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思勰在《文心雕龙》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文章不是无情物”,每篇文章都有它自身的情感因素。如何让学生真正地走入课堂,走入文本,美美地学语文呢?笔者认为情境教学是最有效的办法之一。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材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只有美好和谐的语文课堂心境,才能让课堂充满创造,充满生命的活力。那如何才能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新课标明确地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因此超越知识符号的课堂,构建生活的课堂,放飞学生的心灵,并使之穿梭于生活世界和理性世界之间,是对教师的课堂艺术的时代要求。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展现情境既给学生“导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给学生“开源”,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例如: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我改变了过去逐段讲解后填表总结的传统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在自学课文后,举行“产品发布会”:学生选出一种自己喜欢的玻璃,假设你是该玻璃厂的厂长,现在你如何把你的产品推销出去?同时也让一些同学充当记者、经销商和客户,就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进行发问。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记者的身份出现,将同学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加以提问。(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玻璃的特点、作用进行发问、讲解并展望发展前景)最后完成课后思考练习2.整堂课学生学得其乐融融,有效地避免了说明文枯燥无味的毛病,又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运用实物演示情境俗话说“百闻不如一 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 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 认识规律出发而产生的。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利用实物直观演示,创设特定情境的技能。实物演示情境的特点是直观性强,具体可感。它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验证间接知识,形成明确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如教学《琥珀》一文,课前教师展示实物琥珀,让学生对琥珀有个感性的认识,从而对其形成产生好奇,触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来。又如教学《新型玻璃》中的“藕断丝连”一词,教师不是机械地去讲解,而是请一位学生上台折断一节莲藕,这时同学们经过仔细观察就明白了“藕断丝连”的原义,再理解比喻义自然也就容易多了。由此可见,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既能帮助学生明白事理,也能增进学生的实感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节省教学时间。
三、借助图画再现情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是指教师借助课文插图或特意绘制的挂图、剪贴画、简笔画,将课文语言文字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再现课文情境的技能。借助图画再现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感性知识,培养观察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 图胜千言”的效果。
例如特级教师李吉林教《小小的船》第一课时时,前后三次运用了图:第一次:上课开始,教室里以蓝色的画纸作蓝天,先后出示圆月与新月。教师描述:老师很想知道哪些小朋友喜欢看月亮?你们看见吗,有时候月亮是这样的(出示圆月)这是什么样的月亮?有时候,月亮又是这样的,(出示新月,贴在蓝天上)教师描述导入。第二次:(师)课文中的小朋友看着弯弯的月儿为什么觉得像小船,而不说像香蕉,像镰刀呢?他想做什么?那么你们看着这弯弯的月儿,想不想上去呢?第三次:(指图)你看着这弯弯的月儿,你觉得它多像一只小船呀!现在你们听着琴声,身体也可以随着音乐轻轻地摇摆,慢慢地你可以眯上眼睛,这么看着,想着,你是不是好像也飞上蓝天,坐在月亮上了。三次运用图画,第一次主要导入课文,第二次着重激情,第三次着重激发联想。在指导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启发性的描述,激起了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课文的情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播放音乐渲染情境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和塑造出的音乐形象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将听者带入特定的情境。音乐具有开发性、暗示性、审美性。能帮助大脑放松,激活大脑接收新信息,帮助将信息移入长期记忆中,还能极大地增强回忆力和激发灵感。因而,运用音乐渲染情境是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的重要方法之一。如果能够把音乐语言和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的综合调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月光曲》,课前,他播放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月光曲》,学生们凝神屏息地听着,他们的兴奋点都集中在这美妙的琴声上。这时,教师望着学生用庄重而舒缓的语调说:“同学们,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曾经这样说过:”我的音乐只应该为劳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的一生谱写了许多曲子。我们现在听的就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片刻,教师把音量放小,接着说:“《月光曲》是怎样谱写的——”美妙的琴声和教师动情的讲述,扣响了学生的情感之弦,营造了一个和谐的、富有暗示性的美好情境,也为课文定下了情感的基调。
五、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将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文中的“事”好像是自己做的,文中的“话”也就是自己说的。扮演得越真就越感到亲切,越感到愉快,就越感到学习的轻松。教学中用得最多的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要求再高点的是改编课本剧。例如:教学《陶罐和铁罐》一文,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排演课本剧《陶罐和铁罐》。教学中,先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改编课本中角色的语言?怎样表现不同的动作神态?然后在小组里自编自演,让几名学生带上头饰,扮演角色,其他同学献策献计。最后选出代表在全班表演。这样不仅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还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总之,情境教学是以“情”为“经”,将传统教学所淡化的情感、意志、品质、兴趣、价值观等人的因素的重要方面重新确定为语文教学的有机构成;以“境”为“纬”,通过创设各种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环境,拉近学生语言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新课标明确地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因此超越知识符号的课堂,构建生活的课堂,放飞学生的心灵,并使之穿梭于生活世界和理性世界之间,是对教师的课堂艺术的时代要求。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展现情境既给学生“导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给学生“开源”,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例如:在教学《新型玻璃》一课时,我改变了过去逐段讲解后填表总结的传统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在自学课文后,举行“产品发布会”:学生选出一种自己喜欢的玻璃,假设你是该玻璃厂的厂长,现在你如何把你的产品推销出去?同时也让一些同学充当记者、经销商和客户,就自己想知道的问题进行发问。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记者的身份出现,将同学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加以提问。(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玻璃的特点、作用进行发问、讲解并展望发展前景)最后完成课后思考练习2.整堂课学生学得其乐融融,有效地避免了说明文枯燥无味的毛病,又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了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二、运用实物演示情境俗话说“百闻不如一 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 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 认识规律出发而产生的。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利用实物直观演示,创设特定情境的技能。实物演示情境的特点是直观性强,具体可感。它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验证间接知识,形成明确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如教学《琥珀》一文,课前教师展示实物琥珀,让学生对琥珀有个感性的认识,从而对其形成产生好奇,触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由此顺理成章地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来。又如教学《新型玻璃》中的“藕断丝连”一词,教师不是机械地去讲解,而是请一位学生上台折断一节莲藕,这时同学们经过仔细观察就明白了“藕断丝连”的原义,再理解比喻义自然也就容易多了。由此可见,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既能帮助学生明白事理,也能增进学生的实感体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节省教学时间。
三、借助图画再现情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是指教师借助课文插图或特意绘制的挂图、剪贴画、简笔画,将课文语言文字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再现课文情境的技能。借助图画再现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丰富感性知识,培养观察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 图胜千言”的效果。
例如特级教师李吉林教《小小的船》第一课时时,前后三次运用了图:第一次:上课开始,教室里以蓝色的画纸作蓝天,先后出示圆月与新月。教师描述:老师很想知道哪些小朋友喜欢看月亮?你们看见吗,有时候月亮是这样的(出示圆月)这是什么样的月亮?有时候,月亮又是这样的,(出示新月,贴在蓝天上)教师描述导入。第二次:(师)课文中的小朋友看着弯弯的月儿为什么觉得像小船,而不说像香蕉,像镰刀呢?他想做什么?那么你们看着这弯弯的月儿,想不想上去呢?第三次:(指图)你看着这弯弯的月儿,你觉得它多像一只小船呀!现在你们听着琴声,身体也可以随着音乐轻轻地摇摆,慢慢地你可以眯上眼睛,这么看着,想着,你是不是好像也飞上蓝天,坐在月亮上了。三次运用图画,第一次主要导入课文,第二次着重激情,第三次着重激发联想。在指导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启发性的描述,激起了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课文的情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播放音乐渲染情境音乐是通过有组织的乐音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和塑造出的音乐形象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将听者带入特定的情境。音乐具有开发性、暗示性、审美性。能帮助大脑放松,激活大脑接收新信息,帮助将信息移入长期记忆中,还能极大地增强回忆力和激发灵感。因而,运用音乐渲染情境是创设语文教学情境的重要方法之一。如果能够把音乐语言和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的综合调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例如: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月光曲》,课前,他播放贝多芬的著名钢琴曲——《月光曲》,学生们凝神屏息地听着,他们的兴奋点都集中在这美妙的琴声上。这时,教师望着学生用庄重而舒缓的语调说:“同学们,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曾经这样说过:”我的音乐只应该为劳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的一生谱写了许多曲子。我们现在听的就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片刻,教师把音量放小,接着说:“《月光曲》是怎样谱写的——”美妙的琴声和教师动情的讲述,扣响了学生的情感之弦,营造了一个和谐的、富有暗示性的美好情境,也为课文定下了情感的基调。
五、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将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文中的“事”好像是自己做的,文中的“话”也就是自己说的。扮演得越真就越感到亲切,越感到愉快,就越感到学习的轻松。教学中用得最多的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要求再高点的是改编课本剧。例如:教学《陶罐和铁罐》一文,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并排演课本剧《陶罐和铁罐》。教学中,先组织学生讨论:怎样改编课本中角色的语言?怎样表现不同的动作神态?然后在小组里自编自演,让几名学生带上头饰,扮演角色,其他同学献策献计。最后选出代表在全班表演。这样不仅深化了对课文内容的学习,还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总之,情境教学是以“情”为“经”,将传统教学所淡化的情感、意志、品质、兴趣、价值观等人的因素的重要方面重新确定为语文教学的有机构成;以“境”为“纬”,通过创设各种生动、具体、形象的语言环境,拉近学生语言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