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语文要素 提升阅读能力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lu28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由《慈母情深》《父爱之舟》两篇精读课文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篇略读课文组成,这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舐犊情深”,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与感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托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仔细体会课文中作者描写的场景和细节所蕴含的情感,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在想象畫面中体会
  在阅读教学中,想象是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体会文章情感的有效途径。在本单元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场景和细节中蕴含的情感,教师就可以创设恰当的情境,鼓励学生在想象中感受体会。
  在《慈母情深》一文中,在教学“到工厂找母亲”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细节中所蕴含的情感。首先让学生仔细默读课文第7自然段,并且一边读一边想象:“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在教师的启发下,有学生说:“我仿佛看到了一座非常低矮破旧的工厂,工厂里空气很潮湿,非常闷。”有学生说:“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许多疲惫的工人,好像听到了轰隆隆的机器声。”在学生想象切身体验感受的基础上,教师顺势说:“‘我’只是在这儿站了一小会儿,里面的嘈杂声、轰鸣声都受不了,可是母亲呢?她每天都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的,全家每月的27元收入都是母亲在这样的环境中挣来的,由此你感受到了什么?有什么想说的?”在这样的想象情境中,学生很容易感受到母亲赚钱的辛苦以及支持“我”读课外书的不容易,与此同时,“我”的震惊、不安的心情描写得也更加让人印象深刻。
  由此可见,没有想象,学生就很难真正进入文本所描写的场景中。在《慈母情深》一文中,借助想象,学生对作者对母亲的情感感受得更加深刻,真正体会到了文字中蕴含的感情。
  二、在反复出现词的句中体会
  反复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就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或者句子用心体会感受,可以使学生更进一步感受到文本细节中流露的情感。
  如《慈母情深》一文中有一些反复出现的词句“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我的母亲的眼睛……”。在这一自然段中,“我的母亲”一词后置,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的19自然段,并说说“我”看到了什么,心情如何。有学生说:“我看到了辛苦工作的母亲。”有学生说:“我看到了母亲瘦小的身子,她的眼睛布满了血丝,眼睛里充满了疲惫。”在学生初步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教师再着重以文中三次出现的“我的母亲”让学生咀嚼品味感受,并让学生试着把“我的母亲”前置,比较阅读,说说“我的母亲”反复出现,放在后面的表达给自己怎样的感受。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从反复出现的“我的母亲”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
  一字一词总关情。在《慈母情深》一课的教学中,就文中反复出现的“我的母亲”引导学生体验感受,可以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作者对母亲的情感以及母亲在作者心中的分量。
  三、在换位思考中体会
  在阅读教学中,要想让学生真正深入文本,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换位思考,让学生以文本中人物的角度感受体验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如在《父爱之舟》这篇文章中,作者看到父亲粜稻、卖猪为自己缴学费,把自己送到学校以后还亲自为自己铺床等事情,心酸地哭了。故事中描写的事情对学生来说由于缺乏自己的亲身经历,他们很难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情感。教学时,教师可以采取换位体验的方法启发学生思考: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但还有一部分学生的生活比较贫困,假如是你,你就是文中的作者,当你看到父亲拿着凑来的钱送你去上学,你会有什么想法?有学生说:“看着父亲拿来的钱我特别想哭,因为那是父亲粜米、卖猪辛辛苦苦换来的血汗钱,是父亲一分一分从牙缝里省出来的。”有学生说:“家里条件这么困难,父亲自己什么都舍不得买,可还是一心想着我,支持我上学,我一定好好学习,不辜负父亲的期望。”顺着学生的话语,教师对学生说:“所以作者说这是他人生中尝到的‘新滋味’,你们知道这是怎样一种滋味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换位体验,学生深切感受到了作者担忧、愧疚和感恩的复杂心情,可以说是五味杂陈。再如,在教学文中父亲带“我”逛庙会这个场景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父亲的角度讲一讲,父亲不舍得儿子受委屈,给儿子买热豆腐脑,给儿子做万花筒的事情。同样,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儿子的身份说一说当父亲带着自己去逛庙会时看到的热闹场面,对美食的渴望和对父亲的体谅以及对父亲让自己吃豆腐脑和给自己做万花筒的欣喜和感激之情。这样以角色互换体验的形式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文本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父子情深。
  在《父爱之舟》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分别以文中父亲、儿子的立场感受文中描写的事件带给自己的想法。这样教学,角色互换,切己体验,学生的感受更加深刻,真正领会了文本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四、在补充资料中体会
  在阅读教学中,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向学生适当补充一些背景资料,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文本中作者所流露的思想情感。
  如在教学《父爱之舟》一课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父子情深,教师可以向学生补充作者吴冠中小时候家里的生活情况:吴冠中是家中长子,下面还有弟弟妹妹,母亲常年卧床,家里的重担全部落在父亲肩上,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困难,可是父亲即便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们上学。这样的资料,可以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父亲对作者的爱以及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感激与怀念。再如,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的结尾部分,教师可以向学生补充一些长大后的巴迪所取得的成就:在巴迪68年的生涯中,创作了34部作品,其中13部被拍成电影搬上舞台,是国际著名的编剧、作家。在资料的补充下,学生对于父亲母亲两种极端的爱的方式以及作者所取得的成就之间的联系感受得更加深刻,此时,学生就更能理解作者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了。
  在教学中,背景资料作为阅读教学的有效补充,有了它的加入,学生对于文中描写的内容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认识,促进了学生对文本情感的把握,起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五、在读写结合中体会
  在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几篇课文中,场景描写和细节描写让人印象深刻,非常感人,结合文本内容特点,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这单元安排了两次练笔训练,一次是在《慈母情深》一文的课后,一次是在“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中,教师要把准练笔要点,引导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文本情感。
  如《慈母情深》一文的课后练习中安排了这样的练笔训练:“联系上下文,说说‘我’拿到钱时‘鼻子一酸’。你有过‘鼻子一酸’的经历吗?试着写一写。”为了让学生能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平时生活中经历过的感动的、伤心的、委屈的事情进行回顾,并把它写下来,重点把自己“鼻子一酸”的前后经过写清楚。在这单元“语文园地”的“词句段运用”中,“读下面的句子,想想你的成长中有没有类似的‘第一次’,试着写一段话”这个练习,重在让学生能够把自己成长过程中有所触动的事情表达出来,注意写出自己的新的触动与感受。在练笔内容上,可以选择自己第一次经历的某件事情来写,也可以选择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来写,重点把自己的触动与感受写清楚。这样读写结合,可以把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落在实处。
  综上所述,在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紧扣语文要素,采取多种方法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和细节中蕴含的情感,落实语文要素,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武进区湖塘桥第三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其他文献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千百年来流传甚广,几乎人人耳熟能详。  《枫桥夜泊》这首诗的字面意思也很简单明了,就是说张继在一个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夜晚,住宿在枫桥,因为心里有愁事,半夜睡不着觉,听到了寒山寺的钟声。  从表面上来看这首诗似乎平淡无奇,无非就是一首写景的诗,可是如果往深处再想一想,张继在心情忧愁的情况下,为什么要写这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课堂提问入手,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发展学生思维,从而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提升。在教学中,虽然许多教师对课堂提问都比较重视,并且也设计了不少问题,但由于这些问题的思维含金量不高,不能真正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助力,使得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效果甚微。那么,如何设计课堂提问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发展呢?  一、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学生思维的
批判性阅读的价值在于引领学生统整作者生平、创作背景以及具体的语言环境等诸多元素,对文本进行深度反思的阅读。批判性阅读的实施要基于学生前期的质疑理解、重构反思,并建构出全新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获取深度体验。如何在教学中引领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呢?笔者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结合《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提出困惑,在质疑中推进批判性阅读  当下阅读理论研究表明,
王崧舟老师提出的“诗意语文”,为古诗词主题化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思路。古诗词在课本中占据重要地位。古诗词教学在应试背景下,以读、背为主,很多学生却因古诗词朗读单一,情境体验不足,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不浓。在古诗词阅读中,关注学生诗意成长,顺应学生学情、认知特点,以主题为引领,统合古诗词内容,为学生创设开放的古诗词朗读情境,让学生能够从古诗词中品味诗意,获得语文核心素养。运用主题阅读思维,整合古诗词
任何一种表达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需要认知作为基础支架。低年级学生由于经验有限、方法缺乏,更需要支架。为此,编者在编排统编本教材时,就设定了多维的写话支架,构建了鲜明的助写系统。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支架的作用,在学生搜集素材、运用素材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洞察内容、明晰对象,促进低年级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  一、用支架锁定对象,明晰为谁而写  很多时候,学生之所以言不达意,表达能力停滞不前,很大程度就在于他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围绕教学内容设计一些针对性强、可操作性强的活动,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真正提高学生的关键能力,笔者做了些尝试。  一、画一画,涂一涂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到中、高年级时抽象思维才逐步发展。涂涂画画是儿童喜欢做的事。在教学描写性较强的文本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绘画涂色,有利于学
统编本教材倡导阅读与写作并重的教学理念。“微习作”是适应当下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微习作”不同于平常的习作教学,它注重学生平时阅读过程中习作方法技能的积累,体现了阅读与表达并重的教学理念,有助于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依据统编本教材的特点,“微习作”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一、低年级“微写话”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随时对学生进行写话的渗透,有助于学生写话能力的提升。需要指出的是“微写话”是与我们常说
教材中的科普说明文,由于其用词准确,科学严谨,是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优秀范例。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如何落实课标之要求,引导学生感受、体会、领悟范例中用词之精妙,取决于教师用什么教学策略、何种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内容。笔者认为,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可采用“两相比较取其‘重’”的教学策略。换句话说就是,教师在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时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指出,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缺乏了对生活的关注,词语的理解必然会陷入僵硬的泥潭之中。统编本教材的编者充分认识到这一原则,无论是在编选文本,还是在设定单元语文要素时,都将“关注生活”“链接生活”作为重要的学习渠道。统编本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围绕着“夏天”这个主题词,进行了单元内容的编排,设定的单元语文要素也定位于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意思。“生活实际”
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的习作单元,以了解说明文基本的说明方法为主,以学习写说明文作为主要目标。本单元安排了精读课文《太阳》,这篇课文语言风格平实,抓住了太阳鲜明的特点,将太阳介绍得清楚明白,是说明文中的典型范例。如何将阅读与表达巧妙关联?如何在阅读与写作中架起桥梁呢?笔者就以《太阳》这篇精读课文为例,谈谈说明文在关注文体形式、把握文体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推进的表达策略。  一、概括性表达——检索、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