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合作学习”成了小学数学课堂中最常见的课堂教学方式之一,正被越来越多的教师使用着。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存在着许多对合作学习理解的误区。许多教师认为数学公开课中“合作学习”似乎必不可少,不管内容如何,都一定要有这一环节,否则就怕没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而常规课中就坚决不用“合作学习”,一是怕放得开收不拢,二是怕讨论时漫无目标,占用大量时间还是没有合作出教师要的“结论”。还不如教师直接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省事。怎样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而落到实处,达到其目的呢?
一、选择适合“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
精选合作内容是合作学习的基础。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在小学数学中,知识大致可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这些是教材中适合用合作的方式来学习的知识,合作学习的方式在这些知识的教学中能发挥其独特的优势。
二、科学分组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1.合理构建“合作小组”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对各成员分担的任务能进行加工、整合,对活动的成效能共同进行评价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小组的合理组建,关系合作学习的成败。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合作的人员及方式应该是灵活的。基础知识同桌合作就行,有一定难度或需要进行社会调查的内容可四人或六人合作完成。有时还可以根据学习需要,让优秀生和学困生结对合作。
2.责任明确。分工合作
为了确保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探索与合作的快乐。首先,在合作前教师要讲清楚合作学习的要求与目的、注意事项、操作要领等,先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学生有了自己的理解、感受后,产生要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的愿望时,再进行分组合作。其次,选出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组长根据本组成员的特长和学习需要进行分工,责任到人。教师要有耐心,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索、讨论,达成共识后再汇报,如果对某一问题持有不同意见时,组内可暂作保留,集体汇报时提出问题再讨论。
三、让学生学会“合作”,善于“合作”
合作学习不但要人人参与,爱动脑,勤动手,更要会说、会听、会评析,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完整地表述自己的看法,在欣赏、肯定别人的同时,修正、完善自己的分析思路。只有人人都会说、会听、会评析,小组间才能开展有效的合作交流活动,才能使“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流和互动的基础,它既体现思维的逻辑性,又体现语言组织能力的艺术性。它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需要每个成员彼此交流学习知识的过程,完整表述自己的分析方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敢说、乐说,通过适当的点拨、引导,增强他们说的勇气和信心,激发表达的主动性。
2.养成“先倾听。后补充”的习惯
“倾听”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欣赏与接纳。合作学习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好习惯,不仅要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听出他人的相同点、不同点,听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3.赞赏他人。平等交流
学会赞美别人也是一门艺术,但一定要真诚。在合作交流中,要真诚欣赏,赞美别人的优点,学习他人之长。当然,也要敢于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只有在尊重、欣赏别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思维才能产生碰撞,探究问题才能更深入,并在交流、争论中获得灵感,获得启迪,达到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
四、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中的角色
合作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要及时掌握学生合作探究中的实际情况,并迅速作出判断,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合作学习的评价掌握第一手资料。
在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普通一员,参与到学生中间去,与他们对话、交流,引导学生质疑、反驳,敢于提出不同看法。若学生在讨论问题偏离主题或一时受阻时,应及时点拨;遇到灵活多变的题目,要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遇到一题多解的题目,要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择优选用。学生有了这种和谐、宽松的合作氛围,有了思考的时间和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有了教师的适度引领,一定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
教师要合理评价鼓励学生,调动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在评价时既要看结果,更要重探究过程;既要看个人的努力,更要看小组的合作。“探究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小组合作”能使学生意识到只有团体合作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从而培养团队精神。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如果我们精心选择合作内容,把握好合作契机,构建合理的学习小组,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和评价,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进交往能力和平等意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享受成功喜悦,享受学习数学进步带来的快乐。
一、选择适合“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
精选合作内容是合作学习的基础。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在小学数学中,知识大致可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这些是教材中适合用合作的方式来学习的知识,合作学习的方式在这些知识的教学中能发挥其独特的优势。
二、科学分组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1.合理构建“合作小组”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对各成员分担的任务能进行加工、整合,对活动的成效能共同进行评价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小组的合理组建,关系合作学习的成败。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合作的人员及方式应该是灵活的。基础知识同桌合作就行,有一定难度或需要进行社会调查的内容可四人或六人合作完成。有时还可以根据学习需要,让优秀生和学困生结对合作。
2.责任明确。分工合作
为了确保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探索与合作的快乐。首先,在合作前教师要讲清楚合作学习的要求与目的、注意事项、操作要领等,先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学生有了自己的理解、感受后,产生要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的愿望时,再进行分组合作。其次,选出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组长根据本组成员的特长和学习需要进行分工,责任到人。教师要有耐心,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探索、讨论,达成共识后再汇报,如果对某一问题持有不同意见时,组内可暂作保留,集体汇报时提出问题再讨论。
三、让学生学会“合作”,善于“合作”
合作学习不但要人人参与,爱动脑,勤动手,更要会说、会听、会评析,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完整地表述自己的看法,在欣赏、肯定别人的同时,修正、完善自己的分析思路。只有人人都会说、会听、会评析,小组间才能开展有效的合作交流活动,才能使“合作学习”成为课堂教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流和互动的基础,它既体现思维的逻辑性,又体现语言组织能力的艺术性。它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需要每个成员彼此交流学习知识的过程,完整表述自己的分析方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敢说、乐说,通过适当的点拨、引导,增强他们说的勇气和信心,激发表达的主动性。
2.养成“先倾听。后补充”的习惯
“倾听”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欣赏与接纳。合作学习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好习惯,不仅要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听出他人的相同点、不同点,听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3.赞赏他人。平等交流
学会赞美别人也是一门艺术,但一定要真诚。在合作交流中,要真诚欣赏,赞美别人的优点,学习他人之长。当然,也要敢于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只有在尊重、欣赏别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思维才能产生碰撞,探究问题才能更深入,并在交流、争论中获得灵感,获得启迪,达到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培养创新思维的目的。
四、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中的角色
合作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要及时掌握学生合作探究中的实际情况,并迅速作出判断,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合作学习的评价掌握第一手资料。
在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普通一员,参与到学生中间去,与他们对话、交流,引导学生质疑、反驳,敢于提出不同看法。若学生在讨论问题偏离主题或一时受阻时,应及时点拨;遇到灵活多变的题目,要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遇到一题多解的题目,要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择优选用。学生有了这种和谐、宽松的合作氛围,有了思考的时间和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有了教师的适度引领,一定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
教师要合理评价鼓励学生,调动学生合作的积极性。在评价时既要看结果,更要重探究过程;既要看个人的努力,更要看小组的合作。“探究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小组合作”能使学生意识到只有团体合作的成功才是真正的成功,从而培养团队精神。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如果我们精心选择合作内容,把握好合作契机,构建合理的学习小组,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和评价,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进交往能力和平等意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享受成功喜悦,享受学习数学进步带来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