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nuo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在阅读中进行审美教育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审美教育的双翼。阅读的材料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以文采见长,它们雕章琢句,辞采华美,意境优美,气韵流动,给人美感,如苏教版必修二“慢慢走,欣赏啊”专题中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节选)》即属于这一类。这类文章“美”在辞采和意境,使人纯净,引人联想,教人趋美,其审美价值不言自明。另一部分则是以思想感情取胜的,它们真实地表达了亲情、友情、爱情等这些人类最本质的美好情感,深刻地揭示了历史的、社会的、人生的某方面的哲理,扣人灵魂,发人深省。在教授情感类文章的时候,就应注意创设情境,诱发感情,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达到同作者“爱恨并生,悲喜同起”的目的,让他们感受并说出“好”和“美”来。
  除了具有鲜明感情倾向的文章外,有的文章则具有鲜明的思想价值。它们以一定的时代为背景,通过对具体事物和事件的叙述,赋予思想、精神、道德、价值、责任等具体而深刻的内涵,教人庄重,启人深思。这一类文章往往具有深刻的内涵,需要进行理性的思辩和判断,对审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授文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残缺”和“完美”有一种理性的全面的认识,这将对于他们的人生观和审美观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在写作中实践美
  
  由于学校与社会存在距离,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体验和实践现实之美确有难度,但是也不是毫无办法,我们可以展开审美教育的另一翼翅——写作。如果说阅读是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美,那么写作则是让他们实践和追逐美。写作不仅仅是辞章的灵动与闪耀,更是思想的升华与积聚,任何有价值意义的文章都需要有思想和个性,而要拥有思想和个性就必须具备健康的审美心理和较高的审美能力。写作就是流露学生审美观念,磨练学生审美意志,实践学生审美创造的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感受和体验美,对美的东西的追求,对丑恶现象难以容忍——这一切都要求在智慧上发达的、细致而敏锐的。”要写出具有积极意义的“美”文来,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这种“发达的、细致而敏锐的”审美能力,让他们具备“美”的眼睛和头脑。在观察生活、思考社会的基础上,通过记叙事件、阐述道理,表达他们的真情实感,阐明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使精神、良心、情感、信念受到触动与荡涤,批判假丑恶,赞美真善美,从而最终达到关照自己,改进自己,提高自己的目的。
  
  三、加强审丑意识的培养
  
  美丽与丑陋总是相伴而生、如影随形的。在审美教育的同时,审丑教育是不能被忽视和回避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逐美之行人皆施之,人们往往对美好的事物有着天生的亲近感。随着商品社会的发展,以外在美展示予人的美好的事物更多的占据了人们的眼睛,同时丑恶也以多样的外形和姿态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它们日趋纷繁和复杂,更具迷惑性和欺骗性,人们因此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考验。所以,在当今的社会中审丑比审美显得更加实在与迫切。学生的人生观、审美观并未稳定,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但是缺乏必要的审丑能力,面对外表美丽而实质丑陋的事物他们往往缺少理性的辨别和审视。因此,在语文的课堂中,我们不能一味的对美大唱赞歌,不能脱离现实生活空洞地肢解美,否则会让学生对生活和社会充满浪漫的不切实际的幻想。
  有人说,“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我国民主主义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半个世纪前就提出了以“美育”代替宗教的主张。现代西方学者更预言,本世纪美学将成为人类的伦理学。语文审美教育正是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所以,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应该认识到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充分挖掘语文教材和现实生活中的“美”,来装扮学生的心灵,塑造美好的人格。
其他文献
中国古典诗歌有诗、词、曲三大类,浩如烟海,异彩纷呈,它有光辉的历史,灿烂的成就。在悠远的诗歌长河中,可谓俊采星驰,人才辈出。在一颗颗璀璨的诗星中,不乏“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奇才,这些诗人及其作品都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因之凝聚着华夏文明的精萃。中学生学习古典诗歌,既能传承华夏文明,又可以陶冶情操,提高文学修养。在教学中我们究竟怎样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的殿堂,品味诗歌,从而让学生从中吸取营养呢?下面就
期刊
所谓“立论”,就是确立论点,就是针对客观事物或问题,直接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阐明其理由,表明自己的态度。  人是有智慧的高等灵长类动物。人不会像动物那样对周围环境和发生的大小事件只是被动接受。人有思维,会思考,对客观事物或问题,或多或少总是有自己的看法。而且,人有语言,有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的能力,还有通过语言与同类交流思想和感情的欲望。当人类不停进化,社会不断进步,以至发明了文字之后,
期刊
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在作文教学中。我非常重视语言的品味,也重视作文个性美。即“作文个性化”。就我们的教育现实而言我们要重新认识我们的作文教学。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在这里提出来,请大家指正。  1.彻底打破学生的模式化思维  采用的方法是:开始写作文时让学生统计一下每次作文大家所采用的题材,进行归类,绝大多数情况下,相同题材的占大多数,
期刊
新课程要求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尖子生。三大要义将“面向全体学生”放在第一位,这既顺应了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必然体现。根据国家的需要,既要培养高素质的尖端人才,又要为工业农业各条战线培养合格的建设者,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特长,教师要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之路,成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所以,面向全
期刊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尤其是高三“二统”后的语文复习少慢差费现象早已引起语文界的广泛关注,甚至引发了社会各界参予的大讨论。面对现状在高三年级学生有限的复习时间内,指导学生用尽可能少的时间取得尽可能多的实效,就成为高三语文复习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1.师生“结对”合作,精心制定双向复习计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复习计划尤其是“二统”后的复习计划是高考取得高分的关键。复习开始前,教师就要对高三学年的复习
期刊
如今,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现象虽早已不复存在,但遗憾的是,取而代之的却是一种典型的“满堂问”式的教学。在这种“满堂问”的支配下,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选择问,或填空问,或自问自答,学生则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也只作简单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然后自己补充讲解,再提出问题……  这种“满堂问”的教学,表现上看,学生似
期刊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们能够自觉、主动、合作、探究地去学习,而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的教师来讲,要教给他们方法,要在训练中培养他们的能力,使他们养成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我的做法是,分三步走,唱好三支曲,即:一读二译三悟。    一、诵读    有老师总结说,教文言文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了。这话不假。我在教学中用此法,可以说屡试不爽。我教每一篇文言课文,步骤都一样,第一节
期刊
语文是语言的艺术,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要想组织得好、引导得好,就离不开教师富有魅力的美的语言。教师只有用美的语言创设融洽的情感氛围,创造一种使学生感到亲切、愉悦的教学情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从而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焕发活力,学生的审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那么什么样的教
期刊
从事农村高中教育多年,我们的学生几乎都是乡镇中学的初中毕业生,成绩好的都进城上重点中学了,现在的可以说就是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走进大学校门的这一批潜能生们。多年的教育教学使我们对潜能生的学习辅导也有一些探索研究,其中有一部分是自主性学习。  因学生来自农村,他们原来接受基础教育的环境条件都要差一些,特别是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跟随婆婆爷爷一起生活的留守儿童,从小他们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学习条件、生活条
期刊
我们从孩提时的胡乱涂鸦,就可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世界,创造是每个人的本能。美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素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美术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潜能,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作为教学关键。  一、充分开发教学资源,适当使用现代化教具,让每位学生在课上“动”起来。传统教学中的一支粉笔,一本书已无法传达新文本多元的信息,现代化教具的引入可以达到事半功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