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小提琴名曲之一的《流浪者之歌》自创作伊始就奠定了其不朽的地位。该曲以描写吉普赛人流浪生活为主,通过曲子里节奏的变换以及高低音的变动表达出了这个从不定居的流浪民族,世世代代过着清苦而又饱受歧视的生活,但这个民族活泼、乐观、能歌善舞,永远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却永远激励着我们。
关键词:流浪者之歌、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作品赏析:
《流浪者之歌》全曲一共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中板,C小调,4/4拍子。由强而有力的管弦乐齐奏作为开始,然后主奏小提琴奏出充满忧伤的旋律。这一部分很短,只是全曲的引子。但是开场激昂,扣人心弦,用低沉的音调描绘出吉普赛人与命运抗争的不屈历史,我个人认为这也是作者济世情怀高尚人格的体现。同时该段也是我个人最为喜欢的一部分。在序曲中,独奏小提琴在G弦上强劲地奏出了用典型的含有两个增二度、四个小二度的吉普赛音乐调式写成的饱满而又带又装饰性、宣叙调般的主题旋律,这个旋律沉重、悲怆、惆怅、凄楚,带有悲剧性色彩,一下子就勾画出了流浪的吉普赛人忧郁又刚强的民族性格。它不仅是序奏的主题,也是全曲的灵魂。可以让每一个听者迅速的融入到作者绘制的天地里。灵魂的开场!
第二部分:缓板,由小提琴奏出新的旋律,是一种美丽的忧郁,以变奏和反复做技巧性极强的发展,轻巧的泛音和华丽的左手拨弦显示出这一主题的丰富内涵。在这部分,管弦乐并不太明显,始终是以小提琴的轻柔旋律为主题。而且小提琴的演奏逐渐的放缓,将听者带进一个由作者幻化出的世界里,慢慢的融化,逐渐的感悟。
第三部分:稍为缓慢的缓板,2/4拍子。乐曲的第三部分轉入慢板,旋律具有明显的吉普赛歌谣,这个主题特有的切分节奏, 使得旋律优美、 凄婉、柔和而动听,有一种听了令人心碎的魅力。据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考证, 这个主题旋律是根据匈牙利作曲家艾勒海尔.升幕尔迈所作的歌曲改编而成。小提琴装上弱音器,"极有表情地"奏出充满感伤情调的旋律,悲伤的情绪达到极点。如果说第二部分是美丽的忧郁,那第三部分就有点凄凉之感了。节奏转入慢板,旋律具有明显的吉普赛歌谣,这个主题特有的切分节奏, 使得旋律凄美,有一种听了令人心碎的魅力。颇有梧桐细雨的感觉,那种悲伤已经不是纯粹的难过,而是加上了人世的沧桑,听来让人凄凉。吉普赛人的理想、坚持,或者说是他们追寻的,应该是一直没有实现吧,所以他们一直流浪。但最痛苦的是不被人所理解,吉普赛人受到世界上很多国家民族的歧视。作者的旋律拿捏的非常到位,可以说将那种痛苦表现的淋漓尽致。虽然悲伤,但流浪者依然在流浪,就算没人懂得他们,还有音乐,还有舞蹈,还有旅途的美景,所以他们依然会乐观的流浪。
第四部分:2/4拍子,急变为极快的快板, 有与第二、三部分形成明显对比的豪迈性,反映出吉普赛民族性格的另一面--能歌善舞。乐曲的第四部分是有生气而欢乐的舞曲,音乐激情炽热,充分再现了吉普赛人爽朗乐观、狂放不羁的民族性格。与前几部分那种悲怆、惆怅的情绪以及徐缓柔弱的节奏形成强烈的对比。接着,乐曲又呈示出用拨奏开始的另一个音调,当乐曲转入A大调的中间段时,以顿音奏法、 十六分音符而形成连续不断的快速乐句。 这一段充分运用了小提琴演奏的高难技巧, 产生了绚丽的光彩,把乐曲逐渐推向高潮。最后,在两个拨奏和弦的强烈音响中,圆满地结束了全曲。以管弦乐的强奏作为先导,小提琴演奏出十分欢快的旋律,右手的快速拨奏与高音区的滑奏无比欢愉;这一旋律告一段落后,又用小提琴的拨奏开始新的旋律,接着是由十六分音符的断奏所构成的像游丝般的旋律,充满舞蹈气氛;然后以更具技巧性的拨奏再现第四部分的最初部分,逐渐朝气蓬勃地趋于高潮,最后像闪电般结束乐曲。 这部分的乐曲是有生气欢乐的舞曲,音乐激情炽热,充分再现了吉普赛人爽朗乐观、狂放不羁的民族性格。与前几部分那种悲怆、惆怅的情绪以及徐缓柔弱的节奏形成强烈的对比。只要还有音乐,还有舞蹈,他们就还能快乐的流浪。接着,乐曲又呈示出用拨奏开始的另一个音调,也许是新的旅行又开始了,当乐曲转入A大调的中间段时,以顿音奏法、 十六分音符而形成连续不断的快速乐句。 这一段充分运用了小提琴演奏的高难技巧, 产生了绚丽的光彩,把乐曲逐渐推向高潮。最后,在两个拨奏和弦的强烈音响中,作者也阐明了主题,就像吉普赛人不会放弃一样,音乐的旅程也不会结束,就算路上再多荆棘,也要乐观面对,乐曲也在这种乐观的情绪下戛然而止。
音乐是一种神奇的艺术,在高度的抽象和概括之下,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蕴藏着丰富的内涵,丰富到即使千千万万人听过,但每个人总能听出其中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穆特的《流浪者之歌》,情感外露,细腻而浪漫,她呈现出的故事主人公像是一位浪漫美丽的吉普赛少女,时而柔美,时而浪漫热情。而海菲兹的《流浪者之歌》,丰富的技巧使得情感更加含蓄,他呈现出的叙事主人公,则更像一位已然经历了人世风霜的吉普赛妇女,悲伤的情绪更加内敛而深沉,即使是狂欢中,也带有沉稳和持重。每一个版本,每个人的理解与喜好更是各有不同。 但忽视这所有的时间的、空间的差距,《流浪者之歌》无论是对于演奏者还是听众,都无疑是一场情感的盛宴。与如今快餐文化和市场经济下的快餐式廉价音乐不同。廉价的音乐只能取悦耳朵,其背后的内涵与情感经不起推敲与发掘,因而其生命周期仅限于耳朵的从新鲜到厌倦的过程。而《流浪者之歌》,其经过作曲家凝练、抽象概括的丰富情感,需要用心去感受、聆听,并在情感的共鸣中达到精神的欢愉,它跨越了时间空间的界限,让听众得以与作曲家、与演奏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只要人类灵魂之美没有变质,其生命便绵延不绝,不断为人们带来新的感动。不仅《流浪者之歌》,所有音乐史上不朽的名曲也是如此,它们作为人类珍贵的精神食粮,不论何时何地,都是人类最极致的、情感的盛宴。
让我们跟着萨拉萨蒂一起流浪,在音乐的世界里寻找属于自己那一片宁静的归属!
关键词:流浪者之歌、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作品赏析:
《流浪者之歌》全曲一共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中板,C小调,4/4拍子。由强而有力的管弦乐齐奏作为开始,然后主奏小提琴奏出充满忧伤的旋律。这一部分很短,只是全曲的引子。但是开场激昂,扣人心弦,用低沉的音调描绘出吉普赛人与命运抗争的不屈历史,我个人认为这也是作者济世情怀高尚人格的体现。同时该段也是我个人最为喜欢的一部分。在序曲中,独奏小提琴在G弦上强劲地奏出了用典型的含有两个增二度、四个小二度的吉普赛音乐调式写成的饱满而又带又装饰性、宣叙调般的主题旋律,这个旋律沉重、悲怆、惆怅、凄楚,带有悲剧性色彩,一下子就勾画出了流浪的吉普赛人忧郁又刚强的民族性格。它不仅是序奏的主题,也是全曲的灵魂。可以让每一个听者迅速的融入到作者绘制的天地里。灵魂的开场!
第二部分:缓板,由小提琴奏出新的旋律,是一种美丽的忧郁,以变奏和反复做技巧性极强的发展,轻巧的泛音和华丽的左手拨弦显示出这一主题的丰富内涵。在这部分,管弦乐并不太明显,始终是以小提琴的轻柔旋律为主题。而且小提琴的演奏逐渐的放缓,将听者带进一个由作者幻化出的世界里,慢慢的融化,逐渐的感悟。
第三部分:稍为缓慢的缓板,2/4拍子。乐曲的第三部分轉入慢板,旋律具有明显的吉普赛歌谣,这个主题特有的切分节奏, 使得旋律优美、 凄婉、柔和而动听,有一种听了令人心碎的魅力。据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考证, 这个主题旋律是根据匈牙利作曲家艾勒海尔.升幕尔迈所作的歌曲改编而成。小提琴装上弱音器,"极有表情地"奏出充满感伤情调的旋律,悲伤的情绪达到极点。如果说第二部分是美丽的忧郁,那第三部分就有点凄凉之感了。节奏转入慢板,旋律具有明显的吉普赛歌谣,这个主题特有的切分节奏, 使得旋律凄美,有一种听了令人心碎的魅力。颇有梧桐细雨的感觉,那种悲伤已经不是纯粹的难过,而是加上了人世的沧桑,听来让人凄凉。吉普赛人的理想、坚持,或者说是他们追寻的,应该是一直没有实现吧,所以他们一直流浪。但最痛苦的是不被人所理解,吉普赛人受到世界上很多国家民族的歧视。作者的旋律拿捏的非常到位,可以说将那种痛苦表现的淋漓尽致。虽然悲伤,但流浪者依然在流浪,就算没人懂得他们,还有音乐,还有舞蹈,还有旅途的美景,所以他们依然会乐观的流浪。
第四部分:2/4拍子,急变为极快的快板, 有与第二、三部分形成明显对比的豪迈性,反映出吉普赛民族性格的另一面--能歌善舞。乐曲的第四部分是有生气而欢乐的舞曲,音乐激情炽热,充分再现了吉普赛人爽朗乐观、狂放不羁的民族性格。与前几部分那种悲怆、惆怅的情绪以及徐缓柔弱的节奏形成强烈的对比。接着,乐曲又呈示出用拨奏开始的另一个音调,当乐曲转入A大调的中间段时,以顿音奏法、 十六分音符而形成连续不断的快速乐句。 这一段充分运用了小提琴演奏的高难技巧, 产生了绚丽的光彩,把乐曲逐渐推向高潮。最后,在两个拨奏和弦的强烈音响中,圆满地结束了全曲。以管弦乐的强奏作为先导,小提琴演奏出十分欢快的旋律,右手的快速拨奏与高音区的滑奏无比欢愉;这一旋律告一段落后,又用小提琴的拨奏开始新的旋律,接着是由十六分音符的断奏所构成的像游丝般的旋律,充满舞蹈气氛;然后以更具技巧性的拨奏再现第四部分的最初部分,逐渐朝气蓬勃地趋于高潮,最后像闪电般结束乐曲。 这部分的乐曲是有生气欢乐的舞曲,音乐激情炽热,充分再现了吉普赛人爽朗乐观、狂放不羁的民族性格。与前几部分那种悲怆、惆怅的情绪以及徐缓柔弱的节奏形成强烈的对比。只要还有音乐,还有舞蹈,他们就还能快乐的流浪。接着,乐曲又呈示出用拨奏开始的另一个音调,也许是新的旅行又开始了,当乐曲转入A大调的中间段时,以顿音奏法、 十六分音符而形成连续不断的快速乐句。 这一段充分运用了小提琴演奏的高难技巧, 产生了绚丽的光彩,把乐曲逐渐推向高潮。最后,在两个拨奏和弦的强烈音响中,作者也阐明了主题,就像吉普赛人不会放弃一样,音乐的旅程也不会结束,就算路上再多荆棘,也要乐观面对,乐曲也在这种乐观的情绪下戛然而止。
音乐是一种神奇的艺术,在高度的抽象和概括之下,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蕴藏着丰富的内涵,丰富到即使千千万万人听过,但每个人总能听出其中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穆特的《流浪者之歌》,情感外露,细腻而浪漫,她呈现出的故事主人公像是一位浪漫美丽的吉普赛少女,时而柔美,时而浪漫热情。而海菲兹的《流浪者之歌》,丰富的技巧使得情感更加含蓄,他呈现出的叙事主人公,则更像一位已然经历了人世风霜的吉普赛妇女,悲伤的情绪更加内敛而深沉,即使是狂欢中,也带有沉稳和持重。每一个版本,每个人的理解与喜好更是各有不同。 但忽视这所有的时间的、空间的差距,《流浪者之歌》无论是对于演奏者还是听众,都无疑是一场情感的盛宴。与如今快餐文化和市场经济下的快餐式廉价音乐不同。廉价的音乐只能取悦耳朵,其背后的内涵与情感经不起推敲与发掘,因而其生命周期仅限于耳朵的从新鲜到厌倦的过程。而《流浪者之歌》,其经过作曲家凝练、抽象概括的丰富情感,需要用心去感受、聆听,并在情感的共鸣中达到精神的欢愉,它跨越了时间空间的界限,让听众得以与作曲家、与演奏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只要人类灵魂之美没有变质,其生命便绵延不绝,不断为人们带来新的感动。不仅《流浪者之歌》,所有音乐史上不朽的名曲也是如此,它们作为人类珍贵的精神食粮,不论何时何地,都是人类最极致的、情感的盛宴。
让我们跟着萨拉萨蒂一起流浪,在音乐的世界里寻找属于自己那一片宁静的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