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之伤与家国之悲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xyd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于公元1895年的《感春四首》是末代帝师陈宝琛的代表作。这四首诗歌是陈宝琛为中日甲午战争而作,首首咏落花,却句句寄寓家国之慨:诗人借抒发对花落的弥天悲伤之情,而传达对国是日非的悲慨之意。《感春四首》悲慨遥深,哀感顽艳,在近代诗坛享有盛誉,当时就已传诵海内。
  关键词:感春 落花 家国之悲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陈宝琛(1848-1935),字伯潜,号弢庵,福建闽县人。同治七年进士,光绪八年授江西学政,九年补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十一年被降五级调用。宣统三年,补授毓庆宫授读,后人遂以末代帝师称之。
  中法战争(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后,陈宝琛因参与褒举唐炯、徐延投统办军务失当事,遭部议连降九级,从此投闲家居达二十五年之久。在其谪居期间,中日爆发了甲午海战。在李鸿章不抵抗的政策下,中国当时最精锐的海军——北洋海军全军覆没,中日海战以中国的惨败结束。翌年春天,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条约签订的消息传至国内,引起朝野一片哗然。
  陈宝琛虽处江湖之远,仍念庙堂之高,时刻关注时事。对于《马关条约》的签订,陈宝琛感到愤懑的同时,又感到哀伤。由于《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是1895年春天,陈宝琛遂作《感春四首》以志:
  一春谁道是芳时,未及飞红已暗悲。雨甚犹思吹笛验,风来始悔树幡迟。蜂衙撩乱声无准,鸟使逡巡事可知。输却玉尘三万斛,天公不语对枯棋。
  阿母欢娱众女狂,十年养就满庭芳。那知绿怨红啼景,便在莺歌燕舞场。处处凤楼劳剪彩,声声羯鼓促传觞。可怜买尽西园醉,赢得嘉辰一断肠。
  倚天照海倏成空,翠薄原知不耐风。忍见化萍随柳絮,倘因集蓼毖桃虫。到头蝶梦谁真觉,刺耳鹃声恐未终。苦学挈皋事浇灌,绿阴涕尺种花翁。
  北胜南强较去留,泪波直注海东头。槐柯梦短殊多事,花槛春移不自由。从此路迷渔父棹,可无人坠石家楼。故林好在烦珍护,莫再飘摇断送休。
  “一春谁道是芳时,未及飞红已暗悲”,春天一到人间,芳菲就会开遍。乙未年的春天同往年一样美丽,一样生机盎然。但在诗人眼里,今年的春天却充满哀伤,因为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就在这个春天签订。割地赔款的条约将使中国更深地沦为殖民地,百姓生活将更为困苦,诗人感到前所未有的哀伤,因此即使自然界没有落花飞絮,也会让人伤感。“雨甚犹思吹笛验,风来始悔树幡迟”,据《述异记》载:“周穆王时,天下连雨三月,穆王乃吹笛,其雨遂止。”淫雨已经下起来了,还想着吹笛止雨,还希望能够止住淫雨。可惜已经晚了,因为损失已经造成了。“风来始悔树幡迟”,此句化用《博异志》中崔玄微以“朱幡”护花的典故。大风已作,林木为之摧伤,护花之人才想起“树幡”保护,已经晚了。春天百花虽发,但自然界的气候却变化无常,作为护林之人应提早做好防护措施。如此,即使风雨侵袭,也不至于仓猝应对,造成难以计算的损失。“蜂衙撩乱声无准,鸟使逡巡事可知”,蜂衙代指朝廷。甲午海战之时,李鸿章一直贯彻慈禧的求和路线,属于后党;翁等人属于坚决的主战派,属于帝党。这两派人关于战、和的问题争论不休。到了战败需要签订和议之时,这些人又为和议问题争论。朝堂之上臣子的争论声,像蜂巢中嗡嗡的嘈杂声,没有统一的音符。“鸟使逡巡事可知”,鸟使指西王母的青鸟使,这里指代表清廷去马关谈判的代表。在谈判问题上,日本不满意清廷指派的张荫桓、邵友濂,指名要李鸿章前来谈判:
  “1895年1月5日,清政府派户部侍郎张荫桓、湖南巡抚邵友濂为全权大臣,并聘请前美国国务卿科士达为顾问,赴日本求和。但日本抱定要消灭北洋海军的野心,迫使清政府接受它的全部侵略要求而集中力量进攻威海卫,因此借口张、邵二人‘全权不足’,拒绝谈判,竟指名要李鸿章亲自赴日和谈。次年正月十八日(2月12日),即张荫桓等被逐出日本的当天,正是威海卫军港被日军攻陷、北洋海军惨遭覆灭的日子。”
  但李鸿章等人却迟迟不行,直到3月19日才到达马关。这就是陈宝琛说的“鸟使逡巡”。陈宝琛虽身在闽南,对朝中大事却了如指掌,足见其对国事的关注,亦可见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心。“输却玉尘三万斛,天公不语对枯棋”,玉尘指玉屑,这里象征国家主权的领土。“三万斛”,极言数量多。《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有: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开重庆、沙市、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轮船可驶入以上各口;日本臣民可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工厂。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及各附属岛屿对中国而言,其战略意义是非凡的。割走这些土地,不仅是对中国主权的严重伤害,更让中国陷入随时被列强瓜分的危机中。“天公不语对枯棋”,枯棋指残棋,中日之间的战争就像对弈,拼杀到最后,中国一败涂地:“赔款二百兆,德宗与主战枢臣,坐视此局全输耳。”面对这样的残局,连老天也无语了。
  “阿母欢娱众女狂,十年养就满庭芳”,阿母原指神话里的西王母,此处指慈禧。慈禧为准备自己六十大寿,挪用数百万两海军军费用于修筑颐和园、筹备娱乐事,置国家安危于不顾。礼亲王世铎担任庆典总办,按照当年乾隆的气派,除将皇宫、颐和园妥为筹办外,在西华门至颐和园的几十里大道旁,沿途点缀景观,搭建经坛、戏台、彩殿、牌楼,组织僧道念经、戏班演戏,供慈禧途中观览,这就是庆寿“点景”工程。为慈禧这位“阿母”庆寿成了京城的大小官员的头等大事,他们都忙碌起来,此乃“阿母欢娱众女狂”。即使在太平盛世,举办如此大规模的庆贺活动尚嫌奢华,遑论在积贫积弱的晚清时期。当“阿母”率领“众女”狂欢的时候,中国黄海之上即将硝烟滚滚。“十年养就满庭芳”,“十年”不是确指,慈禧垂帘听政多年,即使还政光绪后仍把持军政大权,培养了一批效忠于自己的亲信,此即“十年养就满庭芳”。“那知绿怨红啼景,便在莺歌燕舞场”,正当“阿母”与“众女”狂欢的时候,谁承想“绿怨红啼”的景象却出现在这“莺歌燕舞”的满庭芳华里。“处处凤楼劳剪彩,声声羯鼓促传觞”,到处都是为“阿母”准备寿筵的欢乐场景:所有凤楼之上都插满彩旗,以渲染寿筵的欢乐气氛;声声羯鼓催促着人们推杯换盏,一派平景象。“可怜买尽西园醉,赢得嘉辰一断肠”,“西园”指曹丕集文学侍从、大臣游宴赏月的地方,后代指游宴地。“阿母”带领“众女”在彩旗飘飘的凤楼之上,在羯鼓声声的欢乐气氛中,在黄海滚滚的炮火声中,疯狂买醉。可叹“阿母”率领“众女”费尽心机为寿筵做了各种准备,到头来不过赚得“嘉辰肠断”罢了。因为甲午战败,慈禧不得不在宁寿宫中黯然度过六十寿辰。这首诗选词华丽,如“满庭芳”、“凤楼”、“剪彩”、“羯鼓传觞”、“莺歌燕舞”等,营造出一派华丽场景,也非常符合慈禧为自己准备寿诞的情景。但在这一片华丽场景中,却透出幽怨愁苦的气息。
  第三首《感春》诗是陈宝琛对甲午战败的感慨。“倚天照海倏成空,翠薄原知不耐风”,“倚天照海”,极言花木繁盛。“倚天照海倏成空”,本来是“倚天照海”之盛的花木,经不住“雨甚”与“风来”,倏忽成空了。到此才明了,原来“翠薄”是耐不住风雨侵袭的。翠薄之物,如何经得起“朝来寒雨晚来风”?北洋舰队是李鸿章一手创建,它是近代中国一支比较强大的舰队,守护着中国海防。但甲午一战,这支精锐部队却被断送了,此即“倚天照海倏成空,翠薄原知不耐风”。“忍见化萍随柳絮,倘因集蓼毖桃虫”,“忍见”意谓不忍心见,诗人不忍心见到“化萍随柳絮”,不忍心见到北洋覆灭、山河残破的结局。“集蓼”指遭遇苦难,“桃虫”指鹪鹩,“集蓼”“桃虫”典出《诗经》:“肇允彼桃虫,拚飞维鸟。未堪家多难,予又集于蓼!”陈宝琛此句意谓:如果再次遇到类似灾难,一定要吸取教训,谨慎避免“鹪鹩”成患。“到头蝶梦谁真觉”,此句用庄周梦化蝴蝶的典故,意谓:到头来那些当权者真的能够明白其中道理吗?真的能够从此次败局中清醒过来吗?诗人是反问,意在否定。“刺耳鹃声恐未终”,陈衍谓此句:“言翁同以南人作相也。”翁同主战,属于帝党;李鸿章主和,属于后党。两个阵营之间争论不休,虽然清廷最终向日本宣战,但却因准备仓猝而致惨败。“苦学挈皋事浇灌”,“皋”指桔槔,汲水的工具。北洋舰队努力学习西方的机械制造技术,到头来却一无所用,瞬间覆灭。“绿阴涕尺种花翁”,陈宝琛见证了“倚天照海倏成空”,见到了“阿母欢娱众女狂”,见到了“输却玉尘三万斛”,见到了“化萍随柳絮”、“翠薄不耐风”,不禁为花落而“涕尺”涟涟。整首诗透出深沉浓郁的哀伤之情。
  最后一首《感春》诗写尽诗人对国家的忠爱缠绵之意。《马关条约》的签订激起其他侵略者的争夺之心。俄国联合德、法要求日本放弃辽东半岛,并建议三国对日采取海上军事行动。俄国纠结德、法以“割台代辽”的办法决定了台湾的命运,即“北胜南强较去留”。陈宝琛早就认识到台湾是七省门户,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台湾被割让出去,中国的南方将陷入被瓜分的危机中。而且陈宝琛的二妹、小女都嫁到了台湾,台湾被分割出去,他也要面临亲人离散的结局。国破山残,亲人离散,陈宝琛心痛难抑。“泪波直注海东头”,带着家国之恨的泪波直直注入大海,注入台湾的土地。“直注”一词极富感染力,渲染了诗人的痛苦与愤恨。“槐柯梦短殊多事”,台湾百姓得知割台的消息后非常气愤,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在丘逢甲的倡议下,台湾巡抚唐景崧组织了抗日政府,定名为“台湾民主国”。“台湾民主国”是台湾人民自发的抗日组织,是台湾人民坚持民族大义、反对台湾脱离中国的义举。但这终归是昙花一现,台湾人民反对“割台”的梦想也似槐树下的一场梦幻。“殊多事”,岂不是多事吗?这是反语,台湾人自救不是“多事”,而是无用。“花槛春移不自由”,花槛,是指防护花的栅栏。防护鲜花的栅栏在春天移动是不方便的,但它还是移动了。“割台大臣”李经方不敢前往台湾办理与日本的交接手续,而在基隆口外的日本军舰上办理了割台手续,拱手把台湾全省及所有附属岛屿并澎湖列岛以及所有的兵工厂、公物财产等全部交给日本。“从此路迷渔父棹”,《桃花源记》中的渔人再也找不到去桃花源的路,现实中台湾归国的路也迷失了。“可无人坠石家楼”,石家楼,指石崇金谷园中的楼台,绿珠在金谷园中坠楼而死。台湾被割让出去,中国的疆土又一次四分五裂,中国的主权、百姓的尊严再次遭遇凌辱,这就是弱国无外交。有没有人像绿珠一样为了不忍受屈辱而坠楼呢?没有。只有片片飞花像是当年的绿珠,“落花犹似坠楼人” (杜牧,《金谷园》)。“故林好在烦珍护,莫再飘摇断送休”,台湾这一片土地被割让出去了,这棵花木已经被掳走了。但幸运的是,大多数林木还在手中。诗人疾呼当权者不要再断送剩余的林木、江山。陈宝琛对祖国山河的深情都蕴涵在“故林好在烦珍护,莫再飘摇断送休”之中了。《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得中国陷入被瓜分的狂潮,在后来的岁月中,这片“故林”又被断送不少。
  陈宝琛《感春四首》为中日甲午战争而作,为《马关条约》的签订而作,虽每首都写落花,但实则句句咏时事,充溢着一股弥天的哀伤、悲愤之情。这四首诗歌有李商隐的风格,幽曲似之,哀感似之,顽艳似之,而沉郁过之。《感春四首》连同作于民国的《次韵逊敏斋主人落花四首》被称为“前后落花诗”,享誉诗坛,无怪乎当时就“传颂海内”、“驰诵一世”了。
  
   参考文献:
   [1] 陈宝琛:《沧趣楼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2] 张岂之、陈振江、江沛:《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 陈衍:《石遗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4] 孙瑞芹:《德国外交文件有关中国交涉史料选译》(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5] 中国史学会编:《中日战争》,上海书店,2000年版。
  
   作者简介:孙爱霞,女,1978—,山东人,博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近代文学、天津文学,工作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其他文献
摘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不朽诗篇。他的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凡其经过的地方,其诗中都有生动详实的描绘。在这些描写山水的诗篇中,诗人主要运用写实的手法,将国家命运、人民疾苦与个人遭遇、忧国忧民的情怀联系在一起,情景交融,诗风雄奇,开拓了山水诗的新天地,对后代的诗歌发展起到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杜甫 山水诗 特点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杜甫是唐代诗
期刊
摘要水在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久远而深刻的人文内涵。朱熹对“乐山乐水”具有独到的逻辑层次解释:山水之象、仁知之体、动静之状和乐寿之效。朱熹观水所体现的人格理想,不仅属于人格伦理学层面,而且属于人格美学的哲理境界。  关键词:朱熹 观水 人格境界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水是生命之源。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久远而深刻的人文内涵。《诗经·邶风·谷风》云:“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
期刊
摘要在唐宋词中,月亮已成为一个硕大的情感载体,月亮意象具备了“词外有词”的特点,这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做出的必然选择,是文化的多个方面综合影响的结果:月亮神话中寄寓着的对月亮的深厚情感;唐宋人哲学观念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唐宋词人审美态度中崇尚的“柔美”。  关键词:唐宋词 月亮意象 神话 天人合一 柔美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诗外有诗,方是好诗;词外有词,方是好词。古
期刊
摘要刘长卿,中唐早期诗人,自诩“五言长城”。其诗歌里多写贬谪漂流的感慨和山水隐逸的闲情,以及世事沧桑、人情变故及自身的穷愁潦倒。这些都体现了诗人个体生命意识的回归。本文试从时代、生平及性格等几个方面对刘长卿诗歌中的生命意识加以阐释。  关键词:刘长卿 诗歌 个体生命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唐代文人多具备这样的个性:不是轻狂,不是孤傲,也不是文人相轻,而是每个人都有一
期刊
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华儿女历来的思想文化也崇尚和平,这在儒、道、墨三家思想中都有反映。作为历史文化镜子的中国古代诗歌就很少有讴歌战争的作品。本文试从中国古典诗歌中士兵的思乡、思妇的闺怨、揭露战争杀人本质和悲惨后果等角度,阐释分析中华民族的战争观。  关键词:古典诗歌 爱好和平 战争观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一 文化背景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因为中
期刊
摘要洪适词具有清隽有致的艺术特色,其词题材多选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件,自然、真切,充满生活情趣;词中的景色与场面描绘,多用简笔勾勒的手法,呈现出疏朗、清俊、淡雅的特征;在意象的选取上也倾向于清丽自然;营造的多是清远、平和、冲淡的优美意境。  关键词:日常题材 画面疏朗 意象清丽 意境清雅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洪适(1117-1184),字景伯,号盘洲老人,鄱阳(今江西
期刊
摘要20世纪中国的前50年,旧派小说占领了很大的读者市场,形成了不同的创作流派。同时,这一时期也是中国文艺期刊发展的重点时期。文艺期刊对旧派小说的创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但为旧派小说的发表与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而且在促进旧派小说的创作及文学流派的形成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文艺期刊 旧派小说 聚集 宗旨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中国的前50年,旧派小说
期刊
摘要理性诠释艺术是中西方美学传统的逻辑起点之一。中国传统美学表现为道家的自由美学的非理性认知和儒家的政治与人世图解的庸常认知。西方美学传统较早地注意到概念的能指与所指的矛盾。理性诠释艺术的症结主要表现在认识与实践如何实现内在的统一。  关键词:理性 艺术 诠释 美学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任何尝试着用理性来诠释艺术本身的企图,都潜在地包含着诠释者可能亦或必然遭遇的种种困难。如
期刊
摘要现代世界交往迅速发展,一个民族能不能充分利用其他文化、科学的成果,对于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我们必须充分发挥自身文化的能动性,结合外来文化的积极因素,实现文化的新旧更替,继承和创造出更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的新文化。本文从中西方文化的异质性与同构性的角度来阐释这种融合与互补的关系。  关键词:异质性 同构性 西方文化 冲突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弘一大师是中国近现代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出家前曾是蜚声海内外的艺术先驱,后被书法界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10大书法家之一,被佛教界尊为重兴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世祖。前哲时贤关于弘一大师的传记和研究类的资料已具相当规模,同时也启发了笔者的灵感:建立“弘学”,让弘一大师的光辉永耀人间。  关键词:弘学 书学 佛学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中国文艺的天空群星灿烂,然而最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