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教材,培养学生写景的习作能力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kly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景是小学阶段习作的基本类别之一,怎样才能帮助学生习得写景的写作要领,逐步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呢?依托教材是帮助学生提高写景习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统编本教材中选编了不少写景类的文章,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借助教材,让学生从中习得方法技能,以克服习作时的畏难情绪,逐步提升他们的写景能力。
  一、依托教材,积累优美语言
  写景,离不开对景物特点的描写。在习作之前需要对景物进行细致的观察,这种观察是需要一定的顺序、视角、方法作为基础的,这样在描写的时候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再结合一些写作技巧和修辞方法,写出来的景物就会更加形象生动了。习作离不开语言的积累,这是学生习作的基础。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1.关注词句积累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积累语言主要以词句积累为主。统编本低年级教材的课后练习中编排了不少需要学生积累的词句,这就为教学指明了方向。在日常积累的过程中,依托教材和课外阅读,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养成归类积累的习惯。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学过的关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词语归类在一起,把描写早上、中午、晚上特点的词语归类在一起,把描写自然现象风雪雨露的词语归类在一起,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对于教材中一些描写景物的优美句子,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积累。如《找春天》《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雷雨》《场景歌》《雾在哪里》……这些课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都可以让学生积累下来。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积累,为学生模仿、迁移、运用创造条件,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2.关注段落积累
  统编本教材中选编的写景类文章大都是一些名家的经典之作,这些文章文质兼美,而且在段落的描写上有所侧重,每篇文章中都有一些经典段落值得学生积累。在积累中,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是如何进行观察和描写的,还可以使学生的语文素养随之得到提升。如对于《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中的“总分”段落,《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中的并列段落,《大自然的声音》一文中的优美段落等,教师都可以让学生背诵积累。另外,对于《鸟的天堂》《四季之美》《观潮》这些课文中的精彩段落,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积累。在教学中,像这样的精彩段落还有许多,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本中的精彩段落,学生在有了丰富的语言储备之后,习作时就会更加轻松自如。
  二、依托教材,习得“言之有序”
  随着年级的升高,对学生的写景习作来说,不仅要求言之有物,还要求言之有序。这就是说学生要能够对景物进行有序的表达。教师要能够结合不同的文本特点,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以使学生的表达逐步向更高的层次迈进。
  1.依托教材,丰富段落表达样式
  统编本教材中的写景类课文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段落结构,如总分式、递进式、因果式、并列式、总分总式等。在教学中,教师要由积累语言逐步帮助学生过渡到积累段落结构上,帮助学生建构丰富的段落形式,为学生的习作奠定基础。
  如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文的第2自然段是一个總分结构的段落形式,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习得段落形式特点的基础上积累段落,以使学生在积累中内化构段方式。在《海滨小城》一文中,段落之间是并列关系,每个段落内部又是总分结构,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清晰的结构才使得课文内容更加层次清楚。教学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梳理段落,厘清段落结构层次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积累背诵。三年级下册《火烧云》一文中第4自然段在描写天空中火烧云的变化时采用了并列的构段形式,教师可引导学生就段落结构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关系进行细品,然后进行积累背诵。教学时引导学生多积累一些特别的段落结构,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范式,为学生今后的语言运用奠定基础。
  2.依托教材,学习特定顺序表达
  在写景类文章中,除了常见的描写顺序之外,还有一些课文的表达形式也比较独特,积累这些特定的语言表达顺序可以为学生今后进行独特的表达奠定基础。如《海滨小城》是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来写的,《荷花》一文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来写的,《海上日出》是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时间顺序写的,《观潮》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顺序写的,《七月的天山》是按照移步换景的顺序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颐和园》是按照作者的游览顺序写的。教学时借助教材中的文章指导学生依据不同景物特点选择恰当的表达方法,且运用一定的表达顺序,是帮助学生提高写景能力的主要途径。长此以往,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会逐步得到提升。
  三、依托教材,习得“言之有情”
  在培养学生写景习作能力方面,教师要逐步由细致、准确、明晰、抓住特点向具有情感过渡。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受到情感的熏陶,达到理想的教学境界。
  1.感知“一切景语皆情语”
  对于初学写景文的学生来说,抓住景物特点描写是首要的,谓之写实。随着学生阅读经验的丰富,储存信息量的增多,在写景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在教学《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这一课中“每一片法国梧桐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仔细品读句子,感受句子那优美的表达,还要让学生透过文本语言感受到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对这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喜爱之情,以及作者行走在大自然怀抱里那种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幸福感。再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荷花的描写中感受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以及从作者的想象中感受作者被那美好的景象所陶醉的情感。这些景语皆情语,蕴含着深切的情感,从情语入手引导学生积累语言,这对于培养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具有重要作用,还可以使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逐步提升。
  2.体会根据需要赋予情感
  写景的目的一般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除此之外,还有着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揭示时代背景等方面的作用。在写景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文本情感,注重对学生写作细节的指导,对景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给予学生更多品评实践的机会。如在教学《穷人》一课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从文中的环境描写进行思考,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在《少年闰土》一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景物描写的作用,以及其隐喻象征的意味。在《草原》一课的美景赏析中,在文本的字里行间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草原的情感。在古诗词教学中,也要引导学生从对古诗词景物特点的描写中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样教学,从写景类文章中引导学生发散开去,让学生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可以使学生的写景习作能力逐步得到提升。
  对学生来说,要想写好写景类文章并不是一日之功。教学时教师要以教材为凭借,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学习文章的表达顺序和表达情感的方法,等等,这样教学,日积月累,学生写景的习作能力一定会得到逐步提升。
  (作者单位:山东临沂市兰山区胜利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教材中的科普说明文,由于其用词准确,科学严谨,是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优秀范例。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如何落实课标之要求,引导学生感受、体会、领悟范例中用词之精妙,取决于教师用什么教学策略、何种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内容。笔者认为,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可采用“两相比较取其‘重’”的教学策略。换句话说就是,教师在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时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指出,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缺乏了对生活的关注,词语的理解必然会陷入僵硬的泥潭之中。统编本教材的编者充分认识到这一原则,无论是在编选文本,还是在设定单元语文要素时,都将“关注生活”“链接生活”作为重要的学习渠道。统编本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围绕着“夏天”这个主题词,进行了单元内容的编排,设定的单元语文要素也定位于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意思。“生活实际”
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的习作单元,以了解说明文基本的说明方法为主,以学习写说明文作为主要目标。本单元安排了精读课文《太阳》,这篇课文语言风格平实,抓住了太阳鲜明的特点,将太阳介绍得清楚明白,是说明文中的典型范例。如何将阅读与表达巧妙关联?如何在阅读与写作中架起桥梁呢?笔者就以《太阳》这篇精读课文为例,谈谈说明文在关注文体形式、把握文体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推进的表达策略。  一、概括性表达——检索、摘要
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由《慈母情深》《父爱之舟》两篇精读课文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篇略读课文组成,这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舐犊情深”,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感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托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课文中作者描写的场景和细节所蕴含的情感,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在想象畫面中体会  在阅读教学中,想象
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对阅读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的层面上,而应逐渐把学生引向阅读的深度,以使他们对文本内容获得深刻的理解。怎样才能实现这个阅读目标呢?教师要找准深入阅读的点位,以使学生能够在有效问题的引导下,真正走进阅读的深处。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找准兴趣点,激发期待  统编本教材内容丰富,有精美的插图、优美的句子,更有不少童话寓言故事等,深受学生喜爱。在教学时,教师
诗的魅力犹如“酒”,历久而弥香。古诗通过文字表达,抒写诗人的情感与抱负。古诗教学,要从读入手,让学生从诗文中品悟其审美意境。教学中,笔者引入创意读写,让古诗教学更有趣味。笔者以《雪梅》为例,探讨其创意读写策略。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审美意趣、语言智慧,滋养并培植了中华儿女的浩然正气和文化自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古诗的教学,往往从阅读中来指导学生领悟其意蕴。诗的魅力在于品,单纯读诗
课标明确指出“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统编本教材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有目共睹。篇目数量的增加,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根植于课堂,用古典文学陶冶学生的心灵,教材编者的高瞻远瞩令人欣喜。在广泛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巧设对比点,采用比较阅读的方式,不失为古诗词教学的一个好方法。下面我以统编本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为例来
文言文蕴藏的教学资源非常丰富,是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  统编本教材从三年级开始,设置了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富含趣味和哲理的文言文,俗称小古文。虽然内容简单,但由于小古文的遣词造句、语法规则等都与当下的通用文字有着较大的区别,学生对其朗读和理解都会有一定难度,故而制约了学生对小古文所蕴含的趣味和哲理的感知,这就决定了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入手,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遴选精
当下,落实课标的理念、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着力打造高效课堂是每位教师都要思考的问题。小组合作学习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与提升,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近日,在认真磨课的过程中,我有了不一样的思考。  通过重组文本,我上了一节“不一样的雨”群文阅读课,在“品读诗歌,感悟魅力”这个环节,操作如下:  一、课堂掠影  【片段一】  出示儿童诗《毛毛雨》,隐去“毛毛雨”三个字。  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