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走在发现IT之前

来源 :中外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yongh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企业老板觉得IT不存在的时候,它才是最成功的。
  
  中小企业:IT市场的新宠
  
  “在全世界市场里面,除了石油和一般的原料市场之外,所有其它市场的供应是永远大于需求,其实应用软件也不例外。”IBM大中华区执行副总裁沈安石的一番话,反映了为什么IT厂商都对不断扩大的中小企业市场趋之若鹜。
  在IT厂商的眼中,成长最快、最有爆发力的中小企业早已不是没有什么油水的“鸡肋”群体,而成了大中小厂商争相取悦、重点关注的对象。IBM全球服务部大中国区总经理于雪莉在本部门2005年战略发布会上表示:“我们内部对于SMB(中小企业)的解释是:Small、Medium & Big(小、中、大)。”据她介绍,IBM在大中国区的业务中,有50%~60%的金额是小于1万美元的。就应用客户比例而言,不只是在中国,在印度、美国、欧洲,中小企业都是IBM第一大客户群。
  应用软件的国际巨头Oracle、SAP,也都在这个市场上不断加力。有报道说:Oracle计划把目前在北京的两大研发中心(包括从仁科收购来的一个)之一改为专为中小企业新增市场服务的研发中心;SAP则重新调整了自己的渠道建设思路。
  而在中小企业市场上拥有最多市场份额的主要国内软件厂商,则开始了“客户保卫战”。用友开展了千家用户集中签约的“ERP普及运动”,而金蝶的应对手法更为老练:一手高调、一手低调——高调与IBM签署“开发商互利计划”(简称IAA)的战略合作协议,承诺将IBM产品作为其面向大中型企业的新一代集团管理信息系统EAS(企业应用系统)产品的首要基础设施平台,公开支持开放系统,而IBM则将从技术、市场开拓、销售、服务四个层面给予金蝶大力协助,集合双方的优势,合力开拓中国市场。金蝶由此成为中国地区加入IBM该计划的第一个ERP应用软件开发商和第一个跨行业的应用软件开发商,也是IBM在中国签署的第一个跨国合作的独立软件开发商。另一方面,则在低调地进行着向服务的转型:将老客户维护作为工作重心,把2005年定为“主动服务年”,力图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来获取客户的信任感,巩固自己在中小企业市场的地位。
  “ERP不像电视机,坏了明天可以换一台。我们这个产品应该是高档耐用的产品,它持续使用的时间很长,所以如果你不注重服务,客户就会在一个痛苦的过程中去使用你的产品。” 金蝶主席兼行政总裁徐少春表示。所以他认为:注重服务将会是整个行业的大势所趋。 “我们的服务范围应该包含三个层次:满足客户的基本需求,如:固定维护的服务,一年之内客户有问题可以及时上门服务,这与国外不同,国外很少提供上门服务;满足客户的满足性需求,就是经常向客户提供一些管理的论坛和培训;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如:让客户参与我们产品的测试,对我们品牌提意见等等。”金蝶现在从组织架构、人员安排和考核制度上都在向服务倾斜,而徐少春也承认:学习IBM向服务转型的成功经验,也是促成双方合作的一个重要驱动力。
  
  IT厂商:要走在客户前面
  
  “中小企业用户经过这么多年的市场教育,变得更加理性,实际上他们比厂商更了解ERP、更了解自己业务的运作,更懂得该怎么样进行优化。也就是说用户已经跑在厂商的前面去了。基于这一点,我们不能再被动了,我们必须走在用户的前面,更加主动地去为他们提供服务、去创造价值,去真正地把一些成功的客户应用的经验转移到那些目前效果还不太好的客户那里去。”这是促使徐少春将重心转向服务的原因。这样的看法得到了信息化用户的验证,著名饮料企业——红牛集团的财务总监于岩,这位全程参与了本企业信息化建设、可能比有些厂商更懂IT的专家,就对记者表达了类似的期望:“IT厂商总是说要和客户一起成长,但他们必须要比我们成长得快才行。他们要能够给客户拿出成熟的产品,而不是把客户做为自己成长的试验品。”
  说到成熟,跨国大型IT厂商无疑更具有优势。像Oracle、SAP在ERP解决方案、IBM在IT基础管理方面,都通过总结中小企业以及行业共性并进行标准化提炼,推出了一些预规划、预配置的菜单式产品,让广大中小企业共同形成一个规模效益,降低客户的成本,也为客户未来的成长留下了空间。这就是在IT业界被广泛接受的“随需应变”的内涵。
  在先进性方面,国内厂商无疑稍逊一筹,但并非毫无机会。关键在于他们是否能够认清自己的客户有多聪明、跑得有多快。
  
  IT用户:不要“跟着感觉走”
  
  时至今日,很多中小企业仍然常常提出这样的疑问:IT到底给我带来了什么?我的投资为什么看不到明显的回报?与此同时有一个著名的观点,就是IT从战略的角度而言已经不再重要。对此,IBM全球服务部大中华区工商企业部总经理金丽英是这样解读的:当企业老板觉得IT不存在的时候,它才是最成功的。
  金丽英说,企业的IT环境一般分成三层:最下面是软件和硬件的产品层,最上面是应用软件如ERP、CRM的界面层,这两层都是很容易被看到的。而中间还有一层——安全管理、资料量管理、回复时间管理、网络安全稳定的管理等等,往往是不容易被看到的。而恰恰是这些基础建设的部分,有时候成为企业IT的瓶颈。她经历过这样一件事:“以前我做管理咨询顾问时,一位做财务的老客户打电话给我,说她的系统突然宕机了,怎么也找不到原因。我在电话里把能够想到的出问题的地方让她一一检查,都不起作用。后来我想到一种可能性,就试探着让她检查一下桌子下面的电脑插头。果然,插头掉下来了!插上之后系统马上就好了。” 这样的事情当然比较极端,但如果企业E-mail发不出去、服务器宕机,或是服务器中断而资料却没有在另一个服务器备份……你还会觉得IT不再重要吗?当你在ATM机取款需要等待20分钟、在超市POS机结账花费15分钟的时候,你不会气急败坏吗?所以,作为中小企业,不要因为感觉不到IT的存在就不投资。当IT成为一种日常习惯,你就不会察觉到它;当你发现IT的存在时,一定是出问题的时候。那时,你的损失恐怕已经超出了你的想像……
其他文献
在“技术瓶颈”日益限制我们超越“世界工厂”以进一步发展时,我们该如何有效地加入新标准的制定?当我们还缺少足够的技术基础、足够的资金实力、足够的风险承受力时,对于未来的产业标准,我们的务实选择是什么?当我们拥有全世界为之垂涎的市场资源时,我们能否形成我们自己的统一标准?对于西方技术列强的标准霸权,我们现在到说“不”的时机了吗?而再往深挖掘,我们又会豁然发问:我们争标准,就只能争技术标准吗?    标
期刊
本刊按  看看这个西方老牌公司的结局,我们会更容易理解为什么一贯高举自由贸易的西方社会,面对物美价廉的中国产品会忽然陷入贸易保护的恐慌。国际化,就意味着要时刻辨析对手、观察对手、理解对手,然后及时应变,最终在和谐中占得最丰厚的利润。对这一点,中国企业与欧美企业没什么不同。    名牌破产了    我的童年是在上世纪60年代的纽约度过的。小时候,我一心想要一辆Schwinn牌自行车。邻居家的孩子都以
期刊
美国人靠什么打败中国餐馆?  ——组织没有压力就会没落    哲理的故事  有一个美国商人A君在美国的一个城市经营中国菜,生意很红火。不久,三个中国留学生也在对面开了个中国餐馆。开始只是一个小门脸,因为他们是正宗,自然中国菜做得好,把这位美国商人的生意抢走了不少。餐馆经理很着急,与A君商量用什么办法和对面竞争。谁知A君却让餐馆经理每日去对面买一份留学生们做的中国菜,认真研究。一个月后全部买齐了,然
期刊
大量获得成功的中国企业,都不约而同地走过了近20个年头。它们的成长足迹,基本代表了整个中国企业群体的成长足迹。在一个继往开来的时代,在一个需要迎接巨大挑战的时代,我们既不应妄自尊大,也不应妄自菲薄。20年里,我们应该看清:我们究竟做对了什么?缺少了什么?在变革中,我们需要坚持的是什么?我们应该摒弃的又是什么?在埋头学习日美经验20年后,提出管理体系“中国造”的时机,是否已经成熟?  艾 丰:我想这
期刊
中国企业并购中存在哪些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并购中扮演什么角色?  为此,作者对6家中国企业的并购行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这6家企业均为上市公司。其中,有1家企业属于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1家属于A股及H股上市公司,其余为国内A股上市公司。  作者的调查对象主要是以上6家企业参与并购的直线经理和人力资源经理,共计发放问卷62份,回收30份,回收率为48.4%,剔除无效问卷5份,有
期刊
从理论上,我们能够很容易地对尽职调查过程所做出的调整进行论证,但如何证明呢?位于美国中西部的公共事业公司Ameren有机会对此进行了研究分析。在四年时间里,Ameren对位于同一地区同一行业的同类公司进行了两次收购交易。第一次收购是采用传统的尽职调查方法进行的;第二种则采用本文所提出的改进方法进行的。在对其进行了“逐项对比”后发现:两者所得出的差别是非常显著的。  在第一次收购交易中,由于两个原因
期刊
不同阶段,不同问题    经过调查后,我们发现:中国企业的并购,在不同阶段所面临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有所不同,企业直线经理和人力资源经理对并购中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看法也有所不同。  在初期,即并购前规划与目标搜寻阶段,所面临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主要包括:如何评估被并方高管和员工队伍、与被并方员工进行沟通、了解需要保留的被并方员工、在人力资源政策方面进行准备、怎样选拔并购后整合经理人以及整合小组成员。 
期刊
在当今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面临企业并购失败率如此之高的现状,人力资源经理是否参与其中?扮演了何种角色?  为了了解这个问题,本文采用人力资源角色调查问卷,收集了人力资源经理和直线经理对并购中人力资源经理角色的看法。本文根据对并购阶段的区分(初期:并购前规划与目标搜寻阶段;中期:并购尽职调查与谈判阶段;后期:并购后整合阶段)分别进行了分析。    并购初期H
期刊
并购谈判中,CEO总会紧紧抓住CFO的手。  殊不知,此时能否紧握CHO的手同样决定并购的成败。  聪明的CEO不会只在整合阶段才想起HR。    并购三大命题    也许那些聪明的并购专家,在做重大并购决策前早已通过各种方式思考和探讨过如下三个问题:  交易的逻辑理念——为什么从事兼并收购交易?成功实现交易需要考虑完成什么工作?  支付的交易价格——交易价格的经济底线是什么?为支付价格溢价,兼并
期刊
前进的理由,未必是成功的理由。  但前进,终究是值得尊敬的,即便是为了那些令人心痛的教训。    重压下被打破的沉默    “首先必须声明的是,此次重组不是收购,而是重组合并!”在本刊截稿时,面对各界关于TCL与阿尔卡特合资失败的喧嚣,沉默良久的TCL方面终于发出了声音。非常明显的是,这次TCL对于媒体显得越发的谨慎,几乎到了字斟句酌的程度。“TCL与阿尔卡特之间的合资并没有结束。实际上,根据原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