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牡丹亭.闺塾》中的风俗内涵略考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dpole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闺塾》是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代表作《牡丹亭》中的一出,作品不长,但涉及到一些古代社会生活的习俗内涵,如养鹦鹉、做寿鞋、市井卖花,等等。这些风俗事象的源流、背景、细节及蕴含,对于观众读懂作品,十分重要。故笔者不揣浅陋,就这几个事象作以文化渊源与文献依据的考索,以求教于戏曲学及民俗学界的同仁。
  关键词:牡丹亭 闺塾 风俗内涵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牡丹亭》是明朝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闺塾》是其中的第七出,描写了小姐杜丽娘和侍女春香听老塾师陈最良授课的情景。作品虽不长,但涉及到一些古代社会生活的习俗内涵。如在《闺塾》中,杜丽娘走进书堂听讲《诗经》,春香道:“昔氏贤文,把人禁杀,恁时节则好教鹦哥唤茶。”春香的意思是:这会儿正是调逗鹦鹉玩的好时辰。在这里,作品透示了明代富贵人家养鹦鹉取乐的生活习俗。
  养鹦鹉、教之人语,汉晋即有,唐宋时更流行。南朝刘敬叔《异苑》卷三记:
  “张华有白鹦鹉,华每出行,还辄说僮仆善恶。后寂无言,华问其故,答曰:‘见藏瓮中,何由得知?’”
  故后世有鹦鹉告事之说。唐段公路《北户录》卷一讲,“养(鹦鹉)之俗,忌以手频触其背”,否则会得“鹦鹉瘴”病;可见唐时民间养鹦鹉极普遍。宋士大夫家中亦多畜养鹦鹉,周去非《岭外代答》卷九,说钦州鹦哥“颇慧,易教”,福建人旅钦,即“教之歌诗”。陆游《宋太素尚书中酒》诗说喝醉酒的人“偷眠就黑房,静嫌鹦鹉闹”,此“鹦鹉”显然是家养的。
  古之鹦鹉大都“笼养”,古诗文里较多。韦庄《归国谣》:“惆怅玉笼鹦鹉,单栖无伴侣。”顾夐《玉楼春》:“画堂鹦鹉语雕笼,金粉小屏犹半掩。”薛涛《鹦鹉离笼》:“都缘出语无方便,不得笼中更唤人。”王士祯《香祖笔记》卷三引屠长卿诗描绘黄鹦鹉:“一入雕笼夺翠裳,羽毛新得染鹅黄。”笼养的好处,可使鹦鹉不飞脱,张元昊《鹦鹉》诗,谓“好置金笼收拾取,莫教飞去别人家。”
  鹦鹉亦有架养的,如唐崔令钦《教坊记》载:
  “魏二容色粗美,歌舞甚拙。尝与同类宴集起舞,杨家生者笑视之。须臾,歌次,架上鹦鹉初移足右转,俄复左转。家生顾曰:‘左转也。’意指鹦鹉,实无他也。魏以为斥己,辍歌,极骂,罢乐。人呼失律为‘左转’。”
  架养,鹦鹉自由些,似更能发挥其灵慧之性,毛病则在于无笼罩护,易受猛禽侵害。如宋曾慥《类说》卷一记:
  “广南进白鹦鹉,呼为‘雪衣女’。(杨贵)妃授以蜜多心经,记诵精熟。……上与妃游别殿,置‘雪衣女’于步辇竿上同去,上瞥有鹰至,搏之而毙。上与妃叹息久之,遂瘗于苑中,呼为鹦鹉冢。”
  此“雪衣女”若是笼养,则可免害。
  在古代,由于女子受礼教禁束,闺中特沉寂(尤其是宫中女子),故文献中多有表现女子调逗鹦鹉解闷、与之为伴者。唐司空图《庚子腊月五日》写离乱:“骅骝思故第,鹦鹉失佳人。”花蘂夫人《宫词》:“等候大家来院里,看教鹦鹉念新诗。”栁耆卿《甘草子》写闺阁女子:“池上凭阑无语,……却傍金笼教鹦鹉,念粉郎言语。”张炎《南歌子》:“惺松笑语隔帘栊。知是谁调鹦鹉,柳阴中。”
  还有些作品细腻地刻画了鹦鹉的模仿人言或老是唠叨过去所学的言语。如蒋防《霍小玉传》写李益造访霍小玉:
  “入中门,庭间有四樱桃树,西北悬一鹦鹉笼,见生入来,即语曰:‘有人入来,急下帘者!’生本……心犹疑惧,忽见鸟语,愕然不敢进。”
  李贤《明一统志》卷三十四引《建炎笔录》,郭浩至陇口:
  “见一红一白鹦鹉鸣于树间,(鹦鹉)问:‘上皇安否?’……盖陇州岁贡此鸟,徽宗置之安妃阁教以诗文,宣和末,使人发还本土,二鸟犹感恩不忘。浩因赋诗:‘陇口山深草木荒,行人到此断肝肠。耳中不忍听鹦鹉,犹在枝头说上皇。’”
  这些对我们理解春香所讲“鹦哥唤茶”的民俗文化内涵,无疑是一种参照。
  二
  在《闺塾》中,杜丽娘问陈最良:“师母尊年?”陈云:“六十。”丽娘道:“待学生绣对鞋儿上寿,请个样儿。”陈云:“生受了。”这里写丽娘欲为师母庆寿,并为之做寿鞋儿。这其实亦是明清民间风俗。小说及戏剧均中有记述。明吴敬所《国色天香》卷六描写:赵姨之子欲与李夫人二女交好,苦无由接近,后借母之寿筵约请之,二女遂来,并带来了“寿鞋、寿帕”。晚明作品《欢喜冤家》叙写:淑英娘家人来说,“娘四十岁,……要接姑娘回去看看戏文。”淑英道: “如此,待我做一双寿鞋”吧。西周生《醒世姻缘传》四十三回写:“十月初一日,晁夫人生日。小珍哥替晁夫人做了一双寿鞋,叫人送了出来。”越剧中的《五女拜寿》,其主要情节即围绕送寿鞋展开,剧中三春父亲被严嵩害死,杨侍郎收为义女,嫁给寒士邹应龙。杨六十大寿,俩人赶来,不料半路遇贼,寿礼(两双寿鞋)被窃。故拜寿时受到杨夫人冷落。三春痛心地唱道:“专程拜寿心意诚,……女儿我,夜夜千针与万针,为爹娘,寿鞋两双早绣成。……谁知晓,昨日郊外投宿店,可恨窃贼盗衣银”。
  其实,奉履于长者乃中古遗俗。汉代有对老者“进履”之仪。宋徐天麟《西汉会要》卷四十八记:“天子之尊,尊养三老于大学,……公卿奉杖,大夫进履。”又古之冬至,原有女妇给舅姑进履祝福之礼。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中记:“北朝妇人,常以冬至日进履韈及 ,正月进箕帚、长生花”。明陈耀文《天中记》卷五则云:“冬至进履袜。……魏曹植《献袜履颂表》曰:‘伏见旧仪,国家冬至,献履贡袜,所以迎福践长。’后魏崔浩《女仪》云:‘近古妇人常以冬至日进履袜于舅姑,践长至之义也。”
  明代文人祝寿诗赋里也提到进奉寿履。何景明《寿母赋》云:“春仲之望为母寿……,与父偕享时诸子举觞,诸妇进履,诸孙罗舞”。民俗中亦有庆寿赠鞋。广西德保壮族人自四十九岁起即为父母做寿,做寿时女儿们要呈寿鞋。在湖南怀化,长者四十、六十都设寿堂,晚辈来拜,“特别是出嫁的女儿,一定要亲自缝制两双寿鞋,作为献给寿星的寿礼。”贵州纳雍人祝寿,是把老人扶在寿堂,为其穿“着寿鞋”。这些都表明,古之寿履风习源远流长,汤显祖写杜丽娘给师母做寿鞋,确有绵厚的古俗背景。
  三
  《闺塾》中还写到民间卖花:
  “〔内叫卖花介贴〕小姐,你听一声声卖花,把读书声差。〔末〕又引逗小姐哩。待俺当真打一下。做打介贴闪介〕”
  唐代即时兴卖花,这或与当时仕宦阶层赏花的雅好有关系。白居易《买花》云: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卖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可见,名花价格昂贵,经营者有厚利,这就自然刺激了卖花业的兴旺。郑谷《感兴》诗说得明白:“禾黍不阳艳,竞栽桃李春。翻令力耕者,半作卖花人。”
  卖花,一般是挑担售卖。唐吴融《卖花翁》道:“和烟和露一丛花,担入宫城许史家。”明方鹏《丙申新正试笔和舍弟韵》云:“卖花声在东风外,红白江梅共一担。”然在江南水乡城镇,亦有驾船卖花者。元人宇文子贞《西湖竹枝词》就写道:“女郎恰抱琵琶出,早有小船来卖花。”
  唐时卖花,或自种自卖,卖者多男性长者,故称“翁”。陆龟蒙《阖闾城北有卖花翁》诗反映此情:
  “故城边有卖花翁,水曲舟轻去尽通。十亩芳菲为旧业,一家烟雨是元功。闲添药品年年别,笑指生涯树树红。”
  陆游《卖花翁》诗亦曾描述过卖花翁的生活:
  “君不见会稽城南卖花翁,以花为粮如蜜。朝卖一株紫,暮卖一枝红。屋破见青天,盎中米常空。卖花得钱送酒家,取酒尽时还卖花。”
  后世或有女子卖花,故叫卖声悦耳。宋孙惟信《禅寂之所有卖花声出廊庑间,清婉动耳》诗云:
  “曲巷深房忆帝州,卖花庭宇最风流。窗纱破晓斜开扇,帘绣笼阴半上钩。少日喜拈春在手,暮年羞戴雪盈头。泉南寺里萧萧雨,婉婉一声无限愁。”
  此“婉婉”卖花者,自是女流无疑。又《太平广记》卷一百三十《鄂州小将》篇记:
  “某者,本田家子,既仕,欲结豪族,而谋其故妻。因相与归宁,杀之于路,弃尸江侧,并杀其同行婢。已而奔告其家,号哭云:‘为盗所杀。’人不之疑也。后数年,奉使至广陵,舍于逆旅。见一妇人卖花,酷类其所杀婢。既近,乃真是婢,见己亦再拜。因问为人耶鬼耶?答云:‘人也。往者为贼所击,幸而不死,既苏,得贾人船,寓载东下。今在此,与娘子卖花给食而已。’复问娘子何在,曰:‘在近,可见之乎?’曰:‘可。’即随之而去。一小曲中,指一贫舍曰:‘此是也。’婢先入,顷之,其妻乃出,相见悲涕,各述艰苦。……”
  婢与“娘子卖花给食”,说明卖花也是民间女子讨生计之法也。
  卖花的时辰,以晨为宜。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诗中说:“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不过,都市中午后或夜晚也见有卖花者。苏轼《黄州春日杂书》云:“病腹难堪七晚茶,晓窗睡起日西斜。贫无隙地栽桃李,日日门前看卖花。”王《夜行船》:“午梦醒来,不觉小人静,春在卖花声里。”宋邵伯温《闻见录》卷十七载:
  “洛中风俗……抵暮花市,以筠笼卖花。虽贫者亦戴花饮酒相乐,故王平甫诗曰:‘风暄翠幕春沽酒,露湿筠笼夜卖花’……”
  就时节而言,花价最好的当是早春,越早越上价,故那时即有“人工”催花而卖者。《群芳谱》云:“洛都卖花者争先为奇,冬初折未开枝置浴室中熏蒸令坼,强名早梅。”暮春以后,百卉争妍已过,卖花声遂稀。葛天民《即事》:“寒食少逢天气佳,……小巷已无人卖花。”明杨光溥《春去》:“东风暗地随春去,几日无人唤卖花。”宋孔武仲《旅枕》诗曰:“萧条过百五,犹有卖花声。”元萨都喇《彭城杂咏》曰:“絮飞飞三月暮,楼头犹有卖花声。”所谓“犹有”,乃不多也。
  古人所卖之花多为采摘的枝花,陆游《隐者》诗所谓“朝卖一株紫,暮卖一枝红。”李易安《减字木兰花》则云:“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徒要教郎比并看。”然亦有卖盆花的。《御定分类字锦》卷三引元人金涓《春日》诗,有“门外小盆来卖花”之句。
  古之卖花者走桥串巷,叫卖声不歇,处室屋者大多闻其声、不见其人;这是市井中人对卖花者行径的最突出的感受。故古诗文中常常捕捉这个细节着意渲染,或表现卖花声的性状及其扰人,或刻画卖花声牵带的听者的主观情思。如陶宗仪《说郛》卷六十八记“上元”云:
  “是月季春,万花烂漫,牡丹芍药棣棠木香种种上市。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之声清奇可听。晴帘静院,晓幕高楼,宿酒未醒,好梦初觉,闻之莫不新愁易感,幽恨悬生。”
  卖花声易触发人之新愁、幽恨也。马庄父《孤鸾》词云:“任酒帘飞动画楼晚,便指数、烧灯时节非远。陌上叫声,好是卖花行院。”宋吴惟信《京城寓居·春日》:“春城庭院柳风轻,帘影玲珑爱晓晴。红日半窗吟梦觉,咿哑墙外卖花声。”明宋公传《元诗体要》卷二收何失《老病》云:“阶前宿雨晴,屋角红日大。不是卖花声,晓梦谁惊破。”王安石《用乐道舍人韵书十日事呈乐道舍人圣从待制》:“东门人物乱如麻,想见新鞯照路华。午鼓巳传三刻漏,从官初赐一杯茶。匆匆殿下催分首,扰扰宫中卖花。”江开《浣溪沙》:“素约未得双燕语,新愁还入卖花声,十分眷事倩行云。”《宋诗纪事》卷六十四载陈起《过三桥怀山堂》:“卖花声里凭阑处,沽酒楼前对雨时。景物如初情自老,夕阳波上燕差池。”宋许棐《春思》:“嫁得萧郎不恋家,几年流落在天涯。满怀多少伤春事,嫌杀沿门叫卖花。”
  由上可见,古之卖花是市井生活的典型事象,涉及到相当丰富的风俗意蕴,《闺塾》篇仅仅从一个视角予以点示而已。
  
   注:本文系安徽省2009年省级精品课程《美学研究》(教高[2009]9号附三19)建设成果。
  
   参考文献:
   [1] 汤显祖:《牡丹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2] 王季思主编:《全元戏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
   [3] 朱东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作者简介:王政,男,1955—,安徽寿县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工作单位:淮北煤炭师范学院文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在唐宋词中,月亮已成为一个硕大的情感载体,月亮意象具备了“词外有词”的特点,这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做出的必然选择,是文化的多个方面综合影响的结果:月亮神话中寄寓着的对月亮的深厚情感;唐宋人哲学观念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唐宋词人审美态度中崇尚的“柔美”。  关键词:唐宋词 月亮意象 神话 天人合一 柔美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诗外有诗,方是好诗;词外有词,方是好词。古
期刊
摘要刘长卿,中唐早期诗人,自诩“五言长城”。其诗歌里多写贬谪漂流的感慨和山水隐逸的闲情,以及世事沧桑、人情变故及自身的穷愁潦倒。这些都体现了诗人个体生命意识的回归。本文试从时代、生平及性格等几个方面对刘长卿诗歌中的生命意识加以阐释。  关键词:刘长卿 诗歌 个体生命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唐代文人多具备这样的个性:不是轻狂,不是孤傲,也不是文人相轻,而是每个人都有一
期刊
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儿女历来的思想文化也崇尚和平,这在儒、道、墨三家思想中都有反映。作为历史文化镜子的中国古代诗歌就很少有讴歌战争的作品。本文试从中国古典诗歌中士兵的思乡、思妇的闺怨、揭露战争杀人本质和悲惨后果等角度,阐释分析中华民族的战争观。  关键词:古典诗歌 爱好和平 战争观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一 文化背景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因为中
期刊
摘要洪适词具有清隽有致的艺术特色,其词题材多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件,自然、真切,充满生活情趣;词中的景色与场面描绘,多用简笔勾勒的手法,呈现出疏朗、清俊、淡雅的特征;在意象的选取上也倾向于清丽自然;营造的多是清远、平和、冲淡的优美意境。  关键词:日常题材 画面疏朗 意象清丽 意境清雅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洪适(1117-1184),字景伯,号盘洲老人,鄱阳(今江西
期刊
摘要20世纪中国的前50年,旧派小说占领了很大的读者市场,形成了不同的创作流派。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中国文艺期刊发展的重点时期。文艺期刊对旧派小说的创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但为旧派小说的发表与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而且在促进旧派小说的创作及文学流派的形成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文艺期刊 旧派小说 聚集 宗旨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中国的前50年,旧派小说
期刊
摘要理性诠释艺术是中西方美学传统的逻辑起点之一。中国传统美学表现为道家的自由美学的非理性认知和儒家的政治与人世图解的庸常认知。西方美学传统较早地注意到概念的能指与所指的矛盾。理性诠释艺术的症结主要表现在认识与实践如何实现内在的统一。  关键词:理性 艺术 诠释 美学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任何尝试着用理性来诠释艺术本身的企图,都潜在地包含着诠释者可能亦或必然遭遇的种种困难。如
期刊
摘要现代世界交往迅速发展,一个民族能不能充分利用其他文化、科学的成果,对于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自身文化的能动性,结合外来文化的积极因素,实现文化的新旧更替,继承和创造出更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的新文化。本文从中西方文化的异质性与同构性的角度来阐释这种融合与互补的关系。  关键词:异质性 同构性 西方文化 冲突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弘一大师是中国近现代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出家前曾是蜚声海内外的艺术先驱,后被书法界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10大书法家之一,被佛教界尊为重兴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世祖。前哲时贤关于弘一大师的传记和研究类的资料已具相当规模,同时也启发了笔者的灵感:建立“弘学”,让弘一大师的光辉永耀人间。  关键词:弘学 书学 佛学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中国文艺的天空群星灿烂,然而最令
期刊
摘要作于公元1895年的《感春四首》是末代帝师陈宝琛的代表作。这四首诗歌是陈宝琛为中日甲午战争而作,首首咏落花,却句句寄寓家国之慨:诗人借抒发对花落的弥天悲伤之情,而传达对国是日非的悲慨之意。《感春四首》悲慨遥深,哀感顽艳,在近代诗坛享有盛誉,当时就已传诵海内。  关键词:感春 落花 家国之悲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弢庵,福建闽县
期刊
摘要非真实性话语在日常言语交际中非常普遍,本文从语用学角度,在顺应理论框架内对此种话语现象进行探讨研究。非真实性话语是说话人顺应自己和听话人的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采用的语用策略,对交际的顺利进行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非真实性话语 顺应理论 语境 心理 社交 文化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的使用,是语言学近年来发展较为迅速的一个领域。具体来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