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小学音乐教学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我们面对的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处于低级阶段。因此,小学音乐教学只有不断加强小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作品美与心灵美的情感共振,用“情感”架起学生与音乐之间的桥梁,才能更好地达到音乐教育的总目标——审美教育。
一、情感在音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任何艺术都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任何艺术都以自己特定的形式和技巧,更集中、更强烈地反映生活,当然,也通过特定的形式,更集中、更强烈地表现人在生活中的情感。因此,情感与形式在任何艺术中都是固有的、内在的,这样,即使演唱者对作品形式所含的内在的情感理解和体会得再深,也无法充分地表现出来。相反,如果演唱者只掌握了表现作品中形式的娴熟技巧而没有情感,只能象钟摆一样机械地表达作品的形式涵义,那么演唱是乏味的,难以打动听众。
确实,艺术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审美教育。鉴于这一特征,目前《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突出情感体验,以情感人,提高审美能力,净化孩子的心灵,为培养具有正常健康的心理、良好完整的人格以及美好高尚的情感的未来一代尽好我们教师的职责,尤其是作为艺术教师的我们,更是责无旁贷。
二、情感在音乐教学中的孕育与培养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生活经验不足,情感内涵较单薄,他们的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都处于形成阶段。因此,我们必须结合音乐教学活动,采用各种适合的手段,从以下三方面来培养和促进小学生丰富而健康的“情感”:
1、通过讲解作品创作背景和诠释作品内涵来激发小学生的情感世界
优秀的音乐作品凝聚着作者崇高的思想感情、伟大的人格和感人的艺术美,它们都是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也是我们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开展情感教学不可多得的教材。为此,我们音乐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发掘音乐形象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音乐审美中逐步丰富和发展。但是,小学生受到生活经历的限制,有时候很难理解和体会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即使作品的固有形式已在很大程度上预先提供了作品所要表达的作为情感外部情绪的可能性,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这种艺术形式所需的技能技巧,如果小学缺乏产生特定情感的生活体验,还没有真正理解和展开作品深刻情感的话,也是不能把作品的内在情感充分表现出来的。例如:我们在教唱《卖报歌》时,由于今天的小学生过着幸福的生活,不了解也不可能体验解放前报童的生活,因此他们把“啦啦啦”的忖词唱得轻松跳跃,表现了一种欢快明亮的情绪,而不能把作品中蕴涵的对报童的深切同情心表现出来,达不到作品所具有的特定的艺术感染力。这时,就需要教师给同学们介绍这首歌的来历和历史背景。教师点击课件,边播放旧中国报童苦难生活的影片资料,边告诉学生“这首歌是作者为一个名叫小毛头的报童创作的,作者在这首歌中表达了对当时很多象小毛头这样的报童的深切的同情心,为他们从早到晚、忍饥挨饿、奔走街头的苦难命运而呼喊不平”。教师通过动情的讲述,很快打开了同学们的情感世界,为感受《卖报歌》艰难悲愤的音乐情绪做了积极的铺垫,以情引情。学生们富有情感地投入演唱,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2、通过教师有感情的范唱和生动的表演来点燃小学生的情感火种
在音乐课中,教师的情感无疑是影响学生情感的众多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教师通过独特的音乐艺术手段,以自己的道德情感、理智情感和审美情感来唤起同学们心灵中情感的共鸣。情感教育过程如同其他教学活动一样,是师生之间双向交流的过程,只有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整个情感教育过程才能有效地进行。情感教育过程也是学生审美的过程,小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示范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在想象性再创造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各种审美心理要素进入十分活跃的运动状态。当学生在教师的审美诱导教育下产生不可遏止的审美期待时,就会自动调动起自身的感知、理智、想象、情感和理解等审美的心理要素。充分用声音和形体来表现歌曲的情感,以情动情,点燃了学生情感的火种,达到了情感共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哼起了歌,配起了动作,师生情感协同一致,将音乐课的学习推向了高潮。
3、通过教师创设情景、营造特定的情感氛围来打开学生的情感闸门
我们音乐教师是艺术美的传播者,是情感美的培育者,除了应有挖掘素材的能力外,还需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常用“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这句话来启发指导学生唱歌。为了激发小学生生“情”,教师必须运用多种手段方法来营造特定的情感氛围,打来学生的情感的闸门,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氛围中直接体验特定的情感。
音乐以其博大的情感魅力,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净化着学生的心灵、美化着学生的行为,如果我们音乐教师只关注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不关注健康丰富的情感培养,忽视的必将是音乐教育的本质——人的思想和情感的本能。因此,要重视音乐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培养。我们深知:未来的一代,不仅要让他们成为高智商的专门人才,更应该让他们成为情感丰富、爱心四溢的创造者。
一、情感在音乐艺术中的地位与作用
任何艺术都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任何艺术都以自己特定的形式和技巧,更集中、更强烈地反映生活,当然,也通过特定的形式,更集中、更强烈地表现人在生活中的情感。因此,情感与形式在任何艺术中都是固有的、内在的,这样,即使演唱者对作品形式所含的内在的情感理解和体会得再深,也无法充分地表现出来。相反,如果演唱者只掌握了表现作品中形式的娴熟技巧而没有情感,只能象钟摆一样机械地表达作品的形式涵义,那么演唱是乏味的,难以打动听众。
确实,艺术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审美教育。鉴于这一特征,目前《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突出情感体验,以情感人,提高审美能力,净化孩子的心灵,为培养具有正常健康的心理、良好完整的人格以及美好高尚的情感的未来一代尽好我们教师的职责,尤其是作为艺术教师的我们,更是责无旁贷。
二、情感在音乐教学中的孕育与培养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生活经验不足,情感内涵较单薄,他们的道德感、理智感、审美感都处于形成阶段。因此,我们必须结合音乐教学活动,采用各种适合的手段,从以下三方面来培养和促进小学生丰富而健康的“情感”:
1、通过讲解作品创作背景和诠释作品内涵来激发小学生的情感世界
优秀的音乐作品凝聚着作者崇高的思想感情、伟大的人格和感人的艺术美,它们都是营养丰富的精神食粮,也是我们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开展情感教学不可多得的教材。为此,我们音乐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发掘音乐形象中的情感因素,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在音乐审美中逐步丰富和发展。但是,小学生受到生活经历的限制,有时候很难理解和体会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即使作品的固有形式已在很大程度上预先提供了作品所要表达的作为情感外部情绪的可能性,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这种艺术形式所需的技能技巧,如果小学缺乏产生特定情感的生活体验,还没有真正理解和展开作品深刻情感的话,也是不能把作品的内在情感充分表现出来的。例如:我们在教唱《卖报歌》时,由于今天的小学生过着幸福的生活,不了解也不可能体验解放前报童的生活,因此他们把“啦啦啦”的忖词唱得轻松跳跃,表现了一种欢快明亮的情绪,而不能把作品中蕴涵的对报童的深切同情心表现出来,达不到作品所具有的特定的艺术感染力。这时,就需要教师给同学们介绍这首歌的来历和历史背景。教师点击课件,边播放旧中国报童苦难生活的影片资料,边告诉学生“这首歌是作者为一个名叫小毛头的报童创作的,作者在这首歌中表达了对当时很多象小毛头这样的报童的深切的同情心,为他们从早到晚、忍饥挨饿、奔走街头的苦难命运而呼喊不平”。教师通过动情的讲述,很快打开了同学们的情感世界,为感受《卖报歌》艰难悲愤的音乐情绪做了积极的铺垫,以情引情。学生们富有情感地投入演唱,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2、通过教师有感情的范唱和生动的表演来点燃小学生的情感火种
在音乐课中,教师的情感无疑是影响学生情感的众多因素中最积极、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教师通过独特的音乐艺术手段,以自己的道德情感、理智情感和审美情感来唤起同学们心灵中情感的共鸣。情感教育过程如同其他教学活动一样,是师生之间双向交流的过程,只有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整个情感教育过程才能有效地进行。情感教育过程也是学生审美的过程,小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示范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在想象性再创造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各种审美心理要素进入十分活跃的运动状态。当学生在教师的审美诱导教育下产生不可遏止的审美期待时,就会自动调动起自身的感知、理智、想象、情感和理解等审美的心理要素。充分用声音和形体来表现歌曲的情感,以情动情,点燃了学生情感的火种,达到了情感共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哼起了歌,配起了动作,师生情感协同一致,将音乐课的学习推向了高潮。
3、通过教师创设情景、营造特定的情感氛围来打开学生的情感闸门
我们音乐教师是艺术美的传播者,是情感美的培育者,除了应有挖掘素材的能力外,还需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常用“以情带声,声情并茂”这句话来启发指导学生唱歌。为了激发小学生生“情”,教师必须运用多种手段方法来营造特定的情感氛围,打来学生的情感的闸门,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氛围中直接体验特定的情感。
音乐以其博大的情感魅力,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净化着学生的心灵、美化着学生的行为,如果我们音乐教师只关注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不关注健康丰富的情感培养,忽视的必将是音乐教育的本质——人的思想和情感的本能。因此,要重视音乐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培养。我们深知:未来的一代,不仅要让他们成为高智商的专门人才,更应该让他们成为情感丰富、爱心四溢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