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的开发与实践

来源 :职教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jhm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从组织机构、顶层设计、职业标准、教学模式等方面,推进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体系的开发与实践,从而深化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的发展与改革创新。
  关键词:中高职;课程衔接;课程开发;方法
  基金项目:常州大学高职研究院课题“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常州市中高职衔接创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CDGZ2014031);2013年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重点资助项目“基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中高职课程衔接实践研究”(项目编号:ZZZ27)
  作者简介:管丹,女,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30-0012-03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情况并不理想,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全面反思我国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特色,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显得非常重要。[1]特别是结合案例,阐述相应的开发机制和实践活动,对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丰富的实践意义。
  一、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之间的壁垒
  目前,国内的大部分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是政府和职能机构举办,也有部分学校由行业、国有单位及民办企业组建。其中,政府和职能机构举办的学校一部分隶属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另一部分则隶属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2]但是,学校办学层次虽有中职、高职的区别,但高职学院对中职学校无任何行政关系,也无指导职责。
  因此,中高职教育内部课程的有效衔接,亟需克服学校之间的壁垒。虽然各地通过建立职业教育集团,为集团内部中高职的课程衔接提供了便利,但不同职业教育集团之间的壁垒仍亟待解决。
  (二)课程体系的设计方法存在不足
  目前,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在课程体系的架构方面,主要采用以下两种形式:(1)对比增减法。依据高职与中职课程体系进行对照,将重复部分合并,并酌情删减。如今许多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均按照此方法建立。(2)下延法。通常以高职课程体系为基准,将部分课程下移到中职学校学习,从而形成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3]
  究其本质分析,这两种方法均基于现有课程简单拼凑而设计,未产生新的课程。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课程重复开设数,促进人才培养效率,开拓多元化的中职学生生涯发展路径,却不能显著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设计,不是简单重组现有课程体系,而必须以依据中高职的长学制为基础,结合人才培养的总体年限,重新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再依据所确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课程体系设计。
  (三) “三段式”课程展开逻辑的缺憾
  目前,“三段式”的课程体系是大多数中高职衔接采用的方法。传统理念中,“三段式”课程分为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近年来,在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理念下,又可分为文化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职业能力训练课3阶段。此方法从知识的逻辑关系展开,在理论假设方面认为,文化基础课是学习专业理论课的基础,而专业理论课是学习职业能力训练课的基础。
  但是,在这种“三段式”课程体系中,一些繁难的专业理论课被集中下移到中职阶段,甚至是中职低年级。这种处理方法是非常不合理的。尽管中高职衔接实现5~6年的长学制人才培养目标,需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为基础,然而,中职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有限,很难通过中职阶段的学习为高职职业能力训练奠定理论知识。而且,即使中职学生具备该项学习能力,长学制下“三段式”课程展开顺序也是不合适的,这必将导致相关内容在学习时间上间隔太久。
  简单的“三段式”课程开展体系,只是按照从理论到应用的逻辑编排,不符合长学制下学生职业能力的培養,而应该按照从简单能力到复杂能力的编排,从简单知识到复杂知识的编排。这种方法既充分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又兼顾不继续升学的中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需要,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
  二、实现中高职教育课程有效衔接的主要方法
  分析了我国中高职教育课程衔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四方面促进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一是充分发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引领作用,调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积极参与,宏观统筹中高职课程衔接问题,突破学校壁垒;二是多方合作,制定符合长学制特点和技术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方案,并据此设计一贯制的模块课程体系;三是遵循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学生认知特点,从简单到复杂,开展课程设计和教学单元的划分;四是建立多元化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沟通平台。
  (一)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专业教指委双管齐下,宏观统筹中高职课程衔接
  为了理顺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关系,国家教育部将高等职业教育由原先归口的高教司改为成人教育司。相应的省属高职院校也由原先的归口教育厅高教处改为归口教育厅职成处。职业教育的高职与中职,均隶属同一教育主管部门,使得政策的衔接,关系的厘清更加顺畅。在这种关系下,更加有利于制定符合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方针和政策。
  同时,教育部下属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应当在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和评价机制方面,科学统筹,并积极转化为相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意志予以推行。
  (二)多方参与合作,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一贯制的模块课程体系
  建立中高职衔接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长学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专业理论知识扎实、技能娴熟的应用型人才。而传统的中职或高职教育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足。只有对中职到高职的课程体系进行一贯制设计,才可大幅度提升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因此,为了制定符合学生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高职和中职学校相关专业教师应与企业专家共同研讨,开展职业岗位工作分析,依据职业能力标准,设计出为中高职衔接量身定制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依照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设计中高职一贯制的课程体系。具体而言,应当按照职业成长规律,课程内容从简单到复杂进行划分,职业能力也设计为简单能力到复杂能力逐层递进。每个能力领域对应相应的等级,同时,每级职业资格获得者即可获得从业所需的技能基础。   (三)以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为基础,展开课程逻辑
  现代职业教育课程论认为,课程的展开应依据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划分也应根据学生职业能力发展水平。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也表明,个人职业能力的形成复杂,因素交织互动,每一阶段都需要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作为支撑。而文化基础知识及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也需要以相应的职业能力发展水平为基础。因此,三段式的课程展开顺序是不符合常理的。
  在此理念下,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不是简单的理论到应用的逻辑关系,而是按照从简单知识到复杂知识,以及简单能力到复杂能力的顺序进行编排。这种编排逻辑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需求,又能兼顾部分不需要升学的中职学生对理论学习的需求,并确保了中职阶段的专业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四)多元参与,建立中高职课程衔接沟通平台
  建立起有效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沟通平台,需要组织多方力量共同参与。[4]比如,积极调动和整合教育行政部门、职业院校、企业行业组织等力量。一方面,可建立专门负责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组织机构。成立工作委员会和专家组,对课程衔接进行总体规划和安排,并提供咨询服务。同时,成立以政府为主的协调机构,以及分专业分类别的课程衔接方案研究组;另一方面,构建职教集团。通过建立高职院校为核心的职教集团,促进中高职课程衔接,既可引进合作企业,又可易于建立以高职院校为主、形成“一带多”的职教集团。
  三、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中高职衔接课程开发与实践
  目前,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也有多个专业与中职学校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如2012年获得立项的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名单中,学校与江苏省武进中等专业学校以及溧阳中等专业学校联合申报的“中高职3+2分段培养”项目获得立项。其中,该项目以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获得国家级“专业提升服务产业能力”重点建设专业——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以及生物制药技术作为试点,进行开发设计,尤其是中高职衔接课程开发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具体而言,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中高职教育课程开发过程主要做了以下四点工作。
  (一)群策群力,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一方面,成立由学院分管副院长与中职学校分管副校长为组长,教务处、校企合作处、机械工程技术系、制药与生物工程技术系等部门领导以及校企合作企业代表、对接中职校代表为成员的“中高职3+2分段培养”课程衔接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成立,可以为课程开发过程提供有利帮助,协调好各个部门之间的有效衔接;另一方面,建立由企业代表、职业教育专家、课程专家(含专业带头人与课程负责人)为成员的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建设团队。企业代表可以从行业和市场变化下的岗位需求及人才规格需求方面提供合理的建议,职业教育专家则从理论层面上进行分析和指导,以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如基于行动导向、理论实践一体化和项目教学法的课程设计等,指导课程建设团队,保障课程开发的质量处于同类专业领先地位。
  (二)顶层设计,完善“五年一贯制”课程体系
  在专业建设团队和课程建设团队的共同协作下,制订出“五年一贯制”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依据学生在中高职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制定出“一个体系,两个层次,三项能力,五大平台”的中高职课程衔接体系。在五年一贯制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下,分为中职和高职两个层次,重点培养学生基本素质、专业基本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的养成,公共基础平台课程、专业大类平台课程、专业方向(技术)平台课程、素质拓展平台课程和专业拓展平台课程组成五大平台课程。
  其中,公共基础平台课与素质拓展平台课模块有利于养成学生的基本素质。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包括初等数学、高等数学、物理、化学、语文、英语、政治等课程,除了高等数学和英语之外,大部分公共基础平台课程由中等学校组织实施教学;而专业大类平台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能力,以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为例,专业大类平台课程包括特种设备识图和制图、特种设备结构分析、使用机床加工零部件、使用钳工方法加工备料、金属材料的选用、焊接电工等。其中金属材料的选用由笔者所在学校组织教学,钳工、车工、CAD等基本能力训练课程由中等学校组织教学。而专业方向课程包括专业方向(技术)平台课程和专业拓展平台课程组成。紧紧围绕电焊高级工的知识、技能来安排,其中电焊中级工对应的焊接基本知识和技能要求由中等学校组织教学,电焊高级工知识和技能要求以及焊接技术的综合应用由笔者所在学校组织实施,形成了中职、高职分段合作培养,“五年分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尤其是专业大类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技术)平台课程,突显了中职和高职阶段的有效衔接,课程能力要求上的承前启后、逐层递进。同时,中职阶段学生可获得中专学历以及电焊中级工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学生可获大专学历和电焊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
  (三)工学结合,职业标准与课程体系深度融合
  多方专家组成的课程建设团队需经过几轮的反复研讨,就业岗位正确对应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准确把握学生不同年
  龄段的身心特征及学习特点,理清職业能力与工
  (下转第27页)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师事关重大,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提高中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性工作在于提高平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取决于教师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施能力。“课例研究”作为一种“架构”的技术,对成就“教师即研究者”梦想有积极地促进作用。从“是何”“为何”“如何”维度,梳理课例研究的发展过程,分析实现中职学校内涵式发展的现实需要,并以吉林省延边州的实践为例,从教研部门、基层学校、研究小组三个层面,概要性介
期刊
摘 要:根据FPA性格色彩理论,充分了解大学生性格特点,以影视动漫专业为例,匹配企业实际岗位,实现项目小组人员优化配置。研究方法是:选取117名学生,采用由乐嘉编写的《性格色彩速写与解读》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为:学生性格在红色和绿色里面分布较多,黄色偏少。实际项目中,学生未考虑性格因素推选组长,导致项目质量不佳。在项目课程小组人员配置时要综合考虑学生实际能力、兴趣与性格因素,才能够实现项目效果最
期刊
摘 要:中职音乐课应合理规划欣赏课,音乐教师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强中职生参与欣赏课的兴趣,从而提高中职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中职;音乐教学;音乐欣赏;审美素养  作者简介:刘娟,女,江苏省宿城中等专业学校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6)33-0051-03  音乐欣赏课是中职音乐課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中职生
期刊
摘 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存在于现实且应用于生活,教学过程是帮助学生把现实生活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以“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为例,从情境引入的生活化、知识建构的数学化以及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要注重教向学的转变三个层面入手,开展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充分展示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凸显生活现象的数学化。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境引入;知识建构;生活化;数学化  作者简介:陆静,女,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
期刊
摘 要:现代职业教育和企业发展需要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而“研”则是产教深度融合后的必然发展阶段。产学研结合的关键是构建良好的机制,为确保校企深入、持久地开展产学研合作,惠山中等专业学校积极探索构建了一套良好的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即物质供给机制、人员保障机制、经费投入机制、风险管理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和成果转化机制,以此提高产学研成员合作的积极性,保证产学研结合的可持续性。  关键词:高职校
期刊
摘 要:借助会计电算化专业成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契机,构建由培养目标、培养要素和培养形式三个维度组成,以工作任务、业务流程为载体,随着财政规章的变化而更新调整,融“教、学、做”三位一体,动态的、立体的实践教学魔方体系。探讨模拟单元实践、仿真岗位实习、全面综合实训三级实践教学系统魔方的运作模式,倡导师资队伍、实训设施、管理制度三个方面保障工程。通过专业建设、校企合作和服务社区等方面,验证实践教学魔方体
期刊
摘 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时代,以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研究为背景,以苏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创新创业发展研究为切入点,分析了“十二五”时期苏州经济转型升级与高职教育发展现状,指出了苏州高职教育创新创业面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苏州高职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  关键词:高职教育;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苏州  基金项目:2016年度
期刊
摘 要:现阶段,高职院校已经越来越重视社会服务职能,通过各种途径激励教师参与到社会服务中去,但服务意识与自身能力服务途径不畅、激励机制欠缺等因素均制约了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效率和效果。高职院校应通过建立开放式的高职院校教师引进与培养机制、采取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搭建社会服务平台等途径,以促进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  基金项目:2014 年度浙江省现代职
期刊
摘 要:借鉴国内外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着眼于职业院校核心素养体系与核心能力的凝练与形成,在职业院校学生教育与管理实践中将核心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丰富和完善素质教育理论,进一步理清推进素质教育的思路。  關键词:德育管理;核心能力;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欧阳志梅,女,镇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党委副书记,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教学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高职全程导师制注重对学生高职三年全过程循序渐进的科学指导及因材施教。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提出注重全程导师制的制度建设、搭建全程导师制的实施平台、构筑全程导师制的项目载体、实施校企双导与学生助导制等高职全程导师制的实施措施,以期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高职;导师制;人才培养;个性化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