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为国饮历史原因初探(上)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mumu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始于鲁周公,在中国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上古人没有发现茶以前喝汤(开水),没有发现火以前饮水,多病。茶最初所以被人们亲睐,是因为它有药用功能,早在战国时代,茶就被列入贡品之列,西汉时期首次出现了商品茶。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三国鼎立,其后司马炎统一中国,建立西晋。西晋后期,统治阶级生活奢侈糜烂,社会风气极其颓废,贵族们时常聚在一起饮酒作乐,朝廷对民生漠不关心,精神文明离传统的儒家正道越行越远。这一时期,我国出现了竹林七贤,他们都爱饮酒、也善饮酒,其中之一的刘伶被后人称为“酒神”。
  据《世说新语》记载,刘伶性格内向,嗜酒如命,常乘鹿车,鹿车上插一柄铁锹,携酒而游;并对随从的人说,我饮酒,在哪里死了就在那里掘地把我埋掉。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像“竹林七贤”那样嗜酒如命。其实,这些纵酒放达,不拘礼法的人物并不浪漫豁达,从骨子里说,他们应当是消极而玄虚的。因为,西晋统治阶级令人发指的骄奢淫逸,有能之士对当时社会已经绝望,不得不靠酒精麻醉自我,逃避现实。
  外表强大的西晋仅维持了半个世纪,便在一场闹剧之中土崩瓦解了。公元311年,晋永嘉五年,蛮族攻陷洛阳、掳走怀帝,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据记载,城破之时,皇帝与公卿大臣们正在宫殿中饮酒狂欢,对匈奴来袭竟没有一点儿预警,更没有抵抗。
  西晋灭亡之后,中原陷入战乱,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出现了五胡乱华的局面。晋的皇族司马睿逃到南方,在建康重新立朝,自此,一批又一批汉族贵族陆续南迁,晋朝在江南重新站稳脚跟,史称东晋。
  东晋立国后,为振兴国家、避免被北方政权兼并,总结了西晋灭亡的教训,采取自上而下的办法,罢荤倡素、提倡简朴,力图改变西晋奢侈颓废的社会风气。
  有一次,吴兴太守陆纳接待宰相谢安,将置办宴席之事交代了侄儿陆口。侄儿心想,谢安是朝廷重臣,又是军事统帅,理应置办好酒好肉以待之,结果办了一场酒肉之席。这件事要放在西晋或是其他时代,也无可厚非,可在东晋,上至皇帝、下到庶民,都奋发图强,倡导素食生活,节俭朴素甚至上升到了精神层面。陆纳认为,侄子的行为有损其名,将其杖四十,以儆效尤。
  历经古今多少事,成由勤俭败由奢。随着罢荤倡素、提倡简朴观念的普及,东晋终于逃过了亡国灭种的命运,在中国南方偏安一隅了一个多世纪。某种意义可以说,晋由酒亡,由茶救。从这时起,茶饮逐渐取代了酒饮,成为中国人最常饮用的生活饮料。如古人云,人嗜之若此者,西晋以前无闻焉。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未完待续)
其他文献
我们饮茶的喜好,常会随各时气候不同、随际遇的变化而变化。  今天城中略有些雨,又来远方的客人,就想到一款温暖的茶。不妨生起炭火,以暖斗室,并增茶香。  这是一款2005年景迈古树春料制成的熟茶,由当年的玩家定制,外形上有陈化痕迹,渥堆的味道已然浅淡,细嗅还带着林木的气息。此茶数年前一直存储在云南的景迈大寨,虽以密封方式存放至今,也在不停转化。  一般而言,好的古树生普容易遇到,而好的古树熟普却显稀
期刊
又到“秋香”正好的时节。  经过一个炎夏的休憩与积蓄,芽叶渐渐地在茶蓬上“热闹”起来,安溪的茶农们也开始忙碌了起来。  “春水”和“秋香”,几乎是安溪铁观音的代名词,前者以味著称,后者以香见长。它们在想象中徐徐展开,就是一幅唯美的图画。  “春水秋香”何来?  摇青,便是淬炼“春水秋香”的最关键技艺之一。鲜叶,通过连续反复地碰撞磨损,散去多余的水分和青气,诱发沁人的花香,形成这样恰到好处的“绿叶红
期刊
若干年前,首为铁观音作传时,即为她的原产地安溪,其风土之瑰丽、人情之敦厚、文化之精深,所深深折服。唯系于此,铁观音及其所代表的中国乌龙茶制作工艺,才得以在我们所生存的大地上薪火相传,百焙妙香,历久弥芳。而铁观音这棵茶树,在改变安溪、改变安溪人,丰富美好这个世界的同时,最终也改变了中国乃至世界茶叶地理格局、经济形态——这,就是一棵植物的“伟大”与“传奇”。  此后,安溪原乡、安溪茶与安溪人的关系,开
期刊
逢每月《茶道》杂志出刊,编辑部都有一个铁打不变的任务,那就是去张老家送杂志。2005年秋天,《海峡茶道》即将创刊(2014年8月更名为《茶道》),我们去张老家请教。张老说:“办一本茶的专业杂志,这件事功德无量啊。很多刊物两三年就没了,你们要坚持住。”而后又问道:你们打算多长时间出一期?当得知我们办的是月刊后,他非常惊讶:“办月刊,你们胆子很大,茶叶哪有那么多内容可以写?希望十年后还能看见你们。” 
期刊
这个刚下过雨的午后,有点入秋的清冷。于朋友的茶室品尝今年的肉桂新茶,却被一些不是茶器的“茶器”所吸引,这些难得一见的老器物,褪去一切浮华,让时光在席间流转。  金丝楠木的幽香、红砖的粗矿、青花的秀雅、乌石的厚重,托起这袅袅茶汤,谱写成驱走秋日惆怅的和音,心里顿时明媚起来。  自古以来,人们对茶器至精至美的追求从未停止。不论古今,每一次专注而认真的饮茶,都是一场修行,不光茶有味,还要器物美。  而茶
期刊
大小车辆不断急驰而过的台13甲省道上,以瓦斯烧造为主的“纯青窑”并不起眼。看着主人林建宏取出一把没有壶扭的陶壶,从凸出的口缘掀开将水注满,以超过75度斜迤的临界点倒水,壶盖依然紧密贴住壶身,丝毫没有脱出或松动的迹象,显然壶盖的密合度与内部纵深设计都已趋近完美。接着他再将茶壶放在手上,以一只陶杯轻敲,声音居然跟金属一样嘹亮清扬,彷佛还有余音在空气中回荡,让我大感不解。他这才告诉我,茶壶非陶非瓷,而是
期刊
9月15日,距离“闽茶中国行”新疆站活动刚过去不到一个月,来自武夷山的一家茶企就与新疆万商惠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签订微商直销协议,以期在短时间内快速打开新疆的消费市场。  “闽茶中国行活动虽然结束了,但闽茶的茶香余韵绕梁,让新疆爱茶人回味无穷。”万商惠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文惠说,借助类似的线下推广平台,更多人了解了闽茶。此外,再辅以“互联网+”的翅膀,闽茶在西北市场的销售有望开出新芽。  实际上,
期刊
提到贵州茶,大多数人马上会想到都匀毛尖。都匀毛尖,在人们通常说的“中国十大名茶”中占有重要的一席。黔南州的都匀,有“彩云之城”的美称,都匀之美,在茶中可见。  作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匀之地有过的许多神奇的过往和神秘的传说如今都随着剑江河东去了,不变的,依旧是透翠青山。  都匀毛尖是都匀的“绿色黄金”,明朝起,这种或称为“鱼钩茶”、“雀舌茶”的茶,在黔地就有着极大的声望。1956年,都匀县
期刊
一叶小小的铁观音能够走向世界,声名远播,离不开勤勤恳恳、敢于创新的安溪人为自己家乡做出的巨大贡献。无论身在何方,他们都心系安溪茶,共同创造了安溪茶产业前所未有的辉煌,安溪县农业与茶果局局长蔡建明就是其中之一。  在安溪茶业界,提起蔡建明,几乎无人不知。他生在茶乡,长在茶乡,自1982年毕业分配到安溪县茶叶局,到如今担任安溪县茶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在安溪茶界摸爬滚打的30多年中,蔡建明心怀对家乡
期刊
在秦汉时期,中国的制陶业空前发展,砖做为一种传统陶制建筑材料,不仅具有建筑材料的优良属性,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和艺术装饰性。秦砖一词便沿用至今。结合当下最被广泛接受的茶文化,以秦砖汉瓦文化为基础、金砖烧制技艺为标准的秦砖茶海在年末终于问世了。  5000年弹指一挥间,秦砖汉瓦用它的沉静记载着每一段遥远而辉煌的历史:用它的深沉见证着每一座王朝的更迭与兴衰;用它的凝重烙上岁月沧桑的印记。它曾是封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