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史当秉笔直书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owy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盖烈士徇名a,壮夫重气,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若南、董之仗气直书b,不避强御;韦、崔之肆情奋笔c,无所阿容。虽周身之防有所不足,而遗芳余烈,人到于今称之。与夫王沈《魏书》d,假回邪以窃位,董统《燕史》e,持诌媚以偷荣,贯三光而洞九泉f,曾未足喻其高下也。
  (《史通·内篇·直书》)
  注释:
  a 徇名:为美好的名声而舍身。
  b 南、董:南指南史氏,董指董狐。南史氏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良史,他为人正直刚毅,不屈服于强权高压,留下了“秉笔直书”的美名。《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了一件事:齐国正卿崔杼杀了齐庄公,事后,崔杼叫太史伯不要照实记录此事,而写成齐庄公是害病而死。太史伯坚决不从,于是被处死。接替太史伯的太史仲、太史叔还是这样记录,同样遭到杀害。等到太史季这样记录时,崔杼不敢再杀。太史季在回来的路上,碰见南史氏。南史氏义正词严地对太史季说:“听说三位太史都被崔杼杀害了,我怕你也保不住性命,这就来接替你。”太史季拿出写好的竹简给南史氏看,南史氏仔细地检查无误后,才放心地回家去了。董狐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左传》宣公二年记载了一件事:晋国执政大臣赵盾派人刺杀晋灵公未果而出逃。当逃到晋国边境时,听说灵公已被其族弟赵穿杀死,于是返回晋都,继续执政。董狐便以“赵盾弑其君”记载此事,并宣示于朝臣。赵盾辩解。董狐申明理由说:你身为执政大臣,在逃亡时未过国境,原有的君臣之义就没有断绝,回到朝中,你又没有组织人马讨伐乱臣,不讨伐就未尽到职责,因此“弑君”之名应由你承担。后来孔子称赞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c 韦、崔:韦指韦昭(《三国志》为避晋文帝司马昭讳而将其更名为韦曜),崔指崔浩。韦昭为三国时期吴国史官,吴主孙皓命韦昭为其父孙和作“纪”。韦昭认为孙和未当皇帝,只能立传。孙皓因此怀恨在心,后借故杀掉了韦昭。事见《三国志·吴书·韦曜传》。崔浩在北魏时期受封为东郡公,官太常卿,于太武帝时期奉诏编撰《魏书》。崔浩据事直书,受到北魏一些鲜卑贵族的怨恨。后来以修史暴露“国恶”的罪名被杀。事见《北史·崔宏附子浩传》。
  d 王沈《魏书》:王沈,字处道,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晋初,奉诏修《魏书》四十八卷,其中有很多歪曲史实的
  记载。
  e 董统《燕史》:董统于后燕建兴元年(386)受诏修撰后燕的历史,著成本纪、功臣王公列传,共三十卷。其中对后燕建国的记载多褒美和失实。
  f 贯三光而洞九泉:指把南、董、韦、崔放到天上,把王沈、董统放在九泉,意在形容前后两者差距之大。三光,即日、月、星。九泉,指地底最深处。
  大意:
  坚贞刚强的人舍身以追求美好的名声,慷慨之士看重气节。他们宁可做折断的兰花、破碎的玉石,也不愿做瓦砾而保全性命。像南史氏、董狐依靠正气而真实记载历史,不避有权势的人;韦昭、崔浩尽情秉笔直书,没有阿谀逢迎的记述。虽然在保全自己防备受害方面有所不足,但是他们留下了芳名和功业,人们到现在还称道他们。相比之下,王沈写《魏书》,凭借歪曲的记载而得到官位,董统写《燕史》,用谄媚的记载来获取荣华富贵,即使把南、董、韦、崔放到天上,王沈、董统放在九泉,也不足以说明他们的高低之别啊。
  【点评】
  我国编纂史书有“直书”与“曲笔”两种不同的笔法。所谓“直书”也称“秉笔直书”,即按历史客观事实进行记录;而“曲笔”又称“回护”,即有意违背客观事实进行记载,以迎合有权势者并为自己谋求利益。刘知幾力主“直书”而反对“曲笔”,选文中,他对南、董、韦、崔四位史家不计个人安危荣辱,仗气直书,不避权贵,无所阿容的事迹进行了褒扬,同时对王沈、董统二人迎合权贵、歪曲历史的行为进行了揭露和批判,认为两者在人格和气节上有着天壤之别。在刘知幾看来,“直书”和“曲笔”不仅仅是写史的态度问题,更是人的尊严和道德问题,他曾说:“若邪曲者,人之所贱,而小人之道也;正直者,人之所贵,而君子之德也。”这句话对于我们今天为人处世,也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刘知幾为唐代著名史学家,因不满于当时史馆制度的混乱以及权臣对修史工作的横加干涉,而辞去史职,并撰《史通》一书,以明其志。此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史学理论专著,共二十卷,分内外篇。书中刘知幾第一次提出史学家应具备史学、史才、史识“三长”的观点,而“三长”中史识又是最重要的,史识的核心则在于忠于历史事实,秉笔直书。(高希)
其他文献
同心协力 行事谨慎  “《同人》先号啕而后笑a。”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  处b,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  兰c。”“初六,藉用白茅,无咎d。”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e,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  (《周易·系辞上》)  注释:  a《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出自《同人》卦的九五爻辞。《同人》卦()是《易经》六十四卦
期刊
事碎难治,大处着眼  治大者道不可以小,地广者制不可以狭,位高者事不可以烦,民众者教不可以苛。夫事碎难治也,法烦难行也,求多难澹也a。寸而度之,至丈必差;铢而称之,至石必过b。石秤丈量,径而寡失;简丝数米,烦而不察。故大较易为智,曲辩难为慧。故无益于治,而有益于烦者,圣人不为;无益于用,而有益于费者,智者弗行也。  (《淮南子·泰族训》)  注释:  a澹:通“赡”,满足。  b铢:一两的二十四分
期刊
明朝官场吃喝风中的第一号名人,当推建国初期的左丞相胡惟庸。此公不仅经常拉拢一帮子权贵在家中酣饮,而且挖空心思,把十几只猴子训练得能打躬作揖,跳舞吹笛,宴客时,就让它们端茶斟酒,并雅称为“孙慧郎”。而比起胡惟庸来,嘉靖时的权相严嵩,则更为荒唐离奇,他和其子严世蕃,不仅生活奢豪,连尿壶都是金、银制成,日享珍馐百味。而且每当贪赃受贿满百万两,就大肆请客以示庆祝。严嵩垮台后,从他家抄出的金酒杯、酒盂、酒缸
期刊
晏子谏齐景公登路寝之台  景公登路寝之台a,不能终,而息乎陛,忿然而作色,不说b,曰:“孰为高台,病人之甚也!”晏子曰c:“君欲节于身而勿高,使人高之而勿罪也。今高,从之以罪,卑亦从以罪,敢问使人如此可乎?古者之为宫室也,足以便生,不以为奢侈也,故节于身,谓于民。及夏之衰也,其王桀背弃德行,为璇室玉门d。殷之衰也,其王纣作为顷宫灵台e,卑狭者有罪,高大者有赏,是以身及焉。今君高亦有罪,卑亦有罪,甚
期刊
在我国的历史上,与其他国家、其他文明的交往和交流始终是很频繁的。即使在“闭关锁国”的明清时期,也一直与遥远的欧洲国家保持着贸易关系乃至官方往来。在这几千年间,我国有很多人“走出去”,为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中,最为我们所熟悉的,当属西汉时期的张骞了。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张骞是汉武帝时的人,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了。西汉从建立起,就一直被北方的匈奴困扰。汉初
期刊
人民是国家的基本。我们所研究的时期之始,中国或意大利的人口不多,但种类繁杂、风俗纷乱。经过长久的冲突交会,他们终于在秦汉皇朝或罗马帝国的统一政权下,融合为一个主体民族:后称汉人的华夏族,或以罗马为名的意大利人。民族形成的过程艰难,体现了华夏族和罗马人较为开通的性格。  一位现代史家说:“古意大利的居民,原有百端异样的种族成分、社会经济、政治组织、宗教言语、物质文化。这是我们极难明白的。”古中国的情
期刊
个人品行的堕落,为官道德的滑坡,很多时候,问题其实出在难以察觉的风气浸染与人性陋习上,日积月累,终成大祸;清代名臣孙嘉淦的一封奏疏,明确地指出了这些问题。  同治四年(1865)一月,攻克南京之后的曾国藩抽空编选了一本书,取名《鸣原堂论文》。这是一部很特别的书,它由17篇汉唐以来名臣的奏疏组成。这不是一本打算赚稿费的书,用意是编来教育子弟的。  在书中,曾国藩对一篇奏疏有很高的评价:“我当年在京城
期刊
史书上记载:大明成化年间,顺天东安人施纯担任鸿胪寺少卿,负责主持国家礼仪大典。当朝的皇帝朱见深讲话有些口吃,朝对奏答之时,赞同大臣的意见要应“是”,而皇上常常为不能顺利说出这个字而犯难。于是,施纯密奏,请改用“照例”二字。朱皇帝采纳后,果然“玉音琅然”。皇上大喜,立擢施为侍郎,不久升任礼部尚书、太子少保。这离施纯进士及第仅仅十年时间。时人为之语曰“何用万言书,两字做尚书”(《万历野获编·补遗》)。
期刊
廉耻  《五代史·冯道传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
期刊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为政以德、政者正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
期刊