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教育学会的蓬勃发展

来源 :教育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simao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郭永福
  1964年7月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先后在国家高等教育部、国家教委、教育部工作。1983年任教育部机关党委宣传处处长,1984年8月任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1985年8月任国家机关赴河北省讲师团团长、党委书记,1986年9月任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2000年5月至2012年5月任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2012年1月至今任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顾问,编审,著有《教育学会工作研究》《靠科学才有希望》《善待教育》等书。
  中国教育学会作为我国教育界最大的群众性学术团体,走过了40年蓬勃的发展历程。从担任学会秘书长到任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在中国教育学会工作近30年,亲历了学会的一大段发展历程。
  一个电话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1986年夏天,郭永福结束了中央国家机关赴河北省讲师团党委书记、团长的工作,回到国家教委。当时,委党组决定让他回到机关党委担任副书记。之前,郭永福曾任教育部党组书记、中国教育学会会长张承先的秘书两年,1984年被增选为中国教育学会副秘书长。
  在到机关党委上班前的那个星期天,郭永福去看望老领导张承先,汇报自己次日将到机关党委上班。当时,张会长说,教育学会秘书长已过了退休年龄,没有合适人选接替他,你还是到学会吧!郭永福答应了。张会长当即给主管人事工作的委党组副书记杨海波打电话,要求把郭永福留在学会。就这样,一次见面,一个电话,改变了郭永福后半生的工作:在中国教育学会当了14年秘书长、12年常务副会长,如果把1983年开始接触学会工作、1984年担任学会副秘书长算上,他在教育学会工作将近30年,可以说把一生中最宝贵的时间都奉献给了中国教育学会的事业。
  亲历学会的蓬勃发展
  中国教育学会是伴随改革开放的春风,于1979年4月12日成立的。当时,邓小平同志亲自批准了教育学会领导班子的组建。学会第一届(1979年—1983年)会长是教育部原党组书记、老教育家董纯才,第二、三、四届(1983年—2000年)会长是教育部原党组书记、老教育家张承先,第五、六届(2000年—2012年)会长是著名教育家顾明远。
  中国教育学会成立后,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教育科研、科普、学术交流、教改实验、对外和对港澳台地区的学术交流,努力为教育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服务,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服务,为广大师生服务,为繁荣教育科学服务,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成为我国教育战线群众基础最为广泛、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学术团体,是我国教育工作者的精神家园、未来教育家的摇篮。2004年,教育学会被评为全国先进民间组织,受到民政部的表彰。
  在中国教育学会成立30周年之际,时任国务委员刘延东给学会发来贺信指出:30年来,你会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伴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历史性发展,团结和组织全国有志从事教育科研与教改实验的教育工作者,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研究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改革实验,在为教育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服务,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服务,普及教育科学知识、提升教育工作者整体素质、发现培养优秀人才以及繁荣教育科学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发展教育科学的重要方面军和推动教育改革的积极力量。
  郭永福担任秘书长期间,在张承先会长和各位副会长的领导下,主持秘书处的日常工作,主要任务是制定学会工作计划,起草学会各种文件和总结,编发简报;组织学会各种会议和活动;组织对外和对港澳台地区的交流;协调秘书处内部的思想、人事、财务工作;管理学会分支机构,联系省市学会;多渠道筹措学会活动经费等。担任常务副会长期间,他分工负责学会文字和宣传工作、对外和对港澳台地区的学术交流、筹措学会活动经费、联系省市學会等。
  教育学会是一个崭新的组织,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可照搬照抄,需要学会加强自身研究,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解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会开展活动、进行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更好地指导学会工作。郭永福经常撰写学会的研究类文章在报刊发表,并适时出版图书。1995年和2000年,四川教育出版社先后出版和再版了郭永福的《教育学会工作研究》一书。时任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在该书的再版序中指出:郭永福同志自教育学会第二届理事会起,先后担任学会的副秘书长、秘书长,学会的日常工作由他负责,他对学会的自身建设做出了贡献。他现在又是教育学会的副会长,对学会工作不仅有感情、有经验,而且有研究。他在五年前撰写的《教育学会工作研究》一书曾在国内畅销,现在又根据近几年来的经验修订再版,相信这本书的出版一定会有利于各地教育学会的工作。
  认真学习,勤于思考
  教育学会是全国最高层次的教育学术团体,因此对管理人员的要求是很高的。郭永福深知自己教育理论功底的不足和教育实践经验的欠缺,为了搞好学会工作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学会主办的各种学术会议和培训班,只要时间允许他都全程参加。有一年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开年会,郭永福整整听了6天的会议并认真做了笔记。研究会刘彭芝会长笑着问他:“你还用得着这么学吗?”他笑着说:“我牢记前外交部长李肇星的一句名言:越老越无知。”
  改革开放后,教育学术界思想活跃,面对思潮竞逐、观点纷呈的局面,郭永福虚心向专家学者请教,认真倾听来自一线的意见和呼声,对于有争论的问题,他发言谨慎。对于教育改革中经常出现的形而上学、片面性、绝对化、“非此即彼”现象,他则经常发声,反复强调要辩证地看教育。如在第八轮“课改”刚开始舆论一边倒时,他先后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学刊》发表文章,强调要处理好课改中的各种关系,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
  此后,他又陆续写文章,提出要正确对待“教改”中的先进人物和先进经验,要像爱护眼睛那样爱护老师草根性的教育实验研究。他认为,任何教改经验都不可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学习教改先进经验,重在学习改革者锐意进取的精神,至于具体做法则应因地因人因课制宜,不能照搬照抄,不要追风;教改先进人物是人不是神,不可能那么完美,他们也需要虚心学习、博采众长、不断完善、提升自己。
  他强调要全面发展地看教育,不能割断历史,不能今天否定昨天,明天否定今天,使我们的教育总是在废墟上重建,总是零起点,痛快一时、乱打一顿的做法是十分有害的。他认为在分析教育问题时,要着重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病根才能对症下药,很多问题,表现在教育,根子在社会,是社会激烈的生存和发展竞争在教育层面的反映,需要综合治理,深层次矛盾只能靠深化改革来解决。
  他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将越来越凸显,但是教育不是万能的,不可能通过教育解决各种棘手的社会问题;要善待教育,包括敬畏教育、感恩教育、呵护教育、宽容教育,给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2015年,他在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了文集,书名就是《善待教育》。
  2012年,郭永福担任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顾问后,对创新人才培养进行了研究。他力图回答钱学森的世纪之问,指出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拔尖创新人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教育的、传统思维模式的,需要做客观、全面、深入分析,避免以偏概全。他呼吁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在这一方面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他指出教育公平是相对的,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教育,使他们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成长成才,这才是最公平的教育,也是最好的教育,用推草坪的方法是培养不出拔尖创新人才的。
  为中国教育学会的蓬勃发展,郭永福奉献了心血和汗水,也收获了见识、成长和友谊。他从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顶级专家学者、著名校长教师那里学到很多很多。张承先会长的党性原则、教育情怀,顾明远会长的博学、人品,吕型伟、陶西平副会长的先进理念,刘佛年副会长的谦恭平和,瞿葆奎副会长的严谨治学,于漪老师的睿智,黄济教授的平易近人,林迪生副会长的艰苦朴素,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些甚至是刻骨铭心的。教育学会大多数分支机构和省市学会的活动,郭永福都参加过。他与学会干部和会员建立了广泛的联系,结交了很多好朋友。
  从国家教委到教育学会,从领导机关到民间组织,从“官”到“民”,身份变了,工作的条件变了,但为教育服务的初心从未改变。30多年前选择到中国教育学会工作,郭永福无怨无悔。他特别珍惜在中国教育学会工作的那段经历。如今,耄耋之年的他,仍然坚持认真学习和勤奋思考,以求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其他文献
余党绪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上海市“二期课改”初中语文教材编写者,国家统编语文教材编写参与者。致力于将“批判性思维”引入语文教学,以“思辨读写”及“公共说理”的倡导与探索而知名。出版《走向理性与清明——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说理与思辨》等著作。  2019年秋季学期,由教育部统编的普通高中语文教材在部分省市投入使用,其中新添“整本书阅读”单元,学生须阅读整本《乡土中国》和《红楼梦》
期刊
山西省孝义市金晖小学严格落实“停课不停学”要求,通过“钉钉+学乐云”方式开设网络直播课堂,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同时积极探索特殊时期学生爱国主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心理健康、感恩教育、生命教育、责任教育的校本课程实施路径,开发了“全景看疫,‘疫’起成长”主题校本课程和网络主题实践课程,帮助学生线上、线下共同成长。  “全景看疫,‘疫’起成长”课程包含语文、数学、科学、英语、艺术、生命与健康六个维度
期刊
今年3月,歌手华晨宇在综艺节目《歌手·当打之年》中向观众科普“中国风音阶”时,关于雅乐音阶中“降so”和“升fa”的说法在网上引发争议。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副教授刘畅发微博直指华晨宇“乐理不精通”。事后,华晨宇在微博回应乐理争议,虚心接受指正。近些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成为公民获取科学信息的主要渠道,科普人员日益增多,科普方式和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多元。  在我国,面向公众的科普由国家科技
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开展的“第十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8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8.47%,比2015年的6.20%提高2.27个百分点。近几年,全国各地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均有大幅提升,但相比西方发达国家还有明显差距——数据显示,早在1988年,美国该比例就已达到10%,2008年达到28%。可见,中美国民基本科学素养之间的差距。  很多西方国家将科普工作融入青少年生活
期刊
提起刘秀祥,很多人想到的是多年前“千里背母上大学”的孝子。大学毕业后,刘秀祥选择回到家乡望谟县,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光荏苒,12年过去了,曾经在低谷中获得无数援手的刘秀祥,将自己的所学、所得、所感,奉献给了无数像曾经的自己一样,在贫寒与无助中迷茫、挣扎的寒门学子。  如今,刘秀祥32岁,已是贵州省望谟县实验高中的副校长,他的教育初心始终未变,要将一生奉献给乡村教育,用教育唤醒人们。“教育的关键在于
期刊
基础教育阶段的初中学段,是学生处于青春最美好的阶段,也是人才最具有可塑性的阶段。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值得教育管理者深思的問题。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内一所规模较大的寄宿制公办学校,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容桂外国语学校以“全面发展、国际视野、追求卓越”为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造精神的未来公民,确立了“校园有品位、队伍有活力、管理很精致、学生很阳光、教学成风格、质量高稳定、特色很鲜明”
期刊
“4月6日:今天早上我去观察豆芽,碗里竟然长出一条条白色的‘小虫子’。仔细一看,原来是绿豆长出的白色小芽!”  “4月7日:小芽把豆子一分为二,从中间钻出,下粗上细,像娇羞的小姑娘,努力向上弯曲成一个小逗号,看上去非常可爱……”  這是我校五年级贝秋嫦同学发布在个人成长空间的实践专题“小豆芽成长记”。这些图文并茂的记录,获得了不少老师、同学和家长的点赞,还被少先队辅导员“香香老师”推荐为“精品记录
期刊
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在线教育成了实现“停课不停学”的现实之举。疫情一度让诸多行业按下“暂停键”,而教育,却被按下了“快进键”。有人说,我们应把时下这场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互联网教育实验变成未来教育的现实;有人说,渴望教育变革,呼唤未来学校,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最强音;还有人说,无论你愿不愿意,都已经搭上了未来教育、未来学校这趟列车,这不是疫情下的选择,这是时代的选择。  “后疫情时代”,线上教育将如何
期刊
兰溪三中坚持立德树人和“八个统一”导向,开展了以“三爱三立”思政教育为引领的“生态+思政教育”实践,丰富了“生态育人、和谐发展”的特色内涵。  “生态+思政教育”的提出  生态教育是热爱和保护自然的教育,承载了塑造正确“三观”和规范行为的内容,是思政教育的有机载体。“生态+思政教育”的模式是践行“三爱三立”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学校具有“生态+思政教育”丰富的校本资源。  首先是形态丰富的场馆资源。
期刊
一朝疫情起,全员线上学。江苏省南京市光华东街小学在疫情期间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深入研究线上学习特质,发挥学校“科艺融合的创想学习”办学特色,创新使用平台,引领学生用科技手段、艺术化方式创意学习。  多平台整合,创新教育教学方式。第一,实现多个平台的整合利用。将市、区在线教育平台整合至学生平时使用的超星学习平台,一键开展各项学习。通过QQ、微信平台实现老师和同学的“面对面”交流、练习反馈等。  第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