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刑法修正案八看扒窃三毛钱被检察机关提起公诉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sky_zx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某系南岸人,一日在南岸某农贸市场用医用镊子伸向正在弯下腰买菜的某某的裤子荷包,夹出三毛钱,被旁边人发现。遂被扭送至某某派出所。如果是以往,或许治安处罚或者劳动教养即解决了问题,但是这次扒窃发生在刑法修正案八通过生效后,故这名扒手没那么幸运了,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现已移送审查起诉,检察机关正准备提起公诉。
  扒窃。司法实践中一般理解为在公共场所或公共交通工具上秘密窃取他人随身携带的财物的行为为扒窃。刑法修正案(八),明确将扒窃以列举的方式成为盗窃罪的罪状之一,是行为犯,只要实施了扒窃行为,就构成犯罪,不论窃得财物多少。但是 “扒窃”一词不属于规范的刑法用语,在法律法规或者规范性文件乃至学理解释中,对此扒窃行为都缺乏明确的界定,司法实务对此问题研究的也不够深入,在《刑法修正案(八)》已经实施之际,急需对此问题做出进一步的探索研究,从而确保执法的效果。
  一、“扒窃”的行为特征
  扒窃犯罪是盗窃犯罪的一种,它是盗窃犯罪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具有盗窃犯罪的一般特征,同时又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盗窃犯罪。所谓扒窃,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上窃取被害人随身携带财物的行为。扒窃行为除具备“秘密窃取”盗窃特征外,还应该具备两个特征:一是发生在比较特定的空间公共场所、共同交通工具中。即扒窃通常发生在车站、码头、民用航空站、市场、商场、公园、广场等公用建筑及公用场所设施中,或者实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二是秘密窃取的对象通常为被害人随身携带的财物,如餐厅顾客放在座位上的包袋内财物,或是挂在座位椅背上的衣服口袋内的财物。如果行为人趁顾客短暂离开座位时行窃,一般可认定为普通盗窃行为。
  二、入罪的疑难问题
  (1)扒窃是否需要携带凶器?刑法修正案(八)》第三十九条将原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修改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新增了“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内容,关键问题是,这儿的“扒窃”是单列的,与前述“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等并列。有学者认为“这里的“扒窃”只与“携带凶器盗窃”中的“盗窃”并列。即“携带凶器”修饰的对象不只是“盗窃”,而是“盗窃、扒窃”两者。也即,“携带凶器”是一般盗窃(非入户、非多次)罪构成的必要要件,也是“扒窃罪”构成的必要要件。但这种认识明显不当,理由如下:从文理解释角度而言,扒窃只是盗窃的一种特殊手段,能够为盗窃所包容,且一直是酌定的从重处罚情节,不可能在立法时将其疏漏。由于“携带凶器”修饰的对象已经有了“盗窃”,而盗窃行为自然包含扒窃行为,立法者不需要再单独规定携带凶器扒窃的情形。另外,由于扒窃行为属于盗窃行为中较为恶劣的情形,在普通盗窃行为携带凶器就足以入罪的情况下,携带凶器扒窃入罪也是法律当然解释的应有之义。如果认为“携带凶器”修饰的对象不只是“盗窃”,而是“盗窃、扒窃”两者,就类似立法者立法时将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规定为,“故意杀人、故意杀死儿童者,处死刑”一样荒谬。从《刑法修正案(八)》修订过程看,对扒窃行为单独定罪也是立法者有意为之。在《刑法修正案(八)》二审时,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适时在人大常委会所作的立法说明中明确指出:“草案一审稿对盗窃罪作了修改,一审期间,有的常委委员、部门和地方提出,扒窃行为严重侵犯公民人身和财产安全,社会危害性较为严重,且这类犯罪技术性强,多为惯犯,应当在刑法中作出明确规定。法律委员会经同有关方面研究,建议采纳这一意见,对该条作相应修改。”因此,在《刑法修正案(八)》二审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了扒窃行为。
  (2)随身携带的物品应当如何理解?扒窃罪的犯罪对象应为对随身携带的物品,但是随身的携带不是指在身体的掌控之中,而应该是具有随时支配的可能性。如一些挂在身边的提包、包裹等物品,也应该视为随身携带的物品。还有在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行李架上等的财物,尽管没有在身体的掌控之中,但是在乘客起身就可以随时支配的情况下,也应该视为随身携带的物品。这样的解释也符合社会公众的认知,因为公共交通工具上在有人提示谨防“扒手”,乘客首先关注的是自己行李架上的财物,而非衣服中的钱包。同时,乘客在乘坐长途交通工具、出入车站等复杂场所时最为关注的也是随身带的拉杆箱等物品被扒窃,如果将此行为排除在扒窃之外,则超出了社会公众的一般认识。
  (3)公共场所如何认定?通常我们认为所谓公共场所,是相对于企事业单位、私人住所等而言,它是指向社会开放的,供社会成员自由往来并进行社会活动的场所。如公园、广场、游乐园、商场、火车站、电影院、歌舞厅、餐馆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场所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我国目前唯一界定公共场所的法规,可以为我们准确的理解公共场所的含义提供帮助。《条例》根据场所具有的社会功能,将公共场所分为公共娱乐场所、公共交通场所、游览场所和商品交易市场四种类型七个方面:(一)宾馆、饭馆、旅店、招待所、车马店、咖啡馆、酒吧、茶座;(二)公共浴室、理发店、美容店;(三)影剧院、录像厅(室)、游艺厅(室)、舞厅、音乐厅;(四)体育场(馆)、游泳场(馆)、公园;(五)展览馆、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六)商场(店)、书店;(七)候诊室、候车(机、船)室,公共交通工具。
  (4)扒窃是否需要技术性或者惯犯?上文所述的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适时在立法说明曾说过:“扒窃行为……犯罪技术性强,多为惯犯”,实践中有人提出对扒窃入罪需要有技术性或者惯犯的要求。但就刑法修正案的规定而言,由于扒窃一次行为即构成犯罪,显然不可能由惯犯之需要。而所谓技术性较强的要求,一则司法实践中无把握之标准,二则如行为人第一次扒窃就被发现入罪,则无连续“锻炼”之可能,显然也难言技术是否很强。因此,对扒窃入罪不应有技术性强或者惯犯等附加要求。
  (作者通讯地址:达县人民检察院,四川 达州 635000)
其他文献
摘 要:修改后刑诉法明确规定了尊重和保障人权,并对审查逮捕制度作了一定修改。检察机关在开展审查逮捕工作时,要同时注重打击犯罪和保障人权,使二者保持适度的比例,符合比例原则。具体而言,比例原则在逮捕必要性分析、犯罪嫌疑人权利、非法证据排除、附条件逮捕中的均有充分的应用和体现。  关键词:比例原则;审查逮捕;保障人权;社会公益  通说认为,广义的比例原则包括适当性原则,必要性原则以及狭义的比例原则。由
期刊
当前职务犯罪隐蔽化、智能化、期权化、国际化现象突出,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履职行为的社会敏感性和关注度增强,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而另一方面,侦查信息化战略要求职务犯罪侦查机关把侦查重心放在获取信息、调查取证上,通过信息引导侦查,准确研判侦查方向、侦查重点,切实做到在尊重和保障人权前提下及时有效地查办职务犯罪案件。  一、“微反应”的研究现状  “微反应”的全称,是“心理应激微反应”,属于心理应激反
期刊
摘 要:开展社区矫正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一种有效的行刑社会化的方式,其本质就在于对未成年犯进行治理、修复,为犯罪人建立再社会化的桥梁。本文通过对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法院管理模式进行新的构建,力求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做到避免未成年犯再犯罪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未成年犯;社区矫正;法院管理  社区矫正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职能、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一项重要工作。尽管目前法院在参与社区矫正时遇到一些问题和困
期刊
一、对没收程序法律条文的解读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新刑诉法”)第五编“特别程序”中的第三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逃匿、死亡案件违法所得的没收程序”中规定了四个条文。根据该规定,没收程序可以分为启动、受理、公告、审理、裁定、上诉和抗诉及回转七个具体程序,以下笔者将对其中的几个重要程序进行详细分析。  (一)启动程序  新刑诉法第280条第3
期刊
摘 要:我国刑法第九十三条对受贿罪主体做出了较为明确界定,之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和最高院对受贿罪主体进行更为具体的解释,范围有所扩充。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农村基层工作人员是否成为受贿罪的主体界定还是存在着分歧,本文以具体的农村基层工作人员受贿案件为引,阐述受贿罪主体的本质特征,最终分析农村基层工作人员非法收受他人贿赂行为的定性。  关键词:受贿;农村基层组织;主体  案例:2008年上半年,经某村村委
期刊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规定:“在侦查、审查起诉、审判时发现有应当排除的证据的,应当依法予以排除,不得作为起诉意见、起诉决定和判决的依据。”由此,我国刑事诉讼中已全面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这对于维护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益,加强侦查监督,避免冤假错案,意义重大。就刑事案件而言,起诉意见和起诉决定固然重要,但在庭审环节所有证据都会在法庭上接受各方当事人的质证,只有经质证才能最后成为定案的证据。所以,公诉人如何
期刊
摘 要:在各国的民主法治化进程中,集中体现刑事诉讼法律价值追求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得以广泛确立,成为世界各国通行的刑事诉讼基本证据规则之一,更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人权保障、司法公正的重要标志。当前新的刑事诉讼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也出台了相关的解释,重点对非法证据的排除进行了规定,但从实务的视角来看,仍过于原则性、笼统化,从而导致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的行为屡见不鲜。近年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佘
期刊
监视居住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在刑事诉讼中限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规定的期限内不得离开住处或者指定的居所,并对其行为加以监视、限制其人身自由的一种强制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第二次修改对监视居住强制措施进行了大幅改动,现就指定住所监视居住在适用过程中可能存在争议及完善措施予以浅析。  一、指定居所监视居住适用的原则  (一)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统一原则  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
期刊
未成年犯社区矫正,是指对那些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未成年犯,由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社区志愿者共同协作,共同矫正未成年犯的犯罪恶习,并且使其重新回归社会的一种非监禁的执行方式。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主要特点是充分发挥了社会各界的力量,是对未成年犯进行多方面的救治和完善,是中国少年司法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安溪县现有未成年犯矫正对象65名。2011年有25名;2012年增加30名;至2013年4月止,增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大量的社会矛盾正以司法诉求的形式涌入司法领域,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成为当前检察工作的出发点、着力点和根本目标。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积极化解社会矛盾,努力维护社会稳定,是形势所需,职责所系。本文在宏观分析检察环节面临社会矛盾的基本类型基础上,结合宜丰县检察院的实际情况,创新涉检矛盾化解办法,积极探索“检调对接”工作机制,努力实现矛盾纠纷由被动调处到主动化解的转变,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