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谭盾交响乐《地图》有感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xing19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是听谭盾交响乐《地图》后而写的一则听后感,主要从民间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融合、原创音乐与交响乐队“连接”技术、谭盾的想象创造才华和创新精神等方面进行评述。
  【关键词】《地图》 民间音乐 连接 创新
  第一次听谭盾的音乐是2003年10月份,记得是把演出观摩票发到各个县市,让各县市的音乐骨干教师聆听他的交响乐《永恒的水》,还记得当时舞台上有透明面盆和水缸水管之类的东西(在交响乐中还是第一次发现用这些东西来演奏音乐),觉得挺新鲜,听过后,确实有种原汁原味的“天赖”音乐的感觉。这次,我们倾听了谭盾的大提琴协奏曲《地图》,他又给了我一次“新鲜”感。出于对这位蜚声于世界乐坛,同时争议较大的作曲家的好奇,我到网上收集了一下他的资料。确实,无论是业余爱好者还是音乐专业人士,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总体上,好的评论多于批评评论)。下面,我来谈谈对《地图》的听后感。
  一、《地图》音乐是民间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融合
  谭盾先生说:“我现在纽约做的事件就是把两个世界的东西融在一起,形成自己的东西,这是我自己想不断去做的事。”从他说的话中可以看出,他一直在用本民族的或者是来源于生活的民族民间艺术与西方音乐构建和“连接”,形成自己的音乐。
  确实,谭盾是一位非常有创造性的作曲家,他能用非常独到的角度去观察理解生活的细节,任何事情只要到谭盾手里,总会加倍地变得不同寻常。《地图》音乐分九部分——《傩戏与哭嫁》、《吹木叶》、《打溜子》、《苗唢呐》、《飞歌》、《间奏曲:听音寻路》、《石鼓》、《舌歌》、《芦笙》。一看这些标题编排就很清楚,除了《间奏曲》外,其余的全是以湖南湘西一带的民族民间音乐为源头。本来这些音乐风格各异,同时体现不同的情感,但经过谭盾手笔雕啄,各种音乐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且用乐队连接起来,各个乐章错落有致,甚至还不能用雅俗共赏来评价——我认为应该用“超越”、“新”、“奇”的字眼来形容较为合适。
  整个作品九个部分用民间音乐,通过多媒体现场录影与乐队衔接、大提琴协奏,形成一部浑然一体、性格鲜明的中西音乐合璧。
  二、原创音乐与交响乐队“连接”技术好
  谭盾的作品既有录影音乐和乐队音乐,而且在放录影音乐时乐队可以不用演奏,两种音乐通过合成变为一部完整的交响乐。我认为,必须具有过硬的作曲技术,才能把一部作品写得完善。在我听来,《地图》中的录影和乐队的巧妙“连接”是很不容易的;而写出一个介于两个性格鲜明的主题之间的作品,并使它们能够舒服妥贴地“连接”起来,那就更不容易了。著名音乐家钱仁平先生说:“对于一个音乐爱好者来说,你可以轻松自如地哼着贝多芬《欢乐颂》或德沃夏克《思故乡》甚至拉威尔《波列罗》的主题走出音乐厅,但几乎不要指望终有一天能修练成准确完整地唱出梅西安钢琴曲或者布列兹乐队作品的一个主题,甚至仅仅两个小节。这完全不是你的过错,如果你听一首现代音乐作品,只要能感受到它的各个段落之间‘变换’得不是那么自然,甚至让人一楞一楞的,这首作品就不至于太差。”
  谭盾通过自己写就的、现场大提琴与乐队演奏的“连接部”,把如此众多、性格鲜明的录影段落有机地“连接”、“叠合”成一部完整的、表达谭盾“听音寻路”理想的《地图》,可以说他的“连接部”写得妙极了。至于中间的《间奏曲》,其实也是作为连接两个“主题”之“连接部”的“放大”——串联了前后两个乐章而已。而最令人感叹的是,当你随着音乐的进展,可能会逐渐模糊于究竟是谭盾写就的“连接部”作为了各录影段落之间的“连接部”,还是预制的录影段落成为了谭盾写就的各“连接部”之间的“连接部”。
  谭盾的另一作品也有类似的连接,如:《鬼戏》中河北民歌《小白菜》与巴赫的连接,从创意的结果都是令人信服的。《地图》中的“连接”是谭盾写就的“连接部”连接了各种“原始”的民族民间音乐,也是“原始”的民族民间音乐“连接”了他写就的“连接部”。从他的几部作品可以看出,谭盾一直在做“连接”的音乐工作。当然,这种“连接”工作既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也要有高超的作曲技术。
  三、《地图》反映出作者想象创造才华和创新精神
  著名音乐家唐建平评价:谭盾以其极为宽广的音乐想象和富有创造精神的创作才华,加之他对音乐创作和音乐创作观念富有个性的理解,通过他的努力,为中国当代的音乐创作向20世纪的世界高度迈进做出了贡献。如:《地图》采用多媒体录影与乐队“连接”,我想谭盾确实作了“划时空”的创新,而且我每次听他音乐都是以“新”来吸引我。对于欣赏交响乐内部结构、曲式、移位和修整等手法,我还是外行,但那新颖的音乐形式吸引了众多眼球。也许连业余爱好者也会感到很清新。听惯了贝多芬、莫扎特的作品,再听听谭盾的作品,确实有种“另类”的感觉,有时还会产生种种联想。如:著名音乐家梁茂春这样评价谭盾:“真是神来之笔。”
  谭盾认为,自己一直以一种独到的眼光观察生活,作为艺术家有时要有“曲高和寡”的境界,老百姓应该体谅这一点。艺术家应该为全人类工作,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特别要有这种胸怀,中国的观众也应该有这种胸怀。谭盾觉得,现在处于多元化状态,是一个非常好的环境,应该珍惜这个环境,将自己的一些有发明创造性的、与众不同的体验呈现出来,去影响、冲击这个社会。可见,谭盾一直在寻找灵魂深处的声音,他也一直用这种声音感动自己,然后再拿给别人分享。我认为,《地图》在空间想象方面非常出色,体现了民族民间音乐与西乐的靠拢。在交响乐中,我们不能不佩服谭盾的创新才华。
  当然,人无完人,每一件新生事物都有它的缺陷和不足,作为天才音乐家谭盾作了许多别人没有尝试过的作品,肯定也会接到很多批评和不同见解,这也很正常。古典时期的作品和浪漫派、印象派作品是有区别的,我想在当时也是有争议的。谭盾的音乐具有刺耳、不协和等特点,音乐家卞祖善、蔡仲德对他的批评是有道理的,他们是站在传统、现代美学及人本主义的立场来评价谭盾的。
  笔者认为,事物是向前发展的,是与时俱进的。谭盾的音乐有超“时空”的感觉,具有世界高度,这是肯定的。
其他文献
【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图片教学,培养学生智能,引导学生探究,提高教学效果,是我们每个历史教学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历史插图能够达到的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历史插图 历史教学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师,应积极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
期刊
【摘要】21世纪的世界,进入了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是充满竞争与挑战,也充满机遇与希望的社会。在未来社会中,各地区都希望自已的学生能大量而快速地吸收日新月异的新知识,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师 学生 观念 自主 互动    面对新的世纪,教育理应思考和调整
期刊
为了更好地培养教育下一代,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和谐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方向盘和导航器,既是教学的起点,又是教学的落脚点。明确清楚的教学目标,为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学目标应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以及社会生活实际来制定,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明确做到正确
期刊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小学音乐教学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我们面对的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处于低级阶段。因此,小学音乐教学只有不断加强小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作品美与心灵美的情感共振,用“情感”架起学生与音乐之间的桥梁,才能更好地达到音乐教育的总目标——审美教育。  一、情感在音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任何艺术都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任何艺术都以自
期刊
一个人命运的悲剧其实就是其性格的悲剧,纵观崇祯短暂的一生,无事不深刻地证明了这一论断,历史上之亡君,要么昏庸,如周幽王;要么残暴,如桀、纣之流;要么糊涂,如阿斗;要么竟然是兼具三种特色之人物。而崇祯显然不是这样的,即便是夺取了大明江山的满人,在他们作为胜利者编撰的《明史》中,也给予了这位人君相当高的评价:“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佞……在位17年,不迩声色,忧勤惕历……
期刊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很多教师都认为地理课容量大、时间紧,于是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对学生生态、环境、资源等方面的教育和意识的培养,这显然有悖于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应该利用地理教材中相关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基础知识教学,也注重生态、环境的培养,造就学生科学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一、利用教材的相关联系,进行置疑,激活学生思维  有疑问才会有思考,有思考也才会产生解决问题的行
期刊
一、多媒体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1、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对阅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意识,但往往只是建立在教师语言讲解基础上的,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很大的局限性。世上万事万物离开了人的需要、欲望、要求,什么也创造不出来。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学生正确的行为动机,利用动机的教育达到对行为的教育。利用电教媒体就可
期刊
进入21世纪,人类便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技术教育必定成为教育的先锋。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手段更加完善——从早期的投影仪、幻灯片、录相机到今天的VCD、计算机以至互联网络等等。面对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迅猛增长的时代——网络时代,传统的单向式教学将被整体式教学所取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整合将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运用新颖、先进的现代教育
期刊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课程,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可以不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在改革上有它的彻底性。但是,新课程缺少一定的教学理念,需要做出更多的尝试,在探索中前进。这就要求教师从实际出发,实施有差异地分组、有差异地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因材施教,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下面就谈谈自己在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实施分组、差异教学的具体做法。  一、差
期刊
一、艺术、艺术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一种综合性艺术教育思潮得到逐渐发展壮大,至90年代,已经成为美国乃至世界艺术教育的主流。实际上,它是对下面两种观点的综合和超越:⑴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在于:从艺术中学生可以学到有关我们自身和世界的知识、信仰和价值,这些知识、观点、体验和意义是任何其他学科不能提供和代替的,因此艺术教育是公民教育必不可少的和关键的部分。⑵开展艺术教育,不仅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