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禅是什么?在许多人看来,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其实不然,禅不是不可言说,关键是看你怎么述说。在我看来,禅是一份追求的心境,一种真善美的境界,禅是有着清晰的心灵指向和明确的思维导向的。
无知即无禅
教育上先行先试的上海某中学曾出过一道模拟试题:“有一只熊掉到一个陷阱里,陷阱深19.617米,下落时间正好2秒。求熊是什么颜色?”备选答案为:A.白色,北极熊;B.棕色,棕熊;C.黑色,黑熊;D.黑棕色,马来熊;E.灰色,灰熊。乍一看,条件和要求证的结果风牛马不相及,解答这道题的难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但还是有人作出了较完美的解答。首先,根据题目条件算出g=9.8085,查一下重力加速度与纬度对照表,可知陷阱在纬度44度左右的位置。根据熊的地理分布,南纬44度没有熊的踪迹,所以就只能在北纬44度的位置了。其次,既然为熊设计地面陷阱,一定是陆栖熊。而且大部分陆栖熊视力不好,难以分辨陷阱,所以容易掉入陷阱。至此,可排除北极熊、马来熊和灰熊。如此一来,只剩下棕熊和黑熊两个答案。其三,既然陷阱深19.617米,土质一定为易于挖掘的成土母质。虽说棕熊在相应地理纬度上有分布,但多为高海拔地区,而且凶悍,捕杀的危险系数大,价值没有黑熊高。而一般的熊掌、熊胆均取自黑熊。又因黑熊的地理分布与棕熊基本不重合,所以可以判定,陷阱里的熊是黑色的。
这样一道题目,将物理、地理、动物等知识熔于一炉,构架出一幅广阔的“知识画卷”,美不胜收。解答这样一道题目,需要一个人在具备广博知识的基础上,打开心智,凝聚心力,以气定神闲的姿态从容思考,这样一个过程,就是追寻知识美、逻辑美、自然美的过程,它需要一个人在理解眼前事物的同时,又能打破常规,跳出固有的框框,这何尝不是一种禅定之境?
博学,未必能入禅。但可以肯定的是:无知即无禅。能禅定的修禅之人,大抵都不是平庸之人,必须内心强大,知识广博,不落俗套。只有这样,才能身在尘世,又能置身于纷扰的尘世之外,安住内心,有节制、有定力地生活。入禅入定需要专注于某一对象,不离神,不散乱。一如在历经“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之后,回归“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境界一样。
磨砺后的大成之美
禅是懂得舍弃、历尽磨砺后的大成之美。菩提之于佛祖的追寻就是如此:传说菩提有一天被一个从家门口路过的人吸引,追出门,却不见人影。从此,他一心想见到那人,寻遍天下,却怎么也找不到。一次梦中,菩萨问他,你积德很多,有什么要求?他说他只想见那人一面。菩萨说,你若真想见那人,一定要舍弃这一世的人身,投生做一棵大树,500年后,也许有机会能见那人一面。于是,他很快转世在河边做了一棵大树,忍受着不能移步、不能说话的困厄,饱尝着风吹雨打的痛苦,只为能见那人一面。500年后的一天,有个人远远地走过来了,正是他梦寐以求的那个人。他激动得手舞足蹈,铆着劲摇动着枝叶,试图引起那个人的注意。可是,那个人经过他身边,瞧都没瞧一眼。他失望、委屈,不知道为什么500年还不能修到一点缘分。当晚他又梦见菩萨。菩萨说,如果他还想见那人,再做500年的大树,或许会修到一点缘分。他想,既然已经等了500年,再等500年也不算什么。他实在太喜欢那个人了。就这样,他在河边又站了500年。终于有一天,那个人又走了过来,这一回他很淡定,静静地站在那里。为着这么一天,他舍弃了做人的机会,痴做了1000年大树,吃尽了苦,伤透了心,他已经能够以平静的心态等待那个人的出现了。只见那个人向他走来,走到他的树荫下,安然坐了下来。一坐就是七七四十九天。这个人就是佛祖,这棵树被唤作菩提树,菩提树跟佛祖成就了前缘,修成了禅心,终成正果。
拥有一颗发现美的心
人类历史是美的变迁史。时代背景不同,美的内涵也各不相同。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美如盛夏的水果,最容易腐烂而難于保持。”其实,红尘中人,都有一定的缺陷。谁不想追寻美丽?谁不想追回属于自己的缺失的一角?但重要的不是找到那一角,而在于寻找的过程,寻找的过程就是禅意所在。一代美学大师马采,就是这样一个在美的追寻过程中入禅入定、耐人寻味的人,以致成了别人眼里的“美学呆子”。据说他经常穿着裂开一道四五寸口子的衣服上课,而有一次钱财被男仆寄回乡下买田买地,他却毫不介意。他济世的热望在美学研究中时有流露,就算处于“容不下一张平静书桌”的战乱时期,他依然力排纷扰,不懈不怠地从事美学研究,为完成《美的历程》作出了坚实的铺垫。有道是:“君子安贫,达人知命。”一学生曾这样评价马采:“就算人间尊崇再薄,他依然泰然面对,从不向生活索要什么‘报偿’!”在大半生的漂泊和一生对美的追寻中,马采给世人留下的,是具有美丽质地的绕梁心音。
美是一种潜在的感动,追寻美的过程是能够带来快感的过程。对于我们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颗发现美的心。拥有一颗发现美的心,就找到了入禅入定的入口。人类总是在不断地追求美的过程中有所截获,进而进入某一境界的。以书画为例,正是有了点、线千变万化的造型,才有了各不相同的审美情境。张旭狂草的笔飞墨舞,化育出吴道子人物画的衣带当风;李邑碑铭的雄强刚劲,导源出以金石入画的铁骨铮铮;陈淳草书的笔意入画,开创了大写意花卉的飒爽淋漓;而龚贤书法积墨而为,积健为雄,苍茫浑厚,美不胜收……
一程一程的风景在盛放,一环一环的涟漪在绽开。掸去心灵的尘埃,远离尘世的纷扰,在追寻美的过程中,有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心态,又怎会没有快乐、美丽的心境。
无知即无禅
教育上先行先试的上海某中学曾出过一道模拟试题:“有一只熊掉到一个陷阱里,陷阱深19.617米,下落时间正好2秒。求熊是什么颜色?”备选答案为:A.白色,北极熊;B.棕色,棕熊;C.黑色,黑熊;D.黑棕色,马来熊;E.灰色,灰熊。乍一看,条件和要求证的结果风牛马不相及,解答这道题的难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但还是有人作出了较完美的解答。首先,根据题目条件算出g=9.8085,查一下重力加速度与纬度对照表,可知陷阱在纬度44度左右的位置。根据熊的地理分布,南纬44度没有熊的踪迹,所以就只能在北纬44度的位置了。其次,既然为熊设计地面陷阱,一定是陆栖熊。而且大部分陆栖熊视力不好,难以分辨陷阱,所以容易掉入陷阱。至此,可排除北极熊、马来熊和灰熊。如此一来,只剩下棕熊和黑熊两个答案。其三,既然陷阱深19.617米,土质一定为易于挖掘的成土母质。虽说棕熊在相应地理纬度上有分布,但多为高海拔地区,而且凶悍,捕杀的危险系数大,价值没有黑熊高。而一般的熊掌、熊胆均取自黑熊。又因黑熊的地理分布与棕熊基本不重合,所以可以判定,陷阱里的熊是黑色的。
这样一道题目,将物理、地理、动物等知识熔于一炉,构架出一幅广阔的“知识画卷”,美不胜收。解答这样一道题目,需要一个人在具备广博知识的基础上,打开心智,凝聚心力,以气定神闲的姿态从容思考,这样一个过程,就是追寻知识美、逻辑美、自然美的过程,它需要一个人在理解眼前事物的同时,又能打破常规,跳出固有的框框,这何尝不是一种禅定之境?
博学,未必能入禅。但可以肯定的是:无知即无禅。能禅定的修禅之人,大抵都不是平庸之人,必须内心强大,知识广博,不落俗套。只有这样,才能身在尘世,又能置身于纷扰的尘世之外,安住内心,有节制、有定力地生活。入禅入定需要专注于某一对象,不离神,不散乱。一如在历经“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之后,回归“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境界一样。
磨砺后的大成之美
禅是懂得舍弃、历尽磨砺后的大成之美。菩提之于佛祖的追寻就是如此:传说菩提有一天被一个从家门口路过的人吸引,追出门,却不见人影。从此,他一心想见到那人,寻遍天下,却怎么也找不到。一次梦中,菩萨问他,你积德很多,有什么要求?他说他只想见那人一面。菩萨说,你若真想见那人,一定要舍弃这一世的人身,投生做一棵大树,500年后,也许有机会能见那人一面。于是,他很快转世在河边做了一棵大树,忍受着不能移步、不能说话的困厄,饱尝着风吹雨打的痛苦,只为能见那人一面。500年后的一天,有个人远远地走过来了,正是他梦寐以求的那个人。他激动得手舞足蹈,铆着劲摇动着枝叶,试图引起那个人的注意。可是,那个人经过他身边,瞧都没瞧一眼。他失望、委屈,不知道为什么500年还不能修到一点缘分。当晚他又梦见菩萨。菩萨说,如果他还想见那人,再做500年的大树,或许会修到一点缘分。他想,既然已经等了500年,再等500年也不算什么。他实在太喜欢那个人了。就这样,他在河边又站了500年。终于有一天,那个人又走了过来,这一回他很淡定,静静地站在那里。为着这么一天,他舍弃了做人的机会,痴做了1000年大树,吃尽了苦,伤透了心,他已经能够以平静的心态等待那个人的出现了。只见那个人向他走来,走到他的树荫下,安然坐了下来。一坐就是七七四十九天。这个人就是佛祖,这棵树被唤作菩提树,菩提树跟佛祖成就了前缘,修成了禅心,终成正果。
拥有一颗发现美的心
人类历史是美的变迁史。时代背景不同,美的内涵也各不相同。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美如盛夏的水果,最容易腐烂而難于保持。”其实,红尘中人,都有一定的缺陷。谁不想追寻美丽?谁不想追回属于自己的缺失的一角?但重要的不是找到那一角,而在于寻找的过程,寻找的过程就是禅意所在。一代美学大师马采,就是这样一个在美的追寻过程中入禅入定、耐人寻味的人,以致成了别人眼里的“美学呆子”。据说他经常穿着裂开一道四五寸口子的衣服上课,而有一次钱财被男仆寄回乡下买田买地,他却毫不介意。他济世的热望在美学研究中时有流露,就算处于“容不下一张平静书桌”的战乱时期,他依然力排纷扰,不懈不怠地从事美学研究,为完成《美的历程》作出了坚实的铺垫。有道是:“君子安贫,达人知命。”一学生曾这样评价马采:“就算人间尊崇再薄,他依然泰然面对,从不向生活索要什么‘报偿’!”在大半生的漂泊和一生对美的追寻中,马采给世人留下的,是具有美丽质地的绕梁心音。
美是一种潜在的感动,追寻美的过程是能够带来快感的过程。对于我们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颗发现美的心。拥有一颗发现美的心,就找到了入禅入定的入口。人类总是在不断地追求美的过程中有所截获,进而进入某一境界的。以书画为例,正是有了点、线千变万化的造型,才有了各不相同的审美情境。张旭狂草的笔飞墨舞,化育出吴道子人物画的衣带当风;李邑碑铭的雄强刚劲,导源出以金石入画的铁骨铮铮;陈淳草书的笔意入画,开创了大写意花卉的飒爽淋漓;而龚贤书法积墨而为,积健为雄,苍茫浑厚,美不胜收……
一程一程的风景在盛放,一环一环的涟漪在绽开。掸去心灵的尘埃,远离尘世的纷扰,在追寻美的过程中,有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心态,又怎会没有快乐、美丽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