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以及护理。方法:通过评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感染相关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正规吸痰、严格无菌操作、加强人员管理等;积极有效的护理:呼吸机环路的管理、气道分泌物的清除、营养支持、口腔护理、心理护理等。结果:降低了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死率。结论: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对预防发病率和降低病死率是十分有效的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300—02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机械通气病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指原无肺部感染的病人,经机械通气治疗48h后发生肺部感染;或原有肺部感染,机械通气治疗48h以上发生新的肺部感染。病人一旦发生VAP易造成脱机困难,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据文献报道,在我国VAP发生率为9%~70%,病死率达50%~69% 。
1 临床资料
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住院的机械通气时间在48h以上的患者23例,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19-70岁。机械通气时间5.4-26天,平均15.2天。多发伤8例,外伤性脑出血开颅术后15例。
2 VAP发生的相关因素
VAP是常见的医院感染,也是医院感染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发生VAP的因素较多,常见的危险因素有:环境、物品消毒不严格以致污染;医务人员缺乏防范意识,不注意手的消毒及无菌观念不强致交叉感染;患者本身抵抗力下降,不当的体位导致误吸或者反流引发VAP;介入性操作破坏机体的天然屏障,导致误吸、反流,增加细菌感染机会;抗生素的使用降低了患者的抵抗力,抗酸剂的使用增加了细菌定植。
3 预防及护理
3.1病室管理
提高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加强无菌操作。重症监护室应严格限制人员流动。由于患者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后,下呼吸道与外界直接相通,丧失了上呼吸道的湿化、温化、过滤作用。外界环境中的异常菌群易侵入下呼吸道而并发感染。因此,将病人安置在单人监护病房,医护人员进入病房应衣帽穿戴整齐,接触病人前后应严格洗手,洗手是预防VAP最简单、最有效的措施,必须强化医护人员在各项检查和操作前后采用“六部洗手法”认真洗手,减少手的带菌率,防止病人间的交叉感染。严格控制探视,必要时家属应穿隔离衣,洗手,戴口罩、帽子,换拖鞋,避免交叉感染,严禁有呼吸道感染者入内。病房定时开窗通风,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地面用1000mg/L有效氯擦地,每日2次。室溫18—22℃,湿度50%—70%。
3.2气道管理
3.2.1呼吸道管理
上呼吸道是呼吸系统非特异性防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保护气管和支气管黏膜,维持支气管上皮细胞的生理功能,促进正常的纤毛运动,清除吸入气中的尘埃颗粒、微生物、有害物质及呼吸道分泌物,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预防肺部感染的生理保障作用。正常时鼻腔、呼吸道黏膜对吸入气体有加温和湿化作用。机械通气时,气流绕过大部分上呼吸道,直接进入气管,加上机械通气使呼吸道的水分蒸发增加。如果湿化不足,呼吸道黏膜干燥,纤毛运动减弱,使分泌物黏稠或形成痰栓、痰痂,不易排出或堵塞气道。呼吸道引流不通畅,肺的防御功能降低,均易发生VAP。具体措施:(1)痰液观察:观察痰液的量、颜色、气味、性状,同时还须观察口腔内有无菌斑形成。(2)充分气道湿化:加强气道湿化是预防VAP发生的主要措施之一,采用20ml生理盐水+氨溴索15 mg,2~5ml/1~2h气道内直接注入,呼吸道干燥、痰液黏稠者酌情增加每次注入液量,并缩短间隔时间。;恒温湿化器是呼吸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温湿化空气,减少寒冷、干燥的气体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使气体进入呼吸道后温度渐升至体温水平,并可使相对湿度达到维持纤毛活动的生理要求,预防气道水分丢失过多所致的分泌物黏稠和排出障碍。 (3)正确吸引分泌物:吸痰时取无菌吸痰管,动作宜轻柔,不宜插入过深,由深至浅,左右旋转,边吸边提,切忌在同一部位长时间反复提插式吸痰。每次吸痰管应更换,吸痰时间不宜超过15s,吸痰的次数应根据病情、有明显的痰鸣音,或是患者有剧烈咳嗽时而定。如痰较多时,可间断吸痰,待患者反应平稳后在再吸。吸痰动作要轻柔迅速,减少对气管壁的损伤。一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尤其是呼吸衰竭患者,较长时间的负压吸引,可引起缺氧、呼吸困难而窒息。如分泌物过多,一次吸不尽,应再次行过度换气或深呼吸再吸引。吸痰管一定要达到气管深度才能启动吸引器,或者启动吸引器时,用手将吸痰管与玻璃接头处反折,使之不漏气,将吸痰管深入气管达一定深度再放开吸痰。吸引负压以6.7Kpa(50mmHg)为宜。在吸痰管过程中病人常有咳嗽反射,这有利于排痰和痰液的吸出[1]。(4)气囊的管理 理想的气囊压力(CP)应小于毛细血管灌注压(18.5mmHg),应每6-8小时放气囊一次,每次5-10分钟。放气囊时必须应用清除气囊上滞留物的技术,吸净气道内分泌物。CP在20-30mmHg时刻接受的最高CP范围。清除气囊上的滞留物,先吸尽口腔内分泌物,更换吸痰管,然后气道给予较大潮气量,在塌陷的气囊周围形成正压,将潴留的分泌物“冲”到口咽部,从而达到既清除气囊上分泌物,又防止了气囊放气后分泌物流入气管的目的
3.2.2控制胃内容物反流
(1)减少或消除口咽部及胃腔病原菌的定植和吸入。(2)控制胃内容物反流:胃腔病原菌是引起气管插管患者发生VAP的病原菌重要来源。在机械通气患者中,胃内容物反流很常见。尤其患者处于平卧位,放置鼻胃管或及胃中含有大量内容物时则更易发生。因此,对接受机械通气患者采取半卧位,可能是减少胃内容物反流进入下呼吸道的简单有效方法[2]。
3.3体位护理
体位护理是临床工作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有效预防VAP的发生,可将床头抬高30度~40度。在实际临床护理工作中根据病人病情尽可能采取半卧位,以增加病人舒适度;有利于食物靠动力作用通过幽门进入小肠,减少胃内容物潴留;有利于胃内容物排空和食物消化,可有效减少或避免反流与误吸。
3.4营养及饮食护理
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是减少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措施。积极为患者补充氨基酸、脂肪乳及各种徽量元素等,以提高抵抗力,也可给予全胃肠外营养、胃肠内营养或两者结合,从预防 VAP 发生角度看,肠内营养优于肠外营养,如无禁忌,应尽早开始肠内营养。
3.5口腔护理
口腔护理 有效地口腔清洁,以及观察有无霉菌感染、粘膜溃疡, 并根据病人口腔pH值选择口腔消毒溶液:pH<7选用1%~4%碳酸氢钠;pH=7选用1%~3%双氧水或生理盐水;pH>7选用2%-5%硼酸进行口腔护理。每日3~4次。
3.6心理护理
创造安全舒适的环境,使病人处于一个和谐、被尊重的治疗性氛围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医务人员应为患者提供足够的心理支持,灵活应用语言及非语言沟通技巧,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增加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将病人的不良心理减至最轻。
4 小结
总之,通过科学的管理以及增强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积极评估相关因素,采取相应的有效的预防措施。加强医护人员感染控制教育,严格重症监护室的消毒隔离及探视制度,防止交叉感染;严格呼吸道管理,做到专人负责,定期做细菌感染检测,做好气道湿化,协助排痰,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严格正规无菌操作,加强营养支持,提高病人的抵抗力;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提高了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缩短机械通气和住院时间,降低了医疗费用,从而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 张晓丽,付金花,刁玉静等.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与护理对策.齐鲁护理杂志,2006,12,(2):09.
[2] 林晓静.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非药物预防策略.中华护理杂志,2005,4(4):302.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300—02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机械通气病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指原无肺部感染的病人,经机械通气治疗48h后发生肺部感染;或原有肺部感染,机械通气治疗48h以上发生新的肺部感染。病人一旦发生VAP易造成脱机困难,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据文献报道,在我国VAP发生率为9%~70%,病死率达50%~69% 。
1 临床资料
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住院的机械通气时间在48h以上的患者23例,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19-70岁。机械通气时间5.4-26天,平均15.2天。多发伤8例,外伤性脑出血开颅术后15例。
2 VAP发生的相关因素
VAP是常见的医院感染,也是医院感染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发生VAP的因素较多,常见的危险因素有:环境、物品消毒不严格以致污染;医务人员缺乏防范意识,不注意手的消毒及无菌观念不强致交叉感染;患者本身抵抗力下降,不当的体位导致误吸或者反流引发VAP;介入性操作破坏机体的天然屏障,导致误吸、反流,增加细菌感染机会;抗生素的使用降低了患者的抵抗力,抗酸剂的使用增加了细菌定植。
3 预防及护理
3.1病室管理
提高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加强无菌操作。重症监护室应严格限制人员流动。由于患者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后,下呼吸道与外界直接相通,丧失了上呼吸道的湿化、温化、过滤作用。外界环境中的异常菌群易侵入下呼吸道而并发感染。因此,将病人安置在单人监护病房,医护人员进入病房应衣帽穿戴整齐,接触病人前后应严格洗手,洗手是预防VAP最简单、最有效的措施,必须强化医护人员在各项检查和操作前后采用“六部洗手法”认真洗手,减少手的带菌率,防止病人间的交叉感染。严格控制探视,必要时家属应穿隔离衣,洗手,戴口罩、帽子,换拖鞋,避免交叉感染,严禁有呼吸道感染者入内。病房定时开窗通风,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地面用1000mg/L有效氯擦地,每日2次。室溫18—22℃,湿度50%—70%。
3.2气道管理
3.2.1呼吸道管理
上呼吸道是呼吸系统非特异性防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保护气管和支气管黏膜,维持支气管上皮细胞的生理功能,促进正常的纤毛运动,清除吸入气中的尘埃颗粒、微生物、有害物质及呼吸道分泌物,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预防肺部感染的生理保障作用。正常时鼻腔、呼吸道黏膜对吸入气体有加温和湿化作用。机械通气时,气流绕过大部分上呼吸道,直接进入气管,加上机械通气使呼吸道的水分蒸发增加。如果湿化不足,呼吸道黏膜干燥,纤毛运动减弱,使分泌物黏稠或形成痰栓、痰痂,不易排出或堵塞气道。呼吸道引流不通畅,肺的防御功能降低,均易发生VAP。具体措施:(1)痰液观察:观察痰液的量、颜色、气味、性状,同时还须观察口腔内有无菌斑形成。(2)充分气道湿化:加强气道湿化是预防VAP发生的主要措施之一,采用20ml生理盐水+氨溴索15 mg,2~5ml/1~2h气道内直接注入,呼吸道干燥、痰液黏稠者酌情增加每次注入液量,并缩短间隔时间。;恒温湿化器是呼吸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温湿化空气,减少寒冷、干燥的气体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使气体进入呼吸道后温度渐升至体温水平,并可使相对湿度达到维持纤毛活动的生理要求,预防气道水分丢失过多所致的分泌物黏稠和排出障碍。 (3)正确吸引分泌物:吸痰时取无菌吸痰管,动作宜轻柔,不宜插入过深,由深至浅,左右旋转,边吸边提,切忌在同一部位长时间反复提插式吸痰。每次吸痰管应更换,吸痰时间不宜超过15s,吸痰的次数应根据病情、有明显的痰鸣音,或是患者有剧烈咳嗽时而定。如痰较多时,可间断吸痰,待患者反应平稳后在再吸。吸痰动作要轻柔迅速,减少对气管壁的损伤。一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尤其是呼吸衰竭患者,较长时间的负压吸引,可引起缺氧、呼吸困难而窒息。如分泌物过多,一次吸不尽,应再次行过度换气或深呼吸再吸引。吸痰管一定要达到气管深度才能启动吸引器,或者启动吸引器时,用手将吸痰管与玻璃接头处反折,使之不漏气,将吸痰管深入气管达一定深度再放开吸痰。吸引负压以6.7Kpa(50mmHg)为宜。在吸痰管过程中病人常有咳嗽反射,这有利于排痰和痰液的吸出[1]。(4)气囊的管理 理想的气囊压力(CP)应小于毛细血管灌注压(18.5mmHg),应每6-8小时放气囊一次,每次5-10分钟。放气囊时必须应用清除气囊上滞留物的技术,吸净气道内分泌物。CP在20-30mmHg时刻接受的最高CP范围。清除气囊上的滞留物,先吸尽口腔内分泌物,更换吸痰管,然后气道给予较大潮气量,在塌陷的气囊周围形成正压,将潴留的分泌物“冲”到口咽部,从而达到既清除气囊上分泌物,又防止了气囊放气后分泌物流入气管的目的
3.2.2控制胃内容物反流
(1)减少或消除口咽部及胃腔病原菌的定植和吸入。(2)控制胃内容物反流:胃腔病原菌是引起气管插管患者发生VAP的病原菌重要来源。在机械通气患者中,胃内容物反流很常见。尤其患者处于平卧位,放置鼻胃管或及胃中含有大量内容物时则更易发生。因此,对接受机械通气患者采取半卧位,可能是减少胃内容物反流进入下呼吸道的简单有效方法[2]。
3.3体位护理
体位护理是临床工作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有效预防VAP的发生,可将床头抬高30度~40度。在实际临床护理工作中根据病人病情尽可能采取半卧位,以增加病人舒适度;有利于食物靠动力作用通过幽门进入小肠,减少胃内容物潴留;有利于胃内容物排空和食物消化,可有效减少或避免反流与误吸。
3.4营养及饮食护理
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是减少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措施。积极为患者补充氨基酸、脂肪乳及各种徽量元素等,以提高抵抗力,也可给予全胃肠外营养、胃肠内营养或两者结合,从预防 VAP 发生角度看,肠内营养优于肠外营养,如无禁忌,应尽早开始肠内营养。
3.5口腔护理
口腔护理 有效地口腔清洁,以及观察有无霉菌感染、粘膜溃疡, 并根据病人口腔pH值选择口腔消毒溶液:pH<7选用1%~4%碳酸氢钠;pH=7选用1%~3%双氧水或生理盐水;pH>7选用2%-5%硼酸进行口腔护理。每日3~4次。
3.6心理护理
创造安全舒适的环境,使病人处于一个和谐、被尊重的治疗性氛围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医务人员应为患者提供足够的心理支持,灵活应用语言及非语言沟通技巧,加强与患者的交流,增加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将病人的不良心理减至最轻。
4 小结
总之,通过科学的管理以及增强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积极评估相关因素,采取相应的有效的预防措施。加强医护人员感染控制教育,严格重症监护室的消毒隔离及探视制度,防止交叉感染;严格呼吸道管理,做到专人负责,定期做细菌感染检测,做好气道湿化,协助排痰,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严格正规无菌操作,加强营养支持,提高病人的抵抗力;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提高了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缩短机械通气和住院时间,降低了医疗费用,从而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 张晓丽,付金花,刁玉静等.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与护理对策.齐鲁护理杂志,2006,12,(2):09.
[2] 林晓静.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非药物预防策略.中华护理杂志,2005,4(4):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