学生的小学教育相结合,徐燕琴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民族地区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发展现状出发,对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音乐教育作了一些思考。 近年来,从政府到学术界的社会各界均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现代化实践路径进行了探索,各级政府出台了系列措施,而各小学开设的音乐课堂中也开展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汶川龙溪中心小学依托2013年5月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羌学研究中心牵头编写的《汶川县龙溪乡土教材》,在汶川县龙溪中心小学专门组织本土老师对学生进行羌族本土羌族文化知识的讲授和实践演练。其中主要包括羌族音樂的内容,涉及羌族音乐的分类、乐理知识以及流行概况等。近年来在羌族地区还流传着以《沃布基的故事》为载体乡土教材,汶川县七一绵虒小学以乡土教材《沃布基的故事》、开展乡土教材进课堂活动,涉及羌族音乐中的乐器起源、材质、组成、音质以及授课老师如何在课堂中现场为学生们进各种乐器的演奏与示范。
三结语
少数民族小学音乐教育的本土化并非像传统的口传心授方式传承,也不仅仅局限于是最原始的音乐,它是各种音乐文化经过本民族的习惯和思维方式沉淀的结晶,融入其他地方音乐元素或是现代音乐元素,是本地区人们智慧的积累,这是将传统音乐文化进行整合发展的传承形式。汶川地区有着浓厚的羌族传统文化,尤其羌族传统音乐在本地区广泛流传着。因此,这些传统音乐在面临着现代化生活中传统传承方式演变的社会环境之下,将羌族传统音乐带进小学音乐教育的教室,在现代化课题教学中融入本土音乐元素,这将是一项双向度的突破与改进,一方面能够促进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也为音乐教育融入本土化元素,增加课堂气氛,提升学生学习的热情与积极性。
注释:
[1]姚笛.本土音乐资源在小学音乐教材中的应用研究[D].南宁:广西艺术学院.
[2]肖珣.羌族的民间音乐[J].成都师专学报,196年第二期.
[3]金艺凤.羌族劳动歌一“E YA MI SE”的音乐形式研究—以四川汶川县雁门乡通山村为中心.阿坝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4期.
[4]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四川政报.2009年07月13日;http://www.sc.gov.cn;引用日期2017年6月6日.
[5]李宇明.谈术语本土化、规范化与国际化[J].语言科学,2002年第2期.
[6]马昕、曹希绅.跨国公司执行力管理中国本土化模型的研究[J].现代经济,2008年第2期.
[7]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第2页.
[8]金艺风.羌族民歌音乐文化[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6月17日,第006版.
[9]杨梅.北川羌族民间音乐的生存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以北川羌族情歌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5(36):12.
[10]伍婷婷.羌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模式[J].四川戏剧.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