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创作中的“意韵”形态架构探究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roit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民族音樂是一种能舒缓人心的特殊体裁形式,而创作者在音乐创作中可通过构造民族化意韵体现心理活动。这种带有民族风格的创作元素更是民族音乐的基础,展现了民族音乐的灵魂。本文则从情景描绘、时代地域背景、民族根源属性等方面分析民族音乐创作中构建“意韵”形态措施,望给予音乐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族音乐;创作;意韵;形态
  民族音乐文化是我国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追求民族就是世界的创作理念。在此音乐体裁中构建意韵形态能体现民族音乐风格。尤其编曲家在创作过程中会涉及人文环境、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因素,而构建意韵形态恰恰能较好地阐述音乐最本质的表达,能进一步促进民族音乐发展。
  1民族音乐创作“意蕴”形态架构应结合情景描绘之意
  音乐是抽象的特殊存在体,无法运用语言描述和表达所看到的事物,但音乐又是充满灵性的,可以净化过音乐语境感悟大千世界下的万物生灵,而音乐在具体形式中所表现的情绪特征和音乐情感有着紧密联系。往往作曲家在构思作品初期会先在大脑中考虑写什么内容,写巍巍大山,还是写广阔无垠的天空,还是写秀丽的山寨水乡,是写欢乐还是写悲伤,是写孩童还是写老人,写英雄还是写丑恶小人。种种形态元素都为音乐创作者勾勒意韵形态提供广阔的空间。大量优秀的文化作品激发人们去感受丰富多彩的音乐情境,例如许舒雅浓墨重彩笔下的广西畅想,斯美塔那赞美故乡“沃尔塔瓦河”,舒伯特刻画了可憎可怕的魔王形象以及傅磐刻画的新时代好干部,还有壮族大歌为听众展现了一幅幅生生不息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历史画卷。上述都是作曲家运用他们智慧和事物洞悉的灵气编织出感悟颇深的音响图景,因为他们深刻且明确的表达所想。此外音乐作品情景描绘和意韵架构和生活积累以及体验有着紧密联系,无论是音响、节奏、音调、和声、旋律、音色等要素和对应现实生活中的声韵、生态、声情、声色等感官,所以音乐创作者在想象架构意韵中必须将自身架空于意境之中,由此才能感悟音响编织的蓝图,更能在作者的胸中显现意韵图景,最终意象构造形态可实现物化。
  2民族音乐创作“意蕴”形态架构应结合时代地域背景
  完整的音乐作品能体现音乐的整体性,放佛一副秀美的山水画卷起了不同民族特征下创作的音乐作品形式,达到神和形相统一。各个国家、民族、地区都有着个性和自身特性,即使相同地区和民族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表现出的音乐艺术形式也有所不同,这就是历史发展进程中对音乐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基本规律,也体现了人类文明推进历程。音乐创作者在创作牛过程中将音乐内容发生的历史时间对应同期作品意韵和音乐风格,一般其意韵架构和以下内容有着紧密联系。首先作品将要表达的如古代、近代、当代等历史时期,其次选取作品所要表达的历史背景时期下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内容,最后选择音乐作品表述下的历史时期人物性格和地形地貌。例如描述古人征战作品有《三国演义》中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中的“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例如描写古人唯美爱情的有《天山配》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以及《梁祝》中小提琴独奏“化蝶双飞”。还有改革开放时期有《走进新时代》和《春天的故事》,更有描写蒙古人民美好生活的《吉祥三宝》、《青藏高原》等,这种限定于特定时期的音乐作品恰恰能把握其中的意韵,借助时代视野和新观念创新音乐形式,也淋漓尽致描绘强大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情怀。
  3民族音乐创作“意蕴”形态架构应结合民族根源属性
  毫无疑问,任何成功音樂作品其民族韵味都十分独特,从节奏元素、音调元素、旋律旋法风格、民族生活习俗、民族语言等影响下都会为音乐创作者架构意韵提供与其相匹配的幻想图景。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广阔的疆土、悠久的历史文化等孕育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音乐文化,逐渐形成各个不同民族独特的音乐风格特性和表现形式。同时极富个性化的民族文化和清晰的音乐节奏和鲜明独特的旋律为音乐创作者提供丰富的族群性格特征。尤其在节奏旋律方面能想象到维吾尔族的热情奔放,藏族民歌的高亢深情,壮族民歌的朴实秀美,蒙族民歌的舒展粗狂以及朝鲜族民歌的欢悦柔情。大部分经典的民族音乐作品都提炼了其中的精华加以创作和发展,为听众铸造美丽动听和耳熟能详的音乐画面。例如作曲家在创作“天路”和“青藏高原”这两首极富民族地域之风的歌曲过程中选择了藏族特有的音调元素,展现了对家乡的赞美和歌唱美好新生活的喜悦。
  4结语
  总之,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民族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使其深深的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中。而对于民族音乐创作者来说也要以民族精神为根本,体现音乐作品的“意韵”形态,只有这样才能促使民族音乐立足于世界之林,提高民族音乐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姜涛.论民族音乐创作中的“意韵”形态架构[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1):222-223.
  [2]杜永茂.民族音乐创作中的“意韵”形态架构[J] 通俗歌曲, 2013(6):61-62.
  [3]李芳.探析民族音乐创作中的“意韵”形态架构[J].音乐创作, 2016(6):137-138.
其他文献
【摘要】:彬县方言属于关中方言的东府方言片,是一个典型的地点方言。“V+个子”形式在彬县方言中大量使用,本文拟从句法、语义、来源等方面对其进行探究。  【关键词】:句法;语义;来源  陕西方言由关中方言、陕北方言、陕南方言三部分组成,其中陕南方言属于西南官话,陕北方言属于晋语,关中方言分为陕西西府方言和东府方言。彬县位于陕西甘肃两省交界处,咸阳市西北部,属于关中方言的东府方言片,是一个典型的地点方
期刊
【摘要】:中国文化中有许多文化专有词,因特殊的文化含义与丰富的历史内涵,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诸多翻译困难。本文阐释了文化专有词翻译的背景,追溯了“江湖”一词的历史沿革,探讨了“江湖”一词的不同译法,提出了作者认为的理想译法,并总结了文化词翻译的原则。为中国文学及文化的傳播、不同文明间的交流提供了新的灵感。  一、文化词及其意义  不同的语言决定了不同民族的不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语言表达方式。因此
期刊
【摘要】: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的国际化交往越来越频繁,在英语的普及教育和广泛使用下,自如应用英语这门语言的人越来越多。本文通过从语言自身的包容性及语对效应、社会环境的影响力以及人们的使用心理方面,分析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汉英语码混用的原因,并由此提出对待这一语言现象应辩证地看待,在使用上应秉持一种尊重汉语自身发展规律的语言态度,这对维护汉语的规范性及汉语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语码混用
期刊
【摘要】:拉玛人为白族的一个支系,主要居住在澜沧江沿岸。笔者有幸对兰坪县黄柏村和拉竹河村进行了田野调查,此次调查的对象就是该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白族支系拉玛人的民歌开益,了解其在宗教仪式上的运用及传承保护情况。通过访谈各级传承人及当地村民,得到了十分珍贵的一手资料,加以梳理,撰写完成了本文。`  【关键词】:拉玛人;民歌开益;民俗文化;宗教信仰  正文:  一、拉玛人与民歌开益  拉玛人在195
期刊
语言是日常交流中的重要工具之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依赖于语言而存在,通过语言进行传播从而得到继承和发展。因此,语言就反映了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而俗语或是俗话又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形式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妙趣横生,含蓄幽默,并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内涵,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是语言形象反映文化特征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辞海》(1999年普及本)对俗语的定义是:“流行于民间的通俗语句
期刊
【摘要】: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石油科技英语翻译工作是不可缺少的中介与桥梁。石油科技英语翻译工作者不仅要完成“信,达,雅”的翻译基本宗旨,更要将石油科技英语的词语语义和文化信息密切联系起来,达到文化与语言交流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石油科技英语;翻译;文化;和谐  一、石油科技英语翻译的文化涵义  石油科技英语是人们从事石油科学技术活动时所使用的语言,它是人们从事科学技术活动时进行交际的工具,其
期刊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国际地位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习汉语成为了一大热潮,孔子学院也成为了汉语学习的重要平台。从世界各地孔子学院概况进行分析,从越南孔子学院概况,文化传播现状研究分析出越南孔子学院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最后分析了越南孔子学院建设发展的策略与路径,以此更好发挥越南孔子学院的载体作用,加强中越两国的文化交流。  【关键词】:越南孔子学院;文化;传播  随着中国经济实
期刊
【摘要】:在哈尼族聚居的黑树林地区,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人口较少的汉族,他们在仪式活动中表达着族群文化。本文试以竜宾村汉族的进新房仪式的田野材料作为切入,探讨少数民族地区聚居区的汉族的文化特征。  竜宾村隶属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哈尼族自治县龙坝乡,在龙坝乡东南方。竜宾村汉族聚居于竜宾自然村和草坪坝村,以李氏、钱氏、杨氏、罗氏等家族为主。与哈尼族村子蚌海紧邻。民间信仰存在于民俗活动当中,虽然竜宾村的汉族有
期刊
【摘要】:视觉传达设计是指通过各种传播媒介传达给观众的视觉方面的图形设计。而民族文化符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艺术表现形态,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一直延续至今。民族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传统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象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和形式,也是进行视觉传达设计活动的资料来源,因而对视觉传达设计中民族文化符号的探索和研宄,可以加深设计者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及在进行创造活
期刊
【摘要】:阿卡巴拉舞是香格里拉市重要的非遗传统文化遗产,深受当地纳西族人民的喜爱,而阿卡巴拉舞在其发源地吴树湾村有着多种传承方式并存的现状,在吴树湾村民的共同努力的传承下,阿卡巴拉舞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并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阿卡巴拉舞;节日;传承  一、阿卡巴拉舞的场域  三坝白地吴树湾村的阿卡巴拉舞,起源于白地吾树湾纳西族的汝卡支系,是纳西族汝卡支系的首舞,这个歌舞只在农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