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儒家和道家思想一直是中国历史的主流思想,而儒道互补奠定了中国人的文化生命形态, 铸造了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人的国民性, 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阴阳互动、刚柔相济的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本文将论述儒家的人格标准及人生理想,道家思想对儒家思想的补充和调节以及儒道互补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 儒道互补; 思想平衡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条基本脉络,也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治国、做人、处世的模式来源。孔子开创的儒家,注重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强调积极进取,刚健有为,以天下为己任。老子开创的道家,注重内心的宁静和谐,强调精神超脱,清静无为,以柔克刚,安时处顺。儒家思想以经世致用为特色,道家思想则以自然超脱为特色。如果仅从表面来看,儒道是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积极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一直是既互相排斥,又互相吸收;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融和。这种相互的补充协调,渗透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无形中影响着中国人的人生态度。所以林语堂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在孔、老之后的两千多年中,儒道互补一直是中国文化历史演进的主要内容。
从字面意思看,所谓互补就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互相对抗,又互相协调补充。正如儒家思想以“经世致用”为特色,讲求“仁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道家思想则以“自然,超脱,恢复自然本性,见素抱朴”为特色。台湾学者南怀瑾先生的比喻提到:“儒家像是开了个粮店,五四运动砸烂了孔家店,所以中国挨饿,就是精神饥饿。现在不光在中国把孔家店又开了起来,而且还开到国外。道家是药店,人生有毛病,社会有毛病,一定要吃点药。人的心灵和精神有点问题,道家可以帮你解决。”作为中国人灵魂两面的儒家和道家,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人得意时便是讲求儒家忠君爱国,得意官场,而失意时则为清静无为,失意官场。而要想达到两者的平衡,做到儒道互补便需要学会用儒家思想进取,用道家智慧炼心。
苏轼的一生便是儒道互补的一个典型。“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纵览苏轼的这几句诗,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当时的苏轼正是得意之时,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便是出城打猎时所作,无不体现了苏轼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够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那是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这时的苏轼是得意的,以天下为己任,儒家思想占据了主要位置。但好景似是不长,不久苏轼便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政治的不如意,人生的坎坷让苏轼写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诗篇。虽是偶遇风雨一件小事,却不难看出其中的深意。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的得失又何足挂齿?全诗体现了苏轼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及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道家的思想让苏轼活得更加潇洒超凡。“此心安处是吾家。”苏轼如是说。此时的苏轼更多的是追求超然物外、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彷徨于塵垢之外,逍遥于无为之业。儒道互补的思想使苏轼既以儒家的理想为追求目标,以天下忧乐为忧乐,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同时又用道家思想调整自我,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超凡豁达。这些都是儒道互补双重人格的一种典型体现。
儒家道家两者各有侧重,因此,在当代社会,儒道互补也更具有现实意义。
首先儒道两家的互补,是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的互相补充,各有特色,与中国社会发展都有相结合。儒家“虽说是官学,是两千多年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但它缺少道家的形而上学的思辨色彩,缺少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的一套成熟的思维模式。” 道家承担了这个角色。道家告诫社会不必过分讲绝对化,讲对社会和人的严密的统治,因为社会的安宁需要建立在个体人的自主性、自发性和自为性的基础之上。道家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社会平衡机制的作用。 儒道互补更好地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
其次,儒道互补思想也有益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发展。这种包容性发展更多的表现在各个时期中国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引进学习,中国文化历史上,儒道佛三家成为三大主流学说,三者互相影响、互相发展,不断影响中国哲学的整体格局。而儒道互补更是贯穿中国哲学史始终,体现了中国思想的阴阳互动、刚柔相济的特色,也正是有了这种互补性,中华人格才基本上有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结构,成为了从内在精神到外在表现,从理想上的超越到现实中的经世致用,都一应俱全的包容性文化格局。
儒道互补,最终是落于人生哲学。儒道文化是中国之根本,不论是身于人世还是游离于人世,都能让你有精神信法可依,自有一套精神引导人们向上而活。儒家两家揭示出了人的生命价值的两种实现方式,不论哪一种对于社会来说都是一种平衡的状态。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立足之本,也是中国人的精神供养,中国人有其特有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因此,儒道互补也提供了另一种生活哲学。中国人能更多元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态度,用儒家思想进取,用道家精神炼心。在对待多元文化时,不轻言过时,弘扬精华,剔除糟粕,这样既能更好建设新文化,引导社会走向,亦能找准人生信条,全面发展自我。
参考文献:
[1]安继民. 论儒道互补[J].学习论坛,2007.(23)
[2]白奚. 孔老异路与儒道互补[J].南京大学大学学报,2000.(37)
作者简介,马悦(1996—),女,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
【关键词】: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 儒道互补; 思想平衡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两条基本脉络,也是中国人自古以来治国、做人、处世的模式来源。孔子开创的儒家,注重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强调积极进取,刚健有为,以天下为己任。老子开创的道家,注重内心的宁静和谐,强调精神超脱,清静无为,以柔克刚,安时处顺。儒家思想以经世致用为特色,道家思想则以自然超脱为特色。如果仅从表面来看,儒道是对立的。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积极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但实际上在中国传统文化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一直是既互相排斥,又互相吸收;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融和。这种相互的补充协调,渗透到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无形中影响着中国人的人生态度。所以林语堂说:“道家及儒家是中国人灵魂的两面。”在孔、老之后的两千多年中,儒道互补一直是中国文化历史演进的主要内容。
从字面意思看,所谓互补就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互相对抗,又互相协调补充。正如儒家思想以“经世致用”为特色,讲求“仁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道家思想则以“自然,超脱,恢复自然本性,见素抱朴”为特色。台湾学者南怀瑾先生的比喻提到:“儒家像是开了个粮店,五四运动砸烂了孔家店,所以中国挨饿,就是精神饥饿。现在不光在中国把孔家店又开了起来,而且还开到国外。道家是药店,人生有毛病,社会有毛病,一定要吃点药。人的心灵和精神有点问题,道家可以帮你解决。”作为中国人灵魂两面的儒家和道家,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中国人得意时便是讲求儒家忠君爱国,得意官场,而失意时则为清静无为,失意官场。而要想达到两者的平衡,做到儒道互补便需要学会用儒家思想进取,用道家智慧炼心。
苏轼的一生便是儒道互补的一个典型。“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纵览苏轼的这几句诗,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当时的苏轼正是得意之时,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三年任满转任密州太守。这首词便是出城打猎时所作,无不体现了苏轼的雄心壮志。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够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那是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这时的苏轼是得意的,以天下为己任,儒家思想占据了主要位置。但好景似是不长,不久苏轼便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政治的不如意,人生的坎坷让苏轼写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诗篇。虽是偶遇风雨一件小事,却不难看出其中的深意。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的得失又何足挂齿?全诗体现了苏轼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及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道家的思想让苏轼活得更加潇洒超凡。“此心安处是吾家。”苏轼如是说。此时的苏轼更多的是追求超然物外、遗世绝俗的独立人格,彷徨于塵垢之外,逍遥于无为之业。儒道互补的思想使苏轼既以儒家的理想为追求目标,以天下忧乐为忧乐,锐意进取,建功立业,同时又用道家思想调整自我,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超凡豁达。这些都是儒道互补双重人格的一种典型体现。
儒家道家两者各有侧重,因此,在当代社会,儒道互补也更具有现实意义。
首先儒道两家的互补,是人文主义和自然主义的互相补充,各有特色,与中国社会发展都有相结合。儒家“虽说是官学,是两千多年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但它缺少道家的形而上学的思辨色彩,缺少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的一套成熟的思维模式。” 道家承担了这个角色。道家告诫社会不必过分讲绝对化,讲对社会和人的严密的统治,因为社会的安宁需要建立在个体人的自主性、自发性和自为性的基础之上。道家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社会平衡机制的作用。 儒道互补更好地推动了中国社会发展
其次,儒道互补思想也有益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发展。这种包容性发展更多的表现在各个时期中国文化对其他文化的引进学习,中国文化历史上,儒道佛三家成为三大主流学说,三者互相影响、互相发展,不断影响中国哲学的整体格局。而儒道互补更是贯穿中国哲学史始终,体现了中国思想的阴阳互动、刚柔相济的特色,也正是有了这种互补性,中华人格才基本上有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结构,成为了从内在精神到外在表现,从理想上的超越到现实中的经世致用,都一应俱全的包容性文化格局。
儒道互补,最终是落于人生哲学。儒道文化是中国之根本,不论是身于人世还是游离于人世,都能让你有精神信法可依,自有一套精神引导人们向上而活。儒家两家揭示出了人的生命价值的两种实现方式,不论哪一种对于社会来说都是一种平衡的状态。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立足之本,也是中国人的精神供养,中国人有其特有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因此,儒道互补也提供了另一种生活哲学。中国人能更多元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态度,用儒家思想进取,用道家精神炼心。在对待多元文化时,不轻言过时,弘扬精华,剔除糟粕,这样既能更好建设新文化,引导社会走向,亦能找准人生信条,全面发展自我。
参考文献:
[1]安继民. 论儒道互补[J].学习论坛,2007.(23)
[2]白奚. 孔老异路与儒道互补[J].南京大学大学学报,2000.(37)
作者简介,马悦(1996—),女,就读于西南财经大学经贸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