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是听谭盾交响乐《地图》后而写的一则听后感,主要从民间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融合、原创音乐与交响乐队“连接”技术、谭盾的想象创造才华和创新精神等方面进行评述。
【关键词】《地图》 民间音乐 连接 创新
第一次听谭盾的音乐是2003年10月份,记得是把演出观摩票发到各个县市,让各县市的音乐骨干教师聆听他的交响乐《永恒的水》,还记得当时舞台上有透明面盆和水缸水管之类的东西(在交响乐中还是第一次发现用这些东西来演奏音乐),觉得挺新鲜,听过后,确实有种原汁原味的“天赖”音乐的感觉。这次,我们倾听了谭盾的大提琴协奏曲《地图》,他又给了我一次“新鲜”感。出于对这位蜚声于世界乐坛,同时争议较大的作曲家的好奇,我到网上收集了一下他的资料。确实,无论是业余爱好者还是音乐专业人士,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总体上,好的评论多于批评评论)。下面,我来谈谈对《地图》的听后感。
一、《地图》音乐是民间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融合
谭盾先生说:“我现在纽约做的事件就是把两个世界的东西融在一起,形成自己的东西,这是我自己想不断去做的事。”从他说的话中可以看出,他一直在用本民族的或者是来源于生活的民族民间艺术与西方音乐构建和“连接”,形成自己的音乐。
确实,谭盾是一位非常有创造性的作曲家,他能用非常独到的角度去观察理解生活的细节,任何事情只要到谭盾手里,总会加倍地变得不同寻常。《地图》音乐分九部分——《傩戏与哭嫁》、《吹木叶》、《打溜子》、《苗唢呐》、《飞歌》、《间奏曲:听音寻路》、《石鼓》、《舌歌》、《芦笙》。一看这些标题编排就很清楚,除了《间奏曲》外,其余的全是以湖南湘西一带的民族民间音乐为源头。本来这些音乐风格各异,同时体现不同的情感,但经过谭盾手笔雕啄,各种音乐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且用乐队连接起来,各个乐章错落有致,甚至还不能用雅俗共赏来评价——我认为应该用“超越”、“新”、“奇”的字眼来形容较为合适。
整个作品九个部分用民间音乐,通过多媒体现场录影与乐队衔接、大提琴协奏,形成一部浑然一体、性格鲜明的中西音乐合璧。
二、原创音乐与交响乐队“连接”技术好
谭盾的作品既有录影音乐和乐队音乐,而且在放录影音乐时乐队可以不用演奏,两种音乐通过合成变为一部完整的交响乐。我认为,必须具有过硬的作曲技术,才能把一部作品写得完善。在我听来,《地图》中的录影和乐队的巧妙“连接”是很不容易的;而写出一个介于两个性格鲜明的主题之间的作品,并使它们能够舒服妥贴地“连接”起来,那就更不容易了。著名音乐家钱仁平先生说:“对于一个音乐爱好者来说,你可以轻松自如地哼着贝多芬《欢乐颂》或德沃夏克《思故乡》甚至拉威尔《波列罗》的主题走出音乐厅,但几乎不要指望终有一天能修练成准确完整地唱出梅西安钢琴曲或者布列兹乐队作品的一个主题,甚至仅仅两个小节。这完全不是你的过错,如果你听一首现代音乐作品,只要能感受到它的各个段落之间‘变换’得不是那么自然,甚至让人一楞一楞的,这首作品就不至于太差。”
谭盾通过自己写就的、现场大提琴与乐队演奏的“连接部”,把如此众多、性格鲜明的录影段落有机地“连接”、“叠合”成一部完整的、表达谭盾“听音寻路”理想的《地图》,可以说他的“连接部”写得妙极了。至于中间的《间奏曲》,其实也是作为连接两个“主题”之“连接部”的“放大”——串联了前后两个乐章而已。而最令人感叹的是,当你随着音乐的进展,可能会逐渐模糊于究竟是谭盾写就的“连接部”作为了各录影段落之间的“连接部”,还是预制的录影段落成为了谭盾写就的各“连接部”之间的“连接部”。
谭盾的另一作品也有类似的连接,如:《鬼戏》中河北民歌《小白菜》与巴赫的连接,从创意的结果都是令人信服的。《地图》中的“连接”是谭盾写就的“连接部”连接了各种“原始”的民族民间音乐,也是“原始”的民族民间音乐“连接”了他写就的“连接部”。从他的几部作品可以看出,谭盾一直在做“连接”的音乐工作。当然,这种“连接”工作既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也要有高超的作曲技术。
三、《地图》反映出作者想象创造才华和创新精神
著名音乐家唐建平评价:谭盾以其极为宽广的音乐想象和富有创造精神的创作才华,加之他对音乐创作和音乐创作观念富有个性的理解,通过他的努力,为中国当代的音乐创作向20世纪的世界高度迈进做出了贡献。如:《地图》采用多媒体录影与乐队“连接”,我想谭盾确实作了“划时空”的创新,而且我每次听他音乐都是以“新”来吸引我。对于欣赏交响乐内部结构、曲式、移位和修整等手法,我还是外行,但那新颖的音乐形式吸引了众多眼球。也许连业余爱好者也会感到很清新。听惯了贝多芬、莫扎特的作品,再听听谭盾的作品,确实有种“另类”的感觉,有时还会产生种种联想。如:著名音乐家梁茂春这样评价谭盾:“真是神来之笔。”
谭盾认为,自己一直以一种独到的眼光观察生活,作为艺术家有时要有“曲高和寡”的境界,老百姓应该体谅这一点。艺术家应该为全人类工作,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特别要有这种胸怀,中国的观众也应该有这种胸怀。谭盾觉得,现在处于多元化状态,是一个非常好的环境,应该珍惜这个环境,将自己的一些有发明创造性的、与众不同的体验呈现出来,去影响、冲击这个社会。可见,谭盾一直在寻找灵魂深处的声音,他也一直用这种声音感动自己,然后再拿给别人分享。我认为,《地图》在空间想象方面非常出色,体现了民族民间音乐与西乐的靠拢。在交响乐中,我们不能不佩服谭盾的创新才华。
当然,人无完人,每一件新生事物都有它的缺陷和不足,作为天才音乐家谭盾作了许多别人没有尝试过的作品,肯定也会接到很多批评和不同见解,这也很正常。古典时期的作品和浪漫派、印象派作品是有区别的,我想在当时也是有争议的。谭盾的音乐具有刺耳、不协和等特点,音乐家卞祖善、蔡仲德对他的批评是有道理的,他们是站在传统、现代美学及人本主义的立场来评价谭盾的。
笔者认为,事物是向前发展的,是与时俱进的。谭盾的音乐有超“时空”的感觉,具有世界高度,这是肯定的。
【关键词】《地图》 民间音乐 连接 创新
第一次听谭盾的音乐是2003年10月份,记得是把演出观摩票发到各个县市,让各县市的音乐骨干教师聆听他的交响乐《永恒的水》,还记得当时舞台上有透明面盆和水缸水管之类的东西(在交响乐中还是第一次发现用这些东西来演奏音乐),觉得挺新鲜,听过后,确实有种原汁原味的“天赖”音乐的感觉。这次,我们倾听了谭盾的大提琴协奏曲《地图》,他又给了我一次“新鲜”感。出于对这位蜚声于世界乐坛,同时争议较大的作曲家的好奇,我到网上收集了一下他的资料。确实,无论是业余爱好者还是音乐专业人士,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总体上,好的评论多于批评评论)。下面,我来谈谈对《地图》的听后感。
一、《地图》音乐是民间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融合
谭盾先生说:“我现在纽约做的事件就是把两个世界的东西融在一起,形成自己的东西,这是我自己想不断去做的事。”从他说的话中可以看出,他一直在用本民族的或者是来源于生活的民族民间艺术与西方音乐构建和“连接”,形成自己的音乐。
确实,谭盾是一位非常有创造性的作曲家,他能用非常独到的角度去观察理解生活的细节,任何事情只要到谭盾手里,总会加倍地变得不同寻常。《地图》音乐分九部分——《傩戏与哭嫁》、《吹木叶》、《打溜子》、《苗唢呐》、《飞歌》、《间奏曲:听音寻路》、《石鼓》、《舌歌》、《芦笙》。一看这些标题编排就很清楚,除了《间奏曲》外,其余的全是以湖南湘西一带的民族民间音乐为源头。本来这些音乐风格各异,同时体现不同的情感,但经过谭盾手笔雕啄,各种音乐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且用乐队连接起来,各个乐章错落有致,甚至还不能用雅俗共赏来评价——我认为应该用“超越”、“新”、“奇”的字眼来形容较为合适。
整个作品九个部分用民间音乐,通过多媒体现场录影与乐队衔接、大提琴协奏,形成一部浑然一体、性格鲜明的中西音乐合璧。
二、原创音乐与交响乐队“连接”技术好
谭盾的作品既有录影音乐和乐队音乐,而且在放录影音乐时乐队可以不用演奏,两种音乐通过合成变为一部完整的交响乐。我认为,必须具有过硬的作曲技术,才能把一部作品写得完善。在我听来,《地图》中的录影和乐队的巧妙“连接”是很不容易的;而写出一个介于两个性格鲜明的主题之间的作品,并使它们能够舒服妥贴地“连接”起来,那就更不容易了。著名音乐家钱仁平先生说:“对于一个音乐爱好者来说,你可以轻松自如地哼着贝多芬《欢乐颂》或德沃夏克《思故乡》甚至拉威尔《波列罗》的主题走出音乐厅,但几乎不要指望终有一天能修练成准确完整地唱出梅西安钢琴曲或者布列兹乐队作品的一个主题,甚至仅仅两个小节。这完全不是你的过错,如果你听一首现代音乐作品,只要能感受到它的各个段落之间‘变换’得不是那么自然,甚至让人一楞一楞的,这首作品就不至于太差。”
谭盾通过自己写就的、现场大提琴与乐队演奏的“连接部”,把如此众多、性格鲜明的录影段落有机地“连接”、“叠合”成一部完整的、表达谭盾“听音寻路”理想的《地图》,可以说他的“连接部”写得妙极了。至于中间的《间奏曲》,其实也是作为连接两个“主题”之“连接部”的“放大”——串联了前后两个乐章而已。而最令人感叹的是,当你随着音乐的进展,可能会逐渐模糊于究竟是谭盾写就的“连接部”作为了各录影段落之间的“连接部”,还是预制的录影段落成为了谭盾写就的各“连接部”之间的“连接部”。
谭盾的另一作品也有类似的连接,如:《鬼戏》中河北民歌《小白菜》与巴赫的连接,从创意的结果都是令人信服的。《地图》中的“连接”是谭盾写就的“连接部”连接了各种“原始”的民族民间音乐,也是“原始”的民族民间音乐“连接”了他写就的“连接部”。从他的几部作品可以看出,谭盾一直在做“连接”的音乐工作。当然,这种“连接”工作既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也要有高超的作曲技术。
三、《地图》反映出作者想象创造才华和创新精神
著名音乐家唐建平评价:谭盾以其极为宽广的音乐想象和富有创造精神的创作才华,加之他对音乐创作和音乐创作观念富有个性的理解,通过他的努力,为中国当代的音乐创作向20世纪的世界高度迈进做出了贡献。如:《地图》采用多媒体录影与乐队“连接”,我想谭盾确实作了“划时空”的创新,而且我每次听他音乐都是以“新”来吸引我。对于欣赏交响乐内部结构、曲式、移位和修整等手法,我还是外行,但那新颖的音乐形式吸引了众多眼球。也许连业余爱好者也会感到很清新。听惯了贝多芬、莫扎特的作品,再听听谭盾的作品,确实有种“另类”的感觉,有时还会产生种种联想。如:著名音乐家梁茂春这样评价谭盾:“真是神来之笔。”
谭盾认为,自己一直以一种独到的眼光观察生活,作为艺术家有时要有“曲高和寡”的境界,老百姓应该体谅这一点。艺术家应该为全人类工作,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特别要有这种胸怀,中国的观众也应该有这种胸怀。谭盾觉得,现在处于多元化状态,是一个非常好的环境,应该珍惜这个环境,将自己的一些有发明创造性的、与众不同的体验呈现出来,去影响、冲击这个社会。可见,谭盾一直在寻找灵魂深处的声音,他也一直用这种声音感动自己,然后再拿给别人分享。我认为,《地图》在空间想象方面非常出色,体现了民族民间音乐与西乐的靠拢。在交响乐中,我们不能不佩服谭盾的创新才华。
当然,人无完人,每一件新生事物都有它的缺陷和不足,作为天才音乐家谭盾作了许多别人没有尝试过的作品,肯定也会接到很多批评和不同见解,这也很正常。古典时期的作品和浪漫派、印象派作品是有区别的,我想在当时也是有争议的。谭盾的音乐具有刺耳、不协和等特点,音乐家卞祖善、蔡仲德对他的批评是有道理的,他们是站在传统、现代美学及人本主义的立场来评价谭盾的。
笔者认为,事物是向前发展的,是与时俱进的。谭盾的音乐有超“时空”的感觉,具有世界高度,这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