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学设计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jin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挖掘诗歌的主要意象,体味诗人的情感。
  2.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注重发展学生感性的形象思维、理性的逻辑思维。
  3.利用课文内容和网络资源研究杜甫,在教师引导下,实践体验文学作品的专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4.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审美体验,感受与他人协作、互助的乐趣及收获。
  教学重难点:
  1.景、境、情的关系。
  2.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理解诗人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的同时,理解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
  教学流程:
  一、开题铺路——学生初识杜甫
  要求:学生推荐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杜甫的诗,言明理由,并形成书面文字发表在“众说杜甫”的论坛上。
  二、赏析引路——教师带领走近杜甫
  (一)新课导入。
  黄灿然的诗歌《杜甫》中有这样的诗句:历史跟他相比,只是一段插曲;战争若知道他,定会停止干戈;痛苦,也要在他身上寻找深度。上天赋予他不起眼的躯壳,装着山川、风物、丧乱和爱,让他一个人活出一个时代。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登高》,走近杜甫,看一个愁苦流亡的诗人,如何凝固成一座让历史成为插曲、让干戈为之止息、让痛苦刻上深度、让一代风云回响历史长空的“诗峰”。
  (二)探讨景、境、情的关系——初感意境,激发想象;再悟意境,补白创造;挖掘意境,调动体验。
  1.诵读之后,概括诗歌主要内容,如用一个字来概括全诗的情感基调,该如何概括?
  明确:悲。
  2.全诗的情感基调是“悲”,诗人“悲”什么?
  自然之秋、生理之秋、社会之秋三个层面。
  针对悲自然之秋这一层面,从文本出发,设计如下问题探究讨论:
  ①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哪一个意象让你感受最深,能否作形象的描绘?
  凄冷的秋风、空旷的天空、凄厉哀怨的猿声、凄清的江水、白茫茫的沙滩等,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凄凉冷清的画面。于劲风中吃力盘旋的飞鸟,这个意象意韵较深:一方面,联系语境的“风急”“天高”写出了孤鸟的无力、脆弱;另一方面教师应顺势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诗歌中的飞鸟来体会,如,诗人毛泽东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鹰击长空”,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
  ②面对滚滚不尽的长河,杜甫怀着怎样的心情?
  无可奈何,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无边”“不尽”的壮阔,“滚滚”二字的磅礴,都反映出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即沉郁的风格。
  以上问题的设计,目的是解决诗歌怎样鉴赏写景的问题,具体到《登高》这首诗,基本上解决悲自然之秋这一层面。
  (三)诗的意境已经深挖出来了,诗人的人生之秋仅仅是生理上生命晚秋的感慨吗?
  多媒体展示: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家道艰辛,身体多病,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
  1.颈联两句即从天地风物之大环境紧缩至孤身一人,具体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悲情?
  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长年漂泊老病孤愁。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两句承上启下,点出全诗的主旨。在结构上,则层层递进,步步转折,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
  2.认真思考杜甫当时年老多病,为什么还要登高呢?
  无边落木仿佛就是唐帝国衰败的写照,从江河东去中分明可以感受到无情的历史变迁,萧瑟的秋意中饱含着杜甫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感情。这些内容,可以从下一联中得到印证。
  3.鲁迅晚年与友人讨论中国文学史,以为中古之陶潜、李白、杜甫皆第一流诗人,继而又说:“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这句话如何理解?你还想到了哪些人?
  可见鲁迅很推崇杜甫,他认为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他既不像苏轼,也不像李白。苏轼在政治上失意时,能旷达自解,“倚杖听歌声”;杜甫做不到,他终生坎坷,却从不谈清风明月,即使晚年走投无路,也未曾问津桃源仙踪,他活得太执著。他有热烈的感情,但不是屈原式的殉情主义者;他有自己的理想,但又不是李白式的幻想主义者。因此他无论遭受多大的困难,承受多大的委屈,他都能够坚韧自持,而不会投江自杀;也不会像李白一样,腾云驾雾,杜甫却总在自责自己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不能救生民于水火,这才是杜甫“苦恨”的真正底蕴,这才是独一无二的杜甫心。杜甫将个人的命运、社会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了一起,从而使一己之悲有了广阔而深远的社会内涵,体现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总是这样推己及人,用自己从来都被苦难压扁的目光撑出一片树荫,苦苦地去为别人遮雨。
  《登高》一诗真正的意蕴,是悲自然之秋、生理之秋、国家之秋的有机统一,体现的是诗人忧国伤世的博大的志士胸襟和情怀。
  三、小结
  (1)熟读吟诵,体会诗歌的音韵美、韵律美,走进诗境。(2)注重整体把握。(3)抓住意象特点,发挥联想、想象,入乎意境。(4)知人论世,总体联系,融会贯通,辨明寄托。(5)品位凝练的诗歌语言,体味创作风格。
  四、板书及结语
  整首诗歌“悲”字是核心,是贯串全诗的主线。诗人由内心伤悲而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触景生悲,由触景生悲到借酒遣悲,由借酒遣悲到倍增新悲。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在凄风苦雨中,杜甫以诗为杖,怀抱着爱国爱民的衷肠,支撑着平平仄仄,走过乱世之秋,躯体倒下成为诗史中最清廋的几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志士情怀,如金字塔、如山峰般震撼人心。
其他文献
材料分析题是中考思想品德的必考题型,也是体现试卷区分度、发挥其选拔功能的题型之一,但由于学生缺乏答题技巧,每年的中考学生解答此类题的失分率较高。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来说,稍有难度,不同类型的材料分析题,解答方法虽不尽相同,但也有规律可循,若能掌握解题技巧,考生答题难的问题会迎刃而解。具体步骤如下:  一、看问题,读材料  把握问题最重要,命题的意图、指向、要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只有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保护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才能促使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因而,教师应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诱发学生质疑问难,鼓励他们从“不敢问”到“勇于问”,并通过引导,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
期刊
由于个体的差异,在学生群体中很难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学困生”,他们表现为缺乏自信,学习被动,对完成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困难。帮助他们脱“困”,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作为教师,就应该在教育实践中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扬起前进的风帆。  一、播下爱的种子,激发学习的热情,培养自信心  成功的教育是爱的教育,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能给学生以勇气和信心。要多给他们
期刊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信奉杜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几度寻觅,几度追索,几多挣扎,结果总是几回伤心,几回流泪。不经意间,我忽然发现:读万卷书,有的人成了智者,有的人却成了呆子;行万里路,有的人成了忍者,有的人却成了浪子;积累多了,有的人,成了学者,有的人却成了袋子。  “分,分,分,老师的命根。”我不想搞什么题海战术,可是不这样学生不出成绩;我不想给学生布置太多的作业,可是不布置作业,学生就没有
期刊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我是一名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的老师,谈“阅读”这个话题应该是门外汉了。为什么还要谈呢?这是因为在多年的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中,深深感受到,现在的农村中学的学生阅读面之狭窄,阅读量之少,令人惊讶;家长对孩子的阅读关注度,几乎为零;学校里开设的阅读课,形同虚设。缺乏阅读,其后果是学生知识面窄,思维受限,大脑僵化,不会融通,这不仅影响语文、政治等社会学科的学习,也严重制约了学生各方面素
期刊
一、高三语文试卷讲评低效的原因  现今,有些教师认为:试卷讲评课不像新授课那样考虑整体框架思路,思考如何找准课文的突破口来设计教学流程;也不像复习课那样注重前后知识的内在衔接,融会贯通。他们认为,试卷讲评课比较容易操作、驾驭,它有参考答案这根拐杖,照答案讲不会发生知识性的错误,也不需绞尽脑汁地备课。正是抱有这样的思想态度,高三语文试卷讲评课常常是处于低效甚至是无效的状态。试卷讲评低效的原因如下: 
期刊
提到中学生,他们普遍感叹自己学习语文“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中国有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在中学阶段,让学生学习一些有代表性的文言文,培养他们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是大有裨益的。从目前选入高中课本的文言文来看,不乏经典的文言文作品,在学习文言文字词句知识的同时,其中丰富的知识、蕴涵的传统美德以及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描绘,也是对中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 
期刊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越来越严重,养老保险对于社会的意义越来越重要,但是城乡养老保险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城乡居民来往的越来越频繁,把城市和乡村居民的养老保险统筹规划,综合考虑,变得越来越重要。    党的“十七大”政府报告着重提出,要想实现小康社会要求,就必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养老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让每个人都老有所养,病有所依,能够充分享有公民的权利,充分享受社会主义大
期刊
一、初中语文导学案的概念  “导学案”,一个全新的名词,伴随课改进入了语文教学的课堂。“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导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  二、编写实施初中语文导学案的意义  通过“导学”这一手段,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
期刊
这节是我的数学课,一进教室,我拿起粉笔转头刚想往黑板上写字,却发现田字格中我的名字“亓云峰”三个字被人用手指头画上了错号。我顿时火冒三丈“这是谁干的?”韩宇靖赶忙站起来转头指着邹鸣棋说:“老师,是邹鸣棋干的!”“不是我干的,我没干!” 邹鸣棋很镇静,没有看我,而是朝着韩宇靖在辩论。说完才转头看着我好像是在说“他冤枉人!”。我正拿不定主意,忽然发现李佳琪举起了手,我连忙问:“李佳琪你说是谁干的?”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