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决定命运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lin5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命运的悲剧其实就是其性格的悲剧,纵观崇祯短暂的一生,无事不深刻地证明了这一论断,历史上之亡君,要么昏庸,如周幽王;要么残暴,如桀、纣之流;要么糊涂,如阿斗;要么竟然是兼具三种特色之人物。而崇祯显然不是这样的,即便是夺取了大明江山的满人,在他们作为胜利者编撰的《明史》中,也给予了这位人君相当高的评价:“帝承神、熹之后,慨然有为。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佞……在位17年,不迩声色,忧勤惕历……”就连崇祯的死敌李自成,也在他向全国发布的彻底摧毁明王朝的檄文中认为“君非甚暗”。至于大明的遗老遗少们,更认为他是一代圣君。然则,正是这样一位希望中兴帝国,并且为了这一希望而身体力行的青年才俊,历尽努力,换来的不仅不是帝国的中兴,反而是帝国的覆没,其本人也在一个寒冷的春夜中走投无路,只得杀妻杀子再自杀。这样的因果,正是崇祯悲剧性格使然。然则,是哪些性格悲剧导致了这些必然呢?愚以为如下:
  一、昏暗的童年
  崇祯名朱由检,生于1610年正月,系太子朱常洛之子。五岁即丧母,虽贵为天子之子,但既不是嫡长子,又木讷内向,况且当时其父太子地位并不稳定,常年蒙在欲被废的阴影中,加上中国帝王子孙众多、亲情淡漠,因而崇祯从小就没有享受过平民家庭那种天伦之乐。童年塑造出了他的双重性格:一方面,为人薄情寡义而又自以为是;另一方面,自幼的孤独寂寞和难以主宰自己命运的无奈使其敏感、多疑。他在重大关头常常首鼠两端,既怨天尤人又怀疑自我,最后则是毫无主见地把一切交给命运安排。这种性格对普通人来说也是灾难性的,何况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帝王呢?
  二、疑忌的性格
  纵观崇祯一生,他的内心深处肯定潜藏着一种极大程度的不自信,因此他才会对他人的评价特别敏感,有时候简直就是一种病态。这病态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对身边的所有人都抱有一种深刻的怀疑和猜忌。
  崇祯在位的17年中,朝中大臣更换频繁,内阁大学士用了50人,尚书达67人,更别说其它高级文官了。但换来换去,仍然没有换出任何一个令崇祯满意的官员。
  不仅文官,就连对前线领兵作战的高级将领,同样是怀疑加猜忌。他先后用过袁崇焕、杨嗣昌、孙传庭、洪承畴等人,却几乎没有一个得到善终:不是被崇祯处死,就是孤军被围而无人过问,最后只得坐守孤城被敌生俘,或者被逼仓促上阵战死。一代名将袁崇焕纵横几十年,后金无人挡其锋,却被皇太极仅用一个拙劣的反间计,就使生性多疑的崇祯相信袁真的与后金有密约,立即将其逮捕下狱并凌迟处死。这种自倒棱柱的做法,能不亡国吗?
  三、吝啬的生性
  崇祯和他的祖父万历一样,生性吝啬。他小时候用仿影的方式练字,如果纸张较大而范本的字较小的话,他一定会先将纸的一边对齐范本,写完后再把剩下的地方都写满,以免浪费。尽管身为帝王,他无法随意出入民间,但为了节约,他常派人到宫外采买物品,然后仔细询问价格。甚至可以这样说:这种节俭有如一剂慢性毒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浸入了崇祯和整个大明帝国的血脉中,并最终引发了一场灾难和毁灭性的不治之症。
  崇祯十七年,在西安建立农民政权的李自成率百万大军怀必得天下之志进攻北京。就在这火烧眉毛、急需自卫的危急时刻,崇祯帝居然不舍得自己出100万两军费急调吴三桂进卫北京,而宁愿坐困孤城。而就在农民军最后围攻北京城时,崇祯帝仍然哭穷,想的仍然是从百姓头上搜刮军饷。可惜的是,他既无充足的时间、更无充足的地盘了。可笑可叹的是:城破之后,起义军光从宫中搜出的白银就达3700多万之巨,黄金、珠宝、字画、古玩不计其数。这样生性吝啬,不肯拿一分一厘来保卫自己江山的皇帝能不亡国吗?
  四、喜怒无常,反复不定
  崇祯的失误还在于他当政之际,总是企图用空洞的儒家道德来约束文武百官。但是,明朝官员薪水极低,以至于如果不受贿,就绝对无法生活,所以出现了名目繁多的炭敬、冰敬、打秋风等约定俗成的惯例。这样的官员士大夫虽然满口的仁义道德,道德水准却惊人地低下,包括一批闻名遐迩的理学大师。
  整个社会对享乐的贪图,拜金主义的风行,官员的贪婪,军队的低能,政治的黑暗与经济的凋敝,使整个晚明社会呈现出一幅犬儒主义的百丑图。这岂是简单的说教能医治的呢?
  当崇祯道德济世的理念无法实施而内忧外患反而更加激烈时,他认定“联非亡国之君,诸臣尽亡国之臣”。对亡国之臣谈何客气呢?因此,崇祯晚年便带着一种说不出的阴损刻薄来看待手下的臣子们。在崇祯执政的最后一两年里,他一直处在对朝臣的刻毒怨恨和对自己怀疑、自责两种情绪中。两种情绪交替在他身上起作用,就表现为一时对朝臣痛下毒手,一时态度又相当温和谦虚。这样出现的最后局面是“内无谋臣、外无良将”,“柱之将倒,国之将倾”……
  1645年正月,一个凄风苦雨的凌晨时分,崇祯恨恨地上吊自杀了。
  想来,崇祯在临死时,一定会不甘心地发问:“为什么我勤勉、节俭换来的却是亡国之悲与自缢之痛呢?”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历史的无情总是令人扼腕长叹。
其他文献
【摘要】远程资源以其大容量、高实效、直观形象等独特的教学魅力,为创设学习情景、促进师生合作学习、进行讨论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尤其对于生物这门课程,利用远程资源教学更展示出常规教学所不能及的优势。本文就远程资源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做以简要论述。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 远程资源 应用    教育教学的现代化,主要是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在教学学过程中,除了利用传统的课本、参考书等教学资源外,充
期刊
思维是人类的一种重要活动。新课标要求我们把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思维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对他们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训练,逐步实现思维应达到的目标——形成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我们必须注重单向单步思维的训练,形成牢固的思维基础。在实施数学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向基本上是明确的,当他们遇到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时,在大脑里会立即产生一个单向的思
期刊
1927年,国共合作的大革命失败,国民党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工农群众。共产党继续斗争,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屠杀,举行了一系列武装起义,走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武装夺取政权之路。一时间,星星之火成了燎原之势。平江起义就是其中著名的一次星星之火。  1928年春,国民党军湖南独立第五师建立了中共的秘密组织。1928年4月,国民党革命军独立第五师第一团团长彭德怀由段德昌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即在第一团建立起
期刊
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德育课程,应该是以技能性知识(道德行为)、人力知识(根据现实情景的信息做出道德选择、发挥主体作用对道德进行创新等)为主的重点课程。因此,它的教学不应该是“传授”型、“灌输”型的,而应该是“体验”型、“实践”型的。而探究性学习恰恰是一种能引导学生研究、探索、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能使政治课的课堂教学由“传授”型、“灌输”型向“体验”型、“实践’型转变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也由单纯被动
期刊
一、“说”——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语言运用的艺术性  教学活动的灵魂就在于教学的语言技巧,教学语言技巧掌握得好,可以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兴致勃勃。一个优秀的音乐教师,应该具有驾驭语言的高超技能——亲切舒缓的语气、抑扬顿挫的语调、张驰相间的语速、强弱适当的音量,使教学语言给人一种强烈的流利动听、富有磁力的语感美的刺激,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果。  1、准确简练  所谓准确,就是用最
期刊
夏日里常见的电闪雷鸣,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感官上的震撼,对我们的生活也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下面我们就来揭开它神秘的外衣。  首先,我们来看看它是如何形成的。雷电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多在积雨云中形成,积雨云随着温度和气流的变化会不停地运动,运动中摩擦生电,就形成了带电荷的云层。某些云层带有正电荷,另一些云层带有负电荷。另外,由于静电感应常使云层下面的建筑物、树木等带有异号电荷。随着电荷的积累,雷云的电压
期刊
【摘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图片教学,培养学生智能,引导学生探究,提高教学效果,是我们每个历史教学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历史插图能够达到的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历史插图 历史教学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师,应积极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
期刊
【摘要】21世纪的世界,进入了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是充满竞争与挑战,也充满机遇与希望的社会。在未来社会中,各地区都希望自已的学生能大量而快速地吸收日新月异的新知识,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将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师 学生 观念 自主 互动    面对新的世纪,教育理应思考和调整
期刊
为了更好地培养教育下一代,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构建和谐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方向盘和导航器,既是教学的起点,又是教学的落脚点。明确清楚的教学目标,为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学目标应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教材以及社会生活实际来制定,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明确做到正确
期刊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小学音乐教学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我们面对的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处于低级阶段。因此,小学音乐教学只有不断加强小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作品美与心灵美的情感共振,用“情感”架起学生与音乐之间的桥梁,才能更好地达到音乐教育的总目标——审美教育。  一、情感在音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任何艺术都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任何艺术都以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