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恍惚间,从教已近三十年了。回顾过去走过的教育教学历程,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忧伤。独坐案前,望着窗外璀灿的群星,我不禁思绪万千,感慨良多。记忆的闸门已然打开,曾经的教育往事如一个个镜头在眼前一一闪现:
多少年来,我一直觉得自己尽心尽责、勤勤恳恳地工作,可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工作成果,心惶惶而不安。尽管自己表扬啊,奖励啊,竞赛啊等等激励的方法也采用了不少,但收效却并不怎么乐观。也曾抱怨如今的学生难管教,可静下心来想想,抱怨有什么用呢?徒增伤感而已。于是,我又静下心来思考着对策。
有一天,我在书店里看到一套有关语感训练的书,里面有一篇篇生动感人的文章,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真情,而且包含的内容很丰富,有珍惜时光、感悟生命、感受亲情等,觉得蛮不错的,于是买了一套。拿回来后,我试着结合课文的内容把里面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没想到连平时上课注意力很少集中的几个孩子也听得津津有味。从孩子们比较专注的神情里,我看出了他们被书中主人公的精神感动了。如:书中有一篇叫《窃读记》的文章写一个穷学生自己买不起书,可她爱书如命。每当一下课,她就飞速跑到离学校不远处的书店里急急地看上一会儿书,又匆匆地跑回来上课,天天如此,乐此不疲。为了避免遭人白眼,她有时躲在人丛中看,有时装作挑书的样子看;有时东家看几页,西家看几页,就像做小偷一样。为了看书,为了学习知识,她放下一个姑娘家的尊严。听完了故事,孩子们被感动了。在这以后的几天里,孩子们的学习明显地比以前要好。从这一个个故事中,我看到了希望,找到了打开他们心锁的钥匙。于是,我天天抽出几分钟时间给他们讲书中的故事。从这一个个故事中,他们感受到了知识的重要,懂得了时间的珍贵,领悟到了做人的尊严和亲情的力量……他们小小的心灵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感动,行为也一天天地规范起来。
在孩子们的心灵受到感动的同时,我的内心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原来自己总是爱站在一个成人的高度用审视的目光关注着孩子,要求着孩子,面对着天真烂漫、涉世不深的孩子,遇到问题总爱喋喋不休地跟他们讲大道理,满以为自己是为孩子的幸福快乐着想,为孩子的远大未来着想。自己是孩子未来的设计师,引路人。当孩子在你婆婆妈妈的唠叨下没什么大的起色时,心中就不免责怪他们不识好歹,批评指责的话语也就不知什么时候脱口而出。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产生了“抗拒性”。他们与你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结果往往是你在台上讲得唾沫横飞,头头是道,他在台下昏昏其然,我行我素。
孩子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具体的、生动形象的事例所起的教育效果远比简单的说教要强得多。因为这些事例贴近他们的生活,有许多其实就是他们生活的再现,只不过是这些埋藏在孩子的心底没有被触动罢了。赞可夫曾经说过:“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量——就会发挥有效的作用。”是啊,孩子的心弦一旦被触动,再辅之以适当的点拨,怎么能不弹奏出动人的乐章呢?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它的核心在于能够使人的心灵被“唤醒”。一旦心灵被唤醒,心中的坚冰被融化,其产生的震撼力是惊人的。心理学研究认为,情感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感染作用。如果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感化与陶冶,又抓住了教育的一些契机,有意识地运用情感的感染作用,使学生获得高峰体验,获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益与海的”心理感受,则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就可以大大提高。
多少年来,我一直觉得自己尽心尽责、勤勤恳恳地工作,可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工作成果,心惶惶而不安。尽管自己表扬啊,奖励啊,竞赛啊等等激励的方法也采用了不少,但收效却并不怎么乐观。也曾抱怨如今的学生难管教,可静下心来想想,抱怨有什么用呢?徒增伤感而已。于是,我又静下心来思考着对策。
有一天,我在书店里看到一套有关语感训练的书,里面有一篇篇生动感人的文章,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真情,而且包含的内容很丰富,有珍惜时光、感悟生命、感受亲情等,觉得蛮不错的,于是买了一套。拿回来后,我试着结合课文的内容把里面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没想到连平时上课注意力很少集中的几个孩子也听得津津有味。从孩子们比较专注的神情里,我看出了他们被书中主人公的精神感动了。如:书中有一篇叫《窃读记》的文章写一个穷学生自己买不起书,可她爱书如命。每当一下课,她就飞速跑到离学校不远处的书店里急急地看上一会儿书,又匆匆地跑回来上课,天天如此,乐此不疲。为了避免遭人白眼,她有时躲在人丛中看,有时装作挑书的样子看;有时东家看几页,西家看几页,就像做小偷一样。为了看书,为了学习知识,她放下一个姑娘家的尊严。听完了故事,孩子们被感动了。在这以后的几天里,孩子们的学习明显地比以前要好。从这一个个故事中,我看到了希望,找到了打开他们心锁的钥匙。于是,我天天抽出几分钟时间给他们讲书中的故事。从这一个个故事中,他们感受到了知识的重要,懂得了时间的珍贵,领悟到了做人的尊严和亲情的力量……他们小小的心灵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感动,行为也一天天地规范起来。
在孩子们的心灵受到感动的同时,我的内心也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原来自己总是爱站在一个成人的高度用审视的目光关注着孩子,要求着孩子,面对着天真烂漫、涉世不深的孩子,遇到问题总爱喋喋不休地跟他们讲大道理,满以为自己是为孩子的幸福快乐着想,为孩子的远大未来着想。自己是孩子未来的设计师,引路人。当孩子在你婆婆妈妈的唠叨下没什么大的起色时,心中就不免责怪他们不识好歹,批评指责的话语也就不知什么时候脱口而出。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产生了“抗拒性”。他们与你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结果往往是你在台上讲得唾沫横飞,头头是道,他在台下昏昏其然,我行我素。
孩子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具体的、生动形象的事例所起的教育效果远比简单的说教要强得多。因为这些事例贴近他们的生活,有许多其实就是他们生活的再现,只不过是这些埋藏在孩子的心底没有被触动罢了。赞可夫曾经说过:“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量——就会发挥有效的作用。”是啊,孩子的心弦一旦被触动,再辅之以适当的点拨,怎么能不弹奏出动人的乐章呢?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它的核心在于能够使人的心灵被“唤醒”。一旦心灵被唤醒,心中的坚冰被融化,其产生的震撼力是惊人的。心理学研究认为,情感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感染作用。如果我们在教育学生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感化与陶冶,又抓住了教育的一些契机,有意识地运用情感的感染作用,使学生获得高峰体验,获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益与海的”心理感受,则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就可以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