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是一生中的准备期,人生道路上的很多处事价值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在实际教学中,把握好思想品德教育与社会教学的内在联系,注重学生道德素质情操和内在修养的培养,是小学品德教育课程的首要任务。
【关键词】品德教育 教学方法不足 改进方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7.158
“人看从小”,小学是人生中打好基础的重要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受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的影响程度最深最广,人生中的观念价值、道德素质、品德修养与情操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因此,学校应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引起高度重视,这门课在所有学科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
新时期新形势在新课标的改革发展中,对课堂教学设计提出来更多要求,然而,还有很多老师在课堂教育中依然采用老一套过时的传统教育模式,其滋生出很多问题及矛盾,面对新课改和新要求,笔者针对小学品德教育与社会教学的不足提出几点改进的措施和方案,希望会对广大奋战在小学课堂上的老师有所启发和触动。
一、分析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现状和不足
当下小学课堂中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教育表面上良好地实施了新课标的最新标准和要求,老师在教学理念和目标上也很好地贯彻和实施教育部提出的要求,真正把品德教育放在教学实践中,从内心上逐步认识到品德素质的重要性及影响力。然而,“治本不治根,形式大于本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表现还是异常明显,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农村的小学更是如此,整体上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弊端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主观意识上对品德教育的重视度和关注度偏低。因为在传统应试教育下,小学品德课不在期末考试范围之内,教育部大纲也没有硬性规定和要求,所以在面对这一学科课程上老师和学生都会松懈下来,得过且过,课堂教学也是随便应付,对课堂上的几十分钟就抱着混过去的心态,长此以往,学生也会受老师影响,养成了散漫、无所谓,反正这科又不考试的思想,进而减少了学生对品德课程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2.老师教学理念和方法跟不上新课改的节奏和要求。在一些偏远农村的小学,存在着五六十岁的老教师,他们大多是本地人,一辈子扎根在那里,他们在几十年的教学经验中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已根深蒂固,他们喜欢传统的教育模式,立足教材,难以打破常规,突破创新,经常根据课本上的例题思路来对学生进行讲解。对于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他们在短期内很难接受并适应,所以,当前的一个大问题是老师的观念方法与新模式不符合。
3.应试教育的考试科目强制占用思想品德教育课堂。有些学校给学生灌输着这样的思想:思想品德不是考试科目,对学生没有什么作用,因而不需要花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在上面。老师们淡化学科,强加给学生语文、数学课。
占用大量的思想品德课堂,这些行为不但起不到补课复习强化主科知识的效果,相反把相当大的压力放在学生身上,等于是逼迫他们学习,发挥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反而会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厌恶之情,对学习的欲望和兴趣逐日下降。扼杀了学生的天性,发掘不了他们绝大多数的潜能所在。这也是最可怕的。
4.课堂教学脱离实际生活,学生难以驾驭理论知识。在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中,老师喜欢利用课堂几十分钟把大量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强加或者灌输给学生,他们未能掌握好教育心理学中“换位”这个度,以为学生都能理解,其实不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清醒所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的思想和理解力都还不成熟,在传授理论的同时也要贴近生活,多联系学生身边发生的事。课堂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二、改进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措施和方案
针对小学品德教育和社会教学的现状和不足,在新课标课程教育的大前提下,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改进和完善:
1.教师应该循序渐进地与学生沟通交流,引导加强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重视和关注。多花心思在此学科和课程上。寻找一些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学习欲的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增强学习的自主性。
校方领导应该动员全体学生和教师把此门课程重视起来,或者在期末考试中也将此门课程设置为考试科目,不过考题应为开放性题目,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通过答卷分析,教师也能很快了解学生关于道德素质方面的思考,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到每个学生的情况,有利于开展“因材施教”,從而能增加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对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也能产生积极作用。
2.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新的大环境下,要想长足发展,就必须创新教学理念和模式,更上时代的要求和步伐,明确学科特点和社会教学密不可分的关系,增强社会性与互动性,让学生不仅在学校及时实施道德行为,也让他们走进社会亲自体验和实践,比如清明节组织学生去扫墓,五一节在学校内进行大扫除和劳动,每个月或每个学期去当地孤儿院或养老院做义务活动等。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培养学生的负责任、有担当、孝敬老人的良好美德,触发学生的道德神经,有利于他们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形成优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增加课堂互动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适当实施奖励性措施。小学生思想和欲望都比较单纯,即使不感兴趣的东西,只要给予一定的心理安慰和物质上的奖励,他们就会兴高采烈,从而想要主动学习和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思想品德课上充分展现自己的小宇宙。很多问题都是开放性的,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自己所想,但前提是要符合主流价值观,综合体现当代小学生的风格和思想。再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进行意见的传达与交流,同时老师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换位思考,进行角色转变。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和价值。
4.化抽象为具体,把问题简单化。在涉及到深奥难懂的知识点时,老师应充分运用简单的方法教导学生,可以采取故事性的讲述、课堂当场小品表演、班级小组之间进行分工合作,就一个问题展开辩论,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理解复杂抽象事物的能力,为更上一个年级打好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小学课程是人生的基石,品德与社会教学更是人生所有课程的心脏,只有把这个基石打扎实了,人生之路才不会走偏,才能走得更顺畅。所谓的成功不是有钱有势有名有利,而是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坚持自己的一方净土,坚持自我,保守自己的思想道德与价值观念,这些所有的意识形态都基于小学思想品德课堂的教育。
【关键词】品德教育 教学方法不足 改进方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7.158
“人看从小”,小学是人生中打好基础的重要时期,在这一过程中,受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的影响程度最深最广,人生中的观念价值、道德素质、品德修养与情操都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因此,学校应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引起高度重视,这门课在所有学科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
新时期新形势在新课标的改革发展中,对课堂教学设计提出来更多要求,然而,还有很多老师在课堂教育中依然采用老一套过时的传统教育模式,其滋生出很多问题及矛盾,面对新课改和新要求,笔者针对小学品德教育与社会教学的不足提出几点改进的措施和方案,希望会对广大奋战在小学课堂上的老师有所启发和触动。
一、分析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现状和不足
当下小学课堂中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教育表面上良好地实施了新课标的最新标准和要求,老师在教学理念和目标上也很好地贯彻和实施教育部提出的要求,真正把品德教育放在教学实践中,从内心上逐步认识到品德素质的重要性及影响力。然而,“治本不治根,形式大于本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表现还是异常明显,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农村的小学更是如此,整体上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弊端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主观意识上对品德教育的重视度和关注度偏低。因为在传统应试教育下,小学品德课不在期末考试范围之内,教育部大纲也没有硬性规定和要求,所以在面对这一学科课程上老师和学生都会松懈下来,得过且过,课堂教学也是随便应付,对课堂上的几十分钟就抱着混过去的心态,长此以往,学生也会受老师影响,养成了散漫、无所谓,反正这科又不考试的思想,进而减少了学生对品德课程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2.老师教学理念和方法跟不上新课改的节奏和要求。在一些偏远农村的小学,存在着五六十岁的老教师,他们大多是本地人,一辈子扎根在那里,他们在几十年的教学经验中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已根深蒂固,他们喜欢传统的教育模式,立足教材,难以打破常规,突破创新,经常根据课本上的例题思路来对学生进行讲解。对于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他们在短期内很难接受并适应,所以,当前的一个大问题是老师的观念方法与新模式不符合。
3.应试教育的考试科目强制占用思想品德教育课堂。有些学校给学生灌输着这样的思想:思想品德不是考试科目,对学生没有什么作用,因而不需要花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在上面。老师们淡化学科,强加给学生语文、数学课。
占用大量的思想品德课堂,这些行为不但起不到补课复习强化主科知识的效果,相反把相当大的压力放在学生身上,等于是逼迫他们学习,发挥不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反而会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厌恶之情,对学习的欲望和兴趣逐日下降。扼杀了学生的天性,发掘不了他们绝大多数的潜能所在。这也是最可怕的。
4.课堂教学脱离实际生活,学生难以驾驭理论知识。在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中,老师喜欢利用课堂几十分钟把大量教材上的理论知识强加或者灌输给学生,他们未能掌握好教育心理学中“换位”这个度,以为学生都能理解,其实不然,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清醒所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的思想和理解力都还不成熟,在传授理论的同时也要贴近生活,多联系学生身边发生的事。课堂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二、改进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措施和方案
针对小学品德教育和社会教学的现状和不足,在新课标课程教育的大前提下,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改进和完善:
1.教师应该循序渐进地与学生沟通交流,引导加强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重视和关注。多花心思在此学科和课程上。寻找一些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学习欲的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增强学习的自主性。
校方领导应该动员全体学生和教师把此门课程重视起来,或者在期末考试中也将此门课程设置为考试科目,不过考题应为开放性题目,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通过答卷分析,教师也能很快了解学生关于道德素质方面的思考,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到每个学生的情况,有利于开展“因材施教”,從而能增加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对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也能产生积极作用。
2.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新的大环境下,要想长足发展,就必须创新教学理念和模式,更上时代的要求和步伐,明确学科特点和社会教学密不可分的关系,增强社会性与互动性,让学生不仅在学校及时实施道德行为,也让他们走进社会亲自体验和实践,比如清明节组织学生去扫墓,五一节在学校内进行大扫除和劳动,每个月或每个学期去当地孤儿院或养老院做义务活动等。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培养学生的负责任、有担当、孝敬老人的良好美德,触发学生的道德神经,有利于他们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形成优良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增加课堂互动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适当实施奖励性措施。小学生思想和欲望都比较单纯,即使不感兴趣的东西,只要给予一定的心理安慰和物质上的奖励,他们就会兴高采烈,从而想要主动学习和思考,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思想品德课上充分展现自己的小宇宙。很多问题都是开放性的,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说自己所想,但前提是要符合主流价值观,综合体现当代小学生的风格和思想。再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进行意见的传达与交流,同时老师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换位思考,进行角色转变。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和价值。
4.化抽象为具体,把问题简单化。在涉及到深奥难懂的知识点时,老师应充分运用简单的方法教导学生,可以采取故事性的讲述、课堂当场小品表演、班级小组之间进行分工合作,就一个问题展开辩论,这样可以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理解复杂抽象事物的能力,为更上一个年级打好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小学课程是人生的基石,品德与社会教学更是人生所有课程的心脏,只有把这个基石打扎实了,人生之路才不会走偏,才能走得更顺畅。所谓的成功不是有钱有势有名有利,而是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坚持自己的一方净土,坚持自我,保守自己的思想道德与价值观念,这些所有的意识形态都基于小学思想品德课堂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