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复习要重视积累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ward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文言文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重视积累,在积累中升华
   (一)重视诵读积累
   新课标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并在“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文言文复习首先一定要让学生去朗读。文言文大多音韵和谐,内涵丰富,很适合朗读,而朗读本身就是一种对话——和作者对话、和文本对话。有效地、投入地朗读,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具体的复习设计中,我们一定要把朗读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读出新意境、读出新思想、读出自己新的理解。
   让学生自读,从课题到作者,再到注释,放手让学生自由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初步了解作者、课文的大意、表达思想感情。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和同学合作下进行研读品味。
   1.读准字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2.读准诗文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通读文言文,做到停顿正确,理解文意才不会出错。文言文的断句很重要,要传给学生断句的方法。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对句子理解的对错。断句有词组断句法和意义断句法两种,学习者要反复训练、反复琢磨、反复玩味。3.读出语气和语势。这样有利于体会古诗文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文言文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文言文的整体感知。
   (二)重视文言词语、句式的积累
   在文言文字词句落实上必须要打破一味死记硬背的模式,应着眼在运用上,体现在阅读实践中的运用。在复习文言文时,一般采用“注重字词,标记疑点;课堂质疑,师生释疑;联系旧知,推求词义;归类整理,练习巩固”的方法。曾经出现过的字词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联系、比较、整理。如虚词“之”“其”“而”等字用法,在文言字词的认读中,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比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在句的认读方面,初三学生要熟悉常见的文言句式,把握句子的主要意思,如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等。
   (三)重视方法积累
   1.归纳和纠正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失误
   (1)词义不明常出错
   文言实词数量很多,再加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可以说五花八门。那么我们应如何下手呢?
   我认为应该先求其根本,再展开想象进行推断和猜测。
   如文言文中的“间”字的义项不少:①中间。“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②隔离。“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③暗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④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⑤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2)省略成分不增补
   省略句的省略成分,必须补出却没有补译出来。例如,“触草木,尽死”(《捕蛇者说》),漏译成“蛇触及草木,全死了”,这不合逻辑。如果把原文的省略成分补全,那么就应译为“(蛇)触及草木,(草木)全枯死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照搬注释不变通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中的“牺牲”,其注释是“指猪、牛、羊等”,有的同学就译成“猪牛羊、珠玉、丝绸……”。其实,这里的“牺牲”,是古时祭祀用牲的通称,翻译时不能照搬注释,应变通一下,把全句译成“祭祀用的牛羊、珠玉、丝绸等物品……”,这就比较妥帖了。“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曹刿论战》)中的“风烟俱净”。
   (4)倒装句式不调整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在翻译时,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
   掌握一定的方法,才能避免文言文翻译过程中的常见错误,翻译要力求原文字字落实,译文字字有据,这就必须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2.质疑和探讨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由“教书匠变成研究家”,“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有着鲜明的个性体验。语文教学要求老师带领学生走进教材,走进文本,更要让学生走出教材,走出文本,这样在教师正确引领下的多元解读,学生才能获得文本阅读的智慧,获得语文学习的高峰体验而不能把文言文教学限定在对教材的教学上,困于教材,墨守成规,就教材教教材,就教参教文本,用自己的解读代替学生的解读,用教参上的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
   3. 拓展与延伸
   文言文教学同样应注意内容的拓展与延伸。我们所学的文言文应该是一个“点”,我们应该通过这一个“点”的学习,去带动整个面的学习。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完全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去链接、去拓展、去延伸,这种延伸不一定是整篇文章,可以是一段、可以是几句、甚至一句。可以是一个作者的简介,可以是同类文章的比较阅读……总之,目的就是让学生把思维的触角伸到更远、更高的地方……
其他文献
导语,即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正式讲课之前用来引入新课,启发引导学生的话。一堂精彩的、有效的语文课离不开这一富有趣味性、生动性、创新性的导语。导语虽然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却是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重要教学步骤。设计一个良好的导语,对于整堂课的“定音”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而在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受旧的教学理念影响,往往以教师单一地灌输,学生机械地接受为主要方式开始课堂教学的。或以
期刊
“情感体验”就是在独立阅读中,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们所强调的“读出作者,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自己,体悟作者的启发价值及联系生活按要求写出类似的生活体验。”就体现了课标所提出的教学理念。   一、重视阅读,倾听心声    很多作品都是作者全部生命全部情感的再现:《史记》承载的是司马迁忧愤屈抑的一生;《红楼梦》纪录的是曹雪
期刊
鲁迅是我国文学的奠基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文化的主将。他渊博的思想、巨大的智慧、光辉的人格、具有独特个性的文学作品不仅滋养着一代代中国人奔赴到“现代化的”阳光下来,同时也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而成为世界文明的一面旗帜。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鲁迅作品在语文教学中便有了非同寻常的作用。   一、鲁迅作品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第一,通过鲁迅作品的学习,可使学生在文章的
期刊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其着眼点不仅仅在于学生能不能接受教学内容,更多的还在于学生乐不乐于接受所教的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作为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创设情感交流的文化活动,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双方互相走进对方精神、情感和整个心灵世界,并以此建树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情之互融的基础上,使教学
期刊
叶圣陶是我国卓越的语文教育家,他提出了许多具有极强现实指导意义的语文教育思想。其中,要重视语文的“预习”也是它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教育思想,这集中地体现在它的《精读的指导》《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这两篇重要文章当中,研究它的这一重要思想,对指导当前我们的语文学习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论国文精读指导不只是逐句讲解》这篇文章中,他批评了教书逐句讲解的老法子,指出了使学生预习的重要性和不使
期刊
侯文杰,教育部东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汉语言文学专业结业。中文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狼山中学语文教研组长。张家口市首届教学新星、张家口市电化教育先进工作者,全国中语会优秀教师、优秀实验教师,怀来县优秀教师、骨干教师、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多次受到县人民政府嘉奖奖励。  优质课荣获市级以上一二等奖三次,“初中语文创新教育”荣获河北省创新成果二等奖、主编《中学班主任工作精彩案例——师生关系篇》,此书被评为省
期刊
我认为:要做一个出色、成功的班主任,必须上好班会课。好的班会课能在班级建设中发挥统一思想,群策群力的核心作用。所以,班会课是最有魅力的德育,班会课也是德育的最佳途径。   一、解读班会课   班会课是由班主任指导的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具有丰富教育教学内容的课。   二、班会课的类型   1、班级会议:以集会的形式举行的班会,比如七年级新生入学我们可以开一个班级会议。提出问题:班级公约,全
期刊
虚心的学习,主动思考,吸取经验。积极参加班主任培训,阅读相关书籍,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使我对于班级管理工作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倡导鼓励激发式教育    鼓励教育法是以激发、鼓励为原则,采取一定措施,如激发兴趣、鼓动勇气、提示愿望、给予奖赏或荣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愿望,进而促使学生积极自觉主动地去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则,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的一种教育方法。对于学生来
期刊
如何在短期内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成了我急于解决的难题,一次偶然的机会令我大胆进行了一次尝试,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这里将我的做法写出来与大家共享,期望与大家共同探讨,不足之处希望大家给予指正。  一、利用教材资源,从炼字、炼句开始  我在具体的写作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写作中存在语言自卑现象,他们总是说“我的语言干巴巴的,没有特色”这一类话。从文学理论角度分析原因,他们把日常语言与文学语言混淆起来了。
期刊
传统的语文教学存在诸多弊端,如教材内容陈旧、教学程序呆板、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等。特别是传统的教学程序“旧五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语文教学程序“新八股”(作者介绍—时代背景—朗读课文—正音释词—划分段落—分析课文—归纳中心—总结特点)消极影响极大。    2009年9月,连云港市教研室推行“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我校在探索实践中初步摸索出符合我校实际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