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卧床排尿困难患者实施中医护理的效果观察

来源 :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nranwen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骨折卧床排尿困难患者使用中医护理的效果进行观察与探讨。方法:在本院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所收治的的骨折患者当中选取80例骨折卧床排尿困难患者作为此次观察对象。随后将其以每组40例随机分入对照组与观察组,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而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医护理进行护理工作。最后将护理前的SAS与SDS评分与护理后的SAS与SDS评分进行相互对比。结果:两组患者的SAS与SDS评分相较护理前均有所改善,其中观察组患者的SAS与SD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并发病症的发生几率以及治疗依从性亦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骨折卧床排尿困难患者使用中医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以及促进患者的康复。
  关键词:骨折卧床;排尿困难;护理效果;中医护理
  骨折患者由于自身创伤或是手术治疗等原因,致使其处于长期制动、固定以及牵引等状态。在此期间,患者处于长期卧床状态,导致其原有生活习惯与规律发生改变,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患者往往未能及时调整自身心理状态,从而出现心理与生理应激反应以及排尿方式与排尿环境发生改变,进而引起骨折卧床患者出现排尿困难的情况,甚至患者因此患上尿潴留症。处于排尿困难状态的患者,其生理与心理负担较重,往往会频繁引发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对骨折患者的康复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就中医护理在骨折卧床患者出现排尿困难症状时所起到的作用进行观察与探讨【1】。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在本院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期间所收治的的骨折患者当中选取80例骨折卧床排尿困难患者作为此次观察对象。其中男性患者53例,女性患者27例,患者年龄范围为20岁至71岁,平均年龄为34.5岁。所选患者中,共有上肢骨折患者39例,多发粉碎性骨折患者10例,下肢骨折患者31例。随后将所选80例患者以每组40例随机分入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共有上肢骨折患者19例,多发粉碎性骨折患者5例,下肢骨折患者共16例;对照组患者共有上肢骨折患者20例,多发粉碎性骨折患者5例以及15例下肢骨折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性临床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如:对患者腹部进行按摩或是热敷;此外使用温水对患者的外阴进行冲洗、清洁,保证患者的卫生环境;在患者进行排尿时,需嘱咐异性进行回避并采取相应的遮挡措施,从而消除患者的紧张、不安等负面情绪,从而将情绪因素对患者排尿的影响降至最低;患者往往会由于出现排尿困难,从而产生焦躁、抑郁以及不安等心理,这些心理因素对患者的康复造成严重影响,甚至会加重患者排尿困难症状,因此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具有必要性。医护人员通过对患者进行安慰、交流以及心理疏导等方式,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紧张、焦虑心理;除以上常规护理外,医护人员还可对患者进行排尿指导与训练,指导其通过放松训练、吹口哨以及深呼吸等方式进行外部刺激,以帮助自身进行排尿;处于修养期的患者会经常出现疼痛症状,对于此类患者而言,医护人员可通过播放音乐、交流聊天等方式分散其注意力,或是通过帮助患者起床、翻身换体位等方式来帮助减轻疼痛,对于重度疼痛的患者,医护人员可依据实际疼痛情况给予患者服用止痛药进行止痛【2】。
  1.2.2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方案的基础上结合中医护理进行护理工作,护理内容如下:
  1.2.2.1中医推拿
  在骨折患者在卧床期间出现排尿困难时,可通过对患者的利尿穴进行中医推拿,利用中医推拿法对患者的利尿穴进行刺激,进而促使患者顺利排尿。其推拿步骤为:首先对骨折卧床患者的利尿穴进行定位,其穴位应取患者耻骨与肚脐两者联合线的中点,进行推拿时,其推拿力道应遵循先轻后重,由慢至快的原则。此外,在对患者进行推拿时,其推拿顺序:先沿着利尿穴以逆时针的方向进行推拿,推拿次数为20 次,随后向患者耻骨联合的方向进行推压,推压次数为1次。每次推拿时间在10分钟至15分钟,推拿间隔时间为半小时,推拿以患者能够顺利进行排尿为止【3】。
  1.2.2.2按压患者耳穴
  在对患者进行推拿助尿时,医护人员还可通过对患者耳穴进行按压,以配合推拿治疗,从而使推拿的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按压耳穴时,需取患者的肾、膀胱以及三焦等三处尿道穴位,随后以75%酒精对所选尿道穴位处的皮肤进行局部消毒,然后等待皮肤自然干燥,最后使用王不留行籽耳贴贴在所选尿道穴位处并对其进行按压,每次按压时间为3分钟至5分钟,每天按压3至5次,直至患者感到酸胀为止,两侧穴位需交替进行【4】。
  1.2.2.3中医针灸
  中医针灸疗法有着较广的使用范围,而利用中医针灸疗法能够对患者进行培补元气,起到补肾益气、通络活血、调节水道的作用,进而达到帮助患者进行顺利排尿的目的。其用法为:对于实证者,以针灸泄法进行利气疏导;而虚证患者,则以针灸补法对患者进行补中益气;而气淋患者者,则对患者的中极、气海、三阴交、太沖以及膀胱俞与肾俞等穴进行针刺;而对于肾阳虚患者,则对患者的肾俞、三阴交、中极、足三里、阴陵泉等穴位进行针刺,从而达到补肾益气,帮助患者顺利排尿的目的【5】。
  1.3观察目标
  将患者在护理两周后的SAS(焦虑评测表)与SDS(抑郁评测表)评分与住院时的SDS与SAS评分进行对比,并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治疗依从性以及并发病症的发生几率。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资料采用SPSS12.0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其中计量数据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数据资料采用卡方进行检验,P<0.05时,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DS与SAS评分比较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SDS与SAS评分比对比
  组别 例数 SAS評分 SDS评分
  住院时 护理两周后 住院时 护理两周后
  观察组 40 49.26±5.67* 40.23±6.12* 54.91±8.42* 43.19±6.38*
  对照组 40 48.40±5.24 45.79±5.97 53.17±8.94 47.89±6.12
  2.2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病症发生几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以及并发病症发生几率对比表
  组别 例数 治疗依从性 并发病症发生几率 护理满意度
  例数 % 例数 % 例数 %
  观察组 40 38 95.00* 1 2.50* 39 97.50*
  对照组 40 30 75.00 5 12.50 31 85.00
  由表1与表2可看出:两组患者的SAS与SDS评分相较护理前均有所改善,其中观察组患者的SAS与SD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并发病症的发生几率以及治疗依从性亦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
  3.讨论
  3.1骨折卧床患者出现排尿困难症的危害及护理方法
  排尿是人维持生命的重要条件之一,同样也是人类自身最基本的生理要求之一。而在临床治疗中,大多数骨折卧床患者往往会在手术、心理应激以及排尿环境等外界因素的干扰下出现排尿困难的情况,而当患者出现排尿困难的情况,却未进行及时的治疗,那么患者就极易患上尿潴留症,而为尿潴留患者进行导尿,则易引发患者患上泌尿感染症,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时间以及身体健康,此外,长期的排尿困难还将加重患者的生理与心理负担,因此对患者进行排尿护理具有必要性【6】。当前阶段,对于此类症状除外阴清洁、腹部按摩、心理护理等文中护理方式外,还采用饮食护理等其它护理方式帮助患者进行排尿。而本次研究中的中医护理,相比以往护理方式具有不良反应率低、易于患者接受等特点,利用文中的中医推拿、耳穴按摩以及中医针灸等护理方式,除起到帮助患者顺利排尿的作用外,还能够增强患者体质,具有舒筋活络,提高生存质量的作用,而从本次研究中可看出,相比一般护理方式,患者对中医护理的满意度(97.5%)显著高于采用一般护理方式的对照组(85.0%)。
  3.2对骨折卧床排尿困难患者进行中医护理时所需注意事项
  在对骨折卧床排尿困难患者进行中医护理干预前,医护人员需依据患者实际病症情况,结合患者个人差异,在了解患者病因、病机、病症性质以及其它病症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中医护理方案。例如患者是一名产妇,那么在进行中医护理时,则不可使用耳穴压豆法以及推压尿道穴法;而若患者患有高血压症、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则需对患者的饮食结构进行适当调整,饮食应以清淡为主,禁食高盐、高脂肪类食物。
  3.3研究总结
  通过本次研究可得:相比一般护理方式,采用中医护理方案能够有效帮助排尿困难患者进行顺利排尿,此外,与一般护理方式相比,中医护理具有护理不良反应率低,护理满意度高,患者易接受以及能够舒筋活络,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的优点。综上所述,在治疗骨折患者出现卧床排尿困难方面,中医护理具有远高于一般护理的治疗效果,中医护理方式也因此具有极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志清.中医护理在改善骨折卧床病人排尿困难方面的临床疗效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3):247-248
  [2]陈艳芳.骨折卧床病人排尿困难的中医护理[J]现代养生.2014,03:193
  [3]李群英.骨科卧床患者排尿困难的中医护理[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3,12:114-117
  [4]郭珍辉.骨科卧床患者排尿困难的中医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5):83-84
  [5]王彦斐,王彩文,白会玲.中医护理在骨折术后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西部中医药.2013,26(6):115-116
  [6]黄燕萍,曹晓红.骨折卧床排尿困难患者实施中医护理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1,10(7):612-613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生时间规律以及护理措施,意在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本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时段统计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发作时间以及其病例数,利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各时段之间的发生率。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多发于起病24小时内,并且于05:00-14:00发生居多,较少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眼外伤的临床急救和护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4年6月间收治的98例眼外伤患者临床资料,均进行临床手术急救和护理。结果 98例患者病情都得到有效地控制,经过精心的护理,患者得以康复出院。结论 对眼外伤患者及时采取相应的急救和护理措施是提高眼外伤患者治愈率、减少致盲率的可靠保证。  关键词:眼外伤;急救;护理  眼球意外损伤是眼科最常见盲残的重要因素之一。轻者
期刊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它不仅增添了病人的痛苦,同时还影响了病人治疗的顺利进行,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据详细资料表明,75%以上的住院患者需要接受静脉输液治疗,而这些患者85%的会有或轻或重的静脉炎出现。静脉炎是由于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者是由于同一条静脉反复多次穿刺造成的静脉感染。对于静脉炎,应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一、引起静脉炎的相关因素  1、药物因素对
期刊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由于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以是同一根静脉反复多次穿刺造成的静脉感染。它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还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同时也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近年来,许多护理同仁对静脉炎的预防和治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综述如下。  1 预防性护理  1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的相关因素,对这类病人制定针对性护理措施进行心理护理。方法:采用国际ZUNG量表(SAS、SDS),对60例住院冠心病患者进行调查研究,确定影响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发生的主要因素。针对以上因素制定心理护理措施,同时观察心理护理干预对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结果: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率为90%,职业、家庭、经济状况、自理程度、疾病程度对冠心病人的影响较为明显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产后出血的临床原因,制定针对性的有效的处理措施并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产后出血的患者70例作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分析患者产后出血的原因等,将其按照是否给予全方位的预防护理干预分为两组,每组3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产后出血量和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出血量为(1035.3±100.1)ml,对照组患者的平均出血量为(1385.8±189.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医疗行業也加快了改革步伐。急诊护理工作如何在新时期的医疗改革环境下不断发展,已经成为急诊工作中不断为之努力的重要方向。本文就现如今急诊护理工作中的常见风险展开论述,并根据这些常见风险提出相关的风险防范措施,以期可以提高急诊护理工作人员的护理水平以及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急诊护理;常见风险;风险防范  急诊科护理工作相较于其他科室而言不仅工作量较大,而且所涉及的专业面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病患院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临床症状。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的心脏性猝死老年病患共20例做了为研究对象,病患均符合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病患平均住院时间大于一周,并已排除无痛性心律失常。按照病患相关心电图情况分析,将两组病患分成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组进行对比观察。结果:,有12例病患在无典型心肌梗死症状下发病,剩下8例病患在猝死前出现了胸闷气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有效护理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糖尿病疾病的方法。方法:将我院在2009年6月至2013年1月期间治疗的60例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行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则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经过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病情恢复情况、心理状况评分及对相应护理方法的满意程度。结果:实验组患者经针对性护理干预后的病情好转率、心理状况评分及对护
期刊
摘要:目的 探讨抗菌医用敷料在PICC置管后维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40例给予PICC置管的脑血管病的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20例)采用抗菌医用敷料,对照组(20例)采用透明敷料换药方法,观察两组患者PICC置管后穿刺处皮肤红肿、硬结及静脉炎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PICC置管处皮肤红肿硬结及静脉炎情况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结论:PICC置管后采用抗菌医用敷料的效果比较好。  关键词:抗拒医用敷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