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生态环境意识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rfing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很多教师都认为地理课容量大、时间紧,于是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对学生生态、环境、资源等方面的教育和意识的培养,这显然有悖于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应该利用地理教材中相关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既注重基础知识教学,也注重生态、环境的培养,造就学生科学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一、利用教材的相关联系,进行置疑,激活学生思维
  有疑问才会有思考,有思考也才会产生解决问题的行为。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所学内容与已学内容之间的联系,进行一些置疑,让学生进行思考,产生明确的意识。这样,学生将来才会有解决生态、环境、资源等问题的欲望和行为。比如:在教学《中国区域地理》的《北方地区》这一章节中的“……历史上,黄土高原曾经林草丰茂,环境优美,然而,由于长期的滥伐滥垦,水土流失,如今已是黄土裸露,沟壑纵横,生态的恶化,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这一内容时,可让学生自读后置疑:“这一内容所反映的与原来我们所学过的西亚哪个地区的情形相类似?”(两河流域)“两个内容都是因什么样的原因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经学生讨论后可回答:“因植被遭到破坏后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沙漠化。”然后,再进一步置疑:“针对这样的生态环境,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这时不难回答出:“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土地沙漠化。”同样,《北方地区》、《南方地区》中的相关内容,都可与上述内容相联系进行教学。在学到《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及《土地资源》中一些相关的内容时,可与《自然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联系起来,通过恰当的置疑,让学生思考,最终懂得:自然资源的匮乏与人口的过快增长及其人类的生产、生活使用不当有密切关系,清楚并进一步懂得如何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
  二、实现知识迁移,增强环保意识
  分析问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并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在教学关于生态、环境、资源这些问题时,要注意先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这类问题,形成认知,然后运用于一些实际问题之中。例如:在教学《天气与气候》中“天气变暖”这一节内容时,首先让学生讨论分析出使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燃烧煤、石油、薪炭等燃料,关键在于燃烧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在地球表面形成温室效应,使地球气候变暖。接着,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常识回答出:“能吸收二氧化碳的物体是植物。”在学生已有以上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讨论“解决气候变暖问题”的办法:一方面,要尽可能多用电器,少用燃器,开发绿色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另一方面,要尽量减少砍伐,保护森林,开展绿化,平衡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同样,在教学《极地的保护与和平利用》、《水资源和水能资源》、《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保护三江源头》这些内容时,都要注重联系生活,讨论总结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运用于生活之中,实现知识迁移。
  三、进行比较,获得情感体验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教学时联系相关内容,引导学生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比较,可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比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2节中《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这一内容时,就可在学生理解“空气质量”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空气质量是有森林的地方高还是无森林的地方高?是城市、公路边的高还是乡村、远离公路的地方高?通过比较,不难使学生懂得“怎样才能使空气质量高”。在教学《水资源和水能资源》一节中,也可让学生进行比较:淡水资源是充足好还是缺乏好?是有森林的山出水多还是荒山出水多?是污染的水好还是洁净的水好?……这样比较虽然有些“小儿科”,但很容易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通过这种简单比较之后,解决“怎样才能使水资源多起来”、“怎样才能使水源不受污染”这类问题,效果会更好。教学中通过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的比较,可以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与矛盾,认识一些解决生态、环境和资源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情感体验。
其他文献
思维是人类的一种重要活动。新课标要求我们把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思维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对他们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训练,逐步实现思维应达到的目标——形成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我们必须注重单向单步思维的训练,形成牢固的思维基础。在实施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向基本上是明确的,当他们遇到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时,在大脑里会立即产生一个单向的思
期刊
1927年,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工农群众。共产党继续斗争,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屠杀,举行了一系列武装起义,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武装夺取政权之路。一时间,星星之火成了燎原之势。平江起义就是其中著名的一次星星之火。  1928年春,国民党军湖南独立第五师建立了中共的秘密组织。1928年4月,国民党革命军独立第五师第一团团长彭德怀由段德昌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即在第一团建立起
期刊
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德育课程,应该是以技能性知识(道德行为)、人力知识(根据现实情景的信息做出道德选择、发挥主体作用对道德进行创新等)为主的重点课程。因此,它的教学不应该是“传授”型、“灌输”型的,而应该是“体验”型、“实践”型的。而探究性学习恰恰是一种能引导学生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能使政治课的课堂教学由“传授”型、“灌输”型向“体验”型、“实践’型转变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也由单纯被动
期刊
一、“说”——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语言运用的艺术性  教学活动的灵魂就在于教学的语言技巧,教学语言技巧掌握得好,可以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兴致勃勃。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应该具有驾驭语言的高超技能——亲切舒缓的语气、抑扬顿挫的语调、张驰相间的语速、强弱适当的音量,使教学语言给人一种强烈的流利动听、富有磁力的语感美的刺激,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果。  1、准确简练  所谓准确,就是用最
期刊
夏日里常见的电闪雷鸣,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官上的震撼,对我们的生活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下面我们就来揭开它神秘的外衣。  首先,我们来看看它是如何形成的。雷电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多在积雨云中形成,积雨云随着温度和气流的变化会不停地运动,运动中摩擦生电,就形成了带电荷的云层。某些云层带有正电荷,另一些云层带有负电荷。另外,由于静电感应常使云层下面的建筑物、树木等带有异号电荷。随着电荷的积累,雷云的电压
期刊
【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图片教学,培养学生智能,引导学生探究,提高教学效果,是我们每个历史教学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历史插图能够达到的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历史插图 历史教学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师,应积极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
期刊
【摘要】21世纪的世界,进入了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是充满竞争与挑战,也充满机遇与希望的社会。在未来社会中,各地区都希望自已的学生能大量而快速地吸收日新月异的新知识,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师 学生 观念 自主 互动    面对新的世纪,教育理应思考和调整
期刊
为了更好地培养教育下一代,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和谐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方向盘和导航器,既是教学的起点,又是教学的落脚点。明确清楚的教学目标,为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学目标应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以及社会生活实际来制定,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明确做到正确
期刊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小学音乐教学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我们面对的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处于低级阶段。因此,小学音乐教学只有不断加强小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作品美与心灵美的情感共振,用“情感”架起学生与音乐之间的桥梁,才能更好地达到音乐教育的总目标——审美教育。  一、情感在音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任何艺术都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任何艺术都以自
期刊
一个人命运的悲剧其实就是其性格的悲剧,纵观崇祯短暂的一生,无事不深刻地证明了这一论断,历史上之亡君,要么昏庸,如周幽王;要么残暴,如桀、纣之流;要么糊涂,如阿斗;要么竟然是兼具三种特色之人物。而崇祯显然不是这样的,即便是夺取了大明江山的满人,在他们作为胜利者编撰的《明史》中,也给予了这位人君相当高的评价:“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佞……在位17年,不迩声色,忧勤惕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