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研究通过对某中学300名中学生问卷调查并做数据分析发现: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总体状况良好,班干部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非班干部的自我效能感;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在校行为呈显著正相关,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在校行为有预测作用。
关键字 自我效能感 在校行为表现 中学生
当前,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以自身能力能否完成某一任务的认识,处于青少年期的中学生在其生理、心理以及认知上都较动荡。对此,本研究主要从分析影响中学生在校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和其对中学生行为表现的影响因素,探讨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对在校行为表现在各维度的关系。
一、 研究方法及过程
在某中学的初一、初二、初三年级中各抽取一个班级作为被试,共发放300份问卷,其中282份为有效问卷, 18份为无效问卷,有效率94%。具体如表1。
其中,本研究的研究工具包括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NGSES)以及台湾大学吴武典教授编制的学生在校行为问卷测量。吴教授的问卷分为常规、同学关系、课业、自我接纳、师生关系五个维度[1]。本研究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及中学生行为表现也将从这五个维度展开分析并得出结论。
在调查的过程过,由于考虑个人隐私,故采取不记名的方式。并且必须答齐全部题目,否则无效。学生当场回答完毕论文后由老师直接收回。所得数据均由SPSS17.0软件包完成,并进行相关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最后得出相关结论。
二、 结果与分析
(一) 一般自我效能感、在校行为在一般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
1.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在校行为在性别、生源地及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
针对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在校自我效能感、在校行为及其各维度的描述性统计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为男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t值为1.80.即男生和女生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上无明显性别差异;男生和女生在在校行为总分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3.28, p<0.001),总体来说,女生的表现都要明显优于男生。具体表现为:常规维度、课业维度及师生维度上,t值分别为-2.51、-2.73、-3.21,女生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在同学关系维度及自我接受水平维度上无明显差异。而在生源地及是否独生子女的自我效能感、在校行为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前者的即农村与城镇中学生自我效能感t值为1.95,在校行为总分t值为0.89;后者的自我效能感t值为1.12,在校行为总分t值为-0.32。二者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2.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在校行为在是否班干部上的差异分析
根据对中学生中的班干部和非班干部的学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其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在校行为总分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具体表现为,一般效能感上,班干部的得分明显高于非班干部(t=2.07, p<0.5);在校行为的总分,班干部得分明显高于非班干部,存在显著性差异(t=3.89, p<0.001)。在在校行为的各个维度上,班干部的得分都高于非班干部。其中,常规维度t=2.73, p<0.01、师生关系维度t=4.79, p<0.001和同学关系维度t=2.21, p<0.05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二) 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在校行为之间的相关分析
通过分析,制出如下相关分析表:
从表2的相关矩阵中可以看出,(1)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中学生在校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常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自我接受水平四个维度,在0.01水平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课业维度不存在显著性相关关系。(2)在校行为表现与其划分的五个维度之间(常规、课业、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自我接受水平),在0.01水平上存在显著性正相关。(3)在校行为的五个维度之间,两两都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
(三) 中学生在校行为对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回归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只有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课业维度不相关,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在校行为各维度之间存在两两相关。以中学生在校行为总体及其维度作因变量,一般自我效能感作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详见表3。
控制了性别、是否班干部、是否独生子女和家庭所在地4个变量后,由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在校行为做两变量间的线性回归。相关分析结果为:相关系数为0.35,单侧P值为0.00<0.01,故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在校行为有直线相关关系;方差分析结果为:F=39.55,P=0.00<0.01,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在校行为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
由表3 的相关分析可知,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在校行为各维度中的常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自我接受水平四个维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因为,做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四个维度的线性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四个维度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
综上所述,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在校行为及其常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自我接受水平四个维度既存在正相关,又存在着线性回归关系。一般自我效能感能对在校行为及其中的四个维度表现,起到正向预测的作用。证明随着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中学生在校行为表现会逐步改善。
三、 讨论与小结
(一) 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本研究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只在是否班干部这个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它们不是影响一般自我效能感高低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中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总体情况是正面的,大多数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平均得分都在中数2.5之上,自我效能感状态良好。
具体而言,班干部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非班干部的自我效能感。这是因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主观感受,学生自己体会过的成功和失败,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对他们的认知和选择具有很强的作用力,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也会有很强烈的作用。 性别对自我效能感影响小主要是因为在如今计划生育的政策导向下,一个家庭只允许生一个小孩,加之受教育和社会工作机会待遇平等故无论男生女生都肩负着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期望。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张效芳(2012)研究表明,独生子的心理资本在自我效能感维度上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其原因是独生子寄托了更多父母的爱和期望[2]。本研究结果恰恰相反,可能的原因有:(1)如今计划生育的大环境下,若非独生子女,家中也不超过两三个兄弟姐妹,父母的关心照料基本能分配过来;(2)由于施测的中学在市区,施测对象的家庭条件都相对优越,因此是否为独生子女在自我效能感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别。在生源地方面,张阔(2010)的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大学生与乡镇大学生在积极心理资本上并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家庭所在地并非是影响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3]。而本研究结果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原因可能在于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与农村无论是在教育、经济还是文化生活方面联系都愈加紧密,处在不断融合和接轨的过程中。农村的生源同样可以进城接受教育,生活条件也在不断提升,故家庭所在地也不再是影响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重要要素。
(二)中学生在校行为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郑日昌(2002)研究表明,性别对于学生的学校适应情况有显著影响,总体而言,女生的学校适应状况比男生好[4]。本研究结果与之一致,并且本研究发现,女生在常规、课业和师生关系三个维度上的适应状况显著好于男生。这首先与男女生性格上的差异有关。男生活泼好动、调皮爱闹、相对来说不易管理,也较多违反班级纪律;女生较早懂事、自律性较强、听话顺从、相对来说较好管理,学习成绩优秀,和老师关系更加融洽。
本研究还发现,中学生中班干部的在校行为表现情况要好于非班干部的学生,在常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维度都与非班干部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班干部作为班集体的核心,在榜样作用的暗示下他们的常规表现要优于非班干部。同时由于协助班主任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和活动开展,因此也有更多的与老师和同学交流沟通的机会,因此在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维度的表现也会明显好于非班干部。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在校行为总体情况与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无关。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相当,即便存在生源地和子女数量的差异,但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较为平衡,不会有太显著的影响。
(三)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在校行为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在校行为总体及其中四个维度(常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自我接受水平)呈现显著的正相关。采用回归分析得出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在校行为及其常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自我接受水平各维度有较高的预测作用。
中学生拥有较高一般自我效能感,能够更多的感受到生活中的快乐、幸福和满足,能促进其遵守学生的规章制度,从而对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起到积极的作用。较好的师生氛围,也有助于其发现一个更好的自己,因此自我接受水平相对较高。而一般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通常会对压力感到不知所措,也不知道要如何用正确的方法来应对困难和避免在挫折中受到伤害。因为他们经常会因为不遵守纪律,而被老师批评和处罚,这些负面的能量和经历又更进一步使他们的自我效能感降低。
(四) 教育建议
班主任和学科老师要在日常班级管理和中学生教育辅导中,教师和家长应该充分注意通过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促进其在校行为的完善,达到学业上进步,综合素质发展的目的。应该密切关注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学习情况、兴趣爱好等,多创造情境让其积累成功的体验。合理设定能力目标,培养初中积极归因的能力,学会更加客观和积极地认识自己。同时,也要注意经常进行身心方面的辅导,保持身心发展的平衡,有助于促进自我效能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武典. 国中偏差行为学生学校生活适应之探讨(J). 教育心理学报,1997,5:1-3
[2] 张效芳. 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在校行为的影响_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D).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2012,33-35
[3] 张阔,董颖红. 积极心理资本: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4(2):2-4
[4] 郑日昌. 高一学生学校适应于教师领导行为关系之初探(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4(1):61-64.
关键字 自我效能感 在校行为表现 中学生
当前,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以自身能力能否完成某一任务的认识,处于青少年期的中学生在其生理、心理以及认知上都较动荡。对此,本研究主要从分析影响中学生在校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和其对中学生行为表现的影响因素,探讨中学生自我效能感对在校行为表现在各维度的关系。
一、 研究方法及过程
在某中学的初一、初二、初三年级中各抽取一个班级作为被试,共发放300份问卷,其中282份为有效问卷, 18份为无效问卷,有效率94%。具体如表1。
其中,本研究的研究工具包括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NGSES)以及台湾大学吴武典教授编制的学生在校行为问卷测量。吴教授的问卷分为常规、同学关系、课业、自我接纳、师生关系五个维度[1]。本研究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及中学生行为表现也将从这五个维度展开分析并得出结论。
在调查的过程过,由于考虑个人隐私,故采取不记名的方式。并且必须答齐全部题目,否则无效。学生当场回答完毕论文后由老师直接收回。所得数据均由SPSS17.0软件包完成,并进行相关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最后得出相关结论。
二、 结果与分析
(一) 一般自我效能感、在校行为在一般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
1.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在校行为在性别、生源地及是否独生子女上的差异分析
针对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在校自我效能感、在校行为及其各维度的描述性统计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为男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t值为1.80.即男生和女生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上无明显性别差异;男生和女生在在校行为总分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3.28, p<0.001),总体来说,女生的表现都要明显优于男生。具体表现为:常规维度、课业维度及师生维度上,t值分别为-2.51、-2.73、-3.21,女生得分均显著高于男生;在同学关系维度及自我接受水平维度上无明显差异。而在生源地及是否独生子女的自我效能感、在校行为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的结果显示,前者的即农村与城镇中学生自我效能感t值为1.95,在校行为总分t值为0.89;后者的自我效能感t值为1.12,在校行为总分t值为-0.32。二者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2.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在校行为在是否班干部上的差异分析
根据对中学生中的班干部和非班干部的学生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其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在校行为总分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具体表现为,一般效能感上,班干部的得分明显高于非班干部(t=2.07, p<0.5);在校行为的总分,班干部得分明显高于非班干部,存在显著性差异(t=3.89, p<0.001)。在在校行为的各个维度上,班干部的得分都高于非班干部。其中,常规维度t=2.73, p<0.01、师生关系维度t=4.79, p<0.001和同学关系维度t=2.21, p<0.05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二) 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在校行为之间的相关分析
通过分析,制出如下相关分析表:
从表2的相关矩阵中可以看出,(1)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中学生在校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常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自我接受水平四个维度,在0.01水平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课业维度不存在显著性相关关系。(2)在校行为表现与其划分的五个维度之间(常规、课业、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自我接受水平),在0.01水平上存在显著性正相关。(3)在校行为的五个维度之间,两两都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
(三) 中学生在校行为对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回归分析
从表3可以看出,只有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课业维度不相关,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在校行为各维度之间存在两两相关。以中学生在校行为总体及其维度作因变量,一般自我效能感作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详见表3。
控制了性别、是否班干部、是否独生子女和家庭所在地4个变量后,由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在校行为做两变量间的线性回归。相关分析结果为:相关系数为0.35,单侧P值为0.00<0.01,故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在校行为有直线相关关系;方差分析结果为:F=39.55,P=0.00<0.01,回归方程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在校行为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
由表3 的相关分析可知,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在校行为各维度中的常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自我接受水平四个维度呈现显著正相关。因为,做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四个维度的线性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四个维度之间存在线性回归关系。
综上所述,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在校行为及其常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自我接受水平四个维度既存在正相关,又存在着线性回归关系。一般自我效能感能对在校行为及其中的四个维度表现,起到正向预测的作用。证明随着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提升,中学生在校行为表现会逐步改善。
三、 讨论与小结
(一) 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本研究发现一般自我效能感只在是否班干部这个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在性别、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它们不是影响一般自我效能感高低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中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总体情况是正面的,大多数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平均得分都在中数2.5之上,自我效能感状态良好。
具体而言,班干部的自我效能感显著高于非班干部的自我效能感。这是因为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主观感受,学生自己体会过的成功和失败,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且对他们的认知和选择具有很强的作用力,对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也会有很强烈的作用。 性别对自我效能感影响小主要是因为在如今计划生育的政策导向下,一个家庭只允许生一个小孩,加之受教育和社会工作机会待遇平等故无论男生女生都肩负着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期望。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张效芳(2012)研究表明,独生子的心理资本在自我效能感维度上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其原因是独生子寄托了更多父母的爱和期望[2]。本研究结果恰恰相反,可能的原因有:(1)如今计划生育的大环境下,若非独生子女,家中也不超过两三个兄弟姐妹,父母的关心照料基本能分配过来;(2)由于施测的中学在市区,施测对象的家庭条件都相对优越,因此是否为独生子女在自我效能感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别。在生源地方面,张阔(2010)的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大学生与乡镇大学生在积极心理资本上并不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家庭所在地并非是影响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3]。而本研究结果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原因可能在于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城市与农村无论是在教育、经济还是文化生活方面联系都愈加紧密,处在不断融合和接轨的过程中。农村的生源同样可以进城接受教育,生活条件也在不断提升,故家庭所在地也不再是影响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的重要要素。
(二)中学生在校行为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
郑日昌(2002)研究表明,性别对于学生的学校适应情况有显著影响,总体而言,女生的学校适应状况比男生好[4]。本研究结果与之一致,并且本研究发现,女生在常规、课业和师生关系三个维度上的适应状况显著好于男生。这首先与男女生性格上的差异有关。男生活泼好动、调皮爱闹、相对来说不易管理,也较多违反班级纪律;女生较早懂事、自律性较强、听话顺从、相对来说较好管理,学习成绩优秀,和老师关系更加融洽。
本研究还发现,中学生中班干部的在校行为表现情况要好于非班干部的学生,在常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维度都与非班干部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班干部作为班集体的核心,在榜样作用的暗示下他们的常规表现要优于非班干部。同时由于协助班主任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和活动开展,因此也有更多的与老师和同学交流沟通的机会,因此在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维度的表现也会明显好于非班干部。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学生在校行为总体情况与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无关。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相当,即便存在生源地和子女数量的差异,但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较为平衡,不会有太显著的影响。
(三)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在校行为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在校行为总体及其中四个维度(常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自我接受水平)呈现显著的正相关。采用回归分析得出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在校行为及其常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自我接受水平各维度有较高的预测作用。
中学生拥有较高一般自我效能感,能够更多的感受到生活中的快乐、幸福和满足,能促进其遵守学生的规章制度,从而对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起到积极的作用。较好的师生氛围,也有助于其发现一个更好的自己,因此自我接受水平相对较高。而一般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学生,通常会对压力感到不知所措,也不知道要如何用正确的方法来应对困难和避免在挫折中受到伤害。因为他们经常会因为不遵守纪律,而被老师批评和处罚,这些负面的能量和经历又更进一步使他们的自我效能感降低。
(四) 教育建议
班主任和学科老师要在日常班级管理和中学生教育辅导中,教师和家长应该充分注意通过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促进其在校行为的完善,达到学业上进步,综合素质发展的目的。应该密切关注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学习情况、兴趣爱好等,多创造情境让其积累成功的体验。合理设定能力目标,培养初中积极归因的能力,学会更加客观和积极地认识自己。同时,也要注意经常进行身心方面的辅导,保持身心发展的平衡,有助于促进自我效能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武典. 国中偏差行为学生学校生活适应之探讨(J). 教育心理学报,1997,5:1-3
[2] 张效芳. 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在校行为的影响_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D).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 论文,2012,33-35
[3] 张阔,董颖红. 积极心理资本: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4(2):2-4
[4] 郑日昌. 高一学生学校适应于教师领导行为关系之初探(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4(1):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