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美的过程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tan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禅是什么?在许多人看来,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其实不然,禅不是不可言说,关键是看你怎么述说。在我看来,禅是一份追求的心境,一种真善美的境界,禅是有着清晰的心灵指向和明确的思维导向的。
  无知即无禅
  教育上先行先试的上海某中学曾出过一道模拟试题:“有一只熊掉到一个陷阱里,陷阱深19.617米,下落时间正好2秒。求熊是什么颜色?”备选答案为:A.白色,北极熊;B.棕色,棕熊;C.黑色,黑熊;D.黑棕色,马来熊;E.灰色,灰熊。乍一看,条件和要求证的结果风牛马不相及,解答这道题的难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但还是有人作出了较完美的解答。首先,根据题目条件算出g=9.8085,查一下重力加速度与纬度对照表,可知陷阱在纬度44度左右的位置。根据熊的地理分布,南纬44度没有熊的踪迹,所以就只能在北纬44度的位置了。其次,既然为熊设计地面陷阱,一定是陆栖熊。而且大部分陆栖熊视力不好,难以分辨陷阱,所以容易掉入陷阱。至此,可排除北极熊、马来熊和灰熊。如此一来,只剩下棕熊和黑熊两个答案。其三,既然陷阱深19.617米,土质一定为易于挖掘的成土母质。虽说棕熊在相应地理纬度上有分布,但多为高海拔地区,而且凶悍,捕杀的危险系数大,价值没有黑熊高。而一般的熊掌、熊胆均取自黑熊。又因黑熊的地理分布与棕熊基本不重合,所以可以判定,陷阱里的熊是黑色的。
  这样一道题目,将物理、地理、动物等知识熔于一炉,构架出一幅广阔的“知识画卷”,美不胜收。解答这样一道题目,需要一个人在具备广博知识的基础上,打开心智,凝聚心力,以气定神闲的姿态从容思考,这样一个过程,就是追寻知识美、逻辑美、自然美的过程,它需要一个人在理解眼前事物的同时,又能打破常规,跳出固有的框框,这何尝不是一种禅定之境?
  博学,未必能入禅。但可以肯定的是:无知即无禅。能禅定的修禅之人,大抵都不是平庸之人,必须内心强大,知识广博,不落俗套。只有这样,才能身在尘世,又能置身于纷扰的尘世之外,安住内心,有节制、有定力地生活。入禅入定需要专注于某一对象,不离神,不散乱。一如在历经“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之后,回归“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境界一样。
  磨砺后的大成之美
  禅是懂得舍弃、历尽磨砺后的大成之美。菩提之于佛祖的追寻就是如此:传说菩提有一天被一个从家门口路过的人吸引,追出门,却不见人影。从此,他一心想见到那人,寻遍天下,却怎么也找不到。一次梦中,菩萨问他,你积德很多,有什么要求?他说他只想见那人一面。菩萨说,你若真想见那人,一定要舍弃这一世的人身,投生做一棵大树,500年后,也许有机会能见那人一面。于是,他很快转世在河边做了一棵大树,忍受着不能移步、不能说话的困厄,饱尝着风吹雨打的痛苦,只为能见那人一面。500年后的一天,有个人远远地走过来了,正是他梦寐以求的那个人。他激动得手舞足蹈,铆着劲摇动着枝叶,试图引起那个人的注意。可是,那个人经过他身边,瞧都没瞧一眼。他失望、委屈,不知道为什么500年还不能修到一点缘分。当晚他又梦见菩萨。菩萨说,如果他还想见那人,再做500年的大树,或许会修到一点缘分。他想,既然已经等了500年,再等500年也不算什么。他实在太喜欢那个人了。就这样,他在河边又站了500年。终于有一天,那个人又走了过来,这一回他很淡定,静静地站在那里。为着这么一天,他舍弃了做人的机会,痴做了1000年大树,吃尽了苦,伤透了心,他已经能够以平静的心态等待那个人的出现了。只见那个人向他走来,走到他的树荫下,安然坐了下来。一坐就是七七四十九天。这个人就是佛祖,这棵树被唤作菩提树,菩提树跟佛祖成就了前缘,修成了禅心,终成正果。
  拥有一颗发现美的心
  人类历史是美的变迁史。时代背景不同,美的内涵也各不相同。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美如盛夏的水果,最容易腐烂而難于保持。”其实,红尘中人,都有一定的缺陷。谁不想追寻美丽?谁不想追回属于自己的缺失的一角?但重要的不是找到那一角,而在于寻找的过程,寻找的过程就是禅意所在。一代美学大师马采,就是这样一个在美的追寻过程中入禅入定、耐人寻味的人,以致成了别人眼里的“美学呆子”。据说他经常穿着裂开一道四五寸口子的衣服上课,而有一次钱财被男仆寄回乡下买田买地,他却毫不介意。他济世的热望在美学研究中时有流露,就算处于“容不下一张平静书桌”的战乱时期,他依然力排纷扰,不懈不怠地从事美学研究,为完成《美的历程》作出了坚实的铺垫。有道是:“君子安贫,达人知命。”一学生曾这样评价马采:“就算人间尊崇再薄,他依然泰然面对,从不向生活索要什么‘报偿’!”在大半生的漂泊和一生对美的追寻中,马采给世人留下的,是具有美丽质地的绕梁心音。
  美是一种潜在的感动,追寻美的过程是能够带来快感的过程。对于我们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颗发现美的心。拥有一颗发现美的心,就找到了入禅入定的入口。人类总是在不断地追求美的过程中有所截获,进而进入某一境界的。以书画为例,正是有了点、线千变万化的造型,才有了各不相同的审美情境。张旭狂草的笔飞墨舞,化育出吴道子人物画的衣带当风;李邑碑铭的雄强刚劲,导源出以金石入画的铁骨铮铮;陈淳草书的笔意入画,开创了大写意花卉的飒爽淋漓;而龚贤书法积墨而为,积健为雄,苍茫浑厚,美不胜收……
  一程一程的风景在盛放,一环一环的涟漪在绽开。掸去心灵的尘埃,远离尘世的纷扰,在追寻美的过程中,有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心态,又怎会没有快乐、美丽的心境。
其他文献
南宋年间,有一位审安老人,集宋代點茶用具之大成,绘制了《茶具图赞》。书中以传统的白描画法画了十二件茶具图形,称之为“十二先生”,并按宋时官制冠以职称,赐以名、字、号。  茶炉:韦鸿胪,名文鼎,字景旸,号四窗间叟。  茶臼:木待制,名利济,字忘机,号隔竹居人。  茶碾:金法曹,名研古、轹古,字元锴、仲鉴,号雍之旧民、和琴先生。  茶磨:石转运,名凿齿,字遄行,号香屋隐君。  水勺:胡员外,名惟一,字
期刊
冬天的一次茶会,终于见到他,在龙泉山间的一个空旷小院,他一袭布衫端坐椅上,吹着洞箫,旁若无人。远远地还没看清面容,悠悠的箫声已穿过院墙飘入耳中。  嗯,这也符合我的想象。清雅茶人,会吹箫没什么奇怪的。但看了半天,发现他一直保持着端正的姿势一动不动,这就是功夫了,就像有修为的高僧讲法时一样。这样一个人,你无法想象他曾经是玩摇滚的,痴迷于重金属solo时的超高音,沉醉于低音贝斯的轰鸣。  茶会将要开始
期刊
美国汉学家芮玛丽在她的重要著作《同治中兴》中写道:“不但一个王朝,而且一个文明看来已经崩溃了。但由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些杰出人物的非凡努力,它们终于死里求生,再延续了六十年。”“杰出人物”中最突出的一位便是曾国藩,他在晚清大厦将倾之际力挽狂澜,竭尽所能,最终以文臣而封毅勇侯,被称为“中兴第一名臣”。纵观曾国藩跌宕起伏的一生,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不世之功,既与其识人、用人的高超智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
期刊
《梅花三弄》是古琴十大名曲之一,描写了寒梅在风雪中独开不败的风骨,搏击风霜、傲雪凌寒。它本源自东晋时期桓伊将军吹奏的一首笛曲,笛吹梅心,寒玉冰心;后来这首笛曲改编为了古琴曲,琴声泠泠,腕底生香。  所谓“三弄”,是指曲中同样的一段旋律,在不同的徽位上分别演奏了三遍,由于音高不同,这“三弄”的音色、气韵、描写场景、思想情感也都不尽相同,在《梅花三弄》中,一弄比一弄的弹奏更为激烈,似是一阵比一阵更强的
期刊
传统之于我们,宛如一股逆流,冲刷尽现今世事的纠葛,反倒呈现它本真的一面,这历史间隔的瞬间,留下的恰恰惊艳了路人。如此,我便路过这里,将一段故事为你娓娓道来。  对工艺拿捏的分量精巧如斯,手掌摊开抓起一把泥土,烙滚动的大理石转盘上,抔一撮泥,细细补填。这泥逐渐在手指的抚摸下稍稍有了形状,你将它拉长亦或是弄纤底盘,都需沉醉其间,任时间碾碎急躁的脾性,剩下宁静的灵魂。  没有人会如亲手制作的人一般身临其
期刊
没有一个天生的完人,人之所谓完美,都是一步步修炼出来的。曾国藩非常注意修身,其方法之一就是“研几”。几者,细节也,研几,就是重视、讲究细节。  三十岁以前,曾国藩静下心来,非常喜欢交游。玩的时候忘乎所以,回了家却非常后悔。他的日记不止一次记录过对自己浮躁心性的反省。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十七日,曾国藩早晨读完《易经》,出门拜访朋友,后来到杜兰溪家参加了他儿子的婚礼。参加完婚礼,本想回家用功,但突然记起那
期刊
西汉的土壤  西汉,是一个极其特殊的王朝。  西汉时代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推翻了创建中国统一文明的秦帝国,处在中国统一文明开创之后的第一个十字路口,最具有发生种种变化的社会潜质,最具有重塑中国文明的种种可能。一言以蔽之,西汉王朝承担着“如何承前,如何启后”的最重大的历史课题。由于秦帝国过于短命,没有巩固统一新文明所必须的时间条件,使新创建的统一文明具有相对脆弱的历史缺陷。惟其如此,西汉王朝的历史抉择
期刊
禅生活就是平常心。当下人们生活的压力太大,生活节奏太紧,很难保持一颗平常心,平常的工作、平常的家庭、平常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平常心待人接物,平常心对待人间冷暖荣辱起伏。平常心就是禅心,禅心的生活即是无争。利欲熏心的人是无法体验禅心的,起心动念都是利的人,是無法生活在禅境里。只有保持一颗清净心,淡泊明志心如止水,才能进入禅,进入从容的生活。  禅生活就是轻物。金钱让很多人的生活与禅境擦肩而过,物质的增
期刊
禅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是“生命的现在进行时”。  ——题记  《大日经疏》说:“文殊师利,身郁金色,顶有五髻,作童子形。”佛教密宗甚至认为,五台山即是文殊菩萨自身;五个台顶,则是文殊菩萨头顶上的五个发髻。又说:“(文殊菩萨)以本愿因缘故,示作童真法王子形;首有五髻者,为表如来五智久已成就。”  佛门有“五智五如来”之说。具体到五台山的五个台顶,则东台聪明文殊代表大圆镜智、南台智慧文殊代表平
期刊
元代,蒙古族入主中原。留给汉人的是家国之痛与无尽羞辱。但也是在元代,多民族文化激烈碰撞并重新组合,一些少数民族作家登上诗坛。贯云石,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贯云石,本名小云石海涯,维吾尔族人。因父名贯只哥,遂以“贯”为姓。其祖父阿里海涯原为西域农民,因维族最早归附蒙古,阿里海涯后跟随成吉思汗东征西讨,灭南宋时他还是为王前驱的一员大将。元代建国后,他与儿子都成为封疆大吏。于此可见,贯云石出身显贵,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