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立德树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大背景下,充分挖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想政治资源已成为课堂教学的新课题。经典诗歌是语文教材中闪亮的明珠,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但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效果却不如人意,学生对诗歌学习动机弱、兴趣不足。本文就课程思政背景下如何借助中职语文课程中的思政资源,创新实施趣味诗歌教学的策略进行探究,以期切实提升中职学生的德育水平和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中职语文;诗歌教学;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36-0030-02
新时代,各学科教学皆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任,中职语文学科教学更是如此。经典诗歌是中职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蕴藏着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中职语文教师应在经典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充分挖掘其德育潜能,进而打造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双提升的高效中职语文课堂,促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一、经典诗歌:课程思政的良好载体
在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推进已经不再局限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传统教学中“重教学,轻育人”“重成绩、轻成人”的现象正被积极改善,课程思政的概念也越来越为各个学段一线教育者接受。在课程思政理念的影响下,许多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开始有意识地挖掘与渗透思政内容[1]。但是不少课堂呈现出为思政而思政的现象,如在学科教学内容结束之后,增加一段思政内容,从教学设计角度来看,内容衔接过于生硬。从学生接受角度来看,思政内容的出现十分突兀。学科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在学科教学中融合课程思政,内容应该有所侧重。课程思政应该“如盐入水”,润物无声。语文课程在渗透课程思政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即语文学科拥有古往今来的文学经典。经典著作记录着古代先贤、当代智者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思考,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青年人成长成才重要的精神养分。以中职诗歌教学中的必修篇目为例,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都蕴含着人生理想、亲情友情、挫折教育、家国情怀等内容,这些是语文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重要的载体。
二、中职诗歌教学现状:少趣、无味、缺意义
中职学段的诗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既体现在诗歌教学本身,也体现在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整合
方面。
(一)学生:学习动机弱,应试心态强
学生对于诗歌学习印象最深刻的是“读与背”。从低年级的背诵经典古诗到中职学段接触现代诗歌,每一个阶段的诗歌教学都会强调诵读,但大部分诵读是建立在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即“老师要我读”。学生是否会主动诵读诗歌呢?笔者通过对18级、19级两个年级的学生的访谈了解到:学生所说的“热爱阅读”大多指的是阅读以言情、悬疑为主的网络文学,学生并不会主动学习诗歌。对于诗歌学习的需求往往局限在考试要考的内容。学生更亲近网络文学,情有可原。对于中职学段的学生来说,言情类、悬疑类网络小说的语言更容易被接受,作品风格更贴近他们的审美趣味与生活实际。这些特征是经典诗歌本身不具备的,由此造成学生主动学习诗歌动机弱这一现象。
(二)教师:资源整合差,为思政而思政
诗歌教学可以调动的教学资源极为广泛,但是如何合理整合资源,激发学生的诗歌学习兴趣,依赖于教师对教学对象兴趣的掌握与调动。传统诗歌教学中运用最多的媒体资源是示范朗诵的录音,对于生活在媒体时代的学生而言,这样的兴趣调动方式下,效果并不能达到最佳。再者部分诗歌教学公开课中,为实现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教师会有意拔高诗歌的意义,导致为思政而思政现象严重。这种方式将诗歌的解析与思政内容剥离开,使思政内容突兀出现在教学中,并不是课程思政真正的渗透与落实。
三、趣味诗歌教学策略的探究
(一)构筑情境:搭建诗歌学习立交桥
情境教学法是通过“感知—理解—深化”三个步骤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教学方式。语文学习的情境构筑要素除了文字本身,还可以是影像、图片、音乐等资源。当代学生处于多种媒介刺激的世界,单纯的文字引导已经很难实现激趣的效果。要实现趣味诗歌教学,就要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构筑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情境[2]。
如在教学《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文时,笔者采取了音乐激趣法,选取了《几多愁》这首歌曲构筑学习情境。《几多愁》为《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这首词重新谱曲后的流行音乐作品。在学生聆听两个不同版本的《几多愁》后,笔者追问两个问题:更喜欢哪一个版本?哪一个版本更切合李煜当时的处境?第一个问题意在启发学生思维,学生的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第二个问题为课堂主线,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李煜当时是怎样的处境?他的心情如何,在词里哪些地方可以得到佐证?学生需要带着探究的心态进入诗歌文本,鉴赏诗歌。笔者在课堂最后再次提出问题:哪个版本更贴合李煜当时的心境?学生再次给出的答案与第一次有较大的区别,这就是在掌握了一定诗歌知识后,学生通过自主建构获得的新反馈。这与教师直接将诗歌主旨告知学生区别很大。学生在音乐的影响下,知道诵读时要更注重情感的起伏,这体现出合适的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通过音乐、图像等资源构建教学情境,可为学生搭建一座知识建构的立交桥。
(二)筛选资源:“新”“近”素材趣味多
互联网丰富了语文教学资源,在构筑诗歌教学情境时应努力寻找“新”“近”的教学资源。“新”即资源的成形时间比较近,这类资源更富有时代气息、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近”是指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符合当代学生的认知,切合学生的認知规律。《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经典咏流传》《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栏目为青少年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打开了一扇窗。这些文化类节目依托媒体平台,将诗歌、成语、文物等传统的、静态的文化样式以时尚、互动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了[3]。这些优秀的文化栏目为趣味诗歌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新”与“近”的资源。如在讲授李白的《将进酒》时,教师可播放《经典咏流传》中凤凰传奇演绎的歌曲版《将进酒》,使学生在歌声中感受李白的狂放与浪漫;讲授《山居秋暝》时播放霍尊演绎的歌曲版《山居秋暝》,使学生体会王维笔下的山水闲适的隐居之趣。显然,这与传统的播放录音范读并不是同质的。《经典咏流传》中,诗歌经过现代歌者二度创作而成为了流行音乐作品,里面包含了演唱者对诗歌的理解。尤其是节目组邀请到青少年喜欢的偶像去演唱这些歌曲,歌者对诗歌的理解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 借助合适的资源可以提高诗歌教学效率。诗歌教学会涉及诗人生平等文学常识的介绍,教师可以筛选合适的动画等视频资源进行介绍,这些资源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生动呈现人物生平,使学生记忆深刻。如笔者在讲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选取了《文化大百科》中关于辛弃疾的生平介绍视频片段,具有剧情的生平介绍很快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图片、影像、音乐、文字等资源都是思维的载体。在当前的中职诗歌教学中,将对诗歌不感兴趣的学生引进“门”是趣味诗歌教学的第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才能引导其深入品读诗歌。针对被各种信息围绕的当代学生,教师可以用他们最感兴趣的资源激发其课堂学习兴趣,这对诗歌教学是有益的。
(三)提炼意趣:渗透合适的思政内容
有趣的课堂,不仅仅指一堂课好玩。趣,一方面指的是趣味,另一方面指的是意趣。有趣味的形式能让学生觉得课堂内容与他距离很近,有意趣的课堂能让学生觉得这堂课很有意义。在课程思政大背景下,只有对准学生成长需要,提炼诗歌中的意趣,才能实现思政要素的润物无声[4]。
如在《沁园春·长沙》这首经典诗歌的教学中,对豪迈意象的品读是其教学的重点。在此之外,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与战争年代的青年作对比:战争年代的青年的成长环境远不如现在的青年,为什么他们依然充满斗志?在对比中引出理想对于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又如在《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的教学中,以常用的“人间不值”一语引发学生讨论:如果你是普希金,经历了这么多挫折,或许你就会在朋友圈里发一条“人间不值”,那么又是什么让普希金相信美好的日子将会来临呢?由此引导学生乐观看待生活中遭遇的挫折,培育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样课程思政目标水到渠成。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开展趣味诗歌教学,一方面要致力于打造有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趣味中获得诗歌学习的必要知识;另一方面要以有趣的途径指向诗歌的精神内核,使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触动。这区别于喊口号式、贴标签式的思政内容嵌入,是合理利用诗歌文本自然生发的思政内容。
经典诗歌是在岁月长河中积累而成的文化精华。趣味诗歌教学不仅是“新瓶装陈酿”,更是以新视角审视这些文化瑰宝。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一线中职语文教师要运用匠心独运的设计,用“新”与“近”的教学资源构筑具有时代特征、趣味盎然、青少年容易产生共鸣的学习情境,引学生入境,在情境中激发学生对诗歌的自主探究,找到课程思政的合适切入点,让课程思政元素在澎湃的诗意中找到落脚点,自然
生发。
【参考文献】
[1]翁梅丹.浅析大数据时代的高中古典诗歌教学探索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20(8).
[2]王建云.诗画结合,让诗韵彰显精彩[J].内蒙古教育,2020(4).
[3]倪海权.古典诗歌情境教学的导语设计[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0(8).
[4]侯艳珠.诵经典文化塑人文素养——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古典诗歌诵读教学探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20(7).
【作者简介】
王云平(1987~),女,汉族,江苏苏州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中职语文教育教学。
The Foothold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oetry: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nteresting Poetry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Yunping Wang
(Chinese Group of Taihu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of Tourism, Suzhou, Jiangsu, 215000)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ostering character through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excava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in various courses adequately has been a new subject of classroom teaching. Classical poem is a shining pearl in Chinese textbooks, which contains abunda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However, the effect of poetry teaching in Chinese teaching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s not satisfying, and students show low motivation and insufficient interest in poetry learning.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o make us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in Chinese cours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nd innovate the strategies of interesting poetry teaching, in the hope of promoting the students’ moral quality and the comprehensive language literacy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Key words: Chinese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poetry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关键词】中职语文;诗歌教学;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20)36-0030-02
新时代,各学科教学皆肩负着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任,中职语文学科教学更是如此。经典诗歌是中职语文教材的重要内容,蕴藏着丰富的课程思政资源。中职语文教师应在经典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充分挖掘其德育潜能,进而打造知识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双提升的高效中职语文课堂,促使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一、经典诗歌:课程思政的良好载体
在立德树人的大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推进已经不再局限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传统教学中“重教学,轻育人”“重成绩、轻成人”的现象正被积极改善,课程思政的概念也越来越为各个学段一线教育者接受。在课程思政理念的影响下,许多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开始有意识地挖掘与渗透思政内容[1]。但是不少课堂呈现出为思政而思政的现象,如在学科教学内容结束之后,增加一段思政内容,从教学设计角度来看,内容衔接过于生硬。从学生接受角度来看,思政内容的出现十分突兀。学科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在学科教学中融合课程思政,内容应该有所侧重。课程思政应该“如盐入水”,润物无声。语文课程在渗透课程思政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即语文学科拥有古往今来的文学经典。经典著作记录着古代先贤、当代智者对于社会与人生的思考,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青年人成长成才重要的精神养分。以中职诗歌教学中的必修篇目为例,无论是古代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都蕴含着人生理想、亲情友情、挫折教育、家国情怀等内容,这些是语文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重要的载体。
二、中职诗歌教学现状:少趣、无味、缺意义
中职学段的诗歌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既体现在诗歌教学本身,也体现在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整合
方面。
(一)学生:学习动机弱,应试心态强
学生对于诗歌学习印象最深刻的是“读与背”。从低年级的背诵经典古诗到中职学段接触现代诗歌,每一个阶段的诗歌教学都会强调诵读,但大部分诵读是建立在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即“老师要我读”。学生是否会主动诵读诗歌呢?笔者通过对18级、19级两个年级的学生的访谈了解到:学生所说的“热爱阅读”大多指的是阅读以言情、悬疑为主的网络文学,学生并不会主动学习诗歌。对于诗歌学习的需求往往局限在考试要考的内容。学生更亲近网络文学,情有可原。对于中职学段的学生来说,言情类、悬疑类网络小说的语言更容易被接受,作品风格更贴近他们的审美趣味与生活实际。这些特征是经典诗歌本身不具备的,由此造成学生主动学习诗歌动机弱这一现象。
(二)教师:资源整合差,为思政而思政
诗歌教学可以调动的教学资源极为广泛,但是如何合理整合资源,激发学生的诗歌学习兴趣,依赖于教师对教学对象兴趣的掌握与调动。传统诗歌教学中运用最多的媒体资源是示范朗诵的录音,对于生活在媒体时代的学生而言,这样的兴趣调动方式下,效果并不能达到最佳。再者部分诗歌教学公开课中,为实现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教师会有意拔高诗歌的意义,导致为思政而思政现象严重。这种方式将诗歌的解析与思政内容剥离开,使思政内容突兀出现在教学中,并不是课程思政真正的渗透与落实。
三、趣味诗歌教学策略的探究
(一)构筑情境:搭建诗歌学习立交桥
情境教学法是通过“感知—理解—深化”三个步骤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教学方式。语文学习的情境构筑要素除了文字本身,还可以是影像、图片、音乐等资源。当代学生处于多种媒介刺激的世界,单纯的文字引导已经很难实现激趣的效果。要实现趣味诗歌教学,就要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构筑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情境[2]。
如在教学《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文时,笔者采取了音乐激趣法,选取了《几多愁》这首歌曲构筑学习情境。《几多愁》为《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这首词重新谱曲后的流行音乐作品。在学生聆听两个不同版本的《几多愁》后,笔者追问两个问题:更喜欢哪一个版本?哪一个版本更切合李煜当时的处境?第一个问题意在启发学生思维,学生的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第二个问题为课堂主线,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李煜当时是怎样的处境?他的心情如何,在词里哪些地方可以得到佐证?学生需要带着探究的心态进入诗歌文本,鉴赏诗歌。笔者在课堂最后再次提出问题:哪个版本更贴合李煜当时的心境?学生再次给出的答案与第一次有较大的区别,这就是在掌握了一定诗歌知识后,学生通过自主建构获得的新反馈。这与教师直接将诗歌主旨告知学生区别很大。学生在音乐的影响下,知道诵读时要更注重情感的起伏,这体现出合适的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通过音乐、图像等资源构建教学情境,可为学生搭建一座知识建构的立交桥。
(二)筛选资源:“新”“近”素材趣味多
互联网丰富了语文教学资源,在构筑诗歌教学情境时应努力寻找“新”“近”的教学资源。“新”即资源的成形时间比较近,这类资源更富有时代气息、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近”是指教学资源的呈现方式符合当代学生的认知,切合学生的認知规律。《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经典咏流传》《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栏目为青少年了解优秀传统文化打开了一扇窗。这些文化类节目依托媒体平台,将诗歌、成语、文物等传统的、静态的文化样式以时尚、互动的方式呈现出来,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了[3]。这些优秀的文化栏目为趣味诗歌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新”与“近”的资源。如在讲授李白的《将进酒》时,教师可播放《经典咏流传》中凤凰传奇演绎的歌曲版《将进酒》,使学生在歌声中感受李白的狂放与浪漫;讲授《山居秋暝》时播放霍尊演绎的歌曲版《山居秋暝》,使学生体会王维笔下的山水闲适的隐居之趣。显然,这与传统的播放录音范读并不是同质的。《经典咏流传》中,诗歌经过现代歌者二度创作而成为了流行音乐作品,里面包含了演唱者对诗歌的理解。尤其是节目组邀请到青少年喜欢的偶像去演唱这些歌曲,歌者对诗歌的理解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共鸣。 借助合适的资源可以提高诗歌教学效率。诗歌教学会涉及诗人生平等文学常识的介绍,教师可以筛选合适的动画等视频资源进行介绍,这些资源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生动呈现人物生平,使学生记忆深刻。如笔者在讲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选取了《文化大百科》中关于辛弃疾的生平介绍视频片段,具有剧情的生平介绍很快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图片、影像、音乐、文字等资源都是思维的载体。在当前的中职诗歌教学中,将对诗歌不感兴趣的学生引进“门”是趣味诗歌教学的第一步,激发其学习兴趣,才能引导其深入品读诗歌。针对被各种信息围绕的当代学生,教师可以用他们最感兴趣的资源激发其课堂学习兴趣,这对诗歌教学是有益的。
(三)提炼意趣:渗透合适的思政内容
有趣的课堂,不仅仅指一堂课好玩。趣,一方面指的是趣味,另一方面指的是意趣。有趣味的形式能让学生觉得课堂内容与他距离很近,有意趣的课堂能让学生觉得这堂课很有意义。在课程思政大背景下,只有对准学生成长需要,提炼诗歌中的意趣,才能实现思政要素的润物无声[4]。
如在《沁园春·长沙》这首经典诗歌的教学中,对豪迈意象的品读是其教学的重点。在此之外,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与战争年代的青年作对比:战争年代的青年的成长环境远不如现在的青年,为什么他们依然充满斗志?在对比中引出理想对于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又如在《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的教学中,以常用的“人间不值”一语引发学生讨论:如果你是普希金,经历了这么多挫折,或许你就会在朋友圈里发一条“人间不值”,那么又是什么让普希金相信美好的日子将会来临呢?由此引导学生乐观看待生活中遭遇的挫折,培育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样课程思政目标水到渠成。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开展趣味诗歌教学,一方面要致力于打造有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趣味中获得诗歌学习的必要知识;另一方面要以有趣的途径指向诗歌的精神内核,使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触动。这区别于喊口号式、贴标签式的思政内容嵌入,是合理利用诗歌文本自然生发的思政内容。
经典诗歌是在岁月长河中积累而成的文化精华。趣味诗歌教学不仅是“新瓶装陈酿”,更是以新视角审视这些文化瑰宝。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一线中职语文教师要运用匠心独运的设计,用“新”与“近”的教学资源构筑具有时代特征、趣味盎然、青少年容易产生共鸣的学习情境,引学生入境,在情境中激发学生对诗歌的自主探究,找到课程思政的合适切入点,让课程思政元素在澎湃的诗意中找到落脚点,自然
生发。
【参考文献】
[1]翁梅丹.浅析大数据时代的高中古典诗歌教学探索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20(8).
[2]王建云.诗画结合,让诗韵彰显精彩[J].内蒙古教育,2020(4).
[3]倪海权.古典诗歌情境教学的导语设计[J].牡丹江大学学报,2020(8).
[4]侯艳珠.诵经典文化塑人文素养——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古典诗歌诵读教学探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20(7).
【作者简介】
王云平(1987~),女,汉族,江苏苏州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中职语文教育教学。
The Foothold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oetry: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nteresting Poetry Teach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Yunping Wang
(Chinese Group of Taihu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of Tourism, Suzhou, Jiangsu, 215000)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fostering character through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excavat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in various courses adequately has been a new subject of classroom teaching. Classical poem is a shining pearl in Chinese textbooks, which contains abunda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However, the effect of poetry teaching in Chinese teaching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s not satisfying, and students show low motivation and insufficient interest in poetry learning.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to make us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resources in Chinese course of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and innovate the strategies of interesting poetry teaching, in the hope of promoting the students’ moral quality and the comprehensive language literacy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Key words: Chinese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poetry teach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