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思想解读

来源 :躬耕·文化精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2846367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伯尔曼的《法律与宗教》是由其在1971年在波士顿大学所作的演讲整理而成的。伯尔曼是从四个部分来谈法律与宗教的。当法律与宗教截然分开的现象导致法律失去其神圣性,宗教失去其社会性。并因此导致建瓯人们对于法律和宗教的信任严重丧失的危机时,作者提出要恢复法律的宗教性和宗教的法律性,即法律應当被信仰。那么,可否这样做呢?法律该如何被信仰?
  关键词:法律;宗教;法律被信仰
  一、《法律与宗教》的背景和内容
  (一)《法律与宗教》的思想背景
  伯尔曼的《法律与宗教》是由其在1971年在波士顿大学所作的演讲整理而成的。在伯尔曼生活的年代,战争导致世界的变化以及全球性经济的崩溃使得他对世界有着独特的看法。从而在他的《法律与宗教》中有着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强烈关注,作者写此书意图在于为解决他的国界和人民正置身其中的冲突提供一些理论指导。然而,这本极富洞见的书却对我们现在有着深远的影响。
  作者在开篇指出“西方人正在经历着一场整体性危机”,这种危机体现在许多的男男女女都会自问:生活的意义何在?我们正去向何方?这是真正的哲学问题,宗教问题。这种整体性危机于是和整个社会对于法律和宗教信仰的眼中的丧失。而这其中的原因自是法律与宗教的截然分离。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它不仅包含有人的理性和意志,而且含包含了他的感情,直觉和献身以及他的信仰。
  (二)法律与宗教的关系
  伯尔曼是从四个部分来谈法律与宗教的。在第一部分法律中的宗教中,作者指出西方人正在经历着一场整体性的危机,这种危机的一个征兆就是对法律与宗教的信任的丧失,而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就是法律与宗教的截然分离。在此,作者认为那些拥护法律工具论的理由并不具有说服力。作者指出没有任何警察可以实施的力量能够制止城市的犯罪,真正能组织犯罪的乃是守法的传统,这种传统恰恰是植根于人们的信念之中的。伯尔曼认为,法律与宗教具有共同的四个因素,即仪式、传统、权威和普遍性,法律与宗教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其实不难看出,这种现象只存在于作者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美国。如今看来,也许法律更倾向于是一种工具,譬如在美国这个有宗教传统的国家里,持枪是被法律所允许的行为,而这导致的后果是不断地有枪击案的发生,当这种事件发生时,即使它发生在教堂里,最终还是要通过司法这种手段来解决,而伯尔曼所谓的以坚定地信念为支撑的守法的传统并不能够阻止那些持枪的人犯罪。在第二部分,作者写出了基督教对西方法律产生的重大影响,从教会发展出其倡导的“良心原则”到中古教会的法律生长的原则,以及路德的宗教改革和加尔文教的产生,都是基督教法学的体现,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世俗宗教的概念。用伯尔曼的话来说,现在西方国家的所有法律,就是建立在过去基督教所创立的各种心理基础和许多的价值上面的。因此,不能把法律看成是纯功利的工具和手段,也不能把宗教看成是超越程序和组织的信仰、爱和恩典。在本章的最后,作者指出,我们必须用来克服整体性危机的一个办法,就是恢复我们关于宗教与法律的相互作用在稀饭否认历史上各个时期如何使这两者皆重获新生的意识。在第三部分,作者从哲学的角度对法律的宗教方面试图揭示出那些认为法律与爱、法律与信仰,或者法律与神恩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的宗教思想派别的谬误。最后一部分采用末世学的视角,来探究了西方人于革命时代所面临的困境,此时,现行法律体系和宗教体系已经崩溃,并且似乎还没有出现能够取代他们的新制度。伯尔曼指出,新时代是综合的时代,我们需要相信新时代,投入新时代,获得再生。再生的征兆之一是人类共同体的出现,其二是公社的出现,这种公社通常只有基本的宗教而几乎没有共同的法律。这种人类共同体的存在需要有支持它的法律和共同宗教,即仅有人道主义、良好意愿以及对法律的尊重上不能战胜国家种族和阶级之间,必须有一种共同之普遍宗教的某些因素。因此,综合这两个征兆,新时代的开创需要我们超越法律,超越宗教,点燃希望。
  二、由《法律与宗教》而感
  当法律与宗教截然分开的现象导致法律失去其神圣性,宗教失去其社会性。并因此导致建瓯人们对于法律和宗教的信任严重丧失的危机时,作者提出要恢复法律的宗教性和宗教的法律性,及法律应当被信仰。那么,可否这样做呢?法律该如何被信仰?鉴于西方和我国历史上不同的发展情况,我们应该这样看待:第一,基督教在整个西方法律的发展史上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例如西方法律中所说的人人生而平等,就是指人生来就拥有平等、自由、生命、财产等权利,这是上帝所赋予人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再如作者在第二段中所讲到的教会所倡导的“良心原则”:法律不仅可以在学究式的推理中发现,而且可以在立法者和法官心中求得,它主张,法官在审判被告之前必须先审判他自己。这些原则与权力的规定都与宗教教义密切相关。第二,尽管在我国古代没有统一的居于主导地位的宗教,从这一层面看,我们可以认为宗教对法律的影响不大。但是在我国传统思想中一直起主导作用的儒家思想却具有很大的影响,它与几乎在同一时期出现的法家思想形成了我国古代法律文化的核心,从西周周公之礼,西汉董仲舒摆出百家,独尊儒术都可以看出立在我国古代社会治理以及立法、司法中所发挥的作用,礼法结合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点。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传统社会中,法律是在西方基督教和东方传统文化的支撑下运作的。
  因此,首先,如作者所说,我们不应该把法律仅仅看成是一种进行统治的工具,而是应该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法律不仅是一种工具、一套规则、一种权威,它还体现了对人们生活的终极意义和目的的关切与追求,室内在于人的全部生命和人精神生活的一方面。其次,在不断变化发挥在那的社会中,法律处理的具体事件是渐趋复杂的,因此,法律需要被及时地予以修改,只有在不断地使法律适于人们的需求,法律才会得到普遍的被尊重、被信仰。最后,在世界各国之间,不尽历史不同,现实也不同,因此,我们不仅要考虑法律移植的问题,还应根据我国的历史与现实,立足国情,承继传统,而不能一味地移植西方,这样才能做到法律被接受与信仰。
  三、结语
  法律与宗教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一个话题,伯尔曼打破传统的方式,从法律与宗教的共同的四个方面,即仪式、传统、权威和普遍性,法律与宗教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以及西方基督教对法律的影响来他法律与宗教,但是考虑到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背景与环境,人们共同的法律信仰是很难建立起来的。
  参考文献:
  [1]伯尔曼:《法律与宗教》,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2]范进学:《“法律信仰”:一个被过度误解的神话——重读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政法论坛2012年3月.
  [3]陆幸福:《伯尔曼法律与宗教思想研究》,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0年3月.
  [4]孙文恺:《中国语境下“法律信仰”的内涵——从伯尔曼的《法律与宗教》谈起》,内蒙古大学学报2009年5月.
  作者简介:相玉梅(1994—),女,回族,甘肃会宁人,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2017级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要:长期以来理论界普遍对我国“人情社会”现象存在偏见,难道“法治”就必须得跟“人情”对立?因此,讨论人情社会与法治建设二者能否兼容、并存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深入分析人情社会对我国法治建设的影响,才能提出在我国现有人情社会条件下有利于法治建设发展的最优方案。  关键词:人情社会;法治;良法善治  “其实能得到真正有效贯彻执行的法律,恰恰是那些与通行的习惯、惯例相一致的法律,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
期刊
摘要:最高人民法院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对于刑事司法解释权的行使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宪法不能对刑事司法解释权的进行有效的规制。刑事司法解释权是司法解释权力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同其他司法解释权有着极大的不同,应当受到宪法的有效规制,而目前宪法对于刑事司法解释权的规制却显得无力和苍白。我们应当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对于司法机关刑事司法解释权的行使的监督,改善现有的刑事司法解释权力体系,明
期刊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法理学界对法律规范结构的学术观点主要有三种学说。第一种是“三要素说”,这一学说认为,法律规范结构由假定、处理和制裁三大要素组成,此学术观点曾被我国法理学界普遍认同。第二种是“两要素说”,认为法律规范由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两大要素组成,此学说是对三要素学说进行完善后提出的,但因没有“假定”要素而饱受诟病;第三种是“新三要素说”,认为法律规范由行为模式、条件假设和法律后果组成,被认为
期刊
摘要:现如今,信息技术正在持续发展,企业各项工作也应当跟上时代的浪潮,其中党建工作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已是必然趋势。我们应当认清当前的形式,要明确党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与时俱进,要跟上创新的节奏,结合执政环境发生的变化,及时地提升发展策略。  关键词:信息化;党建工作;发展;  一、企業党建工作结合信息技术是时代的客观需求  信息时代是一个剧变的时代,很多人感到不适应,但更多的人在尽情享受变化的魅力。计算
期刊
一、红军长征在川纪实  长征时期红军经过的地区主要为少数民族聚居区,与少数民族接触频繁。红军在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政策对于红军长征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长征过程中四川无疑是重要区域。从1935.1红一方面军渡过赤水进入四川,到1936.8红二四方面军离开。前后历时一年半,占红军长征时间的3/4.红军在川行程1.5万公里,涉及70于县,主要为少数民族集聚区。占红军长征总里程的3/5.应此在川民族
期刊
摘要:阿尔都塞发现了意识形态到科学是理论发展的普遍规律,而且所有理论的形成普遍存在认识论的断裂这一过程,他通过马克思思想发展的结构剖析,得出马克思思想发展是人道主义意识形态到科学的形成,认为马克思晚年思想更具科学性和革命性。从严谨的学术意义上说,理论的解剖和语言结构的分析为理解马克思思想提供了多维视角,同时我们也应当意识到科学化的结构分析法所具有的局限性,理论的科学意义是以服务于人为目的。因此,结
期刊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它科学地阐述了在全球化进程中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要求。不可否认的是,虽然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下世界的主题,各个国家之间依然存在着无形的较量,国际形势还是处在风云变幻之中。习近平同志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时代价值及其实现的路径。  关键
期刊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重申:“对待科学的理论必须有科学的态度”。之前,他曾多次强调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搞社会主义改革同样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于作为我们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我们既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又要大胆创新发展,并把两者在实践中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命题简短精准,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水利工程行业的高速发展,水利工程行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根据我国水利工程行业发展统计报告显示,2016年至2017年,水利工程行业的生产总值占到了我国总GDP的18%。由此可见,水利工程行业的施工管理已经成为了社会的焦点问题,也是我国水利工程行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和正视的问题。虽然,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保护环境、消除水利工程行业高能耗、高消耗等法律规定,但是
期刊
摘要:农村留守问题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心的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到城市工作,但是,由于金钱、精力等问题,孩子就会留在农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而留守儿童思想多变、存在暴力倾向以及犯罪率升高的问题越来越得到社会关注,因此,对于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工作尤为需要重视,本文重在分析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现状,通过研究留守儿童思想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对应的建议,让农村留守儿童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