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新课程标准制定后,要求我们的物理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实验的科学探究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想就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学生如何自主发展问题意识两个方面,并结合一些教学实例浅显的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问题意识 创新能力 主体意识
《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把科学探究列入其内,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的转化。科学探究不仅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学习方式,而且是物理教学中的教学目标,且贯穿整个中学物理教学。然而,我们跨出科学探究的第一步就是要“提出问题”。再者,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果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何谈解决问题呢?其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也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是实施科学探究的起点,也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源头活水。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法国物理学家维纳也曾说过:“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已经前进了一步。”这些也正说明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现今评价一位老师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不是单纯课上讲得学生没问题可问,而应是启发学生提出深刻的问题;不是简单地授之于鱼,更多地是授之于渔。在教育改革逐步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今天,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然而我们常常感到,要引导学生主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下面我就简单谈谈自己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一些心得体会。
1、多方面呈现图片、视频等情景,使学生诱发问题
苏科版物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科技画面,特别是每章节前引入性情景图片更是编者的独具匠心。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是通过对一些图片和录像处理后,让学生在视觉、听觉等感官上全方位受到刺激,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启动学生思维。不过在情景呈现前我们应当注意的是:不必急着引导学生去思考什么,等情景呈现结束后再让学生尽谈其所想,以便让学生置身于生活情景后形成问题,发现问题,以至于提出问题。例如《世界是运动的》一节中在提出动能概念时,书上有风力发电、橡皮艇的漂流两幅画片,我又加上了海啸、泥石流的视频资料,组合在一起加以呈现,学生看后非常激动,也提了许多问题:如“海啸怎么形成的,力量怎么这样厉害?”;“它们那么大的能量怎么产生的?”;“水狂泻而下怎么会如此厉害?这是什么能量?”……又如在《速度》一节内容中,我把书上的一张猎豹追捕鹿的图片改为了视频,并与不紧不慢的蜗牛爬行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很自然的意识到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由此提出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由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中后,有感而发,提出的富有讨论价值的问题。
2、从探究式实验入手,关注实验细节,使学生发现问题
我们知道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以往我们仅是通过实验对所学知识进行验证,很少对实验本身进行深究,更不用说让学生去考虑实验怎么做,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怎么去解决。新课改后,改变了之前一贯的验证性实验,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探究性实验,这就要求学生始终带着问题去做实验。如果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仔细留意实验的每一步,着力于一些容易忽视的实验细节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就能够“以小见大”,于“不经意处”发现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冲动。例如我们在学习固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课本上安排的就是一个开放的探究实验。书上列出了一些实验器材如:一个小方桌、木板、两个砝码、装有沙子的水槽、装有一定水的矿泉水瓶、一块海绵等。为了达成实验目的,学生马上就有问题产生了:这个实验怎么设计?需要用到哪些仪器?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探究过程中必须提出和解决的问题。同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后发现这个探究实验借助不同的器材都可以完成,但是都运用了控制变量的思想。再如我们在测定纸片下落速度时,学生在做实验之前头脑中很清楚,原理也很明确,但实际操作就遇到问题了。纸片在下落的过程中总是忽左忽右的飘,下落的路线也不是直的,而且碰到课桌或其它的物体还会改变路线。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随后由大家共同讨论想到,通过改变纸片的形状从而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个实验结束时,有些同学习惯对答案,可是他们得到的答案大部分都是不一样的,有的甚至相差很远。这又引起了他们的疑问,在我的提示下他们注意到提出了很多问题:有学生提到是不是在做实验时纸片下落的高度不一样的缘故?是不是由于纸片的形状不同?还有学生提到了纸片下落时速度变不变化的问题,我觉得都很有价值。正是由于我们在实验过程中,注意了实验的细节,多问了一个为什么,使得一个本来很简单的实验富有了创新的意义,学生也从中学到了更多的东西。
3、利用矛盾冲突也可引发学生的问题
老师在传授物理学中一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时,有时有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感觉。这就给学生在理解概念是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为此,我们或许可以利用激化矛盾的方法,让学生在自己的质问中对概念逐步的完善。例如我们在讲授《世界是运动的》这一节时,我们首先给学生播放几个视频,花粉颗粒的布朗运动、烟花爆竹的燃放、神州六号飞船的升空、太阳系中各个行星的运动,使学生得到“我们处在一个运动变化的世界中,从微观粒子到宇宙的天体,都在不停的运动。”的结论,再激起学生的矛盾思维,难道世界都是运动的?有没有静止不动的物体呢?这样的一个问题犹如在在学生平坦的思维世界里激起了一个巨大的浪花一样。随之而来的学生的质疑就顺利成章了:世界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时静止的?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呢?等等。 以上是教师通过创设一些情景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但是现代教学论更重视学生主体作用,并以学生主体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都是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因此,我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时关键还是要让学生勇于提问、学会提问、善于提问。如何做到这些我想还得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肯定学生价值,让学生勇于提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培养学生学习和取得更大成绩的持久而牢固的愿望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的、生气勃勃的情调,具有重大意义。”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时提出的问题往往出乎我们意料,甚至觉得是很可笑的。但如果此时我们真的去笑话他们,甚至在眼神、神态上表露出这样的意思,那今后就很难再让学生展开思维,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了。我想勇于发言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因此,对于学生课堂提出的问题,教师首先得加以肯定,然后再提出改进意见。课堂讨论应该是一种师生互动的形式,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同等的。在课堂上,教师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助手,学生也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合作伙伴。只有营造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让学生消除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发挥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
2、强化学生主体,让学生学会提问。
英国教育家鲁巴金说过:“不经过本身的努力,就永远达不到自己的目的,任何外来的帮助也不能代替本身的努力。” 因此教师只有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不断提问,不断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过程中强化他们的主体地位。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点尝试成功的体验;同时通过巧妙设计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这样学生能够始终围绕问题展开思维,或解决问题获得满足感,或产生新的问题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究,从而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3、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善于提问。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杜威认为,“知识决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它是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一部分,既作为这个过程的结果,同时又是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起点,它始终有待再考察、再检验、再证实,如同人们始终会遇到新的、不明确的、困难的情境一样。” 所以,学生的学习不能迷信课本和权威,只有经过自己认真的观察、分析、思考才能下结论。学生也可以进行大胆的质疑,提出新问题。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由于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识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学生可以通过讨论、思想碰撞、交流沟通的方式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对物理学习的要求之一。
实践证明,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因此,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基础。
[关键词] 问题意识 创新能力 主体意识
《物理新课程标准》中把科学探究列入其内,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的转化。科学探究不仅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学习方式,而且是物理教学中的教学目标,且贯穿整个中学物理教学。然而,我们跨出科学探究的第一步就是要“提出问题”。再者,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应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果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何谈解决问题呢?其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也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是实施科学探究的起点,也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源头活水。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法国物理学家维纳也曾说过:“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已经前进了一步。”这些也正说明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现今评价一位老师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不是单纯课上讲得学生没问题可问,而应是启发学生提出深刻的问题;不是简单地授之于鱼,更多地是授之于渔。在教育改革逐步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今天,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然而我们常常感到,要引导学生主动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下面我就简单谈谈自己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一些心得体会。
1、多方面呈现图片、视频等情景,使学生诱发问题
苏科版物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科技画面,特别是每章节前引入性情景图片更是编者的独具匠心。我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是通过对一些图片和录像处理后,让学生在视觉、听觉等感官上全方位受到刺激,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启动学生思维。不过在情景呈现前我们应当注意的是:不必急着引导学生去思考什么,等情景呈现结束后再让学生尽谈其所想,以便让学生置身于生活情景后形成问题,发现问题,以至于提出问题。例如《世界是运动的》一节中在提出动能概念时,书上有风力发电、橡皮艇的漂流两幅画片,我又加上了海啸、泥石流的视频资料,组合在一起加以呈现,学生看后非常激动,也提了许多问题:如“海啸怎么形成的,力量怎么这样厉害?”;“它们那么大的能量怎么产生的?”;“水狂泻而下怎么会如此厉害?这是什么能量?”……又如在《速度》一节内容中,我把书上的一张猎豹追捕鹿的图片改为了视频,并与不紧不慢的蜗牛爬行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很自然的意识到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由此提出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的问题。等等这些都是由学生置身于问题情景中后,有感而发,提出的富有讨论价值的问题。
2、从探究式实验入手,关注实验细节,使学生发现问题
我们知道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以往我们仅是通过实验对所学知识进行验证,很少对实验本身进行深究,更不用说让学生去考虑实验怎么做,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怎么去解决。新课改后,改变了之前一贯的验证性实验,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探究性实验,这就要求学生始终带着问题去做实验。如果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仔细留意实验的每一步,着力于一些容易忽视的实验细节来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就能够“以小见大”,于“不经意处”发现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冲动。例如我们在学习固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课本上安排的就是一个开放的探究实验。书上列出了一些实验器材如:一个小方桌、木板、两个砝码、装有沙子的水槽、装有一定水的矿泉水瓶、一块海绵等。为了达成实验目的,学生马上就有问题产生了:这个实验怎么设计?需要用到哪些仪器?怎样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在探究过程中必须提出和解决的问题。同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后发现这个探究实验借助不同的器材都可以完成,但是都运用了控制变量的思想。再如我们在测定纸片下落速度时,学生在做实验之前头脑中很清楚,原理也很明确,但实际操作就遇到问题了。纸片在下落的过程中总是忽左忽右的飘,下落的路线也不是直的,而且碰到课桌或其它的物体还会改变路线。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思考,随后由大家共同讨论想到,通过改变纸片的形状从而解决了这一问题。这个实验结束时,有些同学习惯对答案,可是他们得到的答案大部分都是不一样的,有的甚至相差很远。这又引起了他们的疑问,在我的提示下他们注意到提出了很多问题:有学生提到是不是在做实验时纸片下落的高度不一样的缘故?是不是由于纸片的形状不同?还有学生提到了纸片下落时速度变不变化的问题,我觉得都很有价值。正是由于我们在实验过程中,注意了实验的细节,多问了一个为什么,使得一个本来很简单的实验富有了创新的意义,学生也从中学到了更多的东西。
3、利用矛盾冲突也可引发学生的问题
老师在传授物理学中一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时,有时有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感觉。这就给学生在理解概念是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为此,我们或许可以利用激化矛盾的方法,让学生在自己的质问中对概念逐步的完善。例如我们在讲授《世界是运动的》这一节时,我们首先给学生播放几个视频,花粉颗粒的布朗运动、烟花爆竹的燃放、神州六号飞船的升空、太阳系中各个行星的运动,使学生得到“我们处在一个运动变化的世界中,从微观粒子到宇宙的天体,都在不停的运动。”的结论,再激起学生的矛盾思维,难道世界都是运动的?有没有静止不动的物体呢?这样的一个问题犹如在在学生平坦的思维世界里激起了一个巨大的浪花一样。随之而来的学生的质疑就顺利成章了:世界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时静止的?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呢?等等。 以上是教师通过创设一些情景来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但是现代教学论更重视学生主体作用,并以学生主体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都是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因此,我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时关键还是要让学生勇于提问、学会提问、善于提问。如何做到这些我想还得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肯定学生价值,让学生勇于提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培养学生学习和取得更大成绩的持久而牢固的愿望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的、生气勃勃的情调,具有重大意义。”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有时提出的问题往往出乎我们意料,甚至觉得是很可笑的。但如果此时我们真的去笑话他们,甚至在眼神、神态上表露出这样的意思,那今后就很难再让学生展开思维,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了。我想勇于发言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态度,因此,对于学生课堂提出的问题,教师首先得加以肯定,然后再提出改进意见。课堂讨论应该是一种师生互动的形式,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是同等的。在课堂上,教师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助手,学生也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合作伙伴。只有营造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让学生消除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发挥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
2、强化学生主体,让学生学会提问。
英国教育家鲁巴金说过:“不经过本身的努力,就永远达不到自己的目的,任何外来的帮助也不能代替本身的努力。” 因此教师只有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在不断提问,不断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过程中强化他们的主体地位。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点尝试成功的体验;同时通过巧妙设计问题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这样学生能够始终围绕问题展开思维,或解决问题获得满足感,或产生新的问题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究,从而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
3、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善于提问。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杜威认为,“知识决不是固定的、永恒不变的,它是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一部分,既作为这个过程的结果,同时又是作为另一个探究过程的起点,它始终有待再考察、再检验、再证实,如同人们始终会遇到新的、不明确的、困难的情境一样。” 所以,学生的学习不能迷信课本和权威,只有经过自己认真的观察、分析、思考才能下结论。学生也可以进行大胆的质疑,提出新问题。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由于受年龄、思维水平的限制,在认识能力上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学生可以通过讨论、思想碰撞、交流沟通的方式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也是新课程标准中对物理学习的要求之一。
实践证明,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因此,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