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重点是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也是新课程有别于传统教学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但现实是:一方面我们积极倡导,另一方面学生仍固守本份。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的师生关系还没有从“师道尊严”中解脱出来。
那么如何改变目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一、积极营建和谐的教学氛围
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实现教育民主化,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这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教师和学生虽然在教育中的职责和任务不同,但地位是平等的;二是学生虽然在个性特点、学习成绩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但在教师眼里地位应该是平等的。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以“权威”自居,与学生共同探讨真理、共同进步;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眼睛向下”,放下架子;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再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一视同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要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对学生既讲民主又讲集中,既严格要求又热心指导,既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及创新精神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宽容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民主、平等的标志是尊重。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
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对教师而言,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能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牛顿,你的讥笑里中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些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一定要认识到“钢是炼出来的,不是恨出来的”。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将会是另一种情景。
三、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传统教育以教师唱主角、少数学生当配角或一问一答式为主要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教师问题多,学生思考得少。大多数学生是被动的听客。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四、突显学生的个性化
个性化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人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这块阵地的主人。陶行知认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讲道德、能思考、会创造的人。”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来考虑,把人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来追求。要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位学生,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育个性化不是畸形教育,不是要求学生片面发展。它要求的是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均获得发展。
个性化强调教育的针对性。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陶行知先生深刻地指出:“教育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加强培养发挥创造力。”个性化教育就是要特别注重这种个性差异,它要求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他接受教育的独特方式而采取相应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同他们自身相一致的教育,并且在某些领域、在某些方面能得到充分发展,使每一个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生活的快乐及其意义。
五、注重教学的情感性
教师要得到学生的尊敬、信任和爱戴,使自己具有强大的教育感召力,仅有责任心、事业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寻找多种方法,掌握一定的技巧,去赢得学生的心,使学生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这就需要教师用情感去教育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
情感性原则要求教师把感情投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着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语言的表达,更为主要的是影响着学生的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等认识活动以及学习动机、兴趣、态度等。情感性原则要求教师把学生视为朋友、亲人,以诚相待,以情相待,以友相待,为他们着想,替他们办实事。情感性原则要求教师热爱每一个学生,这个原则的大前提就是热爱学生。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消除对学生的偏见,只有对学生付出真诚的师爱,才容易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教师应在沟通师生情感方面多做文章。在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形成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情感关系的形成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之上的,教师只有全面地了解认识学生,了解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爱,才能使学生感触到教师的关心,从而表现出学习等方面的积极性。
总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建立在融融的师爱氛围中,建立在教师高尚的人格修养前提下,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之上的。当然,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单靠这片言只语是无法详尽的,只能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
那么如何改变目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
一、积极营建和谐的教学氛围
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实现教育民主化,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这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教师和学生虽然在教育中的职责和任务不同,但地位是平等的;二是学生虽然在个性特点、学习成绩等诸多方面有所不同,但在教师眼里地位应该是平等的。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以“权威”自居,与学生共同探讨真理、共同进步;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眼睛向下”,放下架子;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再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一视同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要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对学生既讲民主又讲集中,既严格要求又热心指导,既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及创新精神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宽容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民主、平等的标志是尊重。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
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
对教师而言,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能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牛顿,你的讥笑里中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些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一定要认识到“钢是炼出来的,不是恨出来的”。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将会是另一种情景。
三、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传统教育以教师唱主角、少数学生当配角或一问一答式为主要的课堂教学形式。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教师问题多,学生思考得少。大多数学生是被动的听客。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四、突显学生的个性化
个性化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人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这块阵地的主人。陶行知认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讲道德、能思考、会创造的人。”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来考虑,把人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来追求。要关心、理解、信任每一位学生,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育个性化不是畸形教育,不是要求学生片面发展。它要求的是每个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均获得发展。
个性化强调教育的针对性。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陶行知先生深刻地指出:“教育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加强培养发挥创造力。”个性化教育就是要特别注重这种个性差异,它要求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他接受教育的独特方式而采取相应的教育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同他们自身相一致的教育,并且在某些领域、在某些方面能得到充分发展,使每一个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生活的快乐及其意义。
五、注重教学的情感性
教师要得到学生的尊敬、信任和爱戴,使自己具有强大的教育感召力,仅有责任心、事业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寻找多种方法,掌握一定的技巧,去赢得学生的心,使学生成为自己的知心朋友。这就需要教师用情感去教育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
情感性原则要求教师把感情投入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不仅影响着自己的教学思想和语言的表达,更为主要的是影响着学生的感知、思维、记忆、想象等认识活动以及学习动机、兴趣、态度等。情感性原则要求教师把学生视为朋友、亲人,以诚相待,以情相待,以友相待,为他们着想,替他们办实事。情感性原则要求教师热爱每一个学生,这个原则的大前提就是热爱学生。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消除对学生的偏见,只有对学生付出真诚的师爱,才容易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教师应在沟通师生情感方面多做文章。在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形成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情感关系的形成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之上的,教师只有全面地了解认识学生,了解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爱,才能使学生感触到教师的关心,从而表现出学习等方面的积极性。
总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建立在融融的师爱氛围中,建立在教师高尚的人格修养前提下,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之上的。当然,如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单靠这片言只语是无法详尽的,只能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