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大目标

来源 :美术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gin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若熹简历


  1963年出生。1988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2002年毕业于暨南大学获文艺学博士。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9年《春夏秋冬》获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铜奖;1993年《黄金时代》获首届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1994年《夕阳》获第三届中国画展二等奖;2001年《幽香》入选文化部等主办的百年中国画展及《百年中国画集》;2010年《千秋》入选文化部主办的第一届全国优秀作品展。
  2011年文化部交流项目《握手中国——雷米·艾融林若熹巡回画展》在广东省博物馆及中外巡回展出。
  1993年、2005年、2017年三度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1998年、2000年在台湾国父纪念馆、彰化文化馆举办个人画展。
  2008年创立广东省林若熹艺术基金会。
  有《白描研究》《中国画水论》获国家级课题立项。作品《秋NO.Ⅱ》等七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出版有论著《解读传统》《中国画线意志》和诗集《蜘蛛之吻》及多部画册。

  林若熹在1993年的北京个展,我还记忆犹新。那时他毕业不久,是广州美院最年轻的国画教员。所展出的工笔花鸟,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到了岭南自然的美,也领略到了林若熹驾驭构图和色彩的能力。10年后,我在广州再次见到林若熹的时候,他已是广州美院的副教授,让我惊异的是,作为一个画家,他读了暨南大学的文艺学博士学位,写了专著《中国画线意志》《白描研究》《解读传统》,还出版了诗集《蜘蛛之吻》。在现代,能够像这样跨越专业,寻求更高人文素养的画家,还不多见。当越来越多的人把绘画仅仅视为一种技术和挣钱手段的时候,林若熹的选择,表现了他不同一般的素质和追求。
  最近,我读了林若熹的《解读传统》和有关文章,发现他对中国画和艺术问题的思考,很开阔,也颇有深度。比如他认为中国画不能“一味西化”,也不能“一味传统”;认为后现代主义“不能作为民族的文化方向”,认为商品社会也需要“理想和英雄”,认为“重彩中國画与日本岩彩可以相互学习借鉴,但不能转换,更不能混为一谈”等。我还发现,当他谈论中国画的具体问题时,又能将理性的宏观思考与技术性的微观把握联系起来,如认为“‘至中和’成就了中锋用笔”,“从中锋派生侧锋、阿牛卧笔的发展过程,是用线造型派生出融合两类不同性质颜色的‘撞’‘泼’造型的发展过程”等。这种能“致广大”亦能“尽精微”的思考,是缺乏理性思考的一般画家和只能空泛议论的一般批评家都做不到的。
  林若熹的画,在工笔花鸟的根基上,扩及工笔人体、写意花鸟、彩墨山水,在技巧层面由勾勒填色兼及白描、没骨、泼墨、撞水、撞粉等。他在解读中国画传统的同时,更对它作了一番认真而广泛的实践。这实践富于探索性,没有风格化。这探索包涵着借鉴现代艺术的某些因素,但没有远离传统,还属于古典艺术式的渐变而非现代艺术式的突变。
  林若熹的作品,仍以工笔花鸟最具代表性。它们大多截取近景,方构图,平面化处理,色彩或求其装饰,或求其统调,或求其对比,其风貌不像江南的妩媚,也不像北方的强悍,而是清劲明丽,有岭南自然与岭南绘画传统的特质,但又是相当个性的。
  林若熹的写意花鸟也喜欢近距离取景,构成性很强,意象更加简洁,让水墨唱主角。在《解读传统》一书中,我还看到林若熹的许多山水风景。它们带有较强的实验性质,大凡写生性的、构成性的、装饰性的、大泼墨的、青绿的、有抽象意味的、适当制作肌理的,应有尽有,它们的简逸豪强风格,也大不同于其工笔作品。
  就大的印象而言,林若熹的画讲究设计,追求构图与色彩的新颖别致,重视造型与色块的关系,工中寓写,写中含工。但似乎缺少了一点随机和自然的东西,理性因素和人工意味重了些。理性和设计性必不可少,关键是“度”的把握。若熹是追求大目标的画家,但追求的航向是需要不断调整的。
其他文献
刘绍昆的艺术之路是步步坚实,一步一个台阶,渐臻佳境的。其个人艺术风格在画坛风标独具,艺术价值愈发珍贵。  1946年出生于北京建筑世家的刘绍昆,因为父亲而从小接触了《苏联画报》上列宾、苏里科夫等大师的油画作品,从此喜爱美术,于1962年初中毕业后考入了中央美术学院附中。给他们上课的老师有陈半丁、肖淑芳、谭权书、卢沉、赵友萍、李天祥等,此外,学校还举办众多北京文艺名家的讲座,可以说,附中的教育给他打
期刊
【摘要】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国风景油画承载了中国文化中的传统精神和现代理想。时至今日,中国新时期风景油画的内涵精神就是真善美的崇高思想意境,它的发展是对现实社会的审辩与反思,也是新时期艺术家追求理想社会的一面镜子。  【关键词】绘画图式;人文精神;中国风景油画  19世纪末,油画作为西学的一部分传入中国。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迅速传播开来,期间涌现了一些杰出的艺术家和一批精品佳作。在这个过程中,中
期刊
【摘要】张大千晚年绘画作品中运用的泼墨技法,是对山水画中的工笔和写意进行综合性运用,也是对没骨法和破墨法的继承性发挥,同时创造了泼彩法,拓展了山水画的表现语言。绘画作品是视知觉活动的创造体现,它开始于视觉,最终还要作用于视觉。本文尝试从视知觉的角度出发,以张大千泼墨山水作品《青城山通景屏》为基础,分析画家作品的现实物象与视觉感知的关系,无意识辨认与有意识回忆的联系。  【关键词】泼墨技法;视知觉;
期刊
何家英 简历  1957年出生于天津。1977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学习国画,1980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第九、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天津画院院长。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笔画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国文联“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中宣部“四个一批”文艺人才等荣誉。代表作品有《山地》《十
期刊
1994年3月生于北京。2017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美术系,获学士学位。现为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师从王煜老师,中国画人物方向。2018年獲“一带一路·艺心相通”第一届中波大学联盟艺术设计大赛优秀奖。
期刊
【摘要】亨利·摩尔是英国现代著名雕塑家,其作品《国王与王后》为其创作旺盛时期的命题之作,虽然追随现代艺术创作方式,但又蕴藏着对历史文脉及人性的延传与探索,将现代艺术表现与人文历史精神关怀融为一体,打破传统古典艺术的固化表现形式,推行模糊化、陌生化处理,力图引导人们回归对艺术造物本身的思考。雕塑作品本身不单单是概念性的无规则抽象,更是一种自然形态的富有有机生命的抽象,将雕塑材质自然的质地、肌理和内蕴
期刊
关健/偶寄之二纸本水墨68cm×34cm 2019年  “无论是在什么场合,能够与风景偶然相遇,哪怕只有一次,也是值得庆幸的。”东山魁夷的这段文字揭示了在东方的文化艺术中,一直存在一种人与自然之间彼此守望、息息互通的纽带关系。在关健的画中,静谧气氛仿佛隐秘地契合着这种自然与人的关系,笔墨间能看到他对自然客体的高度敏感,含蓄、内敛的力量令观者瞬间坠入深邃幽远的山水之境。在多年以笔墨与自然对话的过程中
期刊
【摘要】本文试图就贡布里希与贡氏所推崇的波普尔的史学方法做一点反思,指出尽管黑格尔主义对历史的整体理解会存在许多“时代精神的谬误”,但它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与包容性。而贡布里希的“图式—修正”“制作—匹配”,包括波普尔的所谓“情境逻辑”,实际是告诉我们对历史的整体理解是不可能的。这样的一种史学观恐怕只会让我们看到整个人类历史毫无历史理性可言,人类文明不过是丛林法则的结果而已。且不说它无法解释观念、
期刊
【摘要】孟泰作为新中国钢铁工业战线家喻户晓的英雄人物,他的事迹尤其是亲手建立的“孟泰仓库”,引起我极大的兴趣。我在画面中以“孟泰仓库”作为背景,把所有人物安排在仓库的高炉前,画面在构图上采取一种平视的、日常化的视角,来表现孟泰所生活、工作的年代,进行基于历史真实的现场感的营造。  【关键词】孟泰;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历史真实;现场感  此次顺利通过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专家评审
期刊
余昭  陕西西安人。2014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获艺术学硕士学位,师从画家徐步教授,主攻山水。2014年7月至今任教于商洛学院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为商洛学院艺术学院美术系教师。论文作品发表于《美术界》《教育评论》《吉林艺术学院学报》等报刊。余昭/庐山石门涧50cm×50cm余昭/廬山三叠瀑50cm×50cm余昭/五老峰上有奇松50cm×50cm余昭/庐山五老峰50cm×50cm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