滩虎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qc123229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跳跳鱼,学名弹涂鱼。在我们家乡,人们叫它滩虎龙或干脆就叫滩虎。反正又是龙又是虎,挺神乎的,家乡人很少去逮它吃它。这种在家乡原本随处可见的小鱼,如今已濒于绝迹。
  滩虎是一种两栖鱼类,体长约十来厘米,通身泥灰色,像泥鳅一样圆滚滚的身形,生长在海边和近海滩涂的河沟里。别的鱼离开水很快就会死掉,可它不一样,能长时间离水,在岸滩上生活,靠胸鳍和尾巴在泥滩上爬行、跳跃,弹跳力十足,不亚于青蛙。
  我小時候生活的村子,向南三四里,有两条河,一条叫排淡河;再往南那一条,叫运盐河。这两条河里的水,一咸一淡,滩虎在这两条河里都能生存,两条河的岸滩,就是它们的快乐家园。
  在松软的岸滩上,滩虎挖了密密麻麻的洞穴。它们的行动特别敏捷,有船经过时或听到行人的脚步声,它们眨眼间就钻进了洞穴;也有的“扑通”跳到水里,在河面上蜻蜓点水一跳一跳蹿了老远,然后把脑袋伸在水面上,两只鼓突的眼睛像探头一样警觉地寻睃着。
  别看滩虎样子丑,又长得那么小,其实它们是一种很浪漫的动物。滩虎长到一年左右就成熟了,它们用头钻,用嘴衔,硬是在泥滩上挖出了成人一臂深的洞穴。大多时间,它们是独居的,春暖花开,是它们的求爱季节。这时候,公滩虎表现得特别活跃,它四处游荡,寻觅配偶,每每遇到异性,便鼓动腮帮,乍开胸鳍,翘起尾巴,跳着舞蹈大展魅力。如果此时有别的公滩虎企图横刀夺爱,这条公滩虎绝不会退缩,而是竖起脊鳍,像亮出利剑,威风凛凛地冲上前,直到把对手赶走。一旦母滩虎被吸引驻足,公滩虎便更加卖力地表演,将母滩虎一步步引到自己的地盘。母滩虎若还犹豫不决,公滩虎则在自己筑造的洞穴口进进出出,那情形似乎在向对方发出邀请:快来吧,这里是你温暖的家!母滩虎岂能抵挡这般炫技和殷勤,终于尾随它进了洞穴。公滩虎并不掉以轻心,而是立即返回洞口,衔来泥土将其封住,这才钻到洞里尽情地享受“二人世界”。
  运盐河上看跳板的老杨家,在跳口的丁头小舍旁边,养了一大群鸡鸭。有一次,我随去跳口干活的母亲到老杨家玩,见到老杨的孙子大丁。那天他说带我去抓滩虎,大丁拎了个鱼篓,领着我走到河岸。没等我们靠近,那些滩虎、黄钳蟹已经纷纷钻进各自的洞穴,消失得无影无踪,岸滩上一片寂静。我站在那里,心里直嘀咕:看你怎么逮?大丁却不慌不忙,从鱼篓里掏出几张火纸,然后蹲下来,将火纸一一覆盖在那些裸露的洞口。不一会儿,便有火纸被顶起来,原来滩虎在洞里憋气难受,忍不住跳出来,又被火纸罩住。大丁抓住那裹着火纸的滩虎,就地一摔,再拾到鱼篓里,还真是一逮一个准。
  我问大丁,这方法是跟谁学的。大丁说,村里的光棍张二千常到河滩上转悠,有一次他好奇地跟着,撞见二千正用这方法逮滩虎。二千逮了滩虎,是拿回去自己吃的,他说这滩虎是鱼中极品,特别营养,南方人用它煮汤,给坐月子的女人下奶。张二千家的成分高,他十来岁就出去流浪,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他的话当然极具诱惑力。于是大丁也从家里翻箱倒柜,找出一叠火纸,“如法炮制”,逮了滩虎拎回家,不料被他爷爷一顿骂。爷爷说他是个败家子,那火纸是从镇上买来预备上坟用的,却被他作贱了,逮来这些一钱不值的玩意儿。爷爷气得把一篓子滩虎倒掉了,引得鸡鸭争相抢食。不过,那几天大丁家的鸡鸭还真多下了不少蛋,后来他再去逮滩虎,爷爷也不骂他了。
  电视节目里,浙江台州三门湾的渔人用甩钩逮滩虎,可谓绝技。那甩竿有五米长,鱼线六七米长,甩出去钩住十米开外、只有一拃长的小鱼,从发力到捕获只需八分之一秒时间,比二十米外投篮还难,练就这门绝技要五年时间。滩虎还真是一道“挡不住”的美食,为了这一口美味,三门湾的渔人下足了工夫。
  最近一次回到老家的小村,我专门到排淡河边走了一走,附近已经拉起围墙,建了几家工厂和堆场。排淡河常受污染,淤积也很严重,已经没有往昔的宽阔和清澈,更见不到一条滩虎了。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母亲生于上世纪初,母亲说她只上过一天学,没学过“老”字,不会写“老”字,更不用说知道“老”字的含义。  不知道是啥原因,母亲一生说话用得最多的偏偏是这个“老”字,用得最多的地方也是在喊叫人名字时。我在姊妹六个中排行老五,上有哥哥姐姐,下有妹妹。在第一次记忆中,我和村里孩子出去玩,母亲饭做好了,看我没回来,就到村子找我,边找边拉着长长的话腔喊:“老——生!在哪里?快回来吃饭!”  当时我还小,也不在
期刊
父亲是个老兵,随大部队转业后扎根新疆兵团,对执行上级的命令有着近乎偏执的坚决。可是为了我,这个家里的“老幺”,父亲却有几次违背了自己的原则。  记得,1979年的秋天,我们刚从南台子煤矿整体搬迁回到团里的第一年,勤劳的军垦战士(当然也有尚未平反的“劳改犯”)很快就在一片戈壁滩上站稳了脚跟,把个曾经遍地风沙的荒芜之地侍弄得风生水起,当年就获得了大丰收。秋天到了,我跟着父亲去看场。说是晒场,其实就是在
期刊
2002年,我在西安渭水河畔的一所小型国际学校给韩国学生教汉语。当时有两个汉语班,而元章焄就是我负责的汉语班里的韩国学生。  我们第一次的见面并不美丽。我初到班里时,免不了要做自我介绍。其他学生都在看,在听,有的还在笑,在闹,可他却一直埋头趴在桌子上,以“海拔”最低的姿态宣告着不一样的 “存在”,仿佛周围的世界和他没有任何关系。课间,我把手插在裤子口袋里,走到他跟前。我试图叫醒他,用关切的话语,用
期刊
十二生肖轮来狗年了!  我想起了大巴山乡村一带关于狗的俗语: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喂好一头猪容易,养好一条看家狗难……  在家乡一带,百姓谈到自己的儿女时,相互夸奖自己儿女们的口头禅: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作为互相表扬鼓励教育子女的谚语。孩子们和狗并列称呼,说明在乡村狗和孩子都十分重要。乡村的人们特别呵护孩子,认为自己辛辛苦苦养育孩子,养儿防老,日后孩子们会孝敬报恩。
期刊
在我生活的江汉平原,腊嘎菜的确不是什么稀奇物,可能是因为它的贱生贱长,但我要说,腊嘎菜,是最具乡土意味的一种野菜。  野菜自有野菜的野法。你瞧,腊嘎菜的叶子虽然不大,却疏密有致地长满了毛亮亮的刺,叶子的两边皆为巨齿,好像要防着什么似的。关键是那个绿,绿得有深度,绿得有质感,那种娴静,那种淡定,往往在第一时间抓住你注视的目光。嘎菜,还有一长串的别名,什么芥、大芥、皱叶芥、黄芥、雪里蕻、冲菜、霜不老,
期刊
今年秋末的一个黄昏,夕阳斜照,秋蝉幽鸣。我抛却一切繁事,在公园里漫步,想解一解闷感。忽然一片枫叶在我眼前飘落,我双目一愣,拾起那片枫叶,久久不愿丢下,这不就是那片枫叶吗?  24年前,张家界风景区还是养在深闺人未知时期,我受县政府的委派,出任索溪开发小组组长。索溪,是张家界的腹地,它像一个巨大盆景,将整个奇山异水都浓缩在一起集中展现出来。当考察初告一段时,湖南画报社计划拍摄一本索溪山水画册,可是摄
期刊
我七岁那年,村子里发生了一桩大事,麻叔家的大门被摘。我说的是摘,而非砸。像摘辣椒摘茄子一样,被摘了去。  摘大门的是邻村的四疯子,他有备而来,拉了架子车,麻叔蹴在一边,由着四疯子摘门。麻婶疯了样阻挡,没用。四疯子把灰泡泡的两扇门扔在架子车上,头也不回地拉走。车胎吃上了劲,瘪了一半,门扇有分量。  麻叔推牌九,把大门输了。抢天呼地的哭闹声,从黑洞洞的门豁里冲出,麻婶尖锐,麻叔沉闷,倒像是没有伴奏的二
期刊
邻居姓屈,名金玉。四十八岁,比我小几岁,我称他老屈。老屈一米七五的个子,脑门秃光,背微驼,脸色红润,不论和谁说话,脸上总带一丝笑意。认识他是在2006年冬季。那一年,我在县城金牛家园买了一套房子,是顶层六楼,老屈住一楼。因为我天天从他一楼门前经过,很快我们就相识了。真正和他打交道是我刚上楼时,花了十多万元,费心尽力装修好房子,人还未搬进去。结果那天晚上一点多钟,有人打电话告知我,说我家新楼暖气管爆
期刊
1962年上半年,我上小学六年级,7月就要考初中了。  5月下旬是铲头遍地的时候。星期天,父亲因事不能和我一块儿去山里,问我自己能不能去,我说能去。我随摆渡社员的船过了辉发河,走了一段路,就来到了山里。  玉米苗都长一拃多高了,田垄上长出了一些小草,真的该铲了。我把装干粮的兜子挂在树上,站了一会儿就铲了起来。没有别人,一个人干活没意思,不一会儿就觉得有点累了。但我没休息,把锄头杵在地上稍微站了一会
期刊
早市上有个麻花铺子,打理铺子的是一个女人,大人小孩都管她叫徐姐,她每天不多不少就做五百根,卖完就收摊,生意特火。  徐姐说,炸麻花要把好三关:一关是醒面关。徐姐每天中午给孩子做完饭,然后就搬出来她家的两个大陶泥盆,装好面,开始和面,醒面,这些面正好够做五百根麻花的,然后放到阴凉处醒上。说到这里得补充一句,徐姐用的面粉那可是上好的雪花粉。二关是放料。往醒好的面里加入食用矾、蜂蜜等其他配料,这可是技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