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闸万亿养老投资

来源 :财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lag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一个国家60岁以上人口达到人口总数的10%即为老龄化,中国已经“未富先老”。
  2011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为1.78亿,占人口比重为13.3%。到2030年这个比例将会翻一番,约达27%。被称为“老人国度”的日本,60岁以上老人占人口比例为20.5%。中国正在向超级“老人国”迈进。

养老产业落后的症结


  中国的养老服务事业、产业发展非常滞后,市场供应呈严重稀缺局面。
  根据中国老龄委提供的数字:2012年养老产业的市场需求约为1万亿元,而实际只能满足1000亿元。按照国际通用标准每100位老人需要5张养老院床位计算,全国共需养老床位800万张,而目前仅能供应266万张。因为独生子女政策,中国对养老床位的需求量更高。
  建有近千间高品质老年公寓的上海“亲和源”是注册于民政部门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下称“民非”),投资规模大,管理服务水平高。但投资人处境尴尬:投资来自私人,性质属于非营利……
  依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对非营利组织的定义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民非”机构面临“五不”政策困境:投入人(即投资人)对该组织不享有任何财产权利、不得分红、不能向银行贷款、不准设立分支机构、许多机构不能获得免税优惠。


“民非” 制度改革符合国家利益、人民福祉,其最大的难点也是最容易突破的一点是:愿不愿意挑开“民非”制度“假私济公”这层“窗户纸”。

  除了政府直接管理的公立养老机构,国家把民办养老机构划分为公益性和商业性两类。投资创办养老机构并想获得国家对养老产业的优惠政策,须在民政部门申请“民非”注册,同时接受投资资产归社会所有、不能分红及资产不能用作抵押融资等法律规定的条件;你想办商业性养老机构,那就去工商注册,国家扶持民办养老机构的优惠政策就与你无缘。
  商业性养老项目难以平衡日益高企的商业地价成本和房地产税费,要么定位高端、高收费,要么走快速套现的“养老地产”路线,不注重长期化、专业化配套的养老服务,以规避投资风险;开发同样品质的产品,公益性养老机构似乎可以得到优惠地价和政府其他政策扶持,成本大大降低。一些投资者在权衡成本之后选择了“民非”模式;而“民非”模式又意味着要放弃财产所有权,这让更多的投资者止步。
  因为政府还供养着一批公办养老机构,而“民非”养老机构的政策优惠远不及制度捆绑实在,与公办养老机构完全不处在平等的环境下竞争。据全国老龄委调查,现在建成运营的民办养老机构略有盈余的占9%,基本持平的占51%,亏损的占40%左右。

尴尬的“民非”投资人


  处境尴尬的不只是养老产业。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民非”20.4万个。其中教育类占51%,社会服务类占16%,卫生类占11%。
  教育类“民非”的主体是民办学校和培训机构;卫生类主体是民办医院、诊所;社会服务类中有大量民办养老机构。这三大类“民非”的数量约占全部“民非”的70%以上,投资总量占90%以上。投资主体是私人资本,而非公益慈善捐赠。
  中国教育、医疗卫生和养老事业亟待发展,光靠政府投入,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1998年出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把过去完全由政府控制和管理的一部分公共服务领域让出来,设计了一个公私、社企模糊的空间来吸引社会投资。如果没有这种设计,这些领域连现在的投资规模都不会达到。
  问题是,中国慈善事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并没有那么多慈善捐款来办公益事业,恰恰是商业资本接驳“民非”制度进入公益领域,才有中国“民非”今天的发展局面。这些投资人不乏心怀社会理想者,但他们并非出于捐赠动机,而是进行一项投资选择。
  比如,在民政部门注册的民办医院、诊所全国有上万家,李亚鹏、王菲创办的北京嫣然天使儿童医院据称是建国以来第一家儿童慈善医院。当你到一家口腔诊所花1000元镶一颗牙时,你感觉到是在接受一家非营利组织的服务吗?事实上这家诊所的登记证写的是非营利社会组织。再比如,在全国10万家教育类“民非”中,用捐款设立的纯粹非营利性机构更是凤毛麟角。
  笔者无意否定私人投资的“民非”在教育、医疗卫生和养老事业发展中的巨大贡献,正是基于对这种贡献的肯定,看到“民非”制度存在的私人资产与社会资产、营利与非营利、私益与公益之间的含混不清,以及这种制度漏洞对公益原则、市场规则、私人财产权益和政府管理造成的巨大不确定性和隐患,故一再呼吁:改革“民非”制度,解放社会投资。

“假私济公”埋下“四宗罪”


  “民非”制度的现状和影响,可用四句话概括:
  一曰“关门打狗”。对于私人投资于“民非”的财产要被“充公”,不少投资人并不知情,等明白过来为时已晚。北京某上市公司就申办了一家“民非”,到股东要求分红时,才知所投资产已经不归公司所有,分红则属违法,股东闹着要撤资。
  此前,温州市民政局局长李爱燕也对“民非”制度“假私济公”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三类“民非”(指教育、医疗卫生和养老)如果出资方不是以捐赠的意愿来做,实际上是一种投资行为,谁投资归谁所有。一个项目投资十几亿元并不少见,全让国家去做也做不到,寄望于民间资本通过捐赠来做也不现实。可见“关门打狗”并非良策。
  二曰“逼良为娼”。说私人拿钱投资“民非”不求回报,谁也不会相信。关门被打的“狗”转眼就可能变成“狼”。财产姓“公”了,但控制权还在私人手里,一定会想办法把投资挣回去。除非人性改变了,上述逻辑一定成立。
  “假私济公”的制度设计,制造了一种经不住推敲的“社会所有的公益组织”虚幻景象,并对“民非”的非营利性、公益性构成了直接威胁。电视剧《温州一家人》中,周老顺在上世纪80年代个人出资办企业分了红,就因为企业戴了集体的“红帽子”,被以贪污罪判刑。联想到“民非”制度的法律红线和现实状态,令人不寒而栗。   三曰“抑制投资”。满足老龄化社会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主要不是靠政府直接投资,而是靠公共政策撬动社会投资,惠及亿万民众。数据显示,未来几年我国养老服务市场需求在3万亿元以上,养老服务就业岗位需求超过千万。
  目前的服务量和就业人口都只是一个零头,这是养老产业政策导向造成的:要想得到政策扶持,只能注册为“民非”戴上公益“红帽子”,并拱手献出私人财产;选择市场模式,公共政策将不光不顾(不给阳光,勿论照顾)。这样的制度安排,不仅阻滞了上万亿元社会投资和商业资本进入养老产业,对需要公共政策阳光普照的老人群体及其家庭也未必公平。
  四曰“寻租天堂”。如果上述第一条、第二条成立,就不难产生一个疑问:这么多私人投资、有盈利需求的“民非”是如何顺利通过相关政府部门年检的?据一些“民非”朋友讲,“打点关系是免不了的”。在“民非”公私含混的生态系统中,那些真正的非营利组织反而非常难“混”,因为它们需要捐赠支持,不可能拿捐款去请客送礼。
  除了暗的,还有明的。如上海市非学历教育类“民非”如要通过教委的年检,就需把营业收入的10%押到教委指定的账户。名目为“保证金”,以防这些机构收费后“携款潜逃”。按此办理,上海市这类“民非”中凡坚持非营利公益服务的八成得关门,能存活下来的只剩那些暴利机构了。假设政府要求个体工商户把营业额的10%当“保证金”押到管理部门,个体工商户肯定要造反,而上海的教育类“民非”没有一个敢吭气,个中奥秘值得探究。

退一步海阔天空


  “民非”制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终结“假私济公”。
  历来敢为人先的温州市最近推出了“公益新政”,确认登记为“民非”的学校、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出资财产属于出资人所有;投入满五年后,在保证不撤资、不影响法人财产稳定的前提下,出资人产(股)权份额经单位决策机构和行业主管部门同意,可以转让、继承、赠与;在扣除举办成本、预留单位发展基金以及提取其他有关费用后,尚有结余的,允许出资人取得一定的合理回报。
  有舆论质疑温州新政策“违法”。回顾中国改革历程,哪一项改革不是突破既有法律法规框框的制度创新?李克强总理在十八大后指出: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坚持政事分开、管办分开、事业和产业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这是否可以解读为“民非”制度改革的方向?民政部长李立国亲临温州,表扬温州“公益新政”的系列文件“是全国最先进、最完善、最有意义的一套文件”。这是否可以解读为给“民非”制度改革的破冰之举撑腰?
  对私人投资“民非”的资产进行确权,涉及复杂的产权评估认定,包括政府政策性供地溢价部分的分割、社会捐赠资产的权益核定等。确权后,国家和社会捐赠的投入,应让利与民,不求回报;私人投资的部分,应确认其享有一切财产权益。
  “民非”有了真正的“法人”财产权地位,一切行为均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可遵循、可规制。比如,“民非”财产属社会所有的规定,使其失去了向银行融资的权利,一些民办学校和养老机构图谋发展需要融资,只能靠借民间高利贷,做大做强几无可能。
  “有恒产者有恒心”,投资确权能让占全国20多万家“民非”总数70%以上、投资总量占90%以上的私人投资的“民非”走出混沌,走出困境,找到发展方向,看到光明和未来,让他们堂堂正正地甩开膀子大干。

期待“社会企业”潮流


  运用商业手段、实现社会目的的社会企业运动,已经成为世界公益创新的潮流。英国现有6.8万家社会企业,占英国所有企业数目的5%,创造了100万个就业岗位,2011年为英国经济贡献了240亿英镑的GDP。
  社会企业在中国早有实践,残疾人福利企业和小额贷款扶贫企业,属于典型的社会企业。绝大多数民办养老服务、教育、医疗卫生类“民非”,一部分社会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文化、体育类“民非”,也具备社会企业的基本特征。
  这类“民非”与社会企业的最重要吻合点是:资金来自投资而非捐赠;可持续发展依靠服务收费或产品销售,而不是消耗捐赠资源。与非营利组织相比,社会企业不仅有社会目标,还有明晰的产权结构和财务收益目标。
  按照社会企业的思路来进行“民非”体制改革仅仅是改革的一种思路,主要目的是把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鼓励私人投资的“民非”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一旦鼓励社会企业发展的法律制度和配套政策出台,预期能撬动数以10万亿元计的社会投资(国外称为社会影响力投资Social Impact Investment)进入社会需要、国家鼓励的养老、教育、医疗卫生、科技服务、文化、体育、残疾人、儿童、妇女、社区服务、扶贫开发、公平贸易、环境保护、有机农业等产业,满足社会多层次需求,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拉动内需,扩大就业。这项改革对于中国未来十年二十年经济发展的贡献,就留待经济学家们来研究吧。
  社会企业在中国尚未进入政府话语体系,对其发展应该给与何种定位及多大的政策扶持更是莫衷一是。但可以确定的是,所提到的上述领域,多属于政府公共服务的责任领域,从国家出钱出力包办到鼓励民间参与,完全符合李克强总理关于建立“惠而不费”的公共服务发展新机制的构想。
  政府对于鼓励发展的行业,历来有税收优惠和政策扶持,比如残疾人福利企业、农业企业和一部分环保企业均享受免税扶持;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也有一系列税收、信贷和专项资金扶持的政策。
  对于诸如养老机构这类惠民社会投资,同样需要有强力的公共政策作为支撑,降低门槛,加大扶持,并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提高政府投资效率,减少民间投资风险。即便是商业性养老项目,政府也不能置身度外,在政策上无所作为。
  比如商业养老项目的地价,就不应完全按照商业地价出让,而应像保障房建设那样优惠供地,优惠部分可以作为商业养老项目限价和提供优质服务的对价条件。这样,商业养老机构投资者才有可能做长线投入,否则,只会急功近利,糟践养老产业,让老百姓吃亏。
  改革“民非”制度,解放社会投资,将助推社会企业在中国的兴起,让中国走到世界公益创新潮流的前沿。这项改革可以与政府简政放权、购买社会组织服务和事业单位改革相呼应,形成政社、政企良性互动,有效合作。诚如此,则建立“惠而不费”的公共服务发展新机制,前景可期。
  “民非” 制度改革符合国家利益、人民福祉,其最大的难点也是最容易突破的一点是:愿不愿意挑开“民非”制度“假私济公”这层“窗户纸”。
作者为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其他文献
根据二元经济理论可以预期的那样,自2004年中国经济迎来刘易斯转折点之后,非熟练劳动力短缺从而工资率上涨现象从未消失,随着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减速并于2010年开始负增长,我们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宽松劳动力市场。强劲的劳动力市场  正如刘易斯转折点这个概念所揭示,这一特殊时期的劳动力市场,最大的特征是非熟练劳动力的短缺和普通劳动者工资的上涨速度更快。  根据部分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市场供求信息计算的岗位
期刊
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总裁李耀最近异常繁忙。这家总规模100亿美元的私募股权基金已在菲律宾、柬埔寨、泰国等七个东盟国家进行了多项投资。最近李耀和他的团队又在为缅甸的投资项目而忙碌,这是这家基金成立以来首次进入缅甸。  “项目进展非常顺利,这使我们考虑今后对缅甸进行更多的投资。”李耀对《财经》记者说。  在2010年结束军政府统治、实行民主改革之后,缅甸这一长年对外封闭的国家从2012年开始实现经济
期刊
在欧盟劳动力市场中,每四个年轻人中就有一个失业,在希腊和西班牙,年轻人的失业率甚至超过50%,这是欧盟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用德国总理默克尔的话来说:“青年失业或许是欧洲面临的最紧迫问题。”  据欧盟机构欧洲改善生活与工作条件基金会(Eurofound)估算,每年因青年失业造成的社会损失达1500亿欧元,主要包括税收的减少和失业救济等福利开支的增多。  青年失业还逐步威胁到社会稳定。今年5月底,瑞
期刊
7月中旬,“双边投资协定”(BIT)在全球贸易与投资领域掀起波澜。  在此期间,印度政府向奥巴马政府表达磋商双边投资协定的愿望,发出了接受BIT并有所积极反应的信号。巴基斯坦也阐明将以“开放的心态”继续和美国进行双边投资协定谈判——这一谈判从2005年起就拉开了战线,但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美国不会在中国要求的提高美国国家安全审查投资透明度上做出让步;中国不会在约束国有企业,让美国公司平等在华
期刊
底特律极度窘迫的财政状况是多年人口外迁、税收减少的恶性循环的结果。对很多人来说,7 月 18 日的破产申请并不令人非常惊讶。  对于一个城市漫长的凋敝,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往往习以为常,很难判断何时会是一个转折点。城市的灯光或许越来越稀少,路上也不怎么看得到行人,但不愿意离开的人总是盼望这座城市即将凤凰涅。  贝兰卡(Anthony Bellanca)是土生土长的底特律人,30岁,在市区一家公司上班。
期刊
贾跃亭2004年创办的乐视网是一朵奇葩。在中国的主流视频网站中,乐视网是唯一盈利的网站:2012年营收达11.68亿元,净利润为1.94亿元;预计2013年上半年将实现净利润1.13亿元-1.22亿元,同比增长25%-35%。  但相较于贾跃亭的商业大格局,乐视网或许只是他初露锋芒。  他有一个宏大的商业理想:构建一个“平台+内容+终端+应用”四层紧凑架构的生态系统,乐视网是其中一员,还有如云视频
期刊
5月以来,基金公司子公司成立呈雨后春笋之势。截至7月中旬,已有逾30家公募基金子公司成立。起步较早、动作较快的基金子公司已在小额贷款、政府融资平台项目、地产融资、股权质押等领域频频出击。  2012年10月31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修订后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暂行规定》(下称“暂行规定”),基金公司可正式通过子公司,获得投资于“未在证券交易所转让的股权、债权及其他财产权利”等专项资产管理计
期刊
继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公安部等机构出台事关新刑诉法的司法规范之后,司法部也起草了《关于律师刑事辩护若干问题的规定(征求意见稿)》,专门针对律师的刑辩活动进行规制。该规定涉及刑辩律师的委托、会见、阅卷、辩护等若干问题,不少条文都具有限制律师辩护权的倾向,其中广为诟病者是对律师保密案件信息的要求。  根据该规定第18条、第27条以及第42条的内容,辩护律师不得将笔录以及录音、录像、照片等泄露给犯罪嫌
期刊
大多数公司的一把手,喜欢将办公室设在走廊深处,但俞敏洪例外。在北京西北四环内中关村核心区的总部大楼里,他的办公室紧挨新东方(NYSE:EDU)普通员工的办公区。  多年来,这位中国留学生最景仰的英语教师,始终讨厌冷清和束缚,最让其兴奋的场景可能是在大操场演讲,而穿着的标配,通常是T恤和休闲裤。  电影《中国合伙人》热映期间,俞敏洪在这间办公室里接待了很多媒体记者,多数人带着一个同样的问题:“新东方
期刊
一份正在司法系统内部征求意见的规定,引发了刑辩律师集体的担忧。  今年6月,司法部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等司法部门下发通知,就《关于律师刑事辩护若干问题的规定(征求意见稿)》(下称《规定(征求意见稿)》)征集修改意见和建议。全文经互联网公开后,涉及案件披露、申诉、控告环节的条文在律师中间形成讨论。其中,“辩护律师对案件信息保密”的绝对义务、违犯禁言的制裁措施,引来部分律师撰文批评,将条文形容为“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