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当前国家的重大战略,为北京周边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提出了相应的挑战。其挑战之一就是要缩小京津冀不同地区之间的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并通过逐步实现京津冀社会保障一体化,为京津冀人力资源顺畅流动及进一步的协同发展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
关键词:京津冀社保一体化 社会保障 医疗保险
一、京津冀社会保障一体化研究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2月在北京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会议提出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重大国家战略位置,目的是为了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促进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协同发展,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坚持京津冀三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可持续协同发展的路子来。2014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会议中也提出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协作。京津冀一体化是由首都经济圈的概念发展而来,涉及到京津和河北省的11个地级市,覆盖人口1亿多,土地面积12.6万平方公里,河北省自此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了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三地人才流动,京津冀社会保障一体化将为三地协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所谓的京津冀社会保障一体化是指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以及社会救助等基本保障制度一致,可互相衔接转续,构建统一的社保信息平台使三地居民的社保卡可无障碍互通互认。然而目前社会保障一体化存在的问题是三地的经济水平差距巨大,2016年北京的人均月工资水平9240元,天津人均工资水平是6178元、河北省石家庄市工资水平是5886元,以这个工资水平为缴纳社保基数的话,会带来三地社保水平和福利待遇的巨大差距,成为三地人才交流的制约性因素。
建立京津冀社會保障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最终目标实现社保卡可以在三地互通互用,为群众异地就医、养老、买房等提供便利。实现社会保障一体化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是需要阶段性完成的,先从试点开始,试点成功后再逐步的扩大社保一体化的范围,走渐进融合的道路。目前首要的目标是建立国家京津冀统一的基本社会保障政策和配套的社保法律制度,为京津冀社保一体化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支持,也为全国实现社保一体化奠定良好基础;另外也需要建立实现三地互通的社保结算平台,为京津冀社保一体化提供技术支持。而如何实现,怎么操作则是我们重点研究的内容。
二、京津冀社保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1.京津冀三地社会保障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对京津冀社保一体化起着较大的制约作用,北京和天津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小,如表1.1的三地人均生产总值可知:北京2015年人均生产总值为106497元,天津为107960元,河北仅为40255元,由此可以看出北京和天津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小,因此北京和天津两地经济融合较为容易,而河北和北京、天津两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融合度较低。巨大的经济发展鸿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巨大障碍,虽然北京已经将一些产业向河北转移,但多数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企业,表明未能有效利用京津市场、信息、技术和资源优势,来获取自身的发展,带动发展模式转型。当前京津冀发展阶段正处于初始阶段,有待逐步加强协调化发展的程度。
由于三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差距,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不同,因此三地的社保水平差距明显。如表1.2京津冀三地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较大,2015年北京人均收入48458元,天津31291.4 元,河北只有18118.1元,由此为基数缴纳的社保水平差距较大。另外,我们以北京和河北的养老保险为例,处在北京地区的农民,养老保险水平是每月350元,而仅仅是一村之隔的河北地区的农村养老只有每月55元。养老福利水平差距巨大,即便技术上实现社保一体化,福利待遇水平有差距仍然不利于三地的人才流动,在实现京津冀社保一体化方面面临着许多实际的障碍。从总体上看,京津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高于河北,而城市高于乡村,由此带来的福利差距需要政府加大财政倾斜力度,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水平,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总而言之,只要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水平存在着差异,“人往高处走”的趋势就会持续下去,破除经济和社保的制约因素迫在眉睫。
2.京津冀三地社会保障政策不统一。2016年我国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已达到9.72亿人。基本社会保障中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8.9亿人、7.5亿人、1.8亿人、2.2亿人、1.8亿人;随着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持续扩大,社保政策的城乡统筹,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将越来越突出,同样京津冀三地的社保政策不统一,也是京津冀互通互联的障碍。
我国尚未建立统一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各地保障政策不统一,保障标准有差异。比如,在医疗保险方面,三地在政策标准上不统一:缴费比例、起付线、报销比例和报销限额等方面存在差异,北京在职职工缴费比例2%,用人单位缴费比例9%;北京城镇职工医保门诊起付线为1800元,报销比例为90%,报销限额为20000元;住院费用起付线为1300元,报销比例一级医院为90%,报销限额为10万,大额互助基金报销限额为20万,总计最高可报销30万。而河北石家庄医疗保险缴费比例个人缴费比例2%,用人单位缴费比例8%,起付线标准为一级医院400元,报销比例一级医院80%,最高报销限额为30万,其中18万由大病保险赔付。由此可见北京和河北地区的社保政策标准不统一。总体保障水平是北京最高,北京优质的医疗资源远远要比天津和河北多。另外,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以各县市为单位进行统筹的,而各统筹单位之间的社保政策标准不统一,保障程度不统一,从而制约京津冀三地的人才流动和经济发展。京津冀社保政策一体化,并不意味着要实现京津冀社保同一保障水平的社保一体化,而是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统一和地区间有差别的保障体系。 3.京津冀社保一体化的技术平台尚未建立。为推动京津冀社保一体化需建立三地统一的社保技术平台,为京津冀社保一体化破除技术障碍。京津冀三地由于社保政策不统一,因此社保技术平台的建立还存在政策方面的制约,所以需要国家尽快出台三地统一的社保制度,缩小社保差距,从制度和技术上实现社保在三地的自由转换和衔接。
目前,我国仅在医保异地结算方面先从试点开始,结算范围逐步的扩大,2014年5月,燕郊地区的燕达医院与北京的朝阳医院签署了合作协议,首家实现了就医异地结算,方便了河北人民到北京就医,目前河北已经有260家医院与北京进行了合作,并且北京的优质医疗资源逐步向外输出,改变不合理的医疗体系。目前仍需要攻克的难关是社保技术平台各地的兼容性,社保卡功能的扩充,社保支付平台与各银行支付工具的接入,以及异地报销流程的简化与便利等等。
社保平台的范围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大,逐步由医疗,养老扩大到所有的社保领域,真正实现京津冀三地异地看病、养老、买房等提供便利,将社保福利范围惠及三地人民。
三、建立京津冀社保一体化的基本构想
1.加大中央政府向河北的财政倾斜力度。京津冀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京津冀社保福利水平是互相制约的关系,要想解决京津冀社保水平的差距,重要的方面是缩小三地的经济发展差距,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京津冀一体化。京津冀社保一体化并不意味着三地的社保水平和福利待遇完全均等,而是在政策上保持各地一致,实现总体一致,各地可略有差异的社保体系,最终实现三地社保水平的平等、公平、公正。
1.1可加大中央財政向河北地区的倾斜力度。为缩小河北与京津的经济差距,可适度向经济较为落后的河北地区加大财政倾斜力度,促进河北经济的发展,虽然目前河北已经承接了不少北京和天津两地的项目,但多数都是劳动力密集的制造企业,资源消耗型企业,但这并未从根本上缩小三地经济上的差距,京津经济发展的好处并未真正惠及河北人民。因此有必要加大中央政府在河北地区的财政投入力度,同时可配套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多手段的优惠政策,释放河北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缩小河北与京津的经济差距,吸引北京和天津两地的人才流动,由此为基础才能真正实现缩小京津冀三地社保水平的差距。
1.2加大中央财政在三地社保建设的支持力度。在京津冀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方面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为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另外,河北地区在社保水平缴付方面与北京差距较大,可适当提供河北地区的社保福利水平,其次对于来河北工作的高水平高技术人才可适当提高福利待遇水平,三地有职称的人员可互认。除了缩小京津冀的经济差距外,破除三地的户籍制度障碍同样也尤为重要,特别是地方政府需在户籍制度改革上迈出更大步伐,在实现公共服务和公共资源均等化方面更具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社保一体化率先破除制度障碍,社保一体化进程就会大大加快。
2.建立京津冀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了进一步加强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促进三地人才合理流动,我国应适时出台促进三地经济、教育、福利政策一体化的新政策,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京津冀统一的社会保障政策,社保政策标准地域性较强,比较零散,缺乏规范,社保制度标准各地不统一,使得我国社会保险在地区之间转移存在制度壁垒。因此有必要国家统一建立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打破区域之间的制度约束,另外也需要相关的法律制度作为依托,将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纳入法律轨道,从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运用、管理都纳入法律的范畴,增强我国社会福利保障力度。京津冀三地应逐步加强在医疗、养老、失业、工伤及生育保险方面的制度衔接,促进三地社保体系逐步融合。目前首要做的就是先将省内社保进行城乡统筹,其次三地可协同布局医疗、养老等政策,医疗、养老服务业积极向北京之外疏散,加强制度创新,打破户籍障碍,真正做到三地互联互通、共享资源、共同分担。
3.建立京津冀社保一体化的技术平台。加强信息系统建设,需建立整合各地各职能部门的数据信息支撑系统,建立三省市统一的信息平台,加强三省市在社保卡系统开发、咨询服务、网点系统集成等方面的业务合作,使新社保卡在三省市可以通用。最终实现社保卡一卡通用,多功能,使用和报销便捷的目标,这需要互联网技术手段的创新。技术平台的建立不是一簇即成的,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北京和河北两地已经实现部分异地就医结算,仍有待于进一步扩大范围,在国家异地就医结算大平台上,深入推进京津冀整体联动,在全国率先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参考文献:
[1]远峰.京津冀一体化提速 医保互联该如何实现[J]. 医保园地, 2016,(02):48-49.
[2]黄晓云.京津冀社保互通如何实现[N].中国劳动保障报, 2014-9-26(3) .
[3]胡海春,吕林.环首都经济圈社保一体化研究[J]. 经济管理者, 2015,(2).
[4]骆勇.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下的城乡社保一体化问题研究—以苏州为例[D]. 复旦大学, 2011.
[5]冯霞,常丹,陈瑜.京津冀区域内参保人员异地持卡就医的实践分析[J].社会保障,2017,(4).
※基金项目: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项目 编号:JRS-2016-2036.
关键词:京津冀社保一体化 社会保障 医疗保险
一、京津冀社会保障一体化研究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2月在北京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会议提出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重大国家战略位置,目的是为了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促进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协同发展,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坚持京津冀三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可持续协同发展的路子来。2014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会议中也提出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协作。京津冀一体化是由首都经济圈的概念发展而来,涉及到京津和河北省的11个地级市,覆盖人口1亿多,土地面积12.6万平方公里,河北省自此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了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三地人才流动,京津冀社会保障一体化将为三地协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所谓的京津冀社会保障一体化是指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以及社会救助等基本保障制度一致,可互相衔接转续,构建统一的社保信息平台使三地居民的社保卡可无障碍互通互认。然而目前社会保障一体化存在的问题是三地的经济水平差距巨大,2016年北京的人均月工资水平9240元,天津人均工资水平是6178元、河北省石家庄市工资水平是5886元,以这个工资水平为缴纳社保基数的话,会带来三地社保水平和福利待遇的巨大差距,成为三地人才交流的制约性因素。
建立京津冀社會保障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最终目标实现社保卡可以在三地互通互用,为群众异地就医、养老、买房等提供便利。实现社会保障一体化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是需要阶段性完成的,先从试点开始,试点成功后再逐步的扩大社保一体化的范围,走渐进融合的道路。目前首要的目标是建立国家京津冀统一的基本社会保障政策和配套的社保法律制度,为京津冀社保一体化提供政策支持和法律支持,也为全国实现社保一体化奠定良好基础;另外也需要建立实现三地互通的社保结算平台,为京津冀社保一体化提供技术支持。而如何实现,怎么操作则是我们重点研究的内容。
二、京津冀社保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1.京津冀三地社会保障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对京津冀社保一体化起着较大的制约作用,北京和天津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小,如表1.1的三地人均生产总值可知:北京2015年人均生产总值为106497元,天津为107960元,河北仅为40255元,由此可以看出北京和天津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小,因此北京和天津两地经济融合较为容易,而河北和北京、天津两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融合度较低。巨大的经济发展鸿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巨大障碍,虽然北京已经将一些产业向河北转移,但多数是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企业,表明未能有效利用京津市场、信息、技术和资源优势,来获取自身的发展,带动发展模式转型。当前京津冀发展阶段正处于初始阶段,有待逐步加强协调化发展的程度。
由于三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差距,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不同,因此三地的社保水平差距明显。如表1.2京津冀三地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较大,2015年北京人均收入48458元,天津31291.4 元,河北只有18118.1元,由此为基数缴纳的社保水平差距较大。另外,我们以北京和河北的养老保险为例,处在北京地区的农民,养老保险水平是每月350元,而仅仅是一村之隔的河北地区的农村养老只有每月55元。养老福利水平差距巨大,即便技术上实现社保一体化,福利待遇水平有差距仍然不利于三地的人才流动,在实现京津冀社保一体化方面面临着许多实际的障碍。从总体上看,京津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高于河北,而城市高于乡村,由此带来的福利差距需要政府加大财政倾斜力度,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水平,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
总而言之,只要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水平存在着差异,“人往高处走”的趋势就会持续下去,破除经济和社保的制约因素迫在眉睫。
2.京津冀三地社会保障政策不统一。2016年我国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已达到9.72亿人。基本社会保障中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8.9亿人、7.5亿人、1.8亿人、2.2亿人、1.8亿人;随着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持续扩大,社保政策的城乡统筹,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将越来越突出,同样京津冀三地的社保政策不统一,也是京津冀互通互联的障碍。
我国尚未建立统一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各地保障政策不统一,保障标准有差异。比如,在医疗保险方面,三地在政策标准上不统一:缴费比例、起付线、报销比例和报销限额等方面存在差异,北京在职职工缴费比例2%,用人单位缴费比例9%;北京城镇职工医保门诊起付线为1800元,报销比例为90%,报销限额为20000元;住院费用起付线为1300元,报销比例一级医院为90%,报销限额为10万,大额互助基金报销限额为20万,总计最高可报销30万。而河北石家庄医疗保险缴费比例个人缴费比例2%,用人单位缴费比例8%,起付线标准为一级医院400元,报销比例一级医院80%,最高报销限额为30万,其中18万由大病保险赔付。由此可见北京和河北地区的社保政策标准不统一。总体保障水平是北京最高,北京优质的医疗资源远远要比天津和河北多。另外,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以各县市为单位进行统筹的,而各统筹单位之间的社保政策标准不统一,保障程度不统一,从而制约京津冀三地的人才流动和经济发展。京津冀社保政策一体化,并不意味着要实现京津冀社保同一保障水平的社保一体化,而是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统一和地区间有差别的保障体系。 3.京津冀社保一体化的技术平台尚未建立。为推动京津冀社保一体化需建立三地统一的社保技术平台,为京津冀社保一体化破除技术障碍。京津冀三地由于社保政策不统一,因此社保技术平台的建立还存在政策方面的制约,所以需要国家尽快出台三地统一的社保制度,缩小社保差距,从制度和技术上实现社保在三地的自由转换和衔接。
目前,我国仅在医保异地结算方面先从试点开始,结算范围逐步的扩大,2014年5月,燕郊地区的燕达医院与北京的朝阳医院签署了合作协议,首家实现了就医异地结算,方便了河北人民到北京就医,目前河北已经有260家医院与北京进行了合作,并且北京的优质医疗资源逐步向外输出,改变不合理的医疗体系。目前仍需要攻克的难关是社保技术平台各地的兼容性,社保卡功能的扩充,社保支付平台与各银行支付工具的接入,以及异地报销流程的简化与便利等等。
社保平台的范围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大,逐步由医疗,养老扩大到所有的社保领域,真正实现京津冀三地异地看病、养老、买房等提供便利,将社保福利范围惠及三地人民。
三、建立京津冀社保一体化的基本构想
1.加大中央政府向河北的财政倾斜力度。京津冀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京津冀社保福利水平是互相制约的关系,要想解决京津冀社保水平的差距,重要的方面是缩小三地的经济发展差距,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京津冀一体化。京津冀社保一体化并不意味着三地的社保水平和福利待遇完全均等,而是在政策上保持各地一致,实现总体一致,各地可略有差异的社保体系,最终实现三地社保水平的平等、公平、公正。
1.1可加大中央財政向河北地区的倾斜力度。为缩小河北与京津的经济差距,可适度向经济较为落后的河北地区加大财政倾斜力度,促进河北经济的发展,虽然目前河北已经承接了不少北京和天津两地的项目,但多数都是劳动力密集的制造企业,资源消耗型企业,但这并未从根本上缩小三地经济上的差距,京津经济发展的好处并未真正惠及河北人民。因此有必要加大中央政府在河北地区的财政投入力度,同时可配套税收政策、金融政策等多手段的优惠政策,释放河北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缩小河北与京津的经济差距,吸引北京和天津两地的人才流动,由此为基础才能真正实现缩小京津冀三地社保水平的差距。
1.2加大中央财政在三地社保建设的支持力度。在京津冀社会保障一体化建设方面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为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另外,河北地区在社保水平缴付方面与北京差距较大,可适当提供河北地区的社保福利水平,其次对于来河北工作的高水平高技术人才可适当提高福利待遇水平,三地有职称的人员可互认。除了缩小京津冀的经济差距外,破除三地的户籍制度障碍同样也尤为重要,特别是地方政府需在户籍制度改革上迈出更大步伐,在实现公共服务和公共资源均等化方面更具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社保一体化率先破除制度障碍,社保一体化进程就会大大加快。
2.建立京津冀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了进一步加强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促进三地人才合理流动,我国应适时出台促进三地经济、教育、福利政策一体化的新政策,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京津冀统一的社会保障政策,社保政策标准地域性较强,比较零散,缺乏规范,社保制度标准各地不统一,使得我国社会保险在地区之间转移存在制度壁垒。因此有必要国家统一建立基本的社会保障体系,打破区域之间的制度约束,另外也需要相关的法律制度作为依托,将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纳入法律轨道,从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运用、管理都纳入法律的范畴,增强我国社会福利保障力度。京津冀三地应逐步加强在医疗、养老、失业、工伤及生育保险方面的制度衔接,促进三地社保体系逐步融合。目前首要做的就是先将省内社保进行城乡统筹,其次三地可协同布局医疗、养老等政策,医疗、养老服务业积极向北京之外疏散,加强制度创新,打破户籍障碍,真正做到三地互联互通、共享资源、共同分担。
3.建立京津冀社保一体化的技术平台。加强信息系统建设,需建立整合各地各职能部门的数据信息支撑系统,建立三省市统一的信息平台,加强三省市在社保卡系统开发、咨询服务、网点系统集成等方面的业务合作,使新社保卡在三省市可以通用。最终实现社保卡一卡通用,多功能,使用和报销便捷的目标,这需要互联网技术手段的创新。技术平台的建立不是一簇即成的,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北京和河北两地已经实现部分异地就医结算,仍有待于进一步扩大范围,在国家异地就医结算大平台上,深入推进京津冀整体联动,在全国率先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参考文献:
[1]远峰.京津冀一体化提速 医保互联该如何实现[J]. 医保园地, 2016,(02):48-49.
[2]黄晓云.京津冀社保互通如何实现[N].中国劳动保障报, 2014-9-26(3) .
[3]胡海春,吕林.环首都经济圈社保一体化研究[J]. 经济管理者, 2015,(2).
[4]骆勇.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下的城乡社保一体化问题研究—以苏州为例[D]. 复旦大学, 2011.
[5]冯霞,常丹,陈瑜.京津冀区域内参保人员异地持卡就医的实践分析[J].社会保障,2017,(4).
※基金项目: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项目 编号:JRS-2016-2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